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的荧屏需要怎样的“女性群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的荧屏需要怎样的“女性群像”?

理解女性叙事,题中之义就是“千人千面”,这也是女性群像之于荧屏的魅力所在。

文 | 影视前哨 戴桃疆

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的话题似乎都和女性的年龄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从热门的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当下正在热播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多多少少都和年龄脱不开干系。《乘风破浪的姐姐》将年龄问题放在第一集的开头,将“姐姐”们的困境指向年龄;《二十不惑》将镜头对准形形色色初入社会的女大学生们,年龄意味着青春、不经世事和勇敢闯荡的一股精神;《三十而已》也有自己的着眼点,没有进入婚姻的女性需要面对年龄增长接踵而来的“大龄女青年”身份,进入婚姻的需要适应成熟婚姻应有的状态,完成从妻子向母亲身份转换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和立足之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年龄”不过是这些综艺和电视剧提出的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噱头,真正让观众停下手中的遥控器和鼠标的,还是要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更确切地说是人物群像。《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看到的是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刻板印象”的姐姐们或是在节目中与其他性格不同的女明星在互动中擦出各种颜色的火花,单独一个女明星不足以让节目变得如此精彩,群星闪耀、彼此呼应才会让娱乐的天空熠熠生辉。最近热播的两部女性群像电视剧也是如此。

群像的魅力

随着市场细分,现实都市题材成为绝对主流,中国电视剧市场以女性为中心的创作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大女主”在“大IP”概念下一度成为绝对的热门。女主角独自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她周围的女人或是她的附庸、或是她明示或潜在的敌人,在女主角奋斗的过程中不得不借助男性角色的力量不断提升、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大女主的世界显得空虚而无助——毕竟坐在电视机前、电脑旁边的女性谁没有一两个可以一起讨论剧情的姐妹呢?“大女主”或许可以成为女性观众憧憬和向往的对象,但很难造就社会话题热度。而只有粉丝型观众、无法吸引社会大众的电视剧在当下是没有“前途”的。

反之,《欢乐颂》《都挺好》《小欢喜》等电视剧的成功充分说明现代都市题材中多种类型角色彼此互动产生摩擦和火花,才能最大范围地引发观众的共鸣,提供多样性的讨论切入点,制造社会热度。在剧集播出前期引发观看兴趣、在剧集播出期间维持观众的追剧热情,在剧集播出结束后留有讨论余地,最大限度地延长剧集在观众记忆中的“寿命”,从而在这个主打“快消”文化的当代社会中距离经典近一步。

不仅大众向的影视作品如此,在悬疑和耽美小说改编影视中,群像的出现相较于只能绽放一朵奇葩的“大男主”效果要好,比如小说《鬼吹灯》改编的冒险题材作品主打“铁三角概念”,延伸出的作品中形成了诸多流派代表人物交相呼应的群像世界。在今年上半年的现象级悬疑题材网络剧《隐秘的角落》中,成人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两组群像彼此互动,最终造就了不断被人挖掘、不断被人分析的罕见影视文本。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北平梨园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合力消减了原小说感情线变更带来的情感线缺失,诸多人物在互动中面目变得逐渐清晰,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生动。

话剧舞台上能够允许单一人物独白式自述心路,但在观众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的今天,电视剧、网络剧是很难做到的,戏剧冲突必须依赖人物互动产生。群像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在有限的制作篇幅里扩大讨论范围,也能在维持故事节奏的基础上制造更多的冲突,给人物展现自身个性以更多的空间。

将女性真正放在舞台中央

与女性群像相比,“大女主”虽然用“唯一”的概念将女主角架在了舞台的绝对中央位置,但观众不难发现,大女主周围男性角色环伺,各种愚蠢的、心灵或是面貌丑陋的女性角色存在都是为了凸显“大女主”绝对中心位置,而优秀的男性角色们则在无形之中压制了“大女主”。“大女主”想要维持住自己的人设,就不得不表现自己,而在这个设定中,男性的优势是无法回避的,“大女主”最容易做的就是跟优秀的男性角色恋爱,将舞台中央的位置让出一半给自己的伴侣,双人共享高光。

而“女性群像”看似姐妹们共享舞台,但几个人是并排站的,观众无法同时关注几个人,却能够在姐妹互动中找到自己的偏好,和当下最流行的女团选秀一样——女团的中心位由女团制作人决定,但观众心目中的舞台中心位则由观众自己决定,不然为什么会有舞台直拍呢?群像中,剧集的制作方可以决定演员表上演员名字的排序,但不能决定观众最爱看谁,角色脱离演员独自乘风破浪释放魅力,成为当之无愧的舞台主宰者。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这种操作并不陌生,许多人英语学习启蒙的《绝望都市》《绝望主妇》都是如此,几个女人一台戏,男性角色成为真正的点缀和配饰,是女性角色做出下一步行动的催化剂,他们本身并不构成社会讨论的中心,只有这些站在舞台中央的女性角色的所作所为、她们的选择、她们的遭遇、她们的困惑才是观众真正关心的。

在《欢乐颂》试水之后,当下热播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在此表明了将舞台让给女性群像能够在社会范围内爆发的舆论能量。女性群像或许尚未成为潮流,但它秉承着对女性角色的绝对关注和增加戏剧冲突的创作动机,或许能在不久的将来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的荧屏需要怎样的“女性群像”?

