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章俊:疫后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上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章俊:疫后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上升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表示,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考虑到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聂琳

海关总署上周发布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经济学家普遍预期我国外贸形势在二季度会更加严峻。

新冠疫情对我国哪些出口行业的冲击比较大?外贸行业如何应对目前的困境?疫情会对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及中国产业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界面新闻专访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

他指出,新冠疫情主要通过产业链供需两端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从供给端来看,如果海外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海外上游厂商可能面临的停工停产将对中国加工制造业相关进口造成明显冲击,这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等高科技相关产业表现较为明显。从需求端来看,若外需受新冠疫情影响不断下滑,国内加工制造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出口也将受到明显拖累。

章俊表示,政策层面,需要加大对外贸行业的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以及加强金融支持。企业层面,可以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销售模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对于产业链问题,他指出,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考虑到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

“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让全球跨国公司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这也会提升他们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的信心。”他说,因此,外贸企业应该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后期的窗口时间,积极培育外贸自主品牌,拓展新订单,开拓新市场,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界面新闻编辑整理。

界面新闻:新冠疫情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章俊:新冠疫情主要通过产业链供需两端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从供给端来看,如果海外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海外上游厂商停工停产造成的供给中断,将导致全球部分产业链无法形成有效闭环。落实到行业层面则可以看到,海外上游厂商的停工停产对中国加工制造业相关进口造成明显冲击,这在高科技相关产业表现较为明显,例如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

需求端来看,当前海外疫情依然在扩散,且短期内尚难看到拐点,中国出口将在外部需求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受到二次冲击。考虑到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相当部分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若外需不断下滑,国内加工制造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出口也将受到明显拖累。在海外交运受阻的情况下,原有出口订单交付周期将会因此延期。

界面新闻:外贸行业如何应对目前的困境?

章俊:外贸行业可以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销售模式,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在政府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既要定向下拨外贸专项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资金难关,也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外贸企业,定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和出口鼓励政策,例如适当提高部分行业的退税比例和出口优惠。另一方面,加强外贸行业的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对外贸行业的融资进行增信,从而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敞口,使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主动提升。同时,推动企业出口退税信贷的运用,降低外贸企业融资成本。

在企业层面,首先,做好出口转内销,以内需补外需。这要求外贸企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对接国内采购商。同时运用好国内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优质出口产品,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更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其次,抢抓疫情防控后期的时间窗口,积极拓展新订单。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考虑到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因此,外贸企业应该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后期的窗口时间,积极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做好做强订单、开拓新市场的准备,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

界面新闻:一季度,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哪些方面拉动了我国与东盟贸易发展?

章俊: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内外部因素的双重推动。从内部看,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首先,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大幅增长,我国一季度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增长25.8%,占自东盟总进口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增长28%,占对东盟总出口的7.9%。其次,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都降低了门槛,促进了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从外部看,欧美地区贸易减少,推升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贸易往来。一方面,当前东盟国家受到的疫情影响普遍比欧美地区小,叠加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受疫情的影响较低。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疫情对贸易的影响更多集中在需求端,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则更多的集中在供给端。随着中国国内复工复产的逐步恢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会得到一定支撑。

界面新闻:中国与东盟的这种贸易增长能否持续下去?

章俊: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增长。李克强总理近期指出要努力恢复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并争取年内如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RCEP的签署,将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利好,充分发挥双方距离近、交运成本低的区域经济优势。

但产业链的趋同性短期内将影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我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较为一致,双方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可能形成市场竞争,贸易结构趋同化将降低区域经济的福利效应。若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进度不及预期,部分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会进一步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

界面新闻:这次新冠疫情医用物资短缺会令美欧等发达国家从上至下都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比如,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罗前段时间就提到“制造业回流”,甚至贴钱让企业搬离中国。新冠疫情会对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及中国的产业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章俊:在过去十多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全球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根据资源禀赋进行了高度专业化分工,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全球化红利。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疲弱且今年受到疫情重创,各国货币、财政政策更多是纾困,而无法有效提振经济。在全球经济这块“饼”无法继续做大的情况下,各国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在政策层面的零和博弈的确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存在某种程度的倒退。

不过,疫情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会有太大影响。短期来看,首先,目前疫情在中国已经率先得到控制,中国复工复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海外因为疫情的蔓延陆续停工停产,即便乐观估计海外疫情在年中得到控制,之后的复工复产速度也可能较慢。因此,短期内全球经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会明显上升。其次,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所谓要把产业链搬离中国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首先,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自身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上中国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供应链冲击的能力较强。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让全球跨国公司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这也会提升他们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的信心。其次,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提升。中国未来会成长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全球跨国公司也将面对made-in-China向made-for-China的转变,会持续扩大在中国投资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章俊:疫后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上升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表示,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考虑到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聂琳

