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少点一星党,才能多一部五星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少点一星党,才能多一部五星剧

《美国夫人》的故事,无疑为逐步崛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带来了诸多启示。

文|dsfysweixin

女权。

毫无疑问,这是当下公共空间里最能挑动大众敏感神经的字眼。

更不用说,它还是一枚杀伤力惊人的“深水炸弹”。

从开局8.5,再到7.4。

评分暴跌的背后,是开年首部剧王《我是余欢水》遭遇的滑铁卢。

因为这张剧情截图,豆瓣评论区在一夜之间涌入了海量差评。

甚至,就连出品方正午阳光也突然成了“直男癌”和“爹味”的代名词。

截至目前,硝烟还未散去。

有人忙于拱火、引战,也有人致力于污名化女权,还有更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

唯独没有人愿意坐下来,来场冷静理智的圆桌讨论。

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缩影?

对于这次打分事件,不打算做过多的评价。

但如果你不希望再用情绪代替思考,用野蛮的骂战代替理性探讨的话。

我的建议是,不如从这部硬核“反女权剧”入手。

无论站在何方立场,它都是一扇了解女权主义的绝佳窗口——

《美国夫人》

翻开评论区,里面是清一色的赞美之词:

“这部剧简直点燃了女性题材影视的大爆发!”

“今年的最佳迷你剧候选,FX on hulu系列的第一部爆款,颁奖季种子选手。”

“反女权”,一个如此不政治正确的话题,却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

而且就初步观察来看,这些评价大多发自真心。

这就很奇怪,对吧?

如果觉得光凭路人的评价不够客观,那么欧美影评网站的口碑也足以说明问题。

烂番茄96%的新鲜度。

MTC高达87的评分。

综合来看,本剧实属近期美剧中的佼佼者。

既然不是报复性打分制造的闹剧,那么这届观众究竟是被什么给“蛊惑”了?

咱们还是眼见为实。

01.一出好戏

海报上这个造型神似铁娘子的女人,名叫菲莉丝·施拉夫利(凯特·布兰切特饰)。

作为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反女权代表人物,她的政治主张包括反对女权运动、反堕胎,不认同婚内强奸违法以及反对同性婚姻等。

而这,也是《美国夫人》被冠以“反女权剧”之名的由来。

死心塌地的小奶狗、逆袭的家庭主妇、被狠狠制裁的渣男,再加上燃爆的复仇戏码。

同为女性题材,这些《致命女人》中最能撩拨观众的爽点在本剧中统统缺席。

从头到尾,菲莉丝都是位坚定的反女权代言人。

如果换算一下,她大概相当于漫威宇宙中的毒液、死侍,是位根正苗红的“反英雄”。

至于她到底是怎么走上这条反派之路的,先卖个关子。

除了选取的人物视角相当独特新颖之外,剧中截取的时间点也颇有深意。

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正好处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顶点。

比起60年代被剥夺参政权、选举权的女性来说,此时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

她们从传统的家庭妇女身份中解放出来,“职场女性”成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然而,她们中的大多数仍是丈夫的附庸,要靠丈夫的薪水来维持生活。

一段美满婚姻,才称得上通往幸福的捷径。

“性别标签”以及社会舆论对女性命运的束缚,也仍然没有被破除。

女性的工作选择相当有限,基本以文职工作为主,比如女佣、服务员、秘书、打字员、接线员等。

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的主角米琪,她在离婚后就找了份商场导购的工作。

下班之后,她还有份秘密职业——单口喜剧演员。

在职业生涯的开拓期,她就曾因为性别惹来不少争议。

无论是涉及政治、两性,还是宗教等敏感话题,作为喜剧演员注定是要冒犯他人的。

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生性保守的观众和同行却很难接受她在舞台上对这些话题指手画脚。

比起米琪这样的业界先锋,《致命女人》中的贝丝·安才是更符合当时主流大众想象的传统女性。

她温良俭让、优雅知性,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

每当丈夫有需要,只要轻敲杯沿,就能让她露出乖巧姿态,俯身为丈夫续上一杯咖啡。

总而言之,就是一尊足够美丽迷人的花瓶。

最后,是这部剧的切入点。

它全程围绕一部平权法案所引发的争议。

《平权修正法案》简称ERA,它试图解决男女两性在离婚、财产、就业和其他事项方面的法律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尽量抹除性别歧视。

