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生不老得以实现,会是一件好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生不老得以实现,会是一件好事吗?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长生不老几乎是人类的一个超现实执念,而生物科学的进步给许多不可能带来了可能,有生之年,或许我们也能长生不老。

文|陈根

长生不老,是人们对于超自然的一种渴望与愿景。千百年来,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未停止。前有秦始皇大兴土木,迷信长生不老之术,甚至派遣徐福和五百对童男童女前往海外求仙药而耗费万金。后有汉武帝派人求仙问药,修建高台承接所谓仙露,连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不能避免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这些在现代看来异常荒唐的举动却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人体的衰老终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知道,衰老是人类器官开始衰竭走向死亡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促使人们再一次萌发了对长生不老秘密的探究,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攻克衰老难题吗?我们是否能让衰老的速度降下来?我们离长生不老还有多远的距离?

衰老的真相

衰老究竟是什么?如果能放大观看到人体衰老时分子的结构层次,你会看到微小但数量持续增加的损伤在细胞、组织和器官中不断扩大。这种损伤持续积累,像俄罗斯套娃似的相互嵌套一样,最后影响到整个人体机能。

丹麦医生克里斯滕森(Kaare Christensen)解释说,"当我们身体的修复能力跟不上损伤的时候,衰老就开始了。"如果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当我们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衰老的通道。

在衰老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细胞的分裂,分裂的细胞会不断取代即将死亡或日渐衰竭的细胞,但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我们所说的"衰老"状态的几率越大。当细胞的经历了老化,却并没有死去,而是四处游荡,它就会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活动与周围的细胞交流,这可能会带来更多麻烦。

而在我们变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细胞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称它们也应该一同老化,这些衰老细胞几乎是在"污染"其他细胞。随着我们逐渐老去,越来越多的细胞老化,直到我们的身体不堪重负而崩解。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中期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预期寿命约为40岁,但现在北欧一些国家已接近80岁,世界其他地区也正在迎头赶上,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和儿童死亡率降低,而非人类寿命本身增加了。

即便如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前景光明的变化。

现在的老年人更健康,他们的牙齿证明了这一点。牙齿是整体健康情况的一种标志,牙齿情况直接影响我们正常进食和获取营养的能力。牙齿的健康状况也能表明身体其他部位是否状态良好,这和全球生活水平改善自然有密切的关系。

器官新造

相对于蚯蚓(Pheretima)、海星Asteroidea)以及涡虫(Planaria)来说,人的复原能力实在是太弱了,长在人身上的器官,几乎都不可复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各种内脏器官必然发生功能性的丧失和退化。衰老的器官无法替换,渐渐失去功能,而我们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发展。但现代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产充足的新生器官提供了可能性。

干细胞 (stem cell)是人体中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一类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该类细胞可以从单一细胞分化为多种不同细胞,就像树干上可以生出树枝、叶子、花朵一样。

根据分化能力的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全能干细胞一般指受精卵到卵裂期32细胞前的所有细胞,这类细胞可以分化为任何类型的细胞。而随着人体的发育成熟,体内的细胞渐渐失去分化的能力,只有骨髓、脂肪等仍保留着少量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

冻存的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医疗用途,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便是利用干细胞培养器官,以替换衰老病变的人体器官。

在临床上,人们可以诱导干细胞,形成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平面的器官比较容易培养,例如烧伤患者需要植皮,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培养出一片皮肤,修复患处。然而,对于立体的器官,则需要让干细胞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生长。此时就可以通过3D培养和3D打印等技术,把干细胞培养成一个立体的器官,比如肾脏、心脏,甚至大脑。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韦尔斯实验室就致力于用多能干细胞培养迷你胃。如今,实验取得了飞跃式进展。研究团队不仅能培育胃窦(gastric antrum)细胞,连胃底(gastric fundus)细胞也已不在话下。不过,要让迷你胃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仍需要克服许多现实技术难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细胞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我们人体的器官是否会像工业零件一样,可以通过流水线生产?身体器官出现问题,是否可以直接新造器官?这些听起来像是存在于科幻作品里的情节在未来却都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也意味着我们离长生不老更进一步。

