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说起中国的“职人”,不要只能想到那个改行做手机的英语老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说起中国的“职人”,不要只能想到那个改行做手机的英语老师

有位85岁的河北老人,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另一种高度。

提到“职人”,你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也可能是一辈子只做一样东西的日本传统手工作坊。

总之,“职人”和“职人精神”这两个词都和日本脱不了关系。

“职人”一词源于日语,是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以前主要是指传统手工业者,而现在许多掌握着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可以被称作“职人”。

虽然字面上看起来简单,但“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因此在日本,“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

通俗地说,“职人”就是匠人里的佼佼者。

而在中国,提到“职人”,也许你顶多只能想起那个改行做手机的英语老师(误):

图片来源:锤子手机官网

在国际木文化学会(  International Wood Culture Society )的 YouTube网页上,人们看到了一个85岁中国老职人的身影。

老人名叫程金庆,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沙窝村。

这个村子目前只有270多户居民。

沙窝村于元朝建村,古时候是漳河古道,古漳河不断冲积泥沙而形成一块积扇平地。

这块平地成为了中国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曾几何时,这里的家家户户都用木旋技术制作手工木碗、笔筒、擀面杖、画轴儿、床腿等工具。

而手工木碗是沙窝人的绝活。古老的旋床、砍木头用的单刃斧,各种尖刀、挖刀以及祖辈口传心教的木旋技艺,在这里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清朝,沙窝木碗发展达到鼎盛,村里有一百多个作坊,旋制的精良木碗远销周边各省,每年外销木碗最高能达40万个。

不过,文革期间沙窝木旋遭到破坏,大部分器械和工具被付之一炬,艺人们改行或故去,沙窝木旋销声匿迹多年。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程金庆是仍然熟练掌握木旋技艺的6位沙窝老人之一。

要制作木碗,首先要挑选合适的木材。

沙窝木碗多为柳树根制作,因为柳树不易裂开,用来盛饭不但没有异味,反而还有一点“甜”。

程金庆挑选出上好的柳树根,用斧头砍成适当大小的圆木桩。

再削掉树皮,把木桩砍成28厘米左右的长度。

接着,他就坐上了一个约1.7米高的大旋床。

这个大家伙也是用木头制成的,依靠木匠脚蹬踏棍发力,并通过皮带带动主轴旋转,从而使卡头上的木料旋转。

它上方的工具架上放着形状各异的刀具。

85岁高龄的程金庆坐在大旋床上,双脚上下踩踏,手中的刀具灵巧游移。

别看他做得轻松,这是他自17岁起就开始学习,练了一辈子的手艺。

实际上,大旋床又笨又重,不假以时日,手和脚根本没办法协调配合。

“滋滋滋,擦擦擦,滋滋滋……”他一只手不断变换刀具的角度,另一只手时刻调整施力的大小。

木屑“簌簌”地落下,在他脚下堆成一座座小山。

不一会儿,四个套在一起的木碗内外边沿逐渐变得平滑圆润,像串在一起的烤串。

比起普通制法,这种碗扣碗的“套旋”技术特别节省木料。通常只能制作1个碗的木料,用这样的方法能做5个。

只需30分钟左右,四个木碗便能成形。

接下来, 程金庆又换上其它的工具,把套碗一只只旋了下来,只不过这时候的碗底还带着尖尖的圆锥。

他把带着圆锥的木碗碗口扣在另一个木桩上,手里换了一把挖刀,脚下又踩了起来。

木碗轻快地转了起来,刀起刀落,平整的碗底逐渐成形。

这种碗制成之后不需要刷漆,可以直接使用,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木香。

在碗身上,你能看出木头的纹理。这种碗不烫手、不怕摔、经久耐用,河南和山西等地的人家嫁女儿都要送一套沙窝木碗,因为它用柳树根制作,“柳”通“留”,表达娘家对女儿的难舍之情。

不过,随着瓷碗和塑料碗的普及,沙窝木碗在建国后逐渐被取代。因为销量差,再加上柳树根收集困难,又没能找到更为适合的树木代替,这项传统技艺断代严重,一度销声匿迹多年。

现在,村里能够熟练制作的,包括程金庆在内只有6位老人了。

不过,现在程金庆却有了一个徒弟。

现年37岁的沙窝人李学民在县城高中毕业之后回乡务农,看到这项传统技艺即将失传,下定决心大力推广沙窝木旋,并积极争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遍访在世的几位老艺人,整理记录下他们口述的木旋加工工艺,收藏存档。

他还把仅存的几架木旋床修整好,让健在的几位年过古稀的木旋老艺人给包括他在内的年轻人传授技艺。

在“滋滋滋,擦擦擦,滋滋滋……”的声音中,一只只精巧的木碗从年轻一代职人的手中诞生了,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旁,程金庆老人欣喜地注视着。

观看木旋木碗完整的制作工艺,也仿佛见证艺术品的诞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Rocketnews

