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编剧:谭景泉
1970年出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品有:电视剧《牟氏庄园》、电影《巷战之王》、《功夫老爸》、《商谍》、《至善情缘》、《风雨俏冤家》、《北京草原》、《滴水山庄》等。
【直奔分享主题】
各位群里的老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群里跟大家做一些编剧方面的交流:
我是70后,我所走过的道路几乎是中国文化市场的一个活化石,我在上学的时候是一个文学青年,写一些散文诗歌之内的东西,94年到了哈尔滨,到了哈尔滨后,当时为一些书商,民俗出版商写一些通俗文学,年纪大的同龄人,可能会看过很多盗版的武侠小说,当时有很多都是我写的。
开始主要是写一些散文,诗歌这类的东西, 91年写的散文,在黑龙江获过奖项,但是因为家庭清贫,也没有相关的资源门路,所以当时的文学青年,在社会上就很难生存,我因此就不得不转行,进入文化市场。一开始主要给民营出版商做枪手。
96年去了广州,在广州也是在民营出版公司做一些图书的策划和写作,也编辑过报纸,编辑过杂志,我做影视文学从05年开始,当时在03年的时候就感觉到纸媒会有衰落的一天,所以就让自己及时转型,我从事影视行业至今算起来已有10年时间了。
我不太善于讲课,一是因为黄埔开疆的盛情难却,二是免费公益性质的,所以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就不系统的讲编剧技巧了,只能跟大家讲一些个人的编剧心德。
我今天着重讲10个编剧们刚入行会遇见的问题。
就中国整体的编剧水平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塔尖山的编剧,这类编剧很少;其次是相对有实力的编剧;最后是处在底层的编剧,这里我讲的主要是针对底层的编剧们。
一般来说刚入行的编剧分两种,一种是专科院校毕业,另一种是从相关行业转行过来的,第二类编剧目前来说在市场上占的比例相对较多,而且编剧们都是善于写东西的人,很多善于写东西的人可能都会想来做编剧,但是成功的比较少。
其实这两类编剧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我个人是作家转型,从我个人来说,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有句无篇,就是整理结构很凌乱,用很多制片人的话来说就是你写的很好,情节很好,但是偏离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由于我是个比较偏向实战的编剧,我自己也没有经过专业院校学习的经验,对于专业院校毕业的刚入行的编剧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也有一些感触,但是可能相对较少。
1.入行编剧可能会遇见的问题
从专业院校毕业的编剧从戏剧结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可能也有三个问题需要面对,一是:文学功底相对比较薄弱,二是: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三是:对市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不只是专业院校刚毕业编剧们会遇见的问题,这也是刚入行的大多数编剧会面临的问题。
由于从专业院校毕业的编剧有以上几个问题,所以也就使得有些剧本他们写不了,比如说:年代剧、历史剧、重大题材等。但是他们在某些剧本上又有相对的优势,比如写青春偶像剧、动漫、超现实题材等。
2.两类编剧遇见的共同问题
这两类编剧,第一类从专业院校毕业的编剧们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成长,从报纸、小说、杂志等转过来的编剧所面临的问题更多一些。首先就是转型的困难,其次是人脉,再就是心态的问题。因为这些作家在做编剧之前,已经有创作上的成就,所以刚入编剧圈就摆不正自己的心态,认为编剧没有困难,或者说认为作家的水平会比编剧高。所谓的水平高,就是认为他们自己创造的作品更有文学价值,更有社会意义。
3.编剧的创作方式
一是个人创造,二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是未来影视圈的一个潮流。现在个人创作是越来越少了,也是由现在影视环境决定的,一般个人创作的话,成熟编剧会比较多。很多著名编剧创作剧本看似个人创作,实际上也是在进行群体创作,甚至他们会更偏向群体一些,实际上他们都请了很多助手来协助工作。个人创作极其不适合未来的发展,就类似于别人都在打群架,而你还在单打独斗。群体创作肯定都是未来的趋势,据我了解一些著名的编剧和导演他们的创作团队,少则十来人,多达几十人。就像好莱坞的创新工厂一样,他们也是偏向于团队创作。
一个编剧团队的组合方式最好是老中青结合,各有各的优势,老编剧在核心结构和故事主线创作上比年轻编剧更有经验,而年轻编剧一般来说又更有创意,但是一般的年代剧、历史大剧等年轻的编剧又写不了,青春偶像剧很多老编剧也写不了。一个编剧团队3、4个人就好,有老编剧也有年轻编剧,有男编剧、女编剧,一起协商把剧本完成,但是,必须还得有一个剧本统筹,剧本统筹相当于一个教练员,这类人物也很重要。
所谓的剧本统筹,主要负责整个剧本的创作走向,要保证风格统一,一般的影视公司会请一个专职的人来负责,但是剧本统筹最好是看,不写。如果一个编剧既写,又负责整体剧本的风格把握的话,很多工作就会不好协调。在这个编剧团队里,彼此要团结,创作之前就应该相互认识和了解,不然就会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矛盾,当然产生矛盾也很正常,如果相互不了解的话,矛盾调和起来就会有些困难。我举一个列子来说,一个编剧写第三集,另一个写第四集,写第四集的编剧需要第三集的情节,这样的话在创作第四集的时候就会更顺利一些,如果两人关系好,配合起来就会比较容易,如果两人有矛盾的话,那么配合起来就会不那么顺利。如果不配合,写第四集的编剧就会麻烦,说不定在以后的编剧过程中他也不会配合写第三集的编剧,这样的话就不利于写出吧一个好的剧本。上述问题我说的可能也比较凌乱,初学的编剧可能也没听太清楚,因为这个可能只有实践过的编剧才能感受到这样的问题。
