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的新产品“滴滴试驾”正式公布。在滴滴的最新版本中,滴滴试驾已经开始招募车主。试驾将于10月23日在北京正式上线,预计在11月覆盖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总共6个城市。滴滴在此前已经与上汽通用的安吉星有过代驾方面的合作,而这次滴滴与车企的合作也为专车平台和汽车垂直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下图来自微信朋友圈)
对于用户来说,意义何在呢?我们不妨从先引导页面来分析其对用户痛点的把握程度。
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用户获取车辆驾乘感受的必要性有多大?(由于读者所在地区试驾业务并未上线,所以只能先从引导页面进行前瞻性解读)
按照一般思路,在买车之前,我们都要按照备选车辆去跑4S店,去试驾然后砍价最后做出购买决定。但是很多用户跳过了试驾这一环节,买车仅凭眼缘和互联网等媒体上的相关二手资料来做出购买决定。这就造成了一些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买错车”感觉。笔者周围有很多人表示,不去试驾很多原因是去的当天试驾车不在,自己平时工作又很忙,而4S店位置又比较偏远,为了一次试驾所付出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太高,又劳心费神,所以就索性不试驾了。
4S店试驾车只有几辆,但车主满地都是。所以,基于共享经济的精神,滴滴试驾邀请车主提供车源,试驾者通过滴滴进行约车付费进行30分钟试驾。并且,这种试驾不用辛苦的跑到偏远的4S店,也不用被坐在副驾的销售人员催你买买买,还能在车主口中了解到试驾车辆的车况并交流驾乘感受,这比起用户自己百度出来的试驾文章和性能数据要更有说服力,得到的信息和驾乘感受也更符合用户实际需求。此外,用户可以自己制定试驾路线,也就意味着用户自主选择各种路况去体验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行驶表现,这是十分科学并且合乎实际的,因为可以抛开数据来感受车辆在加速、制动、NVH、油耗等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
总得来说,笔者认为,滴滴试驾对于用户痛点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而和厂商进行合作,则是以史为鉴的明智之举,也是笔者认为包括滴滴在内的所有试驾类服务的命门所在。
其实,这种试驾并非新鲜产物。易到用车和小马购车都曾经做过类似尝试。但是后来都以失败转型告终。究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付费试驾习惯在用户还没有培养起来,我到4s店试驾免费,有时候还有礼物拿,在没有确定一定要购买哪款车的情况下,花上百元试驾一次,门槛实在太高。
>>2.车源方面,用户想购买的车型集中在最近两年的年款,而拥有新车的车主多数不会为了收取试驾费用而把车交给别人试驾,毕竟是完全不了解驾驶风格的陌生人,交给陌生人进行试驾风险太大。
至于第一点,根据朋友圈截图的奔驰价格来看,滴滴可以规避掉这方面的劣势。但就第二点来说,和厂商进行合作的目的就在于规避这一风险——新车车主如果真的很爱惜车,不愿意共享车辆进行试驾,怎么解决这一问题?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厂商去协调本品牌的4S店来提供车辆了。而可能由此引发的车源不足、约车难的状况,则又是另一个摆在滴滴面前的问题。
这是上海的朋友传来的截图,为滴滴试驾注册界面。由图可知,你想试驾,除了驾照还要有辆车在你名下。这是不是就将即将入手第一辆车的消费者划出了滴滴试驾的目标用户范围呢?由于在上海该业务尚未正式开通,所以笔者在这里打一个问号。
以上这个问号不是白打上去的。根据笔者在多个城市的观察,滴滴等约车app的使用者多分布于北上广深以及天津、武汉、南京、广州等一二线城市,而在笔者家乡所在的四线城市,滴滴的活跃度是远远低于以上几个城市的。这不光是人口规模的问题,还有限购、限行等地方性法规政策导致“有驾照不开车”的人大有人在。据此,笔者完全有理由提出一个疑问——滴滴推出试驾的初衷真的仅仅是“试驾”吗?
前段时间交通运输部出台的专车新规草案让众多专车司机狂打退堂鼓,也引起了滴滴用户的广泛热议。而上面那张截图让笔者倍感疑惑——如此狭窄的限制用户范围绝不是一个明智之举。那么问题来了,业务正式发布之后是否会把“机动车行驶证”去掉呢?如果去掉的话,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个假设——我以约试驾车的名义去“行专车之实”,虽然只能三十分钟并且还要自行制定路线,但是我可以自主选择车辆,可以续约同一辆车,重新规划路线。笔者曾经尝试过,晚上七点钟左右,在三十分钟内,在四环路不算太通畅的情况下是可以从保福寺桥开到朝阳公园桥的,这符合一般专车和出租车乘客的出行需求。而且,在使用优惠券之后,续约一次折合的用车费用也没有比出租车贵多少。当然,目前这还只是笔者的猜测。在业务全面铺开之后,相信大家心里自有答案。
文/Maybe Xi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