器官打印

全球生活水平的改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我们的衰老,却并不能阻止衰老这种不可人为逆转的自然规律。器官打印的出现,给对抗衰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视角。

衰老导致的死亡通常与重要器官,比如心脏、肺和肝脏的机能衰竭有关。如果病人能够从捐献者那里得到一个机能正常的器官,或许就能重获新生,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其中的问题在于,需要器官的人比能够捐献器官的人多。全世界等着换肾或心脏的老年人排起了长队,但必须找到完全匹配的器官。因为能够获得捐赠,又同时能匹配的器官更像是一种概率事件。很多情况下,人们未等到换器官已经离世,但是器官打印却可以让一切有新的可能。

早在1987年,“再生医学”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视,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注册再生医学的公司就达933家。再生医学技术与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源于背后庞大的需求。

而3D打印技术为同时包含有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材料的复杂结构组织和器官的制备提供了可能,能够解决传统制造技术的弊端,极大地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同时,3D+印技术具备可重复性好和效率高等优势,临以用潜力强。未来,3D打印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再生医学的难题。

以3D打印耳朵为例,医生从患者肋骨中取出3根软骨,利用内窥镜技术、三维重建、3D打印,精雕细琢一只全新的耳朵。据介绍,一般是以正常的耳朵来做耳模,通过3D打印出来的耳模更加有立体感,这样便于术者更好地雕刻出一个近似于他正常耳朵的耳廓,做出的耳朵更加逼真。

2019年4月,以色列一个团队的研究人员用 3D打印技术,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体组织,打印出了全球第一个完整的心脏,一度引发轰动。

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副主任徐弢教授是国际上最早进行细胞和器官打印技术开发的研究者之一。徐弢教授指出,用细胞打印被称为 3D,加上神经和血管形成一个有机体,被称为 4D,而要打造出有器官功能的产品,则应该称为 5D。以心脏来说,目前用3D 打印出外形已经可以实现,但心脏能不能正常跳动,并且根据身体需要来调整,适应身体的环境,未来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毫无疑问,器官打印将成为人类追求长生路上必将面临的重要一环。

蠕虫的秘密

而另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长生秘密竟在蠕虫的身上得以启发,我们知道,用肉眼看不到微生物,但却遍布我们全身,从体外到体内。依附人体的大部分微生物群是细菌,但也有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影响深远。

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之于我们的重要性堪比人体的一个新器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我们对不同药物的反应。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分子和人类遗传学教授王濛便利用蠕虫来做了一个实验。

她决定研究一种只能活两到三周的蠕虫来做实验,因为这种蠕虫的寿命足够短,适合用来对衰老进行"终生实验"。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改变蠕虫的微生物群,情况会怎样?蠕虫会活得久一些吗?

王濛选择了一种生活在蠕虫内脏里的细菌,然后对细菌的基因做了微调,以便制造出不同的种类,再把细菌喂给不同的蠕虫组。三周后她去检查这些蠕虫,按期生命周期蠕虫这时应该都死了。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其中几种蠕虫没有死,在检查之时还活着。

老年的蠕虫通常会表现出体力衰竭,活动减少等症状。但当体内有了新的微生物群后,老年蠕虫不仅蠕动速度更快,而且也减少了患病的几率。一些研究也表明,调整微生物群可能会延长我们的寿命。

随着蠕虫的秘密被解开,未来的抗衰老研究会否有新的进展值得我们期待。

癌症凶险

在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的现代性环境下,癌症也在悄悄的“进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报告,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数在“迅速增长”,仅2018年一年就新增1810万病例,死亡人数高达960万。到本世纪末,癌症将成为全球头号“杀手”,也是阻碍人类预期寿命延长的最大“拦路虎”。

这意味着,想要长生不老,我们必然要面对“癌症”以及其他“绝症”这巨大“拦路虎”。而微型机器人一直是探索癌症治疗,或者一些靶向治疗的一种针对性治疗技术,其中包括了基于4D打印技术的医疗技术方案。

