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美剧《广告狂人》让大家领略到纽约20世纪50到60年代这段广告业的黄金时代。本剧描绘了战后美国蓬勃发展,消费品数量随之增加,促生了一批创意十足却又无情的广告业人才。他们在老板Don Draper的带领下,向日渐富有的美国人民推销商品。
但是实际生活中的广告是否如《广告狂人》中描绘的那么世俗,那么世故?现实中的麦迪逊大道上,喝上三杯马提尼的午餐会与激情四射的办公室恋情到底是怎样的光景?
解放女性运动在麦迪逊大道毫无作用,女性仍然被当作柔弱和持家的代表,而且会臣服在任何穿Weyenberg牌皮鞋的人的脚下。
在这则广告中,男性把女性踩在脚下,男性传达出的信息似乎是女性可以被暴力、兽性——以及一条人造纤维的裤子——给驯服。
家庭主妇为自己能打开番茄酱的瓶子而吃惊。这则广告忽略了在几年前的战场上,女性还可以为战争制造坦克和炸弹。
这则广告的含义十分明显:男性应该牢牢控制自己的妻子,连买哪种牌子的咖啡也要亲自过问,必要时甚至可以动用暴力恐吓。
在看多那个年代的广告品味这么差后,我开始尽可能多地收集那个年代的广告作品。
结果我发现,上世纪中期广告业的男性毫无顾忌地创造出一批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的广告,这些广告是绝对不可能在当今市场上出现的,大部分人会被它们冒犯到。
不过在当时那个时代,广告业的男性则拒绝接受任何称他们“厌女”的指责,还挖苦地解释说比起女性间彼此的深恶痛绝,男性对女性的厌恶根本不算什么。
60年代Tipalet牌香烟的广告中,展现了一个穿着低胸背心、张着嘴的大眼睛美女。香烟则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把女性物化成男人可以操纵的性玩具。
广告中的女性有着小蛮腰,穿着得体,脸上挂着微笑,为圣诞礼物是一件吸尘器而感到由衷的开心。女性必须要做家里完美的主妇和母亲,同时要保持吸引力来留住男人。
漂白粉和肥皂公司的广告则称他们的产品可以让黑人变成白人。
这则广告认为安定可以净化女性,让她们“成为更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同时保持沉默,还不会背叛家庭。”
此外,尽管奴隶制早已被废除,人权活动也激起了公众的认知,但种族歧视的广告在当时的美国仍然是被接受的存在,只要这些广告的“本意”是戏虐、幽默就行。
现在回看这些广告,它们不仅没有丝毫讨人喜欢的幽默感,而且效果正好相反。
尽管我选择的这些海报可能有些荒诞或是让人感到不安,但这仍然为我们呈现了《广告狂人》中描绘的那个时代的重要图景。更重要的是,这说明我们现在已经在消灭歧视上取得了不少成就。
广告把石棉宣传成一种坚硬的“魔法矿物”,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潜在致癌物。
受到人工增甜剂的威胁,制糖业把糖宣传成一种可以减少倦意、抑制食欲的能量品。
在上世纪50年代,辐射被描绘成一种现代的、令人激动的东西,因此广告中经常出现辐射牙刷、可以测量小孩脚长的X射线机器等产品。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发现了可卡因可以止痛,此后可卡因一直作为一种麻醉剂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直到它成为在药店就可买到的药品之后,其对人神经系统产生的巨大副作用才被发现。
(翻译:李思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