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人将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人将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森林、土星之环、性侵案、孟加拉湾、切尔诺贝利、建筑、博物笔记、进化学……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森林沉默》

陈应松 著
译林出版社 2020-06

许多作家都曾为森林和荒野代言。梭罗说,荒野中蕴藏着拯救人类的希望。托尔斯泰说,人一旦到六十岁,就应该进入到森林中去。2000年,作家陈应松选择回归故乡,进入鄂西北边陲神农架的森林和山区,并开始“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创作。从第一篇《豹子最后的舞蹈》,到斩获鲁迅文学奖的《松鸦为什么鸣叫》,再到近日出版的新作《森林沉默》,神农架已成为陈应松笔下无可替代的创作背景,也是他“精神与肉体回归的双重故乡”。

在这部《森林沉默》中,祖父蕺老泉、叔叔麻古与猴娃一家三代人原本在山林中过着平静的生活,却被新建机场的工程计划打破了。一时间,人声嘈杂,森林沉默,野兽四散。为了生存,山民们不得不离开自然,进入城市,而与此同时,城市中却也有人渴求森林的庇护。一场城市与森林、自然性与现代性的对峙就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森林沉默》全书涉及近百种动植物(包括传说和神话中的奇珍异兽),以及大量物候、地质、气象和对森林的想象元素。在陈应松笔下,森林犹如一块活化石,不仅蕴藏着生命的奥秘,还保存着人类的传说、神话、历史记忆与想象力。这也是他为何选择在年岁见长后回归森林的原因:“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将失去柔软的内心,思想的根基,叛逆传统的勇气,分辨是非的能力。人类从森林中来,最后也将走回森林中去。”

《土星之环》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  闵志荣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08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曾盛赞塞巴尔德是“最难以捉摸且最气质庄严的当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很难找到情节、角色、事件等常见的小说要素,甚至难以定义作者的叙述是真实还是虚构,是梦境还是现实。近两年出版的他的中译本小说《奥斯特利茨》和《移民》都是此类代表作,日前出版的《土星之环》延续了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记录了叙事者“我”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一段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与典型游记不同的是,塞巴尔德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利用混乱无序的记忆和真假掺杂的历史,构建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迷宫。一路上,“我”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用图文交错的方式回忆并讲述了一系列奇异的故事。如果说土星的光环是由卫星碎片创造而出的,那么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则是由历史冰晶和记忆残骸组成的。人类文明的探索之旅正如土星之环——我们既无法接近答案,也无法放弃追寻,只能在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中转圈。

《知晓我姓名》

[美]香奈儿·米勒 著  陈毓飞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8

2015年1月,刚从大学毕业的香奈儿·米勒在参加完斯坦福大学的派对后,遭到了另一位斯坦福学生布罗克·特纳的性侵。然而,在后来的法庭审判中,特纳却将这一事件描绘成一个浪漫的约会。特纳最终被判犯有三项重罪,但只在监狱服刑了三个月。对此,米勒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在一份长达7000多字的声明中,她如此开篇:“你不认识我,但你却侵犯了我,所以我们今天会在这里。”这份陈述后来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了性侵立法。

从事件发生到审判结束,米勒一直以化名埃米莉·多伊示人。直到2019年9月,她首次对外公开了真实姓名和照片,并出版了讲述这场性侵案的回忆录《知晓我姓名》。书中囊括了米勒在过去几年收集的法庭笔录和案件审理期间被扣留的证人证词,并探讨了她对于现行性侵案件处理体系的看法。显然,书的标题是米勒刻意为之。在过去被公众和媒体提及时,她往往被简单地概括为“一个昏迷的女人”或“布洛克·特纳的受害者”。但在回忆录中,她想强调,受害者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她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米勒希望通过这本书,带给更多受害者以勇气和希望。

《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

[印度] 苏尼尔·阿姆瑞斯 著  尧嘉宁 译  朱明 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07

孟加拉湾地处印度洋北部,与七个沿岸国家产生交集。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湾, 孟加拉湾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贸易和帝国历史的中心,通过商品的流动,将印度洋与亚洲、地中海社会乃至南美洲连接起来。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孟加拉湾在资本力量和蒸汽动力的推动下,成为商品和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枢纽。大量的移民劳工往来横渡孟加拉湾,譬如,马来亚的橡胶经由泰米尔移民劳工捆扎,供应了美国汽车工业所需;缅甸则在印度资本的支持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输出国,吸引数百万印度移民劳工投入其经济的各个领域。

正如本书作者、哈佛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苏尼尔·阿姆瑞斯所言,孟加拉湾发生的迁移既是全球变迁的缩影,也是全球变迁的加速器。它言说的不只是全球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变化,更是跨文化族群彼此碰撞和交融的历史。尽管这些横渡孟加拉湾的人鲜少留下只字片语,但通过留在法庭证言中、身份文件上、建筑和宗教遗迹中的痕迹,我们便可追溯他们的故事和记忆,并重新勾勒出孟加拉湾的文化边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如今,“孟加拉湾到底属于谁”这一问题再次浮上水面。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解答。