虽然之前我们也听说过各种各样的“微型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探索,但日前由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的Oliver G.Schmidt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微型电子机器人,并号称其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电子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它的移动是通过射出双喷射气泡来实现的。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款扁平的微型机器人长0.8毫米、宽0.8毫米、高0.14毫米,由一个外部发射器无线操控。当接收到发射器发出的电信号后,机器人中央的感应线圈会加热两根卷状聚合物管子中的一根,这两根管子沿机器人顶部的两边纵向运行。这两根管子不断地吸入过氧化氢/水溶液,机器人就被浸入其中。每个管子内的少量铂金会引起催化反应,产生氧气气泡,从管子的后端排出,这种设置的作用是产生推力。这种设想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体外的无线控制技术,快速的让携带药物的“微型机器人”到达指定的区域,以释放药物对抗病毒。

“微型机器人”技术的突破,让我们朝着微型医疗机器人的道路上跨越了实质性的一步。此外,科学家们也在尽力探究更多得以克服和治愈癌症的方法,推动着现代医学往一个生命时间将被延长的方向扩展。但在那天到来以前,我们还是得遵循生物规律,多读书多看报,一日三餐,早睡早起。

长生不老是一件好事吗?

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寿命的延长、抗衰老技术的更新都是一种科技的进步,是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人类智慧的表征,但长生不老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当我们拥有了更长的生命时间,人类的维度会被提升吗?还是会因为有了更长的时间而失去了珍惜的意义?倘若我们拥有了更长的生命时间,我们可能会迎来一次从身体到智力脱胎换骨的革新,就像我们难以想象十维空间一样,我们也很难猜测长生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会不会当我们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却造成了时间维度的塌陷,而时间维度的塌陷又有没有可能带来空间的坍塌?

但生命时间的延长也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我们得以拥有更自由的时间来选择我们的人生,从而得到一个更丰富开阔的世界。但在那天到来以前,我们要实现的是我们思想层面的进化,对于人类,唯有思想层面的永生才是我们最希望看见的理想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生不老得以实现,会是一件好事吗?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长生不老几乎是人类的一个超现实执念,而生物科学的进步给许多不可能带来了可能,有生之年,或许我们也能长生不老。

文|陈根

长生不老,是人们对于超自然的一种渴望与愿景。千百年来,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未停止。前有秦始皇大兴土木,迷信长生不老之术,甚至派遣徐福和五百对童男童女前往海外求仙药而耗费万金。后有汉武帝派人求仙问药,修建高台承接所谓仙露,连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不能避免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这些在现代看来异常荒唐的举动却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人体的衰老终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们知道,衰老是人类器官开始衰竭走向死亡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促使人们再一次萌发了对长生不老秘密的探究,有生之年,我们有可能攻克衰老难题吗?我们是否能让衰老的速度降下来?我们离长生不老还有多远的距离?

衰老的真相

衰老究竟是什么?如果能放大观看到人体衰老时分子的结构层次,你会看到微小但数量持续增加的损伤在细胞、组织和器官中不断扩大。这种损伤持续积累,像俄罗斯套娃似的相互嵌套一样,最后影响到整个人体机能。

丹麦医生克里斯滕森(Kaare Christensen)解释说,"当我们身体的修复能力跟不上损伤的时候,衰老就开始了。"如果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当我们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衰老的通道。

在衰老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细胞的分裂,分裂的细胞会不断取代即将死亡或日渐衰竭的细胞,但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我们所说的"衰老"状态的几率越大。当细胞的经历了老化,却并没有死去,而是四处游荡,它就会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活动与周围的细胞交流,这可能会带来更多麻烦。

而在我们变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细胞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称它们也应该一同老化,这些衰老细胞几乎是在"污染"其他细胞。随着我们逐渐老去,越来越多的细胞老化,直到我们的身体不堪重负而崩解。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中期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预期寿命约为40岁,但现在北欧一些国家已接近80岁,世界其他地区也正在迎头赶上,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和儿童死亡率降低,而非人类寿命本身增加了。

