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邵东少年杀师案:别把问题都扣在师生关系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邵东少年杀师案:别把问题都扣在师生关系上

这次杀师案是一个极端个案,它触动的是学生心理教育的痛点,与什么教育体制问题和师生关系恶化的前提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在看到此类事件时,不应急着将脏水往“师生关系”上泼,而应该更加理智冷静的想一想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文/彭琦

12月4日,湖南邵东县某中学高三学生小龙被班主任叫去谈话,讨论其月考交白卷的情况,在办公室将其班主任滕老师残忍杀害。消息一出,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又被拎了出来,大家都卯足了劲儿开始批判当下的师生关系如何紧张,各种“我以前也是邵东的,那儿的老师就喜欢打骂体罚学生……”之类的评论也开始出现在这条新闻底下,更不用说新闻评论界了,简直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向“师生关系”开炮,“病态”、“不合理”之类的词语一个接一个的往上压。

我们来看看澎湃新闻的记者在事发后对凶手小龙的采访报道。在报道中,记者提到小龙在进办公室前曾笑着对班上的同学们说,“我要送给你们一个‘惊喜’”。在看守所与记者谈话时,小龙竟说出了“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眼里。”“看到他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我就不自觉的想笑。”这样让人心惊的话。而被问到“是否后悔,觉得抱歉?”小龙则反问道:“有什么好后悔,做都做了。我又不认识滕老师的家人,为什么要感到抱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记者在报道中指出与其对话的小龙“始终微笑、放松。他习惯用反问句和‘无所谓’回答问题。”

他的班主任滕老师在学校师生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同事评价他是“所有班主任里性格最温和的。”“我和他一个办公室四年,从没见过他骂学生、拍桌子。”而滕老师的学生平日里都叫他“老滕”或者“滕亲妈”,滕老师从不骂人,也会像妈妈一样在天冷时叮嘱他们多加衣服……在他遇害后的第二、三天,从各地赶来的毕业生们,陆续回到学校,举着“老师,我们接您回家“的横幅,送他们的老师最后一程。

以上的事实描述没有一处能看出来他们的师生关系有任何不正常,甚至滕老师比一般的老师还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一个个案,而不是可以被套上模式的常见现象。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名杀师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致使他如此漠视生命,无谓人性。

从报道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小龙长期内向孤僻,不与人交流,平日里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小说。已进入高三,却“连任课老师的样子都不大记得,班上同学也认不全。”他与常人如此明显的差异却长期无人注意,甚至连他在案发前一晚对室友说出自己“大限将至,阳寿已尽”这样的反常言论,都被室友们忽略掉了。也许正是因为精神方面出现了异常,而又无人发现,长此以往不断恶化,最终一件小事就导致了他积聚的恶念爆发,犯下如此惨案。

前不久另一起与之类似的杀师案件也是如此,三名中学生回到小学进行入室盗窃,在被留校女教师发现后,这三名少年竟将其乱棍打死,弃尸床下。同样让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三名少年与小学老师并无恩怨,将其打死只是因为担心她会报警。

我们惯于大肆批判教育制度,口诛笔伐师生关系,诚然,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并且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但是我们也不应忘了,还有一个致命且微小的伤口隐匿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它平时看似不碍事,但也无法预料哪一天就会溃烂感染,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这个伤口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到如今甚至愈演愈烈,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概括。

学校不重视——如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升学率都是第一要义。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经历几乎都放在了学习上,大多数学校没有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缺乏定期的心理健康测验,心理咨询老师自身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根本无法引导、开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也并没有明确的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学校教育的重点行列,大环境的缺失无疑加剧了不良现象的恶化。

家长不重视——两起杀师案的主角平时都与父母交流极少。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最多也就问问孩子钱够不够用,学习是否还好,根本就没有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不只是他们,很多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也很少会想到要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可是我们要知道,青春期的少年本来就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父母可以说是他们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与父母沟通这一渠道如果被单方面的阻断——即使是无意识的——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学生自身不重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羞于启齿的,有的人甚至会将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看作是“有病”的标志。长期的压抑导致病态的心理产生,而不正常的心理又会使自身更加的压抑,最终不是自我毁灭就是爆发。一方面对自己的情况感到焦虑不解,另一方面又惮于开口寻求解决办法,这也许是当下很多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可是小编也想说,只有将问题说出来并且解决掉,才能避免更大问题的出现,也许会遭遇一时不理解,但总好过永远痛苦,不是吗?

