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产悬疑剧「深焦」:银幕上的隐秘角落,也应该站有一个现实的凶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产悬疑剧「深焦」:银幕上的隐秘角落,也应该站有一个现实的凶手

优质的国产悬疑剧,在银幕上的秘密角落、对现实罪恶的推论和预演从来都不会缺席。

文 | 影视前哨   杨一欣

《隐秘的角落》收获的高评,或许不能拿简单的“出圈”二字加以概括,事实上,它同其他优秀的国产悬疑剧一样,其最深入人心之处,除了制作的精良外,还在于其文本所逼视现实的那些犹在未萌之处。

回望国产悬疑剧的演进,虽然本质上还往往是“警察探案”的刑侦剧变体,但对于“悬疑”所下的注脚,已经愈趋自觉,愈趋深刻。甚至于,我们可以回想起那些所谓的“童年阴影”,那些令人骇惧的段落,除了恐怖画面,是否还有在故事文本之下,对真实生活令人颇有寒意的打量?而这或许也是国产悬疑应当逐步自明的发轫点:窥探银幕上的隐秘角落,也可以成为观众推断自己同现实罪恶的距离尺量。

角色和观众的相互窥视

开播便拿到豆瓣9.3分成绩的《隐秘的角落》,无疑是这个多事之年岁中最令人击掌的作品之一。作为一部悬疑剧集,它并未把目光简单地放在传统聚焦的“杀人命案”上,而更追问于命案的前史和发展,甚至在故事的逐步推进中,这种“追问”的视角有时也是可疑的,似乎也值得被商榷。

如果说,早期中国观众的痛点或许还在于对杀人手法的好奇上,那现如今的悬疑趋向,早已脱开单纯的诡计摆弄,而更深入至惊悚背后的肌肤微处。甚至,它成为了一个银幕上的生活指代,它所打破的第四堵墙,背后是那些真实的隐秘角落。

《隐秘的角落》在气质上便有一种谈论谜事的暧昧感:炎热夏日的腾腾升温,南方小城的独安一隅,世纪之初的市井气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中,一种来自于三个孩童的隐秘观察,更勾连出了人物与观众共同的窥视。

就像《后窗》中无所不在的“他人视角”一样,《隐秘的角落》中的窥视,在故事文本上是角色之间的秘密察觉,于观演关系之间,也存在有一种误导和预示并存的模糊。在这个程度上,老气的短丝袜,国情特有的少年宫,深沉不露的指甲油,都成为了一个个指向文本真相的隐喻。

悬疑剧中的惊悚情节,很大一部分并不足以令人目瞪口呆,真正意义上的悬疑寄托,还是在于观众对人物的认知和窥探。

《隐秘的角落》中秦昊饰演的张东升,表面上文质彬彬,温柔顾家,但时不时地冷眼微眯,让这个角色有了难以猜度的特质。在故事开头中的一场电梯戏,他对于小孩嬉闹般地用水枪喷洒他的裤子,态度是极为微妙的,这种难以言说的隐而不发,令这个人物的“发作”变得滞后,而这种滞后在观众体认人物上也造成了悬疑的延宕。

而在第二集他脱下自己假发时,不仅在观感上给予了观众一种意外的体验,在文本上也昭示着这个角色的“身体谎言”,而这种谎言的背后是秃头的窘迫,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伪,同样成为他虚假身体的对应和外延。

将身体作为符号表意,足以证明国产悬疑在文本上也在尝试着摒弃一味的感官唬人,而更走向“悬疑”二字的精微深处。而中国观众对于国产悬疑剧的印象,也经历着从“童年阴影”到实现共情的观看演进——当然,这也同流媒体等传播手段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我们的确可以承认,国产悬疑的骇人之处,早已不止于那几个恐怖的画面了。

童年阴影,也有高光和暗部

中国观众对于悬疑剧的最初印象,或许是绕不开“刑侦剧”这个范畴的。在对“怪力乱神”的限制与审查愈加严格之下,刑侦的背景让那些可怖的悬案有了一层现实的底色。而警察或是公权力探案的过程,也颇为契合我国“正义实施”的有效途径。