理解女性叙事,题中之义就是“千人千面”,这也是女性群像之于荧屏的魅力所在。

文 | 影视前哨 戴桃疆

今年暑期档,最热门的话题似乎都和女性的年龄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从热门的网络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当下正在热播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多多少少都和年龄脱不开干系。《乘风破浪的姐姐》将年龄问题放在第一集的开头,将“姐姐”们的困境指向年龄;《二十不惑》将镜头对准形形色色初入社会的女大学生们,年龄意味着青春、不经世事和勇敢闯荡的一股精神;《三十而已》也有自己的着眼点,没有进入婚姻的女性需要面对年龄增长接踵而来的“大龄女青年”身份,进入婚姻的需要适应成熟婚姻应有的状态,完成从妻子向母亲身份转换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和立足之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年龄”不过是这些综艺和电视剧提出的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噱头,真正让观众停下手中的遥控器和鼠标的,还是要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更确切地说是人物群像。《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看到的是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刻板印象”的姐姐们或是在节目中与其他性格不同的女明星在互动中擦出各种颜色的火花,单独一个女明星不足以让节目变得如此精彩,群星闪耀、彼此呼应才会让娱乐的天空熠熠生辉。最近热播的两部女性群像电视剧也是如此。

群像的魅力

随着市场细分,现实都市题材成为绝对主流,中国电视剧市场以女性为中心的创作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大女主”在“大IP”概念下一度成为绝对的热门。女主角独自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她周围的女人或是她的附庸、或是她明示或潜在的敌人,在女主角奋斗的过程中不得不借助男性角色的力量不断提升、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大女主的世界显得空虚而无助——毕竟坐在电视机前、电脑旁边的女性谁没有一两个可以一起讨论剧情的姐妹呢?“大女主”或许可以成为女性观众憧憬和向往的对象,但很难造就社会话题热度。而只有粉丝型观众、无法吸引社会大众的电视剧在当下是没有“前途”的。

反之,《欢乐颂》《都挺好》《小欢喜》等电视剧的成功充分说明现代都市题材中多种类型角色彼此互动产生摩擦和火花,才能最大范围地引发观众的共鸣,提供多样性的讨论切入点,制造社会热度。在剧集播出前期引发观看兴趣、在剧集播出期间维持观众的追剧热情,在剧集播出结束后留有讨论余地,最大限度地延长剧集在观众记忆中的“寿命”,从而在这个主打“快消”文化的当代社会中距离经典近一步。

不仅大众向的影视作品如此,在悬疑和耽美小说改编影视中,群像的出现相较于只能绽放一朵奇葩的“大男主”效果要好,比如小说《鬼吹灯》改编的冒险题材作品主打“铁三角概念”,延伸出的作品中形成了诸多流派代表人物交相呼应的群像世界。在今年上半年的现象级悬疑题材网络剧《隐秘的角落》中,成人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两组群像彼此互动,最终造就了不断被人挖掘、不断被人分析的罕见影视文本。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北平梨园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合力消减了原小说感情线变更带来的情感线缺失,诸多人物在互动中面目变得逐渐清晰,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生动。

话剧舞台上能够允许单一人物独白式自述心路,但在观众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的今天,电视剧、网络剧是很难做到的,戏剧冲突必须依赖人物互动产生。群像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在有限的制作篇幅里扩大讨论范围,也能在维持故事节奏的基础上制造更多的冲突,给人物展现自身个性以更多的空间。

将女性真正放在舞台中央

与女性群像相比,“大女主”虽然用“唯一”的概念将女主角架在了舞台的绝对中央位置,但观众不难发现,大女主周围男性角色环伺,各种愚蠢的、心灵或是面貌丑陋的女性角色存在都是为了凸显“大女主”绝对中心位置,而优秀的男性角色们则在无形之中压制了“大女主”。“大女主”想要维持住自己的人设,就不得不表现自己,而在这个设定中,男性的优势是无法回避的,“大女主”最容易做的就是跟优秀的男性角色恋爱,将舞台中央的位置让出一半给自己的伴侣,双人共享高光。

而“女性群像”看似姐妹们共享舞台,但几个人是并排站的,观众无法同时关注几个人,却能够在姐妹互动中找到自己的偏好,和当下最流行的女团选秀一样——女团的中心位由女团制作人决定,但观众心目中的舞台中心位则由观众自己决定,不然为什么会有舞台直拍呢?群像中,剧集的制作方可以决定演员表上演员名字的排序,但不能决定观众最爱看谁,角色脱离演员独自乘风破浪释放魅力,成为当之无愧的舞台主宰者。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这种操作并不陌生,许多人英语学习启蒙的《绝望都市》《绝望主妇》都是如此,几个女人一台戏,男性角色成为真正的点缀和配饰,是女性角色做出下一步行动的催化剂,他们本身并不构成社会讨论的中心,只有这些站在舞台中央的女性角色的所作所为、她们的选择、她们的遭遇、她们的困惑才是观众真正关心的。

在《欢乐颂》试水之后,当下热播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在此表明了将舞台让给女性群像能够在社会范围内爆发的舆论能量。女性群像或许尚未成为潮流,但它秉承着对女性角色的绝对关注和增加戏剧冲突的创作动机,或许能在不久的将来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