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雪国列车》被Netflix翻拍成剧,连环杀人案乱入末日科幻题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雪国列车》被Netflix翻拍成剧,连环杀人案乱入末日科幻题材?

科幻灾难剧《雪国列车》,究竟将“车头”驶向了何处?

文 | 一点剧读  阿涩

封闭列车包裹着“幸存人类”的流亡命运,前往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别处”。

由奉俊昊导演韩国电影《雪国列车》(2013)改编自法国1986年的同名科幻漫画,讲述了一个末日方舟式的故事。作为当时韩国电影耗资规模最大的影片,刷新了韩国单片票房纪录,于奉俊昊本人的意义自不必说,更是韩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而美国TNT电视台于2016年筹备的剧版《雪国列车》,也于5月17日在Netflix上线,至今已播出两集。据悉,欢喜传媒也拿到了中国版权,或将在全集更新完毕后在平台引进。

剧版《雪国列车》还未开播之前,便已获得了第二季续订,可见出品方对此项目寄予厚望,观众更是对此次翻拍投注了极大的期待。根据《综艺报》指出,《雪国列车》首播当晚收视观众数达330万,是自2018年《沉默的天使》后的最高纪录。

而或是对这场蓄势待发的革命故事中加入破案元素的不满,或是有“美队”男主克里斯·埃文斯珠玉在前,对新人演员的不适应等原因,使得此剧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该剧开播当晚imdb评分6.0分,烂番茄新鲜度仅达63%,如今第二集上线,豆瓣评分已降至7.3分。

科幻灾难剧《雪国列车》,究竟将“车头”驶向了何处?

末世危机与密闭空间

全球气候灾难来临,气温骤降、世界变成冰冻大地,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据《雪国列车》漫画后记所说,“自诞生之日起,火车就成了对‘别处’的一种承诺。只要跳上车,找位置坐下,火车就一定能把我们带到‘别处’,完成一次(时空与身心双重意义上的)出逃。”因此,《雪国列车》在“末日”背景下,将人们带上荒诞的永动机式“诺亚方舟”是温柔的乌托邦幻想。

除了寄予生存希望的“别处”之外,这架列车还是在灾难叙事中常见的“密闭空间”元素,它具有限定性、隔离性、危机性,与此对应的,是压迫、谎言与反抗。阶级分化造成生存压迫,精神自由被牢牢掌控,昏暗压抑的生存环境与列车之外的白雪皑皑产生强烈对比,列车带来的究竟是希望还是不得解脱的牢笼就在故事推动中产生。因此,末世危机与密闭空间的相互勾连,是《雪国列车》的魅力所在。

《釜山行》中最终的反派人物与男主殊死搏斗前,便坐上了一辆逼仄空间的列车,放大了戏剧冲突,催生了人物的隐藏人性;《饥饿站台》则设置了一个垂直的封闭性监狱,载有食物的平台从1层一直降落到上百层,讲述了囚犯因分配不均陷入人吃人的残忍现实。末世、灾难常常与“密室”相辅相成。

特定的背景与特定的场域,可以激发观众对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与变化的敏感神经,影版便是借此在130分钟内讲述了由“天灾”到“人祸”,被剥削者终将反抗的“反乌托邦”式寓言故事。剧版《雪国列车》对这辆列车所赋予的密室空间想象进一步拓展,当然这其中不乏因时长原因进行的内容填充,在剧版的列车上并非依靠永动机运转,而是需要维持生态平衡,有人负责农作物,有人负责海洋生物,分配粮食、控制生育,俨然与现实世界无甚差别的“横向”生态系统。

剧版《雪国列车》对“密室空间”的想象的确更为丰富,但是难免对车尾人群即底层人民压抑的生存背景,以及反抗的迫切程度有所减弱,缺少了为自己争得微乎其微命运转折放手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剧感,让“革命”这条主线的魅力大打折扣。

一部“末日”语境下的剧作,或是社会结构的隐喻,饱含政治寓言色彩,或是人际关系的隐喻,饱含人性批判,但最终目的都将引向光明的前路,为“出逃”找到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局与意义。

因此“火车”不仅仅是时空转换的工具、权力交接的手段,更是理想化的符号与标签,剧版不用承担影版在有限时间内需要塑造出革命的紧张感,反而在“密闭空间”的隔离性上有所降低,车尾人群在第一集就发起了第一次革命,并且男主也因破案原因轻易就进入了“上阶车厢”。隔离性的降低,成为更加丰富的副线故事的渠道,也为末世危机带来了光明性。或许会损伤感官冲击力与叙事氛围的营造,但考虑到剧作时长与内容表达,也无可厚非。

