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外资私募遭遇“水土不服”?逾四成管理规模不足1个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资私募遭遇“水土不服”?逾四成管理规模不足1个亿

10家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还不足1亿元,占比超过了四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龙力

2016年6月证监会宣布外资可以申请私募牌照之后,以瑞银、富达利泰等为代表的国际私募巨头争相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四年过去了,如今已有26家外资私募完成了备案。

但是,来势汹汹的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却似乎并不顺利。

典型的比如富达利泰投资,其背后的母公司是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富达国际(Fidelity),因曾经涌现出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而声名鹊起。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系统显示,早在2017年1月3日,富达利泰就已经正式完成登记,同年3月30日其首只产品“富达中国债券一号私募基金”正式成立,并在5月4日完成备案。2017年底,富达利泰又备案了两只新产品“富达中国债券盈收一号”以及“富达中国股票一号”。

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之后,富达利泰投资之后的发展却似乎开始停滞,直到2018年底才又成立了一只新的产品“富达中国债券优选一号”,截至目前公司一共也仅有上述这4只产品,折腾了三年多,管理规模甚至都没能突破1个亿。

富达利泰绝非孤例,Wind数据显示,剔除最近半年内才备案的四家以外,截至目前,其余22家外资私募中仅有元胜投资的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瑞银资产的管理规模在10-20亿元,其余的外资私募管理规模均不足10亿元,甚至有10家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还不足1亿元,占比超过了四成。

从产品数量上来看,目前共有22家外资私募都备案了自己的产品,但17家产品数量不足5只,占比达77.27%,甚至有9家私募目前都仅成立了1只产品,比如景顺纵横投资、桥水(中国)投资等。

数据来源:Wind、中国基金业协会

为何全球资管巨头却纷纷在中国市场发展受挫?业绩表现平平或是一大原因。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三方网站查询发现,绝大部分的外资私募都没有公布净值情况,仅有的几只净值可查的产品,收益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

典型的比如惠理投资,公司旗下净值有更新的股票多头策略产品“惠理中国新时代优选1号”成立于2018年1月12日,之后净值长期围绕1元上下波动,截至今年5月29日,其最新累计净值仅为0.9908,折腾了两年多,反而还亏了0.92%。私募投资者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如此的业绩表现显然很难吸引投资者的购买。

另外,在外资巨头获得私募牌照之前,已经有一大批本土私募成长起来了,比如景林资产、重阳投资等,它们既有长期不错的收益表现,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和渠道资源,吸金能力十足,导致私募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中小私募生存越来越难。

这些外资巨头虽然在国际上声名大振,但是在中国却都是从0开始,加上不熟悉中国市场的环境,发展起来就会更加艰难。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部分外资私募巨头主要考虑的是先拿到牌照,至于进军中国市场并没有完备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按照规定6个月内备案完首只产品之后,发展暂时搁浅。

不论原因何在,都不改变外资私募目前在中国市场发展迟缓这一事实,至于未来,外资私募是否会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还是未知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资私募遭遇“水土不服”?逾四成管理规模不足1个亿

10家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还不足1亿元,占比超过了四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龙力

2016年6月证监会宣布外资可以申请私募牌照之后,以瑞银、富达利泰等为代表的国际私募巨头争相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四年过去了,如今已有26家外资私募完成了备案。

但是,来势汹汹的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却似乎并不顺利。

典型的比如富达利泰投资,其背后的母公司是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富达国际(Fidelity),因曾经涌现出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而声名鹊起。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系统显示,早在2017年1月3日,富达利泰就已经正式完成登记,同年3月30日其首只产品“富达中国债券一号私募基金”正式成立,并在5月4日完成备案。2017年底,富达利泰又备案了两只新产品“富达中国债券盈收一号”以及“富达中国股票一号”。

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之后,富达利泰投资之后的发展却似乎开始停滞,直到2018年底才又成立了一只新的产品“富达中国债券优选一号”,截至目前公司一共也仅有上述这4只产品,折腾了三年多,管理规模甚至都没能突破1个亿。

富达利泰绝非孤例,Wind数据显示,剔除最近半年内才备案的四家以外,截至目前,其余22家外资私募中仅有元胜投资的管理规模在20-50亿元,瑞银资产的管理规模在10-20亿元,其余的外资私募管理规模均不足10亿元,甚至有10家外资私募的管理规模还不足1亿元,占比超过了四成。

从产品数量上来看,目前共有22家外资私募都备案了自己的产品,但17家产品数量不足5只,占比达77.27%,甚至有9家私募目前都仅成立了1只产品,比如景顺纵横投资、桥水(中国)投资等。

数据来源:Wind、中国基金业协会

为何全球资管巨头却纷纷在中国市场发展受挫?业绩表现平平或是一大原因。

界面新闻记者通过三方网站查询发现,绝大部分的外资私募都没有公布净值情况,仅有的几只净值可查的产品,收益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

典型的比如惠理投资,公司旗下净值有更新的股票多头策略产品“惠理中国新时代优选1号”成立于2018年1月12日,之后净值长期围绕1元上下波动,截至今年5月29日,其最新累计净值仅为0.9908,折腾了两年多,反而还亏了0.92%。私募投资者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如此的业绩表现显然很难吸引投资者的购买。

另外,在外资巨头获得私募牌照之前,已经有一大批本土私募成长起来了,比如景林资产、重阳投资等,它们既有长期不错的收益表现,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和渠道资源,吸金能力十足,导致私募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中小私募生存越来越难。

这些外资巨头虽然在国际上声名大振,但是在中国却都是从0开始,加上不熟悉中国市场的环境,发展起来就会更加艰难。

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部分外资私募巨头主要考虑的是先拿到牌照,至于进军中国市场并没有完备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按照规定6个月内备案完首只产品之后,发展暂时搁浅。

不论原因何在,都不改变外资私募目前在中国市场发展迟缓这一事实,至于未来,外资私募是否会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还是未知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