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要再把撒哈拉当做一大块沙子看待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要再把撒哈拉当做一大块沙子看待了

撒哈拉并非生来是沙漠,也不止是沙漠,更阻挡不了南北两岸非洲人民互相交往的美好愿望。

昨天有一位地球人说,她第一次从卫星图上看世界,被截然分立的黄色和绿色所震惊,好像世界截然分为两个世界,她从没想到世界有那么大一片区域是不适合生存的。

从非洲西海岸一直延伸到蒙古的黄色带:

以及目之所及一片荒凉的澳洲大陆:

而其中最庞然者——撒哈拉沙漠:

其庞然程度,以至于全球分区上,北非被归入环地中海区,而非洲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沙漠总面积约906平方公里——这相当于:

以及

虽然非洲总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撒哈拉占其三分之一。

但对于撒哈拉国们: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北苏丹、埃及(有尼罗河,待商榷)

〒_〒

但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还不是一个沙漠,气候类似于东非,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大约有3万幅古代的岩画,描绘各种在沙漠中活不下去的动物。但撒哈拉自从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罗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绿洲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植被存在了。

那时可能是这样的:

利比亚——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岩画:

可见撒哈拉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沙子,也是有鼻子有眼,有高山有河谷的。

曾经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是这样的:

气候变化之后,东部尚有尼罗河,西北方阿特拉斯山脉降水尚可,巨大的内陆确实干掉了,并向西向北直抵海岸。这严重妨碍了古代西非人民与地中海中东文明圈的交流。对于旅行者和商人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似乎是这样的:

其实比这糟的多,毕竟海上相比沙漠,吃喝都更容易解决。但就像所有海一样,岛总是有的,所以撒哈拉海两岸一直以撒哈拉中的孤岛绿洲为节点贸易与交流,直到现在。

在路线的选择上,水源、距离、避开流动沙漠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地下有水有山抄近路)。在先人们不断得摸索路线以及葬身大海之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路线,经我团观察整理,是这样的:

为了让大家不至于过目即忘:

可见,南北沟通的孔道大致三组——东西中。东线沿尼罗河上下,按下不表;中线主要将北部的利比亚、突尼斯与南部尼日利亚、乍得(尼日尔河流域、乍得湖区)相连;西线主要将北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与南部西非海岸诸国(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流域)相连。

北部各节点多为港口,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共享阿特拉斯山脉,良港也较多,利比亚港口则较为稀缺。撒哈拉内部各节点要么选在有泉水湖泊处,要么选在山脉边缘,其目的就是沟通南北两边的绿色地带。南部各节点则位于大河流域与各湖区。

--- 观赏节点 ---

摩洛哥——休达港: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首都):

突尼斯——突尼斯(迦太基城):

利比亚——的黎波里(首都):

利比亚——班加西:

阿尔及利亚——提米蒙:

毛里塔尼亚——阿塔尔:

毛里塔尼亚——阿莱格:

塞内加尔——圣路易斯(塞内加尔河):

利比亚——古达米斯:

利比亚——加特:

尼日尔——阿加德兹:

马里——加奥(尼日尔河):

乍得——乍得湖(貌似水不多了):

古时的路线与当代公路大致吻合,看来这些路线都是久经考验的,也表明地理因素是多么稳固(尤其在这种环境制约很强的地方)。同时,工业时代所需的新资源也改变了撒哈拉的性质,他的丰富资源吸引殖民与投资,并产生新的生产中心、城市中心和路线,如西撒哈拉的磷酸盐、毛里塔尼亚的铁、利比亚的石油。

总之,再不要把撒哈拉当做一大块沙子看待了,人家有港口、有路线、补给点等等一应俱全。当然,既然出航,怎么能不带船——沙漠之舟。

撒哈拉的是——单峰驼:

 

***

本文获地球观察团(diqiuguanchatuan)授权转载,原文标题为“撒哈拉海,并非不可逾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要再把撒哈拉当做一大块沙子看待了