最初的刑侦悬疑,现实主义得让人对真实和虚构的分野感触模糊,如90年代的“大案纪实”系列,不仅案件改编自真实,其中的数段视频资料也往往是真实的影像,而这种有意为之的“粗陋”,也使得整部作品更令人毛骨悚然。

从《红蜘蛛》到《重案六组》和《沉默的证人》,这类刑侦悬疑剧集往往改编自真实案件,整体都有着相似的气质,其剧中案件背后所显现的,或许是那个缺少网络工具年代的逸闻谣传和好奇猜度。

《红蜘蛛》剧照

进入21世纪后,国产悬疑剧集的制作也逐渐不仅仅限于“警察探案”的单纯模式,在刑侦剧的基础上,它同样杂糅了历史、武侠、爱情等多样元素,耕耘出了题材更有趣、内容更多元的国产剧集。甚至像《方谬神探》《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等古装剧集,似乎已经不能将“悬疑”作为它的唯一定义,即使在很大程度上,此中的悬疑成分更多时候呈现出一种舶来的猎奇。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时代多向迎合的杂糅作品,虽然在多年以后仍旧会被谈论“童年阴影”,但其更类似于捉迷藏时被人恰到好处地遮蔽双眼,而非如早期刑侦剧,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带有一种严肃的、惊险的黑暗底色——它所表现的生活截面,有时是令人恐惧和担忧的。当然,大多数的悬疑剧集仍旧在为自己的“类型化”下功夫,这也致使不少乍看唬人的桥段,往往来自于对其他作品的抄袭,如《少年包青天》的“隐逸村”一案,就来自于对《金田一探案集》的抄袭,而后者也同样模仿自《占星术杀人魔法》;而大多数的剧情设定,也有模式可循,如最常用的人格分裂,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故事无可奈何的“填坑”之法。

近些年来,国产悬疑剧的产出也逐渐走向“网剧+IP”的形式。从《心理罪》到《法医秦明》,再到《白夜追凶》乃至现在的《隐秘的角落》,对情节逻辑的打磨,专业知识的注重,以及视听镜头的大胆表达,无疑是逐步精良,颇有跃升的。而在垂直细分之下,悬疑网剧的类型也不单纯为了“类型”而“类型”,而更注重悬疑基调的整体自洽。这种自洽背后,也体现着国产悬疑目标从“自圆其说”,逐步迈向大家颇为乐见的“美剧质感”和“电影感”。

当然,这种目标的变更也有站在巨人肩膀的自擂嫌疑。就如18年有23部悬疑网剧开播,但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没有一部,在国产“悬疑”类型逐渐被正视和确立背后,也存有赶快车、赶风向的粗制作品;而大多数的悬疑剧,也始终避免不了舶来和抄袭国外剧作的问题。甚至对大多数国外悬疑剧尤其是日本作品的“移植”,往往也显得水土不服。

历尽悬疑,我们同恶有多少距离?

回过头去,在谈及国产悬疑剧的流变时,我们始终绕不开,也有必要谈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带给无数人恐惧的经典作品。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聚焦家庭暴力的剧情伦理剧,并没有归类于“悬疑剧”的范畴之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悬疑成分不仅体现于当下观看的惊心动魄,更体现于一种世纪初展现现代家庭生活的犹在未萌。它所瞄准的现代家庭,以及家暴成员心理情感的微妙变化,不仅仅是男性霸权或男性沙文主义的简单概念,它在悬疑背景背后,更向现代家庭的“占有”与“被占有”的议题发去了捎带惊恐的问号。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给予观众一个印象最深的集体记忆,莫过于冯远征所饰演的安嘉和如何撕开他文质彬彬的形象,略带疯狂地掐着“梅婷”的脖子。这幅画面不仅相当长时间地成为冯远征的代名词,甚至令许多观众误认为冯远征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个变态的人。而从这部剧发出最具普世价值的信号,或许便是要小心“冯远征”这样的人,或者说,要避免成为下一个“梅婷”。

