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后排空间大真的就能坐得舒服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后排空间大真的就能坐得舒服了吗?

单纯靠这样的空间比划就能找到最舒适的后排了吗?

从如今各大厂商在自家的车型上频频施展“加长大法”的现象就知道,如今一款车的后排舒适性可以说是老百姓买车的刚需。但是,如今很多消费者和网友,都渐渐地被导入了一个误区:后排空间大就能坐得舒服。各路买车人和媒体,一到后排坐下,都不由自主地拿拳头和手指比划头部空间和腿部空间。但是单纯靠这样的空间比划就能找到最舒适的后排了吗?显然不是。那么什么样的后排才是最舒服的? 

个人认为,一个舒适的后排,应该能够满足下面这些需求:

让众多体型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坐姿

由于人的体型多种多样,不同体型、不同身高、不同年龄的人对于坐姿的适应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满足他们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找出最为多数人的合适的坐姿调整范围,二是提供足够的调整空间和调整维度。在汽车人体工程学里,乘坐时身体的不同部位,都是有一定的合理倾斜角度范围的。 

另外,合理的外部空间,可以给乘坐人以开扬感。所以后排空间的存在,一是为了提供充足的入坐和调整空间,二是避免压抑的乘坐感。

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支撑性,以及合适的缓冲阻尼

除了充足的乘坐空间和合适的坐姿,好的后排还需要在旅途的各种颠簸、拐弯、加减速里固定好人体,不让乘坐着晃来晃去。这就是所谓的座椅“包裹性”。像我们认知里的赛车的座椅,都是非常深的“桶椅”,唯独就是在激烈驾驶中固定好车手的身体,尽可能减少身体的位移。否则一来危险,二来车手不得不另外耗费腰部、背部、颈部肌肉的力量去支撑身体,加快体能消耗。 

对于家用车来说,身体需要对抗的加速度明显要小很多,但是滤震缓冲的需求就明显要高多了。所以支撑性的需求适当减弱,但是对缓冲、贴合的要求就相应增加了。

所以说,一个真正舒适的后排,取决的关键因素,绝不只是空间大小一项。再大的空间,没有合理用起来也是白费。最决定乘坐舒适度的东西,还是座椅。好的座椅,要考虑的就是下面这几点:1.贴合度、软硬度;2.转弯时的侧向支撑,就是常说的包裹性;3.腰部以及背部的支撑;4.汽车振动时的舒适性。 

那么消费者如何通过细节去考查呢?关键就在下面这些部位:

1.后排坐垫高度、倾斜度

坐垫如果不够高,过于接近地板高度的话,乘坐的人就不得不曲着腿,脚板撑着整条腿,大腿就失去了支撑。更有甚者,坐垫之矮,给人一种路边罚坐小板凳的悲凉感。通常来说,很多SUV由于车厢内部比较高,所以问题不严重。而很多低重心设计的轿跑车就成了这类问题的多发对象。不过,适当的坐垫后倾角度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同时让乘坐的人滑向座椅内部,获得更稳的坐姿。

2.后排坐垫长度

坐垫长度已经成为了众多厂商“偷”后排空间的重灾区。很多德系车咋一看,后排腿部空间宽的能跷二郎腿,一坐上去才知道大腿下面能塞进一个多拳头的距离,煞是坑爹。坐垫长度不够,使得大腿感觉就像吊在座椅边上,久坐之后就会麻了。 

3.靠背角度

合理的靠背倾斜度,也是有利于让乘坐的人滑向座椅内部,获得更好的承托力的。所以很多人都偏爱比较靠后倾斜的靠背。很多SUV和两厢车由于后排可以调整靠背角度而备受青睐。

4.座椅柔软程度、支撑性

柔软度充足的座椅绝对是一个优秀后排的最大杀手锏。软硬适中的座椅,能将脊椎压力均匀分散到臀部和大腿,长时间乘坐也不会有疲劳感。但是,过软的座椅不仅容易导致人体的软体位弯曲度增大,而且会让尾椎受力过大而受损,还不利于腿部的血液循环。如今很多厂商,在设计座椅时,会针对不同的支撑部位,使用不同软硬度的发泡材料进行粘接,优化身体各部位的受力。

5.头枕位置

头枕位置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皆因有不少人坐车的时候,压根就不会往座椅上靠,但是在正确的坐姿下,后排头枕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它对头的支撑能够极大缓解颈部受力,不但能防止颈部疲劳,一旦发生追尾等事故,更加是保护颈部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只配备了固定式头枕的后排座椅都是不可容忍的。 

另外,后排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譬如座椅面料、附加配置等,如今后排空调出风口、中央扶手等都是消费者很关心的后排配置。又譬如底盘的滤震性能,优秀的悬架调校,适中的刚度、阻尼,能让车内乘客得到最大化的舒适保证。

实际上,一款车型的设计,在总布置的时候,一定会对车型的总体尺寸、质量等作出要求,这就大体上限定了车的内部空间大小,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HP点(Hip Point,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作为基准就显得异常重要。一旦H点确定,车内乘坐者的坐姿、乘坐空间的调整范围也就基本定型了。

而车辆的质心高度、荷载分配、机械布置等都会间接对内部乘坐空间造成影响,所以不同车型布置出的乘坐空间才会多种多样。背后反映出的,是车型企划初期对乘坐舒适性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厂商的总布置设计能力。

文/何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后排空间大真的就能坐得舒服了吗?

