正在阅读:

身为男性,我说不出“哥哥也在”这种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身为男性,我说不出“哥哥也在”这种话

当“哥哥”和“爹味重”一样,都是爱过领导瘾。

文|橙雨伞公益

△全世界的女性团结在一起!

上市公司高管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一案被媒体曝光后,激起了大众的愤怒,人们纷纷站出来声援受害者。

但当我看到“哥哥也在”这个话题,白眼马上就翻了起来。

平时我被叫一声“学长”、“师兄”都惶恐不已,现在有人转条微博就被捧成了“哥哥”,也不觉得便宜占得太容易了些?

为女性权益发声是一件好事情,但找准定位很重要:

男人们不应该投机,不要期待“被表扬”,更不能过来“当领导”。

“哥哥”不是你想当就能当

自村里通网以来,微博上各种女性权益被侵害的事情那海了去了:性骚扰、性侵、招生歧视、就业歧视、生育风险、家庭暴力……

“哥哥”们出现过吗?

△近期发生的性别暴力事件

即便出现了,讲完几句“性别平等”、“关爱女性”的场面话,回头还不是会补上几句类似于“保护好自己”、“多穿一些”、“男女有分工”、“个人也要努力”、“一家人不要太计较”之类的言论。

能到这一步都算好的了,不少男人一上来就是荡妇羞辱,泼脏水,说风凉话,要不就讥讽“女拳警告”,连网络空间上那么一小点儿话语权也不情愿让女性拥有。

再看这次李星星案,“哥哥”们有第一时间出现吗?

现在人民日报给出了官方的声音,舆情也基本定了下来,有的人才“大梦初醒”,连忙转一转微博,再加上个话题,仿佛阅读量上去了,自己就是一直站在女性这边的。

淘米洗菜做饭收拾都不搞,菜一端上桌马上就来吃,是不是有点太会挑时间了?

而且您本身也来得忒晚了,干嘛还吆喝得那么大声?女人们又不健忘,目睹了这一番操作,能觉得您是真心的吗?

△网友的吐槽

撇开部分男性在女权议题上的“面子工程”,还是有一部分男性在一直关心女性议题,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不少事情的。

作为其中一员,我理解大家对男性在女权问题上发声的期待,但我也真觉得,“哥哥也在”不是啥好口号。

一直以来,在种种原因下,女权议题被塑造成“只是女人们的问题”,甚至被打上了“仇视男人”的标签。这让不少男人望而却步,而这种基于性别的分裂也让对话很难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事情如果有男性的参与就会更容易开展,比如批评“哥哥也在”这种事,一个男的做就显得很合理,要是换成女生,就会被认为是不知足、斤斤计较、蹬鼻子上脸。

这合理吗?不!

但是现状就是这样,男人一发声,马上就被认为难能可贵,马上就被表扬。

从群体上讲,这几乎是在假定男人一般都是冥顽不化的男性沙文主义者;同时,这也低估了女性的力量,把女性受害者化,认为女性需要男人的支持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沙文主义一词本是指极端的民族主义,而男性沙文主义、又称大男人主义或男性至上主义,是指一种认为男性必定优于女性的理念。

从个体上讲,一个男性参与到女性议题之中,他一定是有共鸣和共情的,也一定是认可一些女权主义的表述的。所以他不仅仅是为了“女人的事情”在发声,他也有自己的诉求在的,那这样又何必单拎出来说他的好呢?

更何况,在我们“长幼有序”的文化里,“哥哥”这种称呼,多少都有些伦理的成分在,多少都让人觉得成熟、优越一些。

要当人家“哥哥”,至少要在议题上走得靠前一点,走得深入一些吧?

但事实是,大部分男性还处在很边缘、很浅薄的位置上;甚至不等到事情盖棺定论,一句话都讲不出来。

这样的背景下,凭什么给人家当“哥哥”呢?

图/《问题餐厅》

当“哥哥”和“爹味重”一样,都是爱过领导瘾。

很多男人都有这个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抢占话语权,下结论、做总结。事情快要了结的时候,就突然插一脚进来,点点头,略表肯定,再讲上几句看起来高屋建瓴实际上无足轻重的话,做一番样子给人看。

现在“哥哥也在”,可不就是来干这种事的?