从这点看来,国产经典悬疑剧予以观众最深的启迪,并不在于官能刺激的心惊肉跳,其最韵味悠长之处,应该在于故事悬疑背后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这种映射对于现实而言,有时是不被重视,不被察觉的,它通过悬疑桥段的演绎,逐步变成了具有现实意味的逼问。就如同《大宋提刑官》,其对奇特凶案的侦查,也是在对官僚体制进行探寻和讽刺;其在嗟叹冤魂背后,也试图指向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化缺漏,而这种经验的探求,对现如今的时代同样有它极为深刻的涵义。

或许对观众而言,无论是《重案六组》,还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亦或是《大宋提刑官》,悬疑剧集的最大特质,便在于其以一个强剧情强冲突的外壳,去激发一个又一个强共情和强记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恐惧,其实也是对现实恐惧的映射,而也由此,悬疑剧集提前对现实罪恶做出了设想与判断:文质彬彬的老师或许是一个猥亵变态,和蔼可亲的邻居或许就是热衷分尸的杀人凶手……这些颇近奇想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来源自真实,预示着那些隐秘角落所会发生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悬疑剧集的核心并不在于,也并不能够针砭时弊,它应当是世俗黑暗的故事化和舞台化,去以文本给予当代人更多微妙的记忆和经验,并在当下这样一个难以谈论“黑暗”的时代,去提醒我们同恶的距离。

由此回望国产悬疑剧的创作,不难发现那些足够拔萃的作品,往往是贴合现实气质,拥有现实底蕴的。国产悬疑不能以超现实的风格去把握,而应当更接近这个国度的微妙国情,透析群众的喜怒哀乐,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传递一种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概念真实。

未必要如《熔炉》一般,一部作品改变一个国家的法律,但在银幕上的秘密角落,对现实罪恶的推论和预演并不能缺席。事实上,舶来的奇思妙想并不一定能够适合于当下的地域和语境,国产剧真正要做的,应该还是在于探寻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原生的惊悚和隐秘角落。毕竟,有时候现实已经令人寒意顿生,毛骨悚然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产悬疑剧「深焦」:银幕上的隐秘角落,也应该站有一个现实的凶手

优质的国产悬疑剧,在银幕上的秘密角落、对现实罪恶的推论和预演从来都不会缺席。

文 | 影视前哨   杨一欣

《隐秘的角落》收获的高评,或许不能拿简单的“出圈”二字加以概括,事实上,它同其他优秀的国产悬疑剧一样,其最深入人心之处,除了制作的精良外,还在于其文本所逼视现实的那些犹在未萌之处。

回望国产悬疑剧的演进,虽然本质上还往往是“警察探案”的刑侦剧变体,但对于“悬疑”所下的注脚,已经愈趋自觉,愈趋深刻。甚至于,我们可以回想起那些所谓的“童年阴影”,那些令人骇惧的段落,除了恐怖画面,是否还有在故事文本之下,对真实生活令人颇有寒意的打量?而这或许也是国产悬疑应当逐步自明的发轫点:窥探银幕上的隐秘角落,也可以成为观众推断自己同现实罪恶的距离尺量。

角色和观众的相互窥视

开播便拿到豆瓣9.3分成绩的《隐秘的角落》,无疑是这个多事之年岁中最令人击掌的作品之一。作为一部悬疑剧集,它并未把目光简单地放在传统聚焦的“杀人命案”上,而更追问于命案的前史和发展,甚至在故事的逐步推进中,这种“追问”的视角有时也是可疑的,似乎也值得被商榷。

如果说,早期中国观众的痛点或许还在于对杀人手法的好奇上,那现如今的悬疑趋向,早已脱开单纯的诡计摆弄,而更深入至惊悚背后的肌肤微处。甚至,它成为了一个银幕上的生活指代,它所打破的第四堵墙,背后是那些真实的隐秘角落。

《隐秘的角落》在气质上便有一种谈论谜事的暧昧感:炎热夏日的腾腾升温,南方小城的独安一隅,世纪之初的市井气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氛围中,一种来自于三个孩童的隐秘观察,更勾连出了人物与观众共同的窥视。

