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与BFI(英国电影协会)出品的“编剧系列谈”栏目已经进入了它的第六个年头。该栏目旨在突出编剧在影视剧制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为编剧们提供交流经验感想的平台。本期的“编剧系列谈”就邀请到了五位编剧,来分享他们在这条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一些小建议。
尼克·霍恩(Nick Hornby)
代表作品:《成长教育》(An Education)《涉足荒野》(Wild)
你必须得制造戏剧冲突。你的剧本里可以有独角戏场景,但对于我来说,我需要持续创作那种两个人在一个场景中的情节,同时需要保证故事情节能够很好地展现你想要在角色身上刻画出的特点。
当然,现在拍电影都讲求合作。这一点真的很棒,因为那些顶尖的演员们会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读你的剧本,找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如果你不听取他们的建议,那你可真是疯了。
安德鲁·伯维尔(Andrew Bovell)
代表作品:《马缨丹》(Lantana)《最高通缉犯》(A Most Wanted Man)
作为编剧,你必须要了解你在剧本里创造出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创作过程中,你始终需要听取那些可信赖的人的意见,特别是导演和制片人。但我对好莱坞编剧的建议是,在构想好一个可以摆上桌面的问题解决方案之前,不要去开筹备会议。片方是为你的剧本构思来付工钱,所以你最好随时准备好。
一个好的剧本就像是一首好诗,用最少的词句即可传达出最多的信息。有时候一组好的对话会让这个场景成为经典。写剧本就是创造出一个空间,让演员在其中自己去发挥。作为一个编剧,我发现最有趣的部分不是角色说了什么,而是角色说出台词的这个过程——包括他们努力寻找话中深意,以及配套的解释动作。好玩的一点在于,他们努力地想传达某种信息,然后失败了。
南希·麦尔斯(Nancy Meyers)
代表作品:《傻妹从军》(Private Benjamin)《爱很复杂》(It's Complicated)
编剧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许多年轻作者会认为:反正审阅者会给我建议,这一部分我就不用精修了。忘了这点吧。你需要尽可能地自己完成剧本修订工作。给自己足够的压力,因为片方只会读一次剧本,你的剧本在他们面前真的只有一次机会。
最可笑的事情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或是基于每个人都有所了解的一些事物。我的写作就一直都从我所知道的事件中取材。而且我也懂得自我批判——批评反思我自己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好。在大纲里,我会放上提醒的字条,上面写着“我知道这点还不够好”以及“我稍后再回来修正”。我不是说观众会认为这一段不够好,而是我自己认为这段还需要改进。
吉米·迈克高文(Jimmy McGovern)
代表作品:《希斯堡惨案》(Hillsborough)《街区》(The Street)
你需要关注细枝末节,需要尽可能地深挖情节,因为你需要在挖掘故事的同时挖掘你自己的内心想法,让自己全情投入。问你自己一个问题:我要怎么给这个故事打上自己的烙印?
你想出了一个好故事。把它看作一条水平线,然后你需要设置四到五个关键场景,就是那些撑起整个大故事框架的垂直线。只要有了这四五个关键场景,这就会是个好故事。
你不能在自己都笑不出来的情况下让你笔下的角色笑出来,同理,如果你不能哭着写完悲伤的场景,也别指望你的角色在这里流泪。写作需要的就是激情。
我痛恨写故事的开头,所以从别人那里获取思路,就算是错误的想法,也会变得非常有用。让他人来给你提一些建议吧,你越是尊重这些思路输入源,写作就会越好。
鲍尔·威利蒙(Beau Willimon)
代表作品:《总统杀局》(The Ides of March)《纸牌屋》(House of Cards)
我特别反感那种性别对应的想法,就是女作者就该写女性角色,男性角色则应当由男作者来塑造。如果你不去体会一下别人的经历和思想,写作有什么意义呢?我们都被自身的经验所局限,但写作可以为你提供超越自我的尝试,同时让你找到人们生活的共性。
要在任何一个行业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等到别人把机会摆到你面前。你要自己去追求机会并努力实现它。机会也许来源于学校,也许来源于你出门自己拍一部电影,还有可能来源于没人想要给你的剧本拍试播集时,找几个朋友自己拍。没人能阻拦你。但话说回来,只有你真的写出了剧本,机会才会到来。真正重要的就是你脚踏实地的写作。
(译者:李雨丽)
来源:theguardia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