最初,这项法案以压倒性优势在众议院获得了通过。

未来只需要在美国38个州之内获得批准,即可在全国生效。

直到菲利丝夫人这位右翼政治家的横空出世,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局面。

正是在她的号召下,美国传统家庭主妇纷纷挺身而出,主动投下反对票。

在这个过程中,以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贝蒂·弗里丹,以及雪莉·奇瑟姆等人为首的女权主义者与菲莉丝进行了长达10年的政治博弈。

女权主义者vs反女权主义者。

自由主义vs保守主义。

这注定是一出火花四溅的好戏。

更重要的是,本剧还带来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有多少已经习以为常的女性权利,是过去那些所谓“激进派”为我们争取来的?

女性是否生来就注定会成为女权主义的拥趸?

当我们在讨论女权的时候,到底在争论什么?

02.了不起的菲莉丝夫人

以下,是《平权修正法案》的全文:

“一、权利平等,美国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于性别关系对此予以否定或限制。”

“二、国会可以立法保障这种平等。”

“三、自法案通过后,两年内生效。”

左看右看,好像找不到什么出格之处。

这项法案对菲莉丝夫人来说,最起码也是有利无弊才对。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菲莉丝去挑起一场女性之间的内斗?

这就说来话长。

和一般家庭主妇不同,右翼党派出身的菲莉丝总是积极投身于各类政治活动。

她最初的目标是参与国会竞选,在屡屡受挫之后才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

反女权,成了最有利的政治筹码。

抛开政治背景,再把目光聚焦到菲莉丝本人。

顶尖的学历、优渥的家庭条件、幸福美满的婚姻。

与那些疲于奔命的底层女性相比,衣食无忧的她简直像是活在温室里。

这些无处不在的优越感,逐渐使她沉浸于某种错觉——

自己并非社会中的“第二性”,而是可以与所有男性平起平坐的特权人物。

久而久之,她开始脱离女性视角来看待问题。

她完全忽略了底层女性和少数群体的苦难,对真实存在的个体困境视而不见。

当有人问起她对《平权修正法案》的看法时,她的语气满是倨傲:

“我从没被歧视过,有些女性会把自己的错怪在性别歧视上,而不承认是她们不够努力。”

这幅口吻,是不是还挺熟悉?

“我国女性地位已经够高了,看看印度女性吧,该知足了。”

“明明身边的女性朋友都过得很好啊,别老把性别歧视挂在嘴边,我还想说男人被歧视了呢。”

说到底,两者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何不食肉糜”。

话是这么说,但我的出发点绝不在于引战,也不想挑起性别对立。

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挺简单: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处于弱势地位,TA才能更好地理解何为“歧视”。

为此,不妨再举个例子。

远的不提,就拿最近在互联网上怒刷存在感的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崔娃来说。

在海外疫情肆虐期间,无论是吐槽特朗普的迷惑行为,还是对欧美排华倾向的抨击。

他在《每日秀》里的发言,几乎每句都戳中了中国网友的心坎,好感度瞬间up。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待中国态度友好”仅仅是崔娃的一个侧面。

准确来说,他一直心系少数派和弱势群体,尤其注重为种族歧视发声。

而他的这份正义感和同理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单纯用“政治正确”来一笔带过。

除了来自母亲的良好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出身和成长背景。

作为黑白混血儿,他的社会处境一直相当尴尬,也曾饱受排斥,吃了不少苦头。

所以他才会致力于用喜剧来化解不同种族间的矛盾,尽量去争取理解和包容。

说回菲莉丝。

在她光鲜亮丽的人生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她的才能都甚少受到认可。

一直以来,她都相信丈夫是真心支持她对政治理想的追逐。

实际上呢,丈夫更希望她能安心地相夫教子,偶尔参与的那些“政治游戏”倒也在他的默许范围之内。

当丈夫多次劝她放弃竞选,她忍不住试探,“你不觉得我能赢”?