就像《后窗》中无所不在的“他人视角”一样,《隐秘的角落》中的窥视,在故事文本上是角色之间的秘密察觉,于观演关系之间,也存在有一种误导和预示并存的模糊。在这个程度上,老气的短丝袜,国情特有的少年宫,深沉不露的指甲油,都成为了一个个指向文本真相的隐喻。

悬疑剧中的惊悚情节,很大一部分并不足以令人目瞪口呆,真正意义上的悬疑寄托,还是在于观众对人物的认知和窥探。

《隐秘的角落》中秦昊饰演的张东升,表面上文质彬彬,温柔顾家,但时不时地冷眼微眯,让这个角色有了难以猜度的特质。在故事开头中的一场电梯戏,他对于小孩嬉闹般地用水枪喷洒他的裤子,态度是极为微妙的,这种难以言说的隐而不发,令这个人物的“发作”变得滞后,而这种滞后在观众体认人物上也造成了悬疑的延宕。

而在第二集他脱下自己假发时,不仅在观感上给予了观众一种意外的体验,在文本上也昭示着这个角色的“身体谎言”,而这种谎言的背后是秃头的窘迫,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伪,同样成为他虚假身体的对应和外延。

将身体作为符号表意,足以证明国产悬疑在文本上也在尝试着摒弃一味的感官唬人,而更走向“悬疑”二字的精微深处。而中国观众对于国产悬疑剧的印象,也经历着从“童年阴影”到实现共情的观看演进——当然,这也同流媒体等传播手段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我们的确可以承认,国产悬疑的骇人之处,早已不止于那几个恐怖的画面了。

童年阴影,也有高光和暗部

中国观众对于悬疑剧的最初印象,或许是绕不开“刑侦剧”这个范畴的。在对“怪力乱神”的限制与审查愈加严格之下,刑侦的背景让那些可怖的悬案有了一层现实的底色。而警察或是公权力探案的过程,也颇为契合我国“正义实施”的有效途径。

最初的刑侦悬疑,现实主义得让人对真实和虚构的分野感触模糊,如90年代的“大案纪实”系列,不仅案件改编自真实,其中的数段视频资料也往往是真实的影像,而这种有意为之的“粗陋”,也使得整部作品更令人毛骨悚然。

从《红蜘蛛》到《重案六组》和《沉默的证人》,这类刑侦悬疑剧集往往改编自真实案件,整体都有着相似的气质,其剧中案件背后所显现的,或许是那个缺少网络工具年代的逸闻谣传和好奇猜度。

《红蜘蛛》剧照

进入21世纪后,国产悬疑剧集的制作也逐渐不仅仅限于“警察探案”的单纯模式,在刑侦剧的基础上,它同样杂糅了历史、武侠、爱情等多样元素,耕耘出了题材更有趣、内容更多元的国产剧集。甚至像《方谬神探》《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等古装剧集,似乎已经不能将“悬疑”作为它的唯一定义,即使在很大程度上,此中的悬疑成分更多时候呈现出一种舶来的猎奇。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时代多向迎合的杂糅作品,虽然在多年以后仍旧会被谈论“童年阴影”,但其更类似于捉迷藏时被人恰到好处地遮蔽双眼,而非如早期刑侦剧,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带有一种严肃的、惊险的黑暗底色——它所表现的生活截面,有时是令人恐惧和担忧的。当然,大多数的悬疑剧集仍旧在为自己的“类型化”下功夫,这也致使不少乍看唬人的桥段,往往来自于对其他作品的抄袭,如《少年包青天》的“隐逸村”一案,就来自于对《金田一探案集》的抄袭,而后者也同样模仿自《占星术杀人魔法》;而大多数的剧情设定,也有模式可循,如最常用的人格分裂,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故事无可奈何的“填坑”之法。