即便如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前景光明的变化。

现在的老年人更健康,他们的牙齿证明了这一点。牙齿是整体健康情况的一种标志,牙齿情况直接影响我们正常进食和获取营养的能力。牙齿的健康状况也能表明身体其他部位是否状态良好,这和全球生活水平改善自然有密切的关系。

器官新造

相对于蚯蚓(Pheretima)、海星Asteroidea)以及涡虫(Planaria)来说,人的复原能力实在是太弱了,长在人身上的器官,几乎都不可复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各种内脏器官必然发生功能性的丧失和退化。衰老的器官无法替换,渐渐失去功能,而我们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发展。但现代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产充足的新生器官提供了可能性。

干细胞 (stem cell)是人体中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一类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该类细胞可以从单一细胞分化为多种不同细胞,就像树干上可以生出树枝、叶子、花朵一样。

根据分化能力的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全能干细胞一般指受精卵到卵裂期32细胞前的所有细胞,这类细胞可以分化为任何类型的细胞。而随着人体的发育成熟,体内的细胞渐渐失去分化的能力,只有骨髓、脂肪等仍保留着少量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

冻存的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医疗用途,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便是利用干细胞培养器官,以替换衰老病变的人体器官。

在临床上,人们可以诱导干细胞,形成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平面的器官比较容易培养,例如烧伤患者需要植皮,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培养出一片皮肤,修复患处。然而,对于立体的器官,则需要让干细胞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生长。此时就可以通过3D培养和3D打印等技术,把干细胞培养成一个立体的器官,比如肾脏、心脏,甚至大脑。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韦尔斯实验室就致力于用多能干细胞培养迷你胃。如今,实验取得了飞跃式进展。研究团队不仅能培育胃窦(gastric antrum)细胞,连胃底(gastric fundus)细胞也已不在话下。不过,要让迷你胃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仍需要克服许多现实技术难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细胞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我们人体的器官是否会像工业零件一样,可以通过流水线生产?身体器官出现问题,是否可以直接新造器官?这些听起来像是存在于科幻作品里的情节在未来却都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也意味着我们离长生不老更进一步。

器官打印

全球生活水平的改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我们的衰老,却并不能阻止衰老这种不可人为逆转的自然规律。器官打印的出现,给对抗衰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视角。

衰老导致的死亡通常与重要器官,比如心脏、肺和肝脏的机能衰竭有关。如果病人能够从捐献者那里得到一个机能正常的器官,或许就能重获新生,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其中的问题在于,需要器官的人比能够捐献器官的人多。全世界等着换肾或心脏的老年人排起了长队,但必须找到完全匹配的器官。因为能够获得捐赠,又同时能匹配的器官更像是一种概率事件。很多情况下,人们未等到换器官已经离世,但是器官打印却可以让一切有新的可能。

早在1987年,“再生医学”概念就被提出,且受到全球重视,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注册再生医学的公司就达933家。再生医学技术与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源于背后庞大的需求。

而3D打印技术为同时包含有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材料的复杂结构组织和器官的制备提供了可能,能够解决传统制造技术的弊端,极大地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同时,3D+印技术具备可重复性好和效率高等优势,临以用潜力强。未来,3D打印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再生医学的难题。

以3D打印耳朵为例,医生从患者肋骨中取出3根软骨,利用内窥镜技术、三维重建、3D打印,精雕细琢一只全新的耳朵。据介绍,一般是以正常的耳朵来做耳模,通过3D打印出来的耳模更加有立体感,这样便于术者更好地雕刻出一个近似于他正常耳朵的耳廓,做出的耳朵更加逼真。

2019年4月,以色列一个团队的研究人员用 3D打印技术,利用取自病人自身的人体组织,打印出了全球第一个完整的心脏,一度引发轰动。

清华大学生物制造中心副主任徐弢教授是国际上最早进行细胞和器官打印技术开发的研究者之一。徐弢教授指出,用细胞打印被称为 3D,加上神经和血管形成一个有机体,被称为 4D,而要打造出有器官功能的产品,则应该称为 5D。以心脏来说,目前用3D 打印出外形已经可以实现,但心脏能不能正常跳动,并且根据身体需要来调整,适应身体的环境,未来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毫无疑问,器官打印将成为人类追求长生路上必将面临的重要一环。