单纯靠这样的空间比划就能找到最舒适的后排了吗?

从如今各大厂商在自家的车型上频频施展“加长大法”的现象就知道,如今一款车的后排舒适性可以说是老百姓买车的刚需。但是,如今很多消费者和网友,都渐渐地被导入了一个误区:后排空间大就能坐得舒服。各路买车人和媒体,一到后排坐下,都不由自主地拿拳头和手指比划头部空间和腿部空间。但是单纯靠这样的空间比划就能找到最舒适的后排了吗?显然不是。那么什么样的后排才是最舒服的? 

个人认为,一个舒适的后排,应该能够满足下面这些需求:

让众多体型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坐姿

由于人的体型多种多样,不同体型、不同身高、不同年龄的人对于坐姿的适应性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满足他们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找出最为多数人的合适的坐姿调整范围,二是提供足够的调整空间和调整维度。在汽车人体工程学里,乘坐时身体的不同部位,都是有一定的合理倾斜角度范围的。 

另外,合理的外部空间,可以给乘坐人以开扬感。所以后排空间的存在,一是为了提供充足的入坐和调整空间,二是避免压抑的乘坐感。

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支撑性,以及合适的缓冲阻尼

除了充足的乘坐空间和合适的坐姿,好的后排还需要在旅途的各种颠簸、拐弯、加减速里固定好人体,不让乘坐着晃来晃去。这就是所谓的座椅“包裹性”。像我们认知里的赛车的座椅,都是非常深的“桶椅”,唯独就是在激烈驾驶中固定好车手的身体,尽可能减少身体的位移。否则一来危险,二来车手不得不另外耗费腰部、背部、颈部肌肉的力量去支撑身体,加快体能消耗。 

对于家用车来说,身体需要对抗的加速度明显要小很多,但是滤震缓冲的需求就明显要高多了。所以支撑性的需求适当减弱,但是对缓冲、贴合的要求就相应增加了。

所以说,一个真正舒适的后排,取决的关键因素,绝不只是空间大小一项。再大的空间,没有合理用起来也是白费。最决定乘坐舒适度的东西,还是座椅。好的座椅,要考虑的就是下面这几点:1.贴合度、软硬度;2.转弯时的侧向支撑,就是常说的包裹性;3.腰部以及背部的支撑;4.汽车振动时的舒适性。 

那么消费者如何通过细节去考查呢?关键就在下面这些部位:

1.后排坐垫高度、倾斜度

坐垫如果不够高,过于接近地板高度的话,乘坐的人就不得不曲着腿,脚板撑着整条腿,大腿就失去了支撑。更有甚者,坐垫之矮,给人一种路边罚坐小板凳的悲凉感。通常来说,很多SUV由于车厢内部比较高,所以问题不严重。而很多低重心设计的轿跑车就成了这类问题的多发对象。不过,适当的坐垫后倾角度可以缓解这种状况,同时让乘坐的人滑向座椅内部,获得更稳的坐姿。

2.后排坐垫长度

坐垫长度已经成为了众多厂商“偷”后排空间的重灾区。很多德系车咋一看,后排腿部空间宽的能跷二郎腿,一坐上去才知道大腿下面能塞进一个多拳头的距离,煞是坑爹。坐垫长度不够,使得大腿感觉就像吊在座椅边上,久坐之后就会麻了。 

3.靠背角度

合理的靠背倾斜度,也是有利于让乘坐的人滑向座椅内部,获得更好的承托力的。所以很多人都偏爱比较靠后倾斜的靠背。很多SUV和两厢车由于后排可以调整靠背角度而备受青睐。

4.座椅柔软程度、支撑性

柔软度充足的座椅绝对是一个优秀后排的最大杀手锏。软硬适中的座椅,能将脊椎压力均匀分散到臀部和大腿,长时间乘坐也不会有疲劳感。但是,过软的座椅不仅容易导致人体的软体位弯曲度增大,而且会让尾椎受力过大而受损,还不利于腿部的血液循环。如今很多厂商,在设计座椅时,会针对不同的支撑部位,使用不同软硬度的发泡材料进行粘接,优化身体各部位的受力。

5.头枕位置

头枕位置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皆因有不少人坐车的时候,压根就不会往座椅上靠,但是在正确的坐姿下,后排头枕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它对头的支撑能够极大缓解颈部受力,不但能防止颈部疲劳,一旦发生追尾等事故,更加是保护颈部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只配备了固定式头枕的后排座椅都是不可容忍的。 

另外,后排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譬如座椅面料、附加配置等,如今后排空调出风口、中央扶手等都是消费者很关心的后排配置。又譬如底盘的滤震性能,优秀的悬架调校,适中的刚度、阻尼,能让车内乘客得到最大化的舒适保证。

实际上,一款车型的设计,在总布置的时候,一定会对车型的总体尺寸、质量等作出要求,这就大体上限定了车的内部空间大小,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HP点(Hip Point,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作为基准就显得异常重要。一旦H点确定,车内乘坐者的坐姿、乘坐空间的调整范围也就基本定型了。

而车辆的质心高度、荷载分配、机械布置等都会间接对内部乘坐空间造成影响,所以不同车型布置出的乘坐空间才会多种多样。背后反映出的,是车型企划初期对乘坐舒适性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厂商的总布置设计能力。

文/何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