此时弗雷德的沉默与不屑,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把自我实现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方面,她仍会面临比年轻男人更多的困难。如我指明的,家庭和社会习俗都不会赞成她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诚如波伏娃所说,即使菲莉丝万般抗拒“性别歧视”的存在,也无法撼动事实。

但凡是幻觉,总有破灭的时刻。

当菲莉丝准备参与讨论核武战备问题时,却发现其他男议员下意识赋予她的角色设定依然是“秘书”。

尽管她拥有比在场众人都要丰富的知识储备。

接下来,是一组更微妙的镜头。

门外,是她一边等着玛格丽特小姐给她递来纸笔,一边焦急地来回观望。

门内,则是神情自若、侃侃而谈的男议员们。

议员们的对话被刻意模糊,在观众耳边回响的只有更遥远的抗议声“ERA!ERA!”。

这预示着菲莉丝作为女性,始终是这场政治游戏里无足轻重的局外人,更是社会中被排斥在外的“他者”。

但为了迎合游戏规则,她只好“自我洗脑”,继续做父权制的拥趸。

跳脱出时代的局限性,菲莉丝夫人依然是位值得载入史册的非凡人物。

众所周知,历史上那些擅长公开演讲的人物大多都是狠角色。

就比如《至暗时刻》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纵观主角在剧中的几场即兴演讲,也是同样出色。

抑扬顿挫的节奏、优雅从容的微笑、坚定用力的肢体语言,再搭配上恰到好处的眼神互动。

就连路过的弗雷德都被这份张扬和自信所感染,忍不住驻足倾听。

至于台下那群信徒就更不用说了,她们几乎都是目不转睛,一副巴不得做笔记的认真模样。

倘若放到今天,我敢说菲莉丝肯定是个在互联网上混得风生水起的KOL。

她深知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粉丝的痛点,然后精准地“贩卖焦虑”。

当她看到台下有位抱着女婴的听众,便趁势说假如ERA通过,女孩们将会被送往战场。

对于心思单纯的家庭主妇来说,这简直是堪称绝杀。

面对经验更丰富的专家,她照样不怂。

当主持人提醒道,最好不要提出法案中不存在的论点时,她就转移矛盾把话头指向了苏联。

批判苏联和极权主义,是当时美国两党公认的“政治正确”。

这张王炸一出,对方瞬间就被怼到哑口无言。

除了深谙如何玩弄政治话术,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之外。

在她身上还能找到更多政客必备的素质,比如自私虚伪、见风使舵、利益至上。

她的妹妹埃莉诺已经年过四十却仍然找不到合适对象,时常为此感到自卑。

在私底下,当埃莉诺忍不住痛哭流涕地抱怨时,菲莉斯就选择好言好语地劝解对方。

在公开场合,她又瞬间换了一副嘴脸,把大龄未婚女性贬到一文不值:

抛弃非黑即白的脸谱化设定,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格局中寻求张力。

“无论你爱她还是恨她,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正如编剧所言,即使站在她的对立面,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人物魅力也丝毫不受贬损。

除了又爱又恨,确实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

03.反女权or真·女权?

既有“反女权”的皮囊,又是真·女权剧中的王者。

《美国夫人》为什么被赋予了这么矛盾的定位?

主要是因为这场拉锯战的双方,她们都展示出了女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没人喜欢女权主义者,包括自由党人。”

“这倒是真的,他们可没意思了。”

玻璃心、偏执、咄咄逼人,一提起相关话题就如临大敌,时刻把男性视作假想敌。

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女权主义者就是这样一群无趣且态度激进的人。

乍一看,女记者格洛丽亚完全符合以上刻板印象。

比起菲莉丝的能言善辩,她更擅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而且在措辞上毫无掩饰:

“女人正躺在厨房的餐桌上被开膛破肚。”

她对堕胎手术的描述是如此血腥直白,一般男性根本招架不住。

当堕胎法案的投票失败时,她愤怒地大喊“他们永远不把我们当回事,我们只是行走的生育机器而已!”

