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雨伞公益
可以说,将张东升称为“寡妇”的人,对张东升有一种潜在的、自嘲式的、基于共同的男权社会受害者身份的共情。
最近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收到了大量好评,其中,以“一起爬山”而出名的数学老师张东升,是被塑造得最细致、讨论热度最高的角色之一。
有趣的是,在人们围绕该剧展开讨论时,张东升却逐渐脱离了剧中的角色设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一些网友口中,他被称为“寡妇”。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不了解、也不接受这一指代,认为张东升只是个“屌丝”。
这种分歧,呈现出人们对于男权文化两种相反的态度。
“寡妇张东升”男权文化的受害者
“寡妇张东升”的说法源自于同人圈,写手和画手们在创作中,赋予了张东升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质。
其实,这种颠覆性别刻板印象的做法,在同人圈并不少见,但意外的是,同人圈之外的人也在广泛使用这个称呼。
当我跟身边朋友谈论时,他们也表示,这个称呼“挺像的”、有种“外在的扭曲感和内在的贴切”。
“寡妇张东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出圈,是因为这并不只是同人创作者们单纯的幻想,而是代表着一种,对张东升是男权文化受害者这一处境的敏锐感知。
据网友称,这一句台词是“寡妇”“小妈”梗的来源
在传统社会里,成为寡妇似乎是一个“良家妇女”最悲惨的遭遇。
丈夫死了,她便失去了天、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一生的依靠。传统刻板印象里,寡妇因为没了男人所以哀哀怨怨,因为怕吃亏所以斤斤计较,最后,还会落得一个处处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却没有出路的下场。
社会要求寡妇一辈子守寡,要是她对爱情有所追求,那是绝对不被允许,要受万人唾弃,并且注定落得悲惨结局的。
这一切的苦,她只能默默忍受,或从孩子那里寻求安慰,将寄托和希望全部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剧中的张东升,不正是类似的处境吗?
他情绪内敛、四处讨好、温和自卑,表情和肢体语言更是有点唯唯诺诺。
他的生活里充满了倒霉和委屈:
事业上,他只是一个少年宫的数学代课老师,虽然有才能,但是没有编制,实现不了更大的成就;家庭里,他用尽办法关心妻子和岳父母,却因为是入赘的女婿,而得不到尊重,最后还被伴侣背叛。
而在杀了人之后,他又被三个小孩用杀人证据勒索、欺负,只能忿忿地抱怨:“我的人生都被你们毁了!”
张东升前半段人生的失败,是因为男权社会里流行的功利和慕强的观念,让他的个人价值得不到认可。
更重要的是,他对爱的渴望和重视,正好符合了所谓的“女性特质”。
他为妻子放弃了前途,离开自己的城市,为爱付出了一切,却得到背叛的结果。杀了妻子之后,他孤身一人,成了情感的孤岛。
所以,当三个孩子对他表现出一点点友善之后,他便一改之前的态度,借着高利贷把孩子们要的钱给了他们,请他们吃饭,给他们房子住,还对小女孩普普付出了真心实意的情感。
只是,他的爱总是以悲剧收尾,孩子们也背叛了他。
张东升彻底奔溃和爆发了,他内心的绝望和愤怒,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杀人罪行将要暴露,而是因为自己真切的爱再一次被背叛。
他就像一个活在浪漫童话里的人,对爱充满了信任和向往,但因为自己的自卑和害怕失去,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入绝境。
“寡妇”一词背后的刻板印象,准确概括了张东升身上那些脆弱和委屈的气质,演绎出他作为一个慕强社会里浪漫者的悲剧。而“寡妇张东升”这个指代里,那种别扭的错位感,则是因为指出了男权文化对男性的反噬。
可以说,创造和使用这个称呼的人(大多是女性),对张东升有一种潜在的、自嘲式的、基于共同的男权社会受害者身份的共情。
但哪怕是称呼张东升为“寡妇”,他就真的是女性了吗?
他的痛苦那么明显,其实正是因为他是一个男性。
同事夸赞张东升“顾家”
如果把张东升完全性转为女性,那么她对家庭作出的贡献、她在情感上受到的背叛、还有她在社会上遇到的不公,都会被人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还会听到一句“经典“劝说:“女人嘛,忍一忍就好了。”
这是那么多女性每天都在经历的、真实的压迫。
“寡妇张东升”似乎得到了疼惜和怜爱,但现实中的女性们呢?她们的困难,什么时候才会被看到和理解?
“屌丝张东升”,男权文化里失败的既得利益者
将张东升类比为“寡妇”,是从女性视角看到张东升的可怜,是一种对于男权受害者的共情。
另外一群人也是同情张东升的,但是他们并不接受“寡妇”这一说法,因为他们的同情,不是因为可怜张东升自卑、孤独、没有得到应得的尊重,而是因为把张东升看作了一个失败的男人。
这是一种维护男性特权的同情:
张东升作为一个男人,没有事业成就,没有社会地位,甚至结婚也是入赘的,还要在家里包揽家务,顺从妻子和岳父岳母的心。
从男权的眼光看,这种男人过得也太窝囊了!如果是女人也就算了,但男人哪里受得了这种委屈?
“一个老实人最后被逼得受不了,杀了妻子和岳父母,这种做法虽然手段极端,但也是情有可原嘛!”
这种同情背后的逻辑,是男性要比女性更有野心、赚更多钱、享有更多的成就、站上更高的地位,此外,还要把妻子治得服服帖帖——这样才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这种同情是把张东升看作男权社会里的弱者,是没有分到性别红利的失败者,是男人中间的“屌丝”。
这样想的人,没有看到男权的弊端,只想着怎样顺应男权文化,怎样服从和依靠比自己强的人,并剥削和压迫比自己弱的人。
另一方面,这种对张东升的解读,也是在为社会上的杀妻杀女友案提供辩解。
在那些暴力伤害女性的事件中,一种很常见的臆测是说,施暴的男性一定是个老实人,而女性一定精明而恶毒,她很可能是给男方戴了绿帽,男方被逼急了,才忍不住动了手。
这个男人不就是张东升吗?
可以说,张东升正是这些人美化施暴男性的完美目标对象。
对张东升的这种同情,与厌女是一体的,是暗中给暴力伤害女性更多的借口:你看,那个杀了老婆的人,不过是像张东升这样的老实人罢了。
原著小说里的张东升和剧中的很不同。如果说剧中的他相信童话,那么小说中的他更相信现实。
小说中,张东升是农村出身,为了早点赚钱所以放弃直博,结婚对象也找的徐静这样家有五套房的富家女。原本岳父岳母嫌弃他的出身,但在女方出轨并提出离婚后,他很有手段地拉拢他们给妻子做思想工作。
而他最后决定杀人,是因为婚前和女方做过财产公证,如果离婚,他一分钱也拿不到,但是杀了妻子全家,便可以侵占他们的财产,所以他特意计划了整整一年,最后才想出爬山这样的“完美谋杀”。
这个张东升现实而功利,他想靠着婚姻提升阶级,不惜谋财害命。
现实中那些伤害女性的人,到底是像剧中张东升更多,还是像小说里的张东升更多呢?
不论答案如何,至少,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已经是无法挽回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