《切尔诺贝利: 一部悲剧史》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著  宋虹 崔瑞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07

1986年4月,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最终导致9.3万人死亡,27万人患癌,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有专家统计,这场核电事故中释放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至今仍有在辐射影响下出生的畸形胎儿。2019年,HBO推出迷你剧《切尔诺贝利》,试图还原这场核灾的前因后果,但仍有部分历史真相未能触及。

核爆炸发生时,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就住在受损核反应堆下游不足500公里处,是事件的亲历者。在他撰写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审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造成的长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囊括了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乌克兰政府机密档案以及幸存者的访谈素材,清楚地记叙了苏联的僵化体制和盲目的经济目标如何导致了1986年的灾难。浦洛基还指出,目前,人类在控制堆芯熔化方面并没有比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前更有力。我们必须正视史实,才能防止未来灾难重演。

《建筑的梦想:公民、城市与未来》

[英]理查德·罗杰斯 理查德·布朗 著  张寒 译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20-06

理查德·罗杰斯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与合伙人一起设计并建造了诸多名垂建筑史的经典之作,包括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伦敦的“千年穹顶”、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香港的汇丰银行等。在这些建筑中,罗杰斯大胆运用工业材料,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以“高技派”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这本《建筑的梦想》可以说是罗杰斯对自己建筑生涯的精彩总结。罗杰斯结合他亲自甄选的数百幅手稿、图纸、照片等资料,为读者再现了他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人生梦想的历程。

罗杰斯原本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中产家庭,却在二战时被迫逃难到英国。寄宿学校陌生的环境令他无所适从,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患有阅读障碍,在自己喜爱的绘图方面也能力欠缺。通过刻苦的训练,罗杰斯终于跻身进入建筑界,他不仅关心建筑的构造,更关心建筑对社会和公民的影响。其代表作蓬皮杜中心就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罗杰斯曾在设计之初承诺,蓬皮杜“将是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地方,不论种族、信仰、贫富。它将是一个灵活的场所,固定但不确定,信息的流动、人们在空间内外的交汇令它焕发生机”。如今,蓬皮杜确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节点。罗杰斯的建筑仍在提醒我们,建筑是一门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平淡、如常又崭新的每一天:一日一花》

红茶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06

2018年,绘本作家红茶搬到了一个物业管理“松散”的小区。在这里,清晨走着走着会遇见一朵南瓜花;龙葵、酸浆随处可见;绿化带里没有平整的草坪,里面的小蓬草长的像个小森林;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能看到蛇莓、繁缕、夏至草......这些杂乱又蓬勃的植物让红茶感到,她与自然的关系又回到了儿时在家乡的时候,只是当时山间的草比人还高。

身处都市就与大自然无缘吗?红茶决定用画笔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一年的时间里,她坚持每天画一幅看到的植物,记录它们的成长,最终形成了这本包含365幅画的博物笔记。在作画的过程中,她还惊奇地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秘密”,由于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真实模样很难完全用画笔描绘,红茶便将她的情感和观察也注入画中。正如标题所言,这些植物标志着“平淡、如常又崭新的每一天”,让生活在朴实之中焕发光彩。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

[英] 杜格尔·狄克逊 著  高瑞雪 译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05

近年出版的许多进化学相关科普书籍都曾分析过生命演化的历史,例如记录40亿年生命之旅的《演化的故事》、基因简史《孟德尔妖》等,但鲜少有作者能够对未来世界的生命做出具体的描绘。这本《人类灭绝之后》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回顾了从生命进化之初到人类出现之后的物种进化历程,还为我们详细描绘了人类灭绝5000万年之后的动物世界。这些来自未来的动物并非作者的空想之谈,而是他根据已知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特化性、趋同进化以及辐射进化等原理推演而出的。

本书作者杜格尔·狄克逊曾攻读地质和古生物学,对化石、恐龙和进化领域尤为了解。他在书中预言,人类灭亡之后,进化本身会出来收拾残局,而所用的修复材料是那些即使有人类存在也依然活得很好的动物,也就是人类认为的害虫、害兽、害鸟。《人类灭绝之后》是狄克逊的第一本书,被誉为推想进化学的开山之作。此外他还著有《新恐龙》,书中设想了如果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会如何继续进化发展;另一本书《绿色世界》则是把场景设定在外星,探讨了文明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人将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森林、土星之环、性侵案、孟加拉湾、切尔诺贝利、建筑、博物笔记、进化学……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森林沉默》