多年前,未婚先孕的格洛丽亚冒着巨大风险找私人医生堕胎。

手术过程中的恐慌和无助情绪,让她深刻意识到“合法堕胎权”的重要性。

剧中,格洛丽亚还遇到了一位囿于生计,被迫去做堕胎手术的底层女性。

对方先是对她表达了谢意,接着又忍不住含着眼泪向她诉苦。

那份悲悯和共情,使她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

她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让更多女性真正享有生育自由,别再重蹈覆辙。

贝蒂·弗里丹,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之母”。

为后人留下《女性的奥秘》这本“女权圣经”,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也是她唤醒了无数困守厨房的家庭妇女,鼓励她们走出婚姻制度的桎梏。

雪莉·奇泽姆,她的一生更是堪称传奇。

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她勇敢地跨越了性别和种族的双重障碍,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国会女议员。

她的目标,就是要为女性谋求政治权力。

我猜,挺多人应该都觉得#姐姐来了#这个微博tag有点眼熟。

无论是性暴力、家暴,还是性别歧视,只要有与女性权益挂钩的事件,它总是频频出现。

就像春蕾事件、国产版N号房事件,还有近期的高管性侵案等等。

在“姐姐来了”的背后,除了有韩红、章子怡、姚晨、海清这些知名女艺人,更多的还是普通女性。

在这群姐妹的守望相助中,让更多人燃起了希望,敢于反抗不公,积极去维护“女性”这个命运共同体。

就像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一群如此激进、不讨喜的女权主义者勇敢站了出来,才为后人争取到了如今的自由。

发声,总比一味的等待救赎要好。

不过,承认女权运动的价值却不代表要对她们的极端想法照单全收。

前面说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博弈最后以自由派精英的失败告终。

抛开女权阵营的内部矛盾不谈,最致命的一击,源自她们过早的割席。

格洛丽亚等人一开始就把家庭妇女划入了“父权制阵营”,认为她们就是父权制的最后防线。

站在知识分子的视角,选择去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是一种自甘堕落。

但万万没想到,最终打败她们的正是这群家庭妇女。

在菲莉丝的带领下,这群家庭主妇充分发挥了团结一致的精神。

她们走上街头,一边分发果酱和面包,一边宣传“反ERA”的口号。

她们以温和无害的妇女形象,激活了男性议员们心中对传统家庭的美好幻想,并成功捞取了大量选票。

在此之前,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群原本只关心苹果派够不够美味,只考虑家庭琐事的主妇们居然会有如此高的战斗力。

《美国夫人》的故事,无疑为逐步崛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带来了诸多启示。

如果怀揣傲慢与偏见,最终只会走向分裂。

唯有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试着去换位思考,才有走出困局的可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少点一星党,才能多一部五星剧

《美国夫人》的故事,无疑为逐步崛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带来了诸多启示。

文|dsfysweixin

女权。

毫无疑问,这是当下公共空间里最能挑动大众敏感神经的字眼。

更不用说,它还是一枚杀伤力惊人的“深水炸弹”。

从开局8.5,再到7.4。

评分暴跌的背后,是开年首部剧王《我是余欢水》遭遇的滑铁卢。

因为这张剧情截图,豆瓣评论区在一夜之间涌入了海量差评。

甚至,就连出品方正午阳光也突然成了“直男癌”和“爹味”的代名词。

截至目前,硝烟还未散去。

有人忙于拱火、引战,也有人致力于污名化女权,还有更多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

唯独没有人愿意坐下来,来场冷静理智的圆桌讨论。

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缩影?

对于这次打分事件,不打算做过多的评价。

但如果你不希望再用情绪代替思考,用野蛮的骂战代替理性探讨的话。

我的建议是,不如从这部硬核“反女权剧”入手。

无论站在何方立场,它都是一扇了解女权主义的绝佳窗口——

《美国夫人》

翻开评论区,里面是清一色的赞美之词:

“这部剧简直点燃了女性题材影视的大爆发!”

“今年的最佳迷你剧候选,FX on hulu系列的第一部爆款,颁奖季种子选手。”

“反女权”,一个如此不政治正确的话题,却获得了压倒性的好评。

而且就初步观察来看,这些评价大多发自真心。

这就很奇怪,对吧?

如果觉得光凭路人的评价不够客观,那么欧美影评网站的口碑也足以说明问题。

烂番茄96%的新鲜度。

MTC高达87的评分。

综合来看,本剧实属近期美剧中的佼佼者。

既然不是报复性打分制造的闹剧,那么这届观众究竟是被什么给“蛊惑”了?

