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火了。
像很多互联网产品一样,微信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然后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然后左右了我们的生活,再然后,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最后,左右了我们的思维。
我们已经离不开微信了,微信有了“钱包”,我们可以用来刷卡,用来缴费,当然也可以用来发红包。
然后就出现了一帮专业讨要红包的人,我们叫他:“微乞丐”或者“微信乞丐”。
先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好了,说起来发生在中秋节,眼瞅着中秋节要到了,然后莫名其妙收到微信好友发来的消息:中秋节到了,给两块钱红包买月饼。问题来了,这个好友平常不怎么联系,可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十分惦记我,必来讨要红包,既不是借钱,也不是活不起前来求救,只是不疼不痒的几块强红包。想想大半年来,话没说几句,红包提了不少,然后毅然决然的删除好友,也少包一份红包。

你的通讯录里,是不是也有一些这样的朋友?
这是一帮神奇的存在,时刻关心着大情小节,然后杜撰一切理由讨要红包,除了清明节,任何节日都不放过。正月十五买元宵,五月初五买粽子,八月十五买月饼,生日过两回……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要全了,没节日用了,便开始扯关系,网友、情人、新欢、旧爱、哥哥、妹妹、明恋、暗恋……等想到的是词汇统统写上一遍,就差写上亲爹干爹了。
我想,不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们,开设“红包”这样一个功能的初衷,不在索取而在分享。当我们经历人生大喜,无论是洞房花烛夜还是金榜题名时,来自朋友的红包更多的是一种祝贺,而不是给我们的施舍。当我们不便使用现金,红包使我们能给好友最贴心的也最私密的大礼,这就够了。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要红包,作为发家致富的“好途径”,想出各种理由,甚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不给不是好兄弟,不给不是中国人,不给死全家,无所不用其极。

微信的索取,发生在朋友圈或者好友之间,很少有陌生人通过这样的手段索要红包,因为这样,收到消息的人往往很无奈,进退两难,既不想冷落了朋友,也不想这样被无谓的敲诈,我想用敲诈这个词汇并不过分。无论是交流用的工具,还是现实中朋友的关系,都因为这样一个每天存在的事实上演着变形记。微信让沟通简单,红包让关系疏远,微信让快乐及时分享,红包也让朋友的关系开始变淡。大家在意的并不是一个红包几块钱,而是如此频繁又带有情感绑架、道德绑架的要求,伤了忍心,冷了人情。
我相信没有人通过索要红包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更多的人期待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认可。不过当关系可以明码标价,钱多关系近,钱少一般人这样的混账逻辑横行于世,感情变味将会是迟早的事情。写到这里不免想起网上很热的一张帖子,大意是这样:我借你5万元,他借你10万元,于是,你觉得他对你更真心,殊不知,他有100万,而我只有5万;我给你一颗糖,他给你两颗糖,于是,你认为他对你更好,殊不知,他有一车糖,而我给你的糖,还是我借来的。
无论是想通过红包的手段检测一下你的朋友关系,还是想要聚少成多的攒点小钱,甚至只是想要开个玩笑,所以发个求红包的信息罢了,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你好的人,只会默默对你好,给你钱的人不一定是真心的要帮你,也可能给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卖身钱。
好好经营你的关系,好好对待你的朋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真心对待你的好友已然不多,他们才是你手里最有价值的财富,钱财过眼云烟,好友一生陪伴。不在朋友圈里要红包并不OUT,别人通过红包要到很多钱也并不让人羡慕。当别人穷的只剩钱的时候,你的身后,还有朋友。
周四是感恩节了,你怕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