蠕虫的秘密

而另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长生秘密竟在蠕虫的身上得以启发,我们知道,用肉眼看不到微生物,但却遍布我们全身,从体外到体内。依附人体的大部分微生物群是细菌,但也有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对我们的身体影响深远。

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之于我们的重要性堪比人体的一个新器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我们对不同药物的反应。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分子和人类遗传学教授王濛便利用蠕虫来做了一个实验。

她决定研究一种只能活两到三周的蠕虫来做实验,因为这种蠕虫的寿命足够短,适合用来对衰老进行"终生实验"。她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改变蠕虫的微生物群,情况会怎样?蠕虫会活得久一些吗?

王濛选择了一种生活在蠕虫内脏里的细菌,然后对细菌的基因做了微调,以便制造出不同的种类,再把细菌喂给不同的蠕虫组。三周后她去检查这些蠕虫,按期生命周期蠕虫这时应该都死了。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其中几种蠕虫没有死,在检查之时还活着。

老年的蠕虫通常会表现出体力衰竭,活动减少等症状。但当体内有了新的微生物群后,老年蠕虫不仅蠕动速度更快,而且也减少了患病的几率。一些研究也表明,调整微生物群可能会延长我们的寿命。

随着蠕虫的秘密被解开,未来的抗衰老研究会否有新的进展值得我们期待。

癌症凶险

在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的现代性环境下,癌症也在悄悄的“进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报告,全世界罹患癌症的人数在“迅速增长”,仅2018年一年就新增1810万病例,死亡人数高达960万。到本世纪末,癌症将成为全球头号“杀手”,也是阻碍人类预期寿命延长的最大“拦路虎”。

这意味着,想要长生不老,我们必然要面对“癌症”以及其他“绝症”这巨大“拦路虎”。而微型机器人一直是探索癌症治疗,或者一些靶向治疗的一种针对性治疗技术,其中包括了基于4D打印技术的医疗技术方案。

虽然之前我们也听说过各种各样的“微型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探索,但日前由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的Oliver G.Schmidt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微型电子机器人,并号称其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电子机器人。更重要的是,它的移动是通过射出双喷射气泡来实现的。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款扁平的微型机器人长0.8毫米、宽0.8毫米、高0.14毫米,由一个外部发射器无线操控。当接收到发射器发出的电信号后,机器人中央的感应线圈会加热两根卷状聚合物管子中的一根,这两根管子沿机器人顶部的两边纵向运行。这两根管子不断地吸入过氧化氢/水溶液,机器人就被浸入其中。每个管子内的少量铂金会引起催化反应,产生氧气气泡,从管子的后端排出,这种设置的作用是产生推力。这种设想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体外的无线控制技术,快速的让携带药物的“微型机器人”到达指定的区域,以释放药物对抗病毒。

“微型机器人”技术的突破,让我们朝着微型医疗机器人的道路上跨越了实质性的一步。此外,科学家们也在尽力探究更多得以克服和治愈癌症的方法,推动着现代医学往一个生命时间将被延长的方向扩展。但在那天到来以前,我们还是得遵循生物规律,多读书多看报,一日三餐,早睡早起。

长生不老是一件好事吗?

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寿命的延长、抗衰老技术的更新都是一种科技的进步,是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人类智慧的表征,但长生不老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当我们拥有了更长的生命时间,人类的维度会被提升吗?还是会因为有了更长的时间而失去了珍惜的意义?倘若我们拥有了更长的生命时间,我们可能会迎来一次从身体到智力脱胎换骨的革新,就像我们难以想象十维空间一样,我们也很难猜测长生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会不会当我们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却造成了时间维度的塌陷,而时间维度的塌陷又有没有可能带来空间的坍塌?

但生命时间的延长也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我们得以拥有更自由的时间来选择我们的人生,从而得到一个更丰富开阔的世界。但在那天到来以前,我们要实现的是我们思想层面的进化,对于人类,唯有思想层面的永生才是我们最希望看见的理想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