原标题:Chinese artisans use traditional foot-powered lathe to craft beautiful wooden bowls【Video】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说起中国的“职人”,不要只能想到那个改行做手机的英语老师

有位85岁的河北老人,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另一种高度。

提到“职人”,你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也可能是一辈子只做一样东西的日本传统手工作坊。

总之,“职人”和“职人精神”这两个词都和日本脱不了关系。

“职人”一词源于日语,是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以前主要是指传统手工业者,而现在许多掌握着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可以被称作“职人”。

虽然字面上看起来简单,但“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因此在日本,“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

通俗地说,“职人”就是匠人里的佼佼者。

而在中国,提到“职人”,也许你顶多只能想起那个改行做手机的英语老师(误):

图片来源:锤子手机官网

在国际木文化学会(  International Wood Culture Society )的 YouTube网页上,人们看到了一个85岁中国老职人的身影。

老人名叫程金庆,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沙窝村。

这个村子目前只有270多户居民。

沙窝村于元朝建村,古时候是漳河古道,古漳河不断冲积泥沙而形成一块积扇平地。

这块平地成为了中国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曾几何时,这里的家家户户都用木旋技术制作手工木碗、笔筒、擀面杖、画轴儿、床腿等工具。

而手工木碗是沙窝人的绝活。古老的旋床、砍木头用的单刃斧,各种尖刀、挖刀以及祖辈口传心教的木旋技艺,在这里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清朝,沙窝木碗发展达到鼎盛,村里有一百多个作坊,旋制的精良木碗远销周边各省,每年外销木碗最高能达40万个。

不过,文革期间沙窝木旋遭到破坏,大部分器械和工具被付之一炬,艺人们改行或故去,沙窝木旋销声匿迹多年。

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程金庆是仍然熟练掌握木旋技艺的6位沙窝老人之一。

要制作木碗,首先要挑选合适的木材。

沙窝木碗多为柳树根制作,因为柳树不易裂开,用来盛饭不但没有异味,反而还有一点“甜”。

程金庆挑选出上好的柳树根,用斧头砍成适当大小的圆木桩。

再削掉树皮,把木桩砍成28厘米左右的长度。

接着,他就坐上了一个约1.7米高的大旋床。

这个大家伙也是用木头制成的,依靠木匠脚蹬踏棍发力,并通过皮带带动主轴旋转,从而使卡头上的木料旋转。

它上方的工具架上放着形状各异的刀具。

85岁高龄的程金庆坐在大旋床上,双脚上下踩踏,手中的刀具灵巧游移。

别看他做得轻松,这是他自17岁起就开始学习,练了一辈子的手艺。

实际上,大旋床又笨又重,不假以时日,手和脚根本没办法协调配合。

“滋滋滋,擦擦擦,滋滋滋……”他一只手不断变换刀具的角度,另一只手时刻调整施力的大小。

木屑“簌簌”地落下,在他脚下堆成一座座小山。

不一会儿,四个套在一起的木碗内外边沿逐渐变得平滑圆润,像串在一起的烤串。

比起普通制法,这种碗扣碗的“套旋”技术特别节省木料。通常只能制作1个碗的木料,用这样的方法能做5个。

只需30分钟左右,四个木碗便能成形。

接下来, 程金庆又换上其它的工具,把套碗一只只旋了下来,只不过这时候的碗底还带着尖尖的圆锥。

他把带着圆锥的木碗碗口扣在另一个木桩上,手里换了一把挖刀,脚下又踩了起来。

木碗轻快地转了起来,刀起刀落,平整的碗底逐渐成形。

这种碗制成之后不需要刷漆,可以直接使用,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木香。

在碗身上,你能看出木头的纹理。这种碗不烫手、不怕摔、经久耐用,河南和山西等地的人家嫁女儿都要送一套沙窝木碗,因为它用柳树根制作,“柳”通“留”,表达娘家对女儿的难舍之情。

不过,随着瓷碗和塑料碗的普及,沙窝木碗在建国后逐渐被取代。因为销量差,再加上柳树根收集困难,又没能找到更为适合的树木代替,这项传统技艺断代严重,一度销声匿迹多年。

现在,村里能够熟练制作的,包括程金庆在内只有6位老人了。

不过,现在程金庆却有了一个徒弟。

现年37岁的沙窝人李学民在县城高中毕业之后回乡务农,看到这项传统技艺即将失传,下定决心大力推广沙窝木旋,并积极争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遍访在世的几位老艺人,整理记录下他们口述的木旋加工工艺,收藏存档。

他还把仅存的几架木旋床修整好,让健在的几位年过古稀的木旋老艺人给包括他在内的年轻人传授技艺。

在“滋滋滋,擦擦擦,滋滋滋……”的声音中,一只只精巧的木碗从年轻一代职人的手中诞生了,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旁,程金庆老人欣喜地注视着。

观看木旋木碗完整的制作工艺,也仿佛见证艺术品的诞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Rocketnews

原标题:Chinese artisans use traditional foot-powered lathe to craft beautiful wooden bowls【Video】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