要知道高呼着“期待水落石出”这一类永远“正确”的话,根本就没有用。从心理支持到法律援助再到公众倡导,男性在反性暴力上参与了多少,大家心里有数,这个时候是不是得先听听女性讲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经验?

哪怕先了解下大家愤怒的缘由也好啊,着急喊“哥哥也在”,你来了倒是搭把手干点活儿啊。

凭什么是“姐姐来了”?

再讲句不客气的话:别装熟。

“哥哥也在”这句话是从“姐姐来了”演变而来的,但对女性来讲,“姐姐来了”可不是转转微博那么简单。

几年前,上万名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校友回到母校,高举这句标语声援抗议不公正入学政策的学妹们。她们共同奋战,促使当时的校长辞职,总统道歉(随后被弹劾),最终对韩国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之后,这句话不断地出现在韩国内外各种女性争取权益的活动中,是女性们团结一致、相互支持的注脚。

△梨花大学举牌抗议的“姐姐”们汇聚成的灯海

女性能成为“姐姐”,是因为她们有共有的生命体验,是因为她们有用自己的努力来为后人铺路,也是因为她们对女性之间亲密联结的投射。

所以,才有女童专项公益资金被挪用后女性的群情激愤;才有民间团体自发为武汉女医生捐献安心裤等卫生用品的行动;才有鲍毓明性侵案后女性接连不断地发声和行动。

女性是这样才当上“姐姐”的,各位“哥哥”呢?

再退一步讲,倘使有一个男性做了足够多的事情,那他肯定也会获得一个“荣誉女性”的身份,他自然是“姐姐”的一部分,也不会非要置换成“哥哥”来凸显自己的存在。

总之啊,男性支持女性权益当然很重要,但这本就该是个日常实践的义务。不要觉得这是个多了不起的事情,也不要太刷存在感。

“哥哥也在”这种话,真的超没必要。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身为男性,我说不出“哥哥也在”这种话

当“哥哥”和“爹味重”一样,都是爱过领导瘾。

文|橙雨伞公益

△全世界的女性团结在一起!

上市公司高管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一案被媒体曝光后,激起了大众的愤怒,人们纷纷站出来声援受害者。

但当我看到“哥哥也在”这个话题,白眼马上就翻了起来。

平时我被叫一声“学长”、“师兄”都惶恐不已,现在有人转条微博就被捧成了“哥哥”,也不觉得便宜占得太容易了些?

为女性权益发声是一件好事情,但找准定位很重要:

男人们不应该投机,不要期待“被表扬”,更不能过来“当领导”。

“哥哥”不是你想当就能当

自村里通网以来,微博上各种女性权益被侵害的事情那海了去了:性骚扰、性侵、招生歧视、就业歧视、生育风险、家庭暴力……

“哥哥”们出现过吗?

△近期发生的性别暴力事件

即便出现了,讲完几句“性别平等”、“关爱女性”的场面话,回头还不是会补上几句类似于“保护好自己”、“多穿一些”、“男女有分工”、“个人也要努力”、“一家人不要太计较”之类的言论。

能到这一步都算好的了,不少男人一上来就是荡妇羞辱,泼脏水,说风凉话,要不就讥讽“女拳警告”,连网络空间上那么一小点儿话语权也不情愿让女性拥有。

再看这次李星星案,“哥哥”们有第一时间出现吗?

现在人民日报给出了官方的声音,舆情也基本定了下来,有的人才“大梦初醒”,连忙转一转微博,再加上个话题,仿佛阅读量上去了,自己就是一直站在女性这边的。

淘米洗菜做饭收拾都不搞,菜一端上桌马上就来吃,是不是有点太会挑时间了?

而且您本身也来得忒晚了,干嘛还吆喝得那么大声?女人们又不健忘,目睹了这一番操作,能觉得您是真心的吗?