阶层斗争与人性勘探

“反乌托邦”题材用极权之下的讽刺手段,来呼唤美好公平世界的到来,曾有句话讲道,科学幻想片中,科技的力量总是可怕的,但它绝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原力’的力量、爱的力量,或意志的力量,譬如《星球大战》《E.T.外星人》,以及《终结者》。影版《雪国列车》其实最终想要寻求的答案也并不明确,而剧版《雪国列车》或许会引向“爱的力量”。

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成为社会各个阶级的符号,具有深刻而明显的隐喻色彩。灰暗而逼仄的尾部车厢,象征着社会阶级底层的劳动者与被剥削者;维护列车秩序的蒙面军队则是国家暴力机器的映射;再往前面的植物区、水族馆象征社会的中产阶级——技术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级乘客车厢象征着腐朽的统治阶级。剧中有个镜头,当“高等车厢”的人们在笙歌艳舞时,另一边的车尾人群却被执行断臂处罚正奄奄一息,阶级对比鲜明。

但另一方面,连环杀人案的介入,使主线的阶级斗争主线故事被淡化,末日科幻题材也显得次要。科幻题材本身设定便脱离了现实生活,若使主流观众得以接受需要有完整的世界观构架,以及与现实世界接轨的价值观或人性洞察。而连环杀人案的加入,则将一个原本遥远的异世界推得更远了,悬疑元素削弱了科幻元素。

不断前行的列车作为人类社会的缩影,剧版虽然浪费了科幻元素的应用,但同样出于体量的考虑,副线的增多对于更多角色的刻画以及人性表达将会更为深刻。连环杀人案或占据整部剧二分之一的分量,随着案件的推进和真相的揭露,跟随着男主视角,一层一层的车厢将会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多的秘密与谎言也会呼之欲出。同时,剧版的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男主的情感关系包括前妻与官配在内,都将发挥着作用。

屠龙少年差一步成恶龙的故事在影版最终揭露,使《雪国列车》并非一般的好莱坞工业化爽感电影,而剧版《雪国列车》从一开始就没有回避这一点。车尾人群是在列车开启前“挤”上来的劫后余生者,并非通过正常途径上车,男主也在第一集就陈述了他们艰难生存以致“人吃人”的事实。因此,这并非一个正义向非正义发起挑战的故事,而是在前途未卜的状态里,每个人面对险恶环境以及求生本能激发出的真实人性。

剧版《雪国列车》或有不足,但是叙事方式以及剧作表达也有独到的思考,能否在原版的光环之下口碑逆袭,我们暂且观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雪国列车》被Netflix翻拍成剧,连环杀人案乱入末日科幻题材?

科幻灾难剧《雪国列车》,究竟将“车头”驶向了何处?

文 | 一点剧读  阿涩

封闭列车包裹着“幸存人类”的流亡命运,前往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别处”。

由奉俊昊导演韩国电影《雪国列车》(2013)改编自法国1986年的同名科幻漫画,讲述了一个末日方舟式的故事。作为当时韩国电影耗资规模最大的影片,刷新了韩国单片票房纪录,于奉俊昊本人的意义自不必说,更是韩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而美国TNT电视台于2016年筹备的剧版《雪国列车》,也于5月17日在Netflix上线,至今已播出两集。据悉,欢喜传媒也拿到了中国版权,或将在全集更新完毕后在平台引进。

剧版《雪国列车》还未开播之前,便已获得了第二季续订,可见出品方对此项目寄予厚望,观众更是对此次翻拍投注了极大的期待。根据《综艺报》指出,《雪国列车》首播当晚收视观众数达330万,是自2018年《沉默的天使》后的最高纪录。

而或是对这场蓄势待发的革命故事中加入破案元素的不满,或是有“美队”男主克里斯·埃文斯珠玉在前,对新人演员的不适应等原因,使得此剧的评价却褒贬不一。该剧开播当晚imdb评分6.0分,烂番茄新鲜度仅达63%,如今第二集上线,豆瓣评分已降至7.3分。

科幻灾难剧《雪国列车》,究竟将“车头”驶向了何处?

末世危机与密闭空间

全球气候灾难来临,气温骤降、世界变成冰冻大地,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据《雪国列车》漫画后记所说,“自诞生之日起,火车就成了对‘别处’的一种承诺。只要跳上车,找位置坐下,火车就一定能把我们带到‘别处’,完成一次(时空与身心双重意义上的)出逃。”因此,《雪国列车》在“末日”背景下,将人们带上荒诞的永动机式“诺亚方舟”是温柔的乌托邦幻想。

除了寄予生存希望的“别处”之外,这架列车还是在灾难叙事中常见的“密闭空间”元素,它具有限定性、隔离性、危机性,与此对应的,是压迫、谎言与反抗。阶级分化造成生存压迫,精神自由被牢牢掌控,昏暗压抑的生存环境与列车之外的白雪皑皑产生强烈对比,列车带来的究竟是希望还是不得解脱的牢笼就在故事推动中产生。因此,末世危机与密闭空间的相互勾连,是《雪国列车》的魅力所在。