4.群体创作过程中,要明确负责人
掌握剧本创作的决定权,民主当然好,大家各抒己见,但是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调和,做主,这样才能保证剧本的继续顺利创作,如果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拍板的话,大家都是讨论的话,效率很低,不太适合群体的创作。一个最好的办法是,可以有一个民主集中制,一开始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但是这个事一定要有一个度。对于刚入行的编剧,有一点很重要,你可以提意见,但是不能争论到底,你既然是一个刚入行的编剧,你的经验可能相对薄弱,即使你提出的一些点可能会比较新颖比较好,可是它可能不太适合整个剧本的发展。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就像你拿到了一个奔驰车的方向盘,这个方向盘可能很好,但是还是没有办法把它装到大众车上。这个就是局部跟整体的问题,一个刚入行的编剧他对剧本的整体的把握始终是有限的。
5.学和习的关联
一类是天天在家里写,很勤奋,少社交,还有一类是天天跑活动的,精于社交,然后也创作。但是这两类人如果偏向极端的话都不太好。在生活当中这两类编剧我都有遇到过,第一类编剧天天在家里写,有两个问题,一是销路,二是不能把握市场动向,会偏移市场,结果东西很难卖不出去,结果就会比较可惜,浪费了一两年的时间。同时另一类天天在外面跑的就是心太急了,这类就比较急功近利,有时候在任何一个场合都可能遇见他们,这类编剧往往写了一个大纲可能就把剧本卖了,曾经很多成熟的编剧说,一个编剧想要成名,至少写废过两百万字,至于写废两百万、三百万还是十万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你想出名,你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创作个一个剧本出来,而不是你天天写了大纲拿出去忽悠,只要你写了剧本哪怕写废了也是有收获的。因为编剧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你就是掌握了再先进的理论、体系、创作流程,你若是不去写也没有用,所以说,集中精力的去写剧本的编剧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编剧,我给经常在外面跑活动的编剧的建议就是在家里认认真真的写,认认真真的写一个结构,写一个剧本,这个才是最终对自己会有帮助的事情。
6.如何和老板、导演、制片人等打交道
首先,当你知道你要见谁时,你可以在网上或者百度一下这个人,一般来说成熟的影视公司里,这类人都是可以从网上查到。甚至他们可能从来没有独立的操作过一个影视剧,我个人的经验,这类公司都不太可靠,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很有钱,但是没有经验的这类公司,一般来说都不太靠谱,影视剧是一个智慧型的行业,他不是你有钱就能打造出来的,它和房地产还有点不像。
7.编剧自身的问题
如果一个项目没有成功,编剧们就把问推给别人,其实这是不对的。我想说的这个自身,尤其是对刚刚入行的编剧来说,从心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别人说好就相信好,被人说差就相信自己差,在跟一些影视公司谈剧本时,要有自己的坚持。如果你拿出了很好的创意,结果却受到打击,或者说你在跑的过程中老是遇见骗子,那么你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用太悲观,你要相信依然还是有很多靠谱的影视公司存在的。现在有太多刚刚入行的编剧,在外面辛辛苦苦跑了很久,结果面对的好多都是嘲讽,打击等,人就会失去信心。现在外面有很多编剧培训班,交几千随便去学习一下就可以当编剧,这种往往都不太实现的,而且也不能有这样的心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编剧不能指望参加一个活动,然后认识大贵人,就功成名就,这样的心态也是不对的。但是你们可以多参加编剧界的活动,多认识一些编剧老师,一点一点的积累,这样对于大家来说也是有帮助的。
8.编剧的性格问题
编剧和制片人或者和其他编剧打交道的时候,不能太自我,这个比创作水平还要重要。这个我在圈子里见过,两个实力相当的人,比较自我的人往往就会没有不自我的编剧机会多,这个自我具体表现在比如跟别人吃饭的时候,从来不去买单,没有群体意识,固执己见等等。而且剧本属于艺术创作,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所以不能绝对自我,要懂得换位思考很重要。以前在我的眼里,完美主义是一个好词,可是就现在看来,它不是一个好词,反而是一个坏词,不是真正的向上的好的能量。有一件事对于初学编剧很重要,进入编剧行业不能闲着,得天天写,不管有没有卖掉,对你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9.好莱坞
现在编剧界最权威的机构就是编工委,之前统计了一下编工委前两年的时间评出的中国10大电视剧行业的编剧,而这十位编剧的创作里并没有多少好莱坞的影子,也就是他们在创作自己作品时,受好莱坞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们在访谈时提的最多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学也足够教会我们去写出符合中国市场的优秀电视剧本。
这十大编剧里面的大多数编剧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多是转行做的编剧,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学功底丰厚。这只是2012年到2013年的情况,并不代表2015年或者未来也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现在的影视市场的编剧和制片人都有一种现象就是:刻舟求剑。也就是在论证一个项目是否成功时,举例时都是十几年前的经典作品,现在市场发展很快,互联网的发展也很快,十几年前的作品并不具有代表性,编剧也应该与时俱进才对。自己的思路不清晰,也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明确,这样的影视公司对编剧来说最可怕,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面临修改的次数就会相对较多。