这次杀师案是一个极端个案,它触动的是学生心理教育的痛点,与什么教育体制问题和师生关系恶化的前提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在看到此类事件时,不应急着将脏水往“师生关系”上泼,而应该更加理智冷静的想一想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许会找到更多其他的弊病和漏洞,它们和师生关系一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并且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如果我们总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跟风黑,那和失去理智的凶手有什么区别?我们要将怒火喷发在真正需要灼烧的地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殃及无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邵东少年杀师案:别把问题都扣在师生关系上

这次杀师案是一个极端个案,它触动的是学生心理教育的痛点,与什么教育体制问题和师生关系恶化的前提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在看到此类事件时,不应急着将脏水往“师生关系”上泼,而应该更加理智冷静的想一想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文/彭琦

12月4日,湖南邵东县某中学高三学生小龙被班主任叫去谈话,讨论其月考交白卷的情况,在办公室将其班主任滕老师残忍杀害。消息一出,师生关系这一问题又被拎了出来,大家都卯足了劲儿开始批判当下的师生关系如何紧张,各种“我以前也是邵东的,那儿的老师就喜欢打骂体罚学生……”之类的评论也开始出现在这条新闻底下,更不用说新闻评论界了,简直像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向“师生关系”开炮,“病态”、“不合理”之类的词语一个接一个的往上压。

我们来看看澎湃新闻的记者在事发后对凶手小龙的采访报道。在报道中,记者提到小龙在进办公室前曾笑着对班上的同学们说,“我要送给你们一个‘惊喜’”。在看守所与记者谈话时,小龙竟说出了“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眼里。”“看到他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我就不自觉的想笑。”这样让人心惊的话。而被问到“是否后悔,觉得抱歉?”小龙则反问道:“有什么好后悔,做都做了。我又不认识滕老师的家人,为什么要感到抱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记者在报道中指出与其对话的小龙“始终微笑、放松。他习惯用反问句和‘无所谓’回答问题。”

他的班主任滕老师在学校师生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同事评价他是“所有班主任里性格最温和的。”“我和他一个办公室四年,从没见过他骂学生、拍桌子。”而滕老师的学生平日里都叫他“老滕”或者“滕亲妈”,滕老师从不骂人,也会像妈妈一样在天冷时叮嘱他们多加衣服……在他遇害后的第二、三天,从各地赶来的毕业生们,陆续回到学校,举着“老师,我们接您回家“的横幅,送他们的老师最后一程。

以上的事实描述没有一处能看出来他们的师生关系有任何不正常,甚至滕老师比一般的老师还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一个个案,而不是可以被套上模式的常见现象。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名杀师少年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致使他如此漠视生命,无谓人性。

从报道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小龙长期内向孤僻,不与人交流,平日里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小说。已进入高三,却“连任课老师的样子都不大记得,班上同学也认不全。”他与常人如此明显的差异却长期无人注意,甚至连他在案发前一晚对室友说出自己“大限将至,阳寿已尽”这样的反常言论,都被室友们忽略掉了。也许正是因为精神方面出现了异常,而又无人发现,长此以往不断恶化,最终一件小事就导致了他积聚的恶念爆发,犯下如此惨案。

前不久另一起与之类似的杀师案件也是如此,三名中学生回到小学进行入室盗窃,在被留校女教师发现后,这三名少年竟将其乱棍打死,弃尸床下。同样让人感到震惊的是,这三名少年与小学老师并无恩怨,将其打死只是因为担心她会报警。

我们惯于大肆批判教育制度,口诛笔伐师生关系,诚然,这些问题是存在的,并且也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但是我们也不应忘了,还有一个致命且微小的伤口隐匿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它平时看似不碍事,但也无法预料哪一天就会溃烂感染,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这个伤口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到如今甚至愈演愈烈,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概括。

学校不重视——如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升学率都是第一要义。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经历几乎都放在了学习上,大多数学校没有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缺乏定期的心理健康测验,心理咨询老师自身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根本无法引导、开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也并没有明确的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学校教育的重点行列,大环境的缺失无疑加剧了不良现象的恶化。

家长不重视——两起杀师案的主角平时都与父母交流极少。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最多也就问问孩子钱够不够用,学习是否还好,根本就没有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不只是他们,很多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也很少会想到要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可是我们要知道,青春期的少年本来就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父母可以说是他们最依赖和信任的人,与父母沟通这一渠道如果被单方面的阻断——即使是无意识的——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学生自身不重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羞于启齿的,有的人甚至会将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看作是“有病”的标志。长期的压抑导致病态的心理产生,而不正常的心理又会使自身更加的压抑,最终不是自我毁灭就是爆发。一方面对自己的情况感到焦虑不解,另一方面又惮于开口寻求解决办法,这也许是当下很多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可是小编也想说,只有将问题说出来并且解决掉,才能避免更大问题的出现,也许会遭遇一时不理解,但总好过永远痛苦,不是吗?

这次杀师案是一个极端个案,它触动的是学生心理教育的痛点,与什么教育体制问题和师生关系恶化的前提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在看到此类事件时,不应急着将脏水往“师生关系”上泼,而应该更加理智冷静的想一想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许会找到更多其他的弊病和漏洞,它们和师生关系一样,需要我们的关注,并且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如果我们总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跟风黑,那和失去理智的凶手有什么区别?我们要将怒火喷发在真正需要灼烧的地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不是殃及无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