《釜山行》中最终的反派人物与男主殊死搏斗前,便坐上了一辆逼仄空间的列车,放大了戏剧冲突,催生了人物的隐藏人性;《饥饿站台》则设置了一个垂直的封闭性监狱,载有食物的平台从1层一直降落到上百层,讲述了囚犯因分配不均陷入人吃人的残忍现实。末世、灾难常常与“密室”相辅相成。

特定的背景与特定的场域,可以激发观众对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与变化的敏感神经,影版便是借此在130分钟内讲述了由“天灾”到“人祸”,被剥削者终将反抗的“反乌托邦”式寓言故事。剧版《雪国列车》对这辆列车所赋予的密室空间想象进一步拓展,当然这其中不乏因时长原因进行的内容填充,在剧版的列车上并非依靠永动机运转,而是需要维持生态平衡,有人负责农作物,有人负责海洋生物,分配粮食、控制生育,俨然与现实世界无甚差别的“横向”生态系统。

剧版《雪国列车》对“密室空间”的想象的确更为丰富,但是难免对车尾人群即底层人民压抑的生存背景,以及反抗的迫切程度有所减弱,缺少了为自己争得微乎其微命运转折放手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剧感,让“革命”这条主线的魅力大打折扣。

一部“末日”语境下的剧作,或是社会结构的隐喻,饱含政治寓言色彩,或是人际关系的隐喻,饱含人性批判,但最终目的都将引向光明的前路,为“出逃”找到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局与意义。

因此“火车”不仅仅是时空转换的工具、权力交接的手段,更是理想化的符号与标签,剧版不用承担影版在有限时间内需要塑造出革命的紧张感,反而在“密闭空间”的隔离性上有所降低,车尾人群在第一集就发起了第一次革命,并且男主也因破案原因轻易就进入了“上阶车厢”。隔离性的降低,成为更加丰富的副线故事的渠道,也为末世危机带来了光明性。或许会损伤感官冲击力与叙事氛围的营造,但考虑到剧作时长与内容表达,也无可厚非。

阶层斗争与人性勘探

“反乌托邦”题材用极权之下的讽刺手段,来呼唤美好公平世界的到来,曾有句话讲道,科学幻想片中,科技的力量总是可怕的,但它绝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原力’的力量、爱的力量,或意志的力量,譬如《星球大战》《E.T.外星人》,以及《终结者》。影版《雪国列车》其实最终想要寻求的答案也并不明确,而剧版《雪国列车》或许会引向“爱的力量”。

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成为社会各个阶级的符号,具有深刻而明显的隐喻色彩。灰暗而逼仄的尾部车厢,象征着社会阶级底层的劳动者与被剥削者;维护列车秩序的蒙面军队则是国家暴力机器的映射;再往前面的植物区、水族馆象征社会的中产阶级——技术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级乘客车厢象征着腐朽的统治阶级。剧中有个镜头,当“高等车厢”的人们在笙歌艳舞时,另一边的车尾人群却被执行断臂处罚正奄奄一息,阶级对比鲜明。

但另一方面,连环杀人案的介入,使主线的阶级斗争主线故事被淡化,末日科幻题材也显得次要。科幻题材本身设定便脱离了现实生活,若使主流观众得以接受需要有完整的世界观构架,以及与现实世界接轨的价值观或人性洞察。而连环杀人案的加入,则将一个原本遥远的异世界推得更远了,悬疑元素削弱了科幻元素。

不断前行的列车作为人类社会的缩影,剧版虽然浪费了科幻元素的应用,但同样出于体量的考虑,副线的增多对于更多角色的刻画以及人性表达将会更为深刻。连环杀人案或占据整部剧二分之一的分量,随着案件的推进和真相的揭露,跟随着男主视角,一层一层的车厢将会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更多的秘密与谎言也会呼之欲出。同时,剧版的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男主的情感关系包括前妻与官配在内,都将发挥着作用。

屠龙少年差一步成恶龙的故事在影版最终揭露,使《雪国列车》并非一般的好莱坞工业化爽感电影,而剧版《雪国列车》从一开始就没有回避这一点。车尾人群是在列车开启前“挤”上来的劫后余生者,并非通过正常途径上车,男主也在第一集就陈述了他们艰难生存以致“人吃人”的事实。因此,这并非一个正义向非正义发起挑战的故事,而是在前途未卜的状态里,每个人面对险恶环境以及求生本能激发出的真实人性。

剧版《雪国列车》或有不足,但是叙事方式以及剧作表达也有独到的思考,能否在原版的光环之下口碑逆袭,我们暂且观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