10.个人经验
编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做一些市场调研,绕过影视公司,直接跟消费者交朋友,一些小市民可能是电视剧最直接的消费群体。按照一般的程序来说,编剧往往会征求影视公司的意见,并告知什么样类型的剧比较受市场的欢迎,让他们做一个参考,这个直接深入消费者群体去了解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在我的创作当中,给我极大震撼的事情就是,当我深入市场调查时,编剧其实和消费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认为好的,消费者可能不那么觉得,我们认为不好的,消费者可能又觉得很感兴趣。
再展开来说就是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叫好和叫座之间的差别,从目前的。从前四五年的市场来看,叫好的好像不叫座,叫座的又好像不太叫好,叫好叫座的电视剧好像很少,所以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编剧们思考的。作为一个编剧,不管现在或者将来能不能达到写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但是都是值得为之努力的方向,写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才是编剧努力的目标。
我在创作过程中有几次震撼的经历,就是关于如何写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的。一次是在我观看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这部作品给我极大的震撼,原因就是他写得太好了,特别佩服。当时想专门去买《荆轲刺秦王》的碟来看,我记得当时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买到,满大街都是警匪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的一个差别,所以说,如何把艺术和商业统一起来也是编剧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就是关于《雪豹》这部电视剧的,《雪豹》的收视率很高,但是行内的专业人士,包括一些知名的编剧老师也认为《雪豹》这部片子并不是很好,包括看它的剧本也不是很好。当我自己去做调查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在放《雪豹》,《雪豹》很受欢迎的。而我特别推崇的电视剧《大明王朝》,问大家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看过,所以写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就是我们每个编剧需要努力的目标。
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我和黄埔开疆都一样,希望为大家免费做公益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编剧,学习编剧,从而成为一个好编剧。
【第二部分:提问环节,精彩仍在继续~】
问题一:请问老师新入行的编剧如何把握机会?尽量能找到发挥才能的舞台。
老师解答:这个问题有点大,具体来聊可能有点困难,这个要根据你自身来聊,一般就我个人而言,编剧就像相声一样,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老师带你两三年,可能对你来说是一种捷径,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呢,最好就是写自己最擅长的题材,一个编剧其实不可能每一个题材都能写得很好,一般编剧擅长两三个题材也挺好的,所以说,选择你自己擅长的题材来写,成长的可能也更快一些。
问题二:如果不用好莱坞模式,我们国内有哪些好的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老师解答:这个问题也比较大,好莱坞的东西不是没有用,是可以借鉴但是不能依赖。最需要像好莱坞学习的应该是院线电影,在电戏剧上,需要学习的可能就相对较少,现在目前市场上都在探索一种周播模式,这个应该是好莱坞之前就有的,像现在湖南卫视就在实行这样的周播模式。但是这个问题,我确实了解的不太多,说的也是一家之言,我自己认为周播剧在中国的市场可能在中国不太适合,不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但是这个也不确定,也就走一步看看,观察一下周播剧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是不是真的适合,而关于剧本的制作环节和发行环节,中国可能真的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向好莱坞学习。
问题三:为了防止剧本创意被剽窃,为了防止剧本版权纠纷,如何去备案,备案程序是什么?
老师解答:这个我倒是知道一点,但是,不是很全面,我个人的是去雍和宫的一个版权中心花300块钱注册一个版权维护,备案,这个要先提前在网上填一张申请表,差不多半个月就可以办下来。如果半个月后你要亲自取的话,就不用花钱,如果不自己去取,就留一个地址让他们邮寄。
问题四:这个备案是全部剧本,还是梗概,还是大纲呢?
老师解答:一般都可以,但是对于电视剧来说,一般写一个电视剧大纲1万多字,分集写故事大纲的话,那么每一个故事大纲他们都会收费,但是你可以把整体都写在一个故事大纲里,这样就只用付一个大纲的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