咱们还是眼见为实。

01.一出好戏

海报上这个造型神似铁娘子的女人,名叫菲莉丝·施拉夫利(凯特·布兰切特饰)。

作为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反女权代表人物,她的政治主张包括反对女权运动、反堕胎,不认同婚内强奸违法以及反对同性婚姻等。

而这,也是《美国夫人》被冠以“反女权剧”之名的由来。

死心塌地的小奶狗、逆袭的家庭主妇、被狠狠制裁的渣男,再加上燃爆的复仇戏码。

同为女性题材,这些《致命女人》中最能撩拨观众的爽点在本剧中统统缺席。

从头到尾,菲莉丝都是位坚定的反女权代言人。

如果换算一下,她大概相当于漫威宇宙中的毒液、死侍,是位根正苗红的“反英雄”。

至于她到底是怎么走上这条反派之路的,先卖个关子。

除了选取的人物视角相当独特新颖之外,剧中截取的时间点也颇有深意。

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正好处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顶点。

比起60年代被剥夺参政权、选举权的女性来说,此时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

她们从传统的家庭妇女身份中解放出来,“职场女性”成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然而,她们中的大多数仍是丈夫的附庸,要靠丈夫的薪水来维持生活。

一段美满婚姻,才称得上通往幸福的捷径。

“性别标签”以及社会舆论对女性命运的束缚,也仍然没有被破除。

女性的工作选择相当有限,基本以文职工作为主,比如女佣、服务员、秘书、打字员、接线员等。

就像《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的主角米琪,她在离婚后就找了份商场导购的工作。

下班之后,她还有份秘密职业——单口喜剧演员。

在职业生涯的开拓期,她就曾因为性别惹来不少争议。

无论是涉及政治、两性,还是宗教等敏感话题,作为喜剧演员注定是要冒犯他人的。

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生性保守的观众和同行却很难接受她在舞台上对这些话题指手画脚。

比起米琪这样的业界先锋,《致命女人》中的贝丝·安才是更符合当时主流大众想象的传统女性。

她温良俭让、优雅知性,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

每当丈夫有需要,只要轻敲杯沿,就能让她露出乖巧姿态,俯身为丈夫续上一杯咖啡。

总而言之,就是一尊足够美丽迷人的花瓶。

最后,是这部剧的切入点。

它全程围绕一部平权法案所引发的争议。

《平权修正法案》简称ERA,它试图解决男女两性在离婚、财产、就业和其他事项方面的法律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尽量抹除性别歧视。

最初,这项法案以压倒性优势在众议院获得了通过。

未来只需要在美国38个州之内获得批准,即可在全国生效。

直到菲利丝夫人这位右翼政治家的横空出世,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局面。

正是在她的号召下,美国传统家庭主妇纷纷挺身而出,主动投下反对票。

在这个过程中,以格洛丽亚·斯泰纳姆、贝蒂·弗里丹,以及雪莉·奇瑟姆等人为首的女权主义者与菲莉丝进行了长达10年的政治博弈。

女权主义者vs反女权主义者。

自由主义vs保守主义。

这注定是一出火花四溅的好戏。

更重要的是,本剧还带来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有多少已经习以为常的女性权利,是过去那些所谓“激进派”为我们争取来的?

女性是否生来就注定会成为女权主义的拥趸?

当我们在讨论女权的时候,到底在争论什么?

02.了不起的菲莉丝夫人

以下,是《平权修正法案》的全文:

“一、权利平等,美国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于性别关系对此予以否定或限制。”

“二、国会可以立法保障这种平等。”

“三、自法案通过后,两年内生效。”

左看右看,好像找不到什么出格之处。

这项法案对菲莉丝夫人来说,最起码也是有利无弊才对。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菲莉丝去挑起一场女性之间的内斗?

这就说来话长。

和一般家庭主妇不同,右翼党派出身的菲莉丝总是积极投身于各类政治活动。

她最初的目标是参与国会竞选,在屡屡受挫之后才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

反女权,成了最有利的政治筹码。

抛开政治背景,再把目光聚焦到菲莉丝本人。

顶尖的学历、优渥的家庭条件、幸福美满的婚姻。

与那些疲于奔命的底层女性相比,衣食无忧的她简直像是活在温室里。

这些无处不在的优越感,逐渐使她沉浸于某种错觉——

自己并非社会中的“第二性”,而是可以与所有男性平起平坐的特权人物。

久而久之,她开始脱离女性视角来看待问题。

她完全忽略了底层女性和少数群体的苦难,对真实存在的个体困境视而不见。

当有人问起她对《平权修正法案》的看法时,她的语气满是倨傲:

“我从没被歧视过,有些女性会把自己的错怪在性别歧视上,而不承认是她们不够努力。”

这幅口吻,是不是还挺熟悉?