近些年来,国产悬疑剧的产出也逐渐走向“网剧+IP”的形式。从《心理罪》到《法医秦明》,再到《白夜追凶》乃至现在的《隐秘的角落》,对情节逻辑的打磨,专业知识的注重,以及视听镜头的大胆表达,无疑是逐步精良,颇有跃升的。而在垂直细分之下,悬疑网剧的类型也不单纯为了“类型”而“类型”,而更注重悬疑基调的整体自洽。这种自洽背后,也体现着国产悬疑目标从“自圆其说”,逐步迈向大家颇为乐见的“美剧质感”和“电影感”。

当然,这种目标的变更也有站在巨人肩膀的自擂嫌疑。就如18年有23部悬疑网剧开播,但豆瓣评分超过8分的没有一部,在国产“悬疑”类型逐渐被正视和确立背后,也存有赶快车、赶风向的粗制作品;而大多数的悬疑剧,也始终避免不了舶来和抄袭国外剧作的问题。甚至对大多数国外悬疑剧尤其是日本作品的“移植”,往往也显得水土不服。

历尽悬疑,我们同恶有多少距离?

回过头去,在谈及国产悬疑剧的流变时,我们始终绕不开,也有必要谈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带给无数人恐惧的经典作品。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聚焦家庭暴力的剧情伦理剧,并没有归类于“悬疑剧”的范畴之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悬疑成分不仅体现于当下观看的惊心动魄,更体现于一种世纪初展现现代家庭生活的犹在未萌。它所瞄准的现代家庭,以及家暴成员心理情感的微妙变化,不仅仅是男性霸权或男性沙文主义的简单概念,它在悬疑背景背后,更向现代家庭的“占有”与“被占有”的议题发去了捎带惊恐的问号。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给予观众一个印象最深的集体记忆,莫过于冯远征所饰演的安嘉和如何撕开他文质彬彬的形象,略带疯狂地掐着“梅婷”的脖子。这幅画面不仅相当长时间地成为冯远征的代名词,甚至令许多观众误认为冯远征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个变态的人。而从这部剧发出最具普世价值的信号,或许便是要小心“冯远征”这样的人,或者说,要避免成为下一个“梅婷”。

从这点看来,国产经典悬疑剧予以观众最深的启迪,并不在于官能刺激的心惊肉跳,其最韵味悠长之处,应该在于故事悬疑背后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这种映射对于现实而言,有时是不被重视,不被察觉的,它通过悬疑桥段的演绎,逐步变成了具有现实意味的逼问。就如同《大宋提刑官》,其对奇特凶案的侦查,也是在对官僚体制进行探寻和讽刺;其在嗟叹冤魂背后,也试图指向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文化缺漏,而这种经验的探求,对现如今的时代同样有它极为深刻的涵义。

或许对观众而言,无论是《重案六组》,还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亦或是《大宋提刑官》,悬疑剧集的最大特质,便在于其以一个强剧情强冲突的外壳,去激发一个又一个强共情和强记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恐惧,其实也是对现实恐惧的映射,而也由此,悬疑剧集提前对现实罪恶做出了设想与判断:文质彬彬的老师或许是一个猥亵变态,和蔼可亲的邻居或许就是热衷分尸的杀人凶手……这些颇近奇想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来源自真实,预示着那些隐秘角落所会发生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悬疑剧集的核心并不在于,也并不能够针砭时弊,它应当是世俗黑暗的故事化和舞台化,去以文本给予当代人更多微妙的记忆和经验,并在当下这样一个难以谈论“黑暗”的时代,去提醒我们同恶的距离。

由此回望国产悬疑剧的创作,不难发现那些足够拔萃的作品,往往是贴合现实气质,拥有现实底蕴的。国产悬疑不能以超现实的风格去把握,而应当更接近这个国度的微妙国情,透析群众的喜怒哀乐,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传递一种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概念真实。

未必要如《熔炉》一般,一部作品改变一个国家的法律,但在银幕上的秘密角落,对现实罪恶的推论和预演并不能缺席。事实上,舶来的奇思妙想并不一定能够适合于当下的地域和语境,国产剧真正要做的,应该还是在于探寻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原生的惊悚和隐秘角落。毕竟,有时候现实已经令人寒意顿生,毛骨悚然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