海关总署上周发布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3%。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经济学家普遍预期我国外贸形势在二季度会更加严峻。

新冠疫情对我国哪些出口行业的冲击比较大?外贸行业如何应对目前的困境?疫情会对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及中国产业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界面新闻专访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章俊。

他指出,新冠疫情主要通过产业链供需两端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从供给端来看,如果海外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海外上游厂商可能面临的停工停产将对中国加工制造业相关进口造成明显冲击,这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等高科技相关产业表现较为明显。从需求端来看,若外需受新冠疫情影响不断下滑,国内加工制造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出口也将受到明显拖累。

章俊表示,政策层面,需要加大对外贸行业的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以及加强金融支持。企业层面,可以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销售模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对于产业链问题,他指出,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考虑到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

“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让全球跨国公司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这也会提升他们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的信心。”他说,因此,外贸企业应该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后期的窗口时间,积极培育外贸自主品牌,拓展新订单,开拓新市场,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界面新闻编辑整理。

界面新闻:新冠疫情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章俊:新冠疫情主要通过产业链供需两端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从供给端来看,如果海外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海外上游厂商停工停产造成的供给中断,将导致全球部分产业链无法形成有效闭环。落实到行业层面则可以看到,海外上游厂商的停工停产对中国加工制造业相关进口造成明显冲击,这在高科技相关产业表现较为明显,例如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

需求端来看,当前海外疫情依然在扩散,且短期内尚难看到拐点,中国出口将在外部需求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受到二次冲击。考虑到中国作为加工贸易大国,相当部分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若外需不断下滑,国内加工制造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关出口也将受到明显拖累。在海外交运受阻的情况下,原有出口订单交付周期将会因此延期。

界面新闻:外贸行业如何应对目前的困境?

章俊:外贸行业可以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销售模式,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在政府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既要定向下拨外贸专项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资金难关,也要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外贸企业,定向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和出口鼓励政策,例如适当提高部分行业的退税比例和出口优惠。另一方面,加强外贸行业的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对外贸行业的融资进行增信,从而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敞口,使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主动提升。同时,推动企业出口退税信贷的运用,降低外贸企业融资成本。

在企业层面,首先,做好出口转内销,以内需补外需。这要求外贸企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对接国内采购商。同时运用好国内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优质出口产品,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更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其次,抢抓疫情防控后期的时间窗口,积极拓展新订单。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考虑到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全球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反而会有所上升。因此,外贸企业应该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后期的窗口时间,积极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做好做强订单、开拓新市场的准备,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力。

界面新闻:一季度,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哪些方面拉动了我国与东盟贸易发展?

章俊: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内外部因素的双重推动。从内部看,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首先,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大幅增长,我国一季度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增长25.8%,占自东盟总进口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增长28%,占对东盟总出口的7.9%。其次,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都降低了门槛,促进了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

从外部看,欧美地区贸易减少,推升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贸易往来。一方面,当前东盟国家受到的疫情影响普遍比欧美地区小,叠加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受疫情的影响较低。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疫情对贸易的影响更多集中在需求端,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则更多的集中在供给端。随着中国国内复工复产的逐步恢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会得到一定支撑。

界面新闻:中国与东盟的这种贸易增长能否持续下去?

章俊: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增长。李克强总理近期指出要努力恢复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并争取年内如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RCEP的签署,将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利好,充分发挥双方距离近、交运成本低的区域经济优势。

但产业链的趋同性短期内将影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我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较为一致,双方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可能形成市场竞争,贸易结构趋同化将降低区域经济的福利效应。若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进度不及预期,部分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会进一步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

界面新闻:这次新冠疫情医用物资短缺会令美欧等发达国家从上至下都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比如,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库德罗前段时间就提到“制造业回流”,甚至贴钱让企业搬离中国。新冠疫情会对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及中国的产业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章俊:在过去十多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全球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根据资源禀赋进行了高度专业化分工,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全球化红利。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疲弱且今年受到疫情重创,各国货币、财政政策更多是纾困,而无法有效提振经济。在全球经济这块“饼”无法继续做大的情况下,各国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在政策层面的零和博弈的确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存在某种程度的倒退。

不过,疫情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会有太大影响。短期来看,首先,目前疫情在中国已经率先得到控制,中国复工复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海外因为疫情的蔓延陆续停工停产,即便乐观估计海外疫情在年中得到控制,之后的复工复产速度也可能较慢。因此,短期内全球经济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会明显上升。其次,疫情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承受大规模资本开支的压力,所谓要把产业链搬离中国是不现实的。

长期来看,首先,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自身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加上中国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供应链冲击的能力较强。中国相关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展现出的超强自我修复能力,让全球跨国公司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这也会提升他们继续在中国扩大投资的信心。其次,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提升。中国未来会成长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全球跨国公司也将面对made-in-China向made-for-China的转变,会持续扩大在中国投资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