撒哈拉并非生来是沙漠,也不止是沙漠,更阻挡不了南北两岸非洲人民互相交往的美好愿望。

昨天有一位地球人说,她第一次从卫星图上看世界,被截然分立的黄色和绿色所震惊,好像世界截然分为两个世界,她从没想到世界有那么大一片区域是不适合生存的。

从非洲西海岸一直延伸到蒙古的黄色带:

以及目之所及一片荒凉的澳洲大陆:

而其中最庞然者——撒哈拉沙漠:

其庞然程度,以至于全球分区上,北非被归入环地中海区,而非洲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撒哈拉沙漠总面积约906平方公里——这相当于:

以及

虽然非洲总面积约3020万平方千米,撒哈拉占其三分之一。

但对于撒哈拉国们: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北苏丹、埃及(有尼罗河,待商榷)

〒_〒

但在上一个冰河时期,撒哈拉还不是一个沙漠,气候类似于东非,在沙漠地带发现了大约有3万幅古代的岩画,描绘各种在沙漠中活不下去的动物。但撒哈拉自从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罗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绿洲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植被存在了。

那时可能是这样的:

利比亚——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岩画:

可见撒哈拉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沙子,也是有鼻子有眼,有高山有河谷的。

曾经可能是这样的:

现在是这样的:

气候变化之后,东部尚有尼罗河,西北方阿特拉斯山脉降水尚可,巨大的内陆确实干掉了,并向西向北直抵海岸。这严重妨碍了古代西非人民与地中海中东文明圈的交流。对于旅行者和商人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似乎是这样的:

其实比这糟的多,毕竟海上相比沙漠,吃喝都更容易解决。但就像所有海一样,岛总是有的,所以撒哈拉海两岸一直以撒哈拉中的孤岛绿洲为节点贸易与交流,直到现在。

在路线的选择上,水源、距离、避开流动沙漠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地下有水有山抄近路)。在先人们不断得摸索路线以及葬身大海之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路线,经我团观察整理,是这样的:

为了让大家不至于过目即忘:

可见,南北沟通的孔道大致三组——东西中。东线沿尼罗河上下,按下不表;中线主要将北部的利比亚、突尼斯与南部尼日利亚、乍得(尼日尔河流域、乍得湖区)相连;西线主要将北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与南部西非海岸诸国(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流域)相连。

北部各节点多为港口,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共享阿特拉斯山脉,良港也较多,利比亚港口则较为稀缺。撒哈拉内部各节点要么选在有泉水湖泊处,要么选在山脉边缘,其目的就是沟通南北两边的绿色地带。南部各节点则位于大河流域与各湖区。

--- 观赏节点 ---

摩洛哥——休达港: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首都):

突尼斯——突尼斯(迦太基城):

利比亚——的黎波里(首都):

利比亚——班加西:

阿尔及利亚——提米蒙:

毛里塔尼亚——阿塔尔:

毛里塔尼亚——阿莱格:

塞内加尔——圣路易斯(塞内加尔河):

利比亚——古达米斯:

利比亚——加特:

尼日尔——阿加德兹:

马里——加奥(尼日尔河):

乍得——乍得湖(貌似水不多了):

古时的路线与当代公路大致吻合,看来这些路线都是久经考验的,也表明地理因素是多么稳固(尤其在这种环境制约很强的地方)。同时,工业时代所需的新资源也改变了撒哈拉的性质,他的丰富资源吸引殖民与投资,并产生新的生产中心、城市中心和路线,如西撒哈拉的磷酸盐、毛里塔尼亚的铁、利比亚的石油。

总之,再不要把撒哈拉当做一大块沙子看待了,人家有港口、有路线、补给点等等一应俱全。当然,既然出航,怎么能不带船——沙漠之舟。

撒哈拉的是——单峰驼:

 

***

本文获地球观察团(diqiuguanchatuan)授权转载,原文标题为“撒哈拉海,并非不可逾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