△网友的吐槽

撇开部分男性在女权议题上的“面子工程”,还是有一部分男性在一直关心女性议题,也踏踏实实地做了不少事情的。

作为其中一员,我理解大家对男性在女权问题上发声的期待,但我也真觉得,“哥哥也在”不是啥好口号。

一直以来,在种种原因下,女权议题被塑造成“只是女人们的问题”,甚至被打上了“仇视男人”的标签。这让不少男人望而却步,而这种基于性别的分裂也让对话很难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事情如果有男性的参与就会更容易开展,比如批评“哥哥也在”这种事,一个男的做就显得很合理,要是换成女生,就会被认为是不知足、斤斤计较、蹬鼻子上脸。

这合理吗?不!

但是现状就是这样,男人一发声,马上就被认为难能可贵,马上就被表扬。

从群体上讲,这几乎是在假定男人一般都是冥顽不化的男性沙文主义者;同时,这也低估了女性的力量,把女性受害者化,认为女性需要男人的支持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沙文主义一词本是指极端的民族主义,而男性沙文主义、又称大男人主义或男性至上主义,是指一种认为男性必定优于女性的理念。

从个体上讲,一个男性参与到女性议题之中,他一定是有共鸣和共情的,也一定是认可一些女权主义的表述的。所以他不仅仅是为了“女人的事情”在发声,他也有自己的诉求在的,那这样又何必单拎出来说他的好呢?

更何况,在我们“长幼有序”的文化里,“哥哥”这种称呼,多少都有些伦理的成分在,多少都让人觉得成熟、优越一些。

要当人家“哥哥”,至少要在议题上走得靠前一点,走得深入一些吧?

但事实是,大部分男性还处在很边缘、很浅薄的位置上;甚至不等到事情盖棺定论,一句话都讲不出来。

这样的背景下,凭什么给人家当“哥哥”呢?

图/《问题餐厅》

当“哥哥”和“爹味重”一样,都是爱过领导瘾。

很多男人都有这个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抢占话语权,下结论、做总结。事情快要了结的时候,就突然插一脚进来,点点头,略表肯定,再讲上几句看起来高屋建瓴实际上无足轻重的话,做一番样子给人看。

现在“哥哥也在”,可不就是来干这种事的?

要知道高呼着“期待水落石出”这一类永远“正确”的话,根本就没有用。从心理支持到法律援助再到公众倡导,男性在反性暴力上参与了多少,大家心里有数,这个时候是不是得先听听女性讲述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经验?

哪怕先了解下大家愤怒的缘由也好啊,着急喊“哥哥也在”,你来了倒是搭把手干点活儿啊。

凭什么是“姐姐来了”?

再讲句不客气的话:别装熟。

“哥哥也在”这句话是从“姐姐来了”演变而来的,但对女性来讲,“姐姐来了”可不是转转微博那么简单。

几年前,上万名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校友回到母校,高举这句标语声援抗议不公正入学政策的学妹们。她们共同奋战,促使当时的校长辞职,总统道歉(随后被弹劾),最终对韩国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之后,这句话不断地出现在韩国内外各种女性争取权益的活动中,是女性们团结一致、相互支持的注脚。

△梨花大学举牌抗议的“姐姐”们汇聚成的灯海

女性能成为“姐姐”,是因为她们有共有的生命体验,是因为她们有用自己的努力来为后人铺路,也是因为她们对女性之间亲密联结的投射。

所以,才有女童专项公益资金被挪用后女性的群情激愤;才有民间团体自发为武汉女医生捐献安心裤等卫生用品的行动;才有鲍毓明性侵案后女性接连不断地发声和行动。

女性是这样才当上“姐姐”的,各位“哥哥”呢?

再退一步讲,倘使有一个男性做了足够多的事情,那他肯定也会获得一个“荣誉女性”的身份,他自然是“姐姐”的一部分,也不会非要置换成“哥哥”来凸显自己的存在。

总之啊,男性支持女性权益当然很重要,但这本就该是个日常实践的义务。不要觉得这是个多了不起的事情,也不要太刷存在感。

“哥哥也在”这种话,真的超没必要。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