陈应松 著
译林出版社 2020-06

许多作家都曾为森林和荒野代言。梭罗说,荒野中蕴藏着拯救人类的希望。托尔斯泰说,人一旦到六十岁,就应该进入到森林中去。2000年,作家陈应松选择回归故乡,进入鄂西北边陲神农架的森林和山区,并开始“神农架系列小说”的创作。从第一篇《豹子最后的舞蹈》,到斩获鲁迅文学奖的《松鸦为什么鸣叫》,再到近日出版的新作《森林沉默》,神农架已成为陈应松笔下无可替代的创作背景,也是他“精神与肉体回归的双重故乡”。

在这部《森林沉默》中,祖父蕺老泉、叔叔麻古与猴娃一家三代人原本在山林中过着平静的生活,却被新建机场的工程计划打破了。一时间,人声嘈杂,森林沉默,野兽四散。为了生存,山民们不得不离开自然,进入城市,而与此同时,城市中却也有人渴求森林的庇护。一场城市与森林、自然性与现代性的对峙就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森林沉默》全书涉及近百种动植物(包括传说和神话中的奇珍异兽),以及大量物候、地质、气象和对森林的想象元素。在陈应松笔下,森林犹如一块活化石,不仅蕴藏着生命的奥秘,还保存着人类的传说、神话、历史记忆与想象力。这也是他为何选择在年岁见长后回归森林的原因:“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将失去柔软的内心,思想的根基,叛逆传统的勇气,分辨是非的能力。人类从森林中来,最后也将走回森林中去。”

《土星之环》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著  闵志荣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08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曾盛赞塞巴尔德是“最难以捉摸且最气质庄严的当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很难找到情节、角色、事件等常见的小说要素,甚至难以定义作者的叙述是真实还是虚构,是梦境还是现实。近两年出版的他的中译本小说《奥斯特利茨》和《移民》都是此类代表作,日前出版的《土星之环》延续了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记录了叙事者“我”穿越英格兰东海岸的一段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与典型游记不同的是,塞巴尔德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利用混乱无序的记忆和真假掺杂的历史,构建出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迷宫。一路上,“我”行经古老的英国庄园、已故作家的宅邸、破败的海滨度假胜地、被遗弃的岛屿,用图文交错的方式回忆并讲述了一系列奇异的故事。如果说土星的光环是由卫星碎片创造而出的,那么塞巴尔德的《土星之环》则是由历史冰晶和记忆残骸组成的。人类文明的探索之旅正如土星之环——我们既无法接近答案,也无法放弃追寻,只能在生存与记忆、变化与遗忘中转圈。

《知晓我姓名》

[美]香奈儿·米勒 著  陈毓飞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8

2015年1月,刚从大学毕业的香奈儿·米勒在参加完斯坦福大学的派对后,遭到了另一位斯坦福学生布罗克·特纳的性侵。然而,在后来的法庭审判中,特纳却将这一事件描绘成一个浪漫的约会。特纳最终被判犯有三项重罪,但只在监狱服刑了三个月。对此,米勒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在一份长达7000多字的声明中,她如此开篇:“你不认识我,但你却侵犯了我,所以我们今天会在这里。”这份陈述后来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了性侵立法。

从事件发生到审判结束,米勒一直以化名埃米莉·多伊示人。直到2019年9月,她首次对外公开了真实姓名和照片,并出版了讲述这场性侵案的回忆录《知晓我姓名》。书中囊括了米勒在过去几年收集的法庭笔录和案件审理期间被扣留的证人证词,并探讨了她对于现行性侵案件处理体系的看法。显然,书的标题是米勒刻意为之。在过去被公众和媒体提及时,她往往被简单地概括为“一个昏迷的女人”或“布洛克·特纳的受害者”。但在回忆录中,她想强调,受害者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她们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米勒希望通过这本书,带给更多受害者以勇气和希望。

《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

[印度] 苏尼尔·阿姆瑞斯 著  尧嘉宁 译  朱明 校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07

孟加拉湾地处印度洋北部,与七个沿岸国家产生交集。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湾, 孟加拉湾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贸易和帝国历史的中心,通过商品的流动,将印度洋与亚洲、地中海社会乃至南美洲连接起来。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孟加拉湾在资本力量和蒸汽动力的推动下,成为商品和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枢纽。大量的移民劳工往来横渡孟加拉湾,譬如,马来亚的橡胶经由泰米尔移民劳工捆扎,供应了美国汽车工业所需;缅甸则在印度资本的支持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输出国,吸引数百万印度移民劳工投入其经济的各个领域。

正如本书作者、哈佛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历史学教授苏尼尔·阿姆瑞斯所言,孟加拉湾发生的迁移既是全球变迁的缩影,也是全球变迁的加速器。它言说的不只是全球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变化,更是跨文化族群彼此碰撞和交融的历史。尽管这些横渡孟加拉湾的人鲜少留下只字片语,但通过留在法庭证言中、身份文件上、建筑和宗教遗迹中的痕迹,我们便可追溯他们的故事和记忆,并重新勾勒出孟加拉