“我国女性地位已经够高了,看看印度女性吧,该知足了。”

“明明身边的女性朋友都过得很好啊,别老把性别歧视挂在嘴边,我还想说男人被歧视了呢。”

说到底,两者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何不食肉糜”。

话是这么说,但我的出发点绝不在于引战,也不想挑起性别对立。

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挺简单: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处于弱势地位,TA才能更好地理解何为“歧视”。

为此,不妨再举个例子。

远的不提,就拿最近在互联网上怒刷存在感的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崔娃来说。

在海外疫情肆虐期间,无论是吐槽特朗普的迷惑行为,还是对欧美排华倾向的抨击。

他在《每日秀》里的发言,几乎每句都戳中了中国网友的心坎,好感度瞬间up。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对待中国态度友好”仅仅是崔娃的一个侧面。

准确来说,他一直心系少数派和弱势群体,尤其注重为种族歧视发声。

而他的这份正义感和同理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单纯用“政治正确”来一笔带过。

除了来自母亲的良好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出身和成长背景。

作为黑白混血儿,他的社会处境一直相当尴尬,也曾饱受排斥,吃了不少苦头。

所以他才会致力于用喜剧来化解不同种族间的矛盾,尽量去争取理解和包容。

说回菲莉丝。

在她光鲜亮丽的人生背后,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她的才能都甚少受到认可。

一直以来,她都相信丈夫是真心支持她对政治理想的追逐。

实际上呢,丈夫更希望她能安心地相夫教子,偶尔参与的那些“政治游戏”倒也在他的默许范围之内。

当丈夫多次劝她放弃竞选,她忍不住试探,“你不觉得我能赢”?

此时弗雷德的沉默与不屑,就是最好的答案。

“在把自我实现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方面,她仍会面临比年轻男人更多的困难。如我指明的,家庭和社会习俗都不会赞成她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诚如波伏娃所说,即使菲莉丝万般抗拒“性别歧视”的存在,也无法撼动事实。

但凡是幻觉,总有破灭的时刻。

当菲莉丝准备参与讨论核武战备问题时,却发现其他男议员下意识赋予她的角色设定依然是“秘书”。

尽管她拥有比在场众人都要丰富的知识储备。

接下来,是一组更微妙的镜头。

门外,是她一边等着玛格丽特小姐给她递来纸笔,一边焦急地来回观望。

门内,则是神情自若、侃侃而谈的男议员们。

议员们的对话被刻意模糊,在观众耳边回响的只有更遥远的抗议声“ERA!ERA!”。

这预示着菲莉丝作为女性,始终是这场政治游戏里无足轻重的局外人,更是社会中被排斥在外的“他者”。

但为了迎合游戏规则,她只好“自我洗脑”,继续做父权制的拥趸。

跳脱出时代的局限性,菲莉丝夫人依然是位值得载入史册的非凡人物。

众所周知,历史上那些擅长公开演讲的人物大多都是狠角色。

就比如《至暗时刻》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纵观主角在剧中的几场即兴演讲,也是同样出色。

抑扬顿挫的节奏、优雅从容的微笑、坚定用力的肢体语言,再搭配上恰到好处的眼神互动。

就连路过的弗雷德都被这份张扬和自信所感染,忍不住驻足倾听。

至于台下那群信徒就更不用说了,她们几乎都是目不转睛,一副巴不得做笔记的认真模样。

倘若放到今天,我敢说菲莉丝肯定是个在互联网上混得风生水起的KOL。

她深知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粉丝的痛点,然后精准地“贩卖焦虑”。

当她看到台下有位抱着女婴的听众,便趁势说假如ERA通过,女孩们将会被送往战场。

对于心思单纯的家庭主妇来说,这简直是堪称绝杀。

面对经验更丰富的专家,她照样不怂。

当主持人提醒道,最好不要提出法案中不存在的论点时,她就转移矛盾把话头指向了苏联。

批判苏联和极权主义,是当时美国两党公认的“政治正确”。

这张王炸一出,对方瞬间就被怼到哑口无言。

除了深谙如何玩弄政治话术,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之外。

在她身上还能找到更多政客必备的素质,比如自私虚伪、见风使舵、利益至上。

她的妹妹埃莉诺已经年过四十却仍然找不到合适对象,时常为此感到自卑。

在私底下,当埃莉诺忍不住痛哭流涕地抱怨时,菲莉斯就选择好言好语地劝解对方。

在公开场合,她又瞬间换了一副嘴脸,把大龄未婚女性贬到一文不值:

抛弃非黑即白的脸谱化设定,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格局中寻求张力。

“无论你爱她还是恨她,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个不平凡的人。”

正如编剧所言,即使站在她的对立面,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人物魅力也丝毫不受贬损。

除了又爱又恨,确实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

03.反女权or真·女权?

既有“反女权”的皮囊,又是真·女权剧中的王者。

《美国夫人》为什么被赋予了这么矛盾的定位?

主要是因为这场拉锯战的双方,她们都展示出了女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没人喜欢女权主义者,包括自由党人。”

“这倒是真的,他们可没意思了。”

玻璃心、偏执、咄咄逼人,一提起相关话题就如临大敌,时刻把男性视作假想敌。

在普罗大众的认知里,女权主义者就是这样一群无趣且态度激进的人。

乍一看,女记者格洛丽亚完全符合以上刻板印象。

比起菲莉丝的能言善辩,她更擅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而且在措辞上毫无掩饰:

“女人正躺在厨房的餐桌上被开膛破肚。”

她对堕胎手术的描述是如此血腥直白,一般男性根本招架不住。

当堕胎法案的投票失败时,她愤怒地大喊“他们永远不把我们当回事,我们只是行走的生育机器而已!”

多年前,未婚先孕的格洛丽亚冒着巨大风险找私人医生堕胎。

手术过程中的恐慌和无助情绪,让她深刻意识到“合法堕胎权”的重要性。

剧中,格洛丽亚还遇到了一位囿于生计,被迫去做堕胎手术的底层女性。

对方先是对她表达了谢意,接着又忍不住含着眼泪向她诉苦。

那份悲悯和共情,使她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

她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让更多女性真正享有生育自由,别再重蹈覆辙。

贝蒂·弗里丹,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之母”。

为后人留下《女性的奥秘》这本“女权圣经”,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

也是她唤醒了无数困守厨房的家庭妇女,鼓励她们走出婚姻制度的桎梏。

雪莉·奇泽姆,她的一生更是堪称传奇。

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她勇敢地跨越了性别和种族的双重障碍,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国会女议员。

她的目标,就是要为女性谋求政治权力。

我猜,挺多人应该都觉得#姐姐来了#这个微博tag有点眼熟。

无论是性暴力、家暴,还是性别歧视,只要有与女性权益挂钩的事件,它总是频频出现。

就像春蕾事件、国产版N号房事件,还有近期的高管性侵案等等。

在“姐姐来了”的背后,除了有韩红、章子怡、姚晨、海清这些知名女艺人,更多的还是普通女性。

在这群姐妹的守望相助中,让更多人燃起了希望,敢于反抗不公,积极去维护“女性”这个命运共同体。

就像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一群如此激进、不讨喜的女权主义者勇敢站了出来,才为后人争取到了如今的自由。

发声,总比一味的等待救赎要好。

不过,承认女权运动的价值却不代表要对她们的极端想法照单全收。

前面说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博弈最后以自由派精英的失败告终。

抛开女权阵营的内部矛盾不谈,最致命的一击,源自她们过早的割席。

格洛丽亚等人一开始就把家庭妇女划入了“父权制阵营”,认为她们就是父权制的最后防线。

站在知识分子的视角,选择去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是一种自甘堕落。

但万万没想到,最终打败她们的正是这群家庭妇女。

在菲莉丝的带领下,这群家庭主妇充分发挥了团结一致的精神。

她们走上街头,一边分发果酱和面包,一边宣传“反ERA”的口号。

她们以温和无害的妇女形象,激活了男性议员们心中对传统家庭的美好幻想,并成功捞取了大量选票。

在此之前,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群原本只关心苹果派够不够美味,只考虑家庭琐事的主妇们居然会有如此高的战斗力。

《美国夫人》的故事,无疑为逐步崛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带来了诸多启示。

如果怀揣傲慢与偏见,最终只会走向分裂。

唯有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试着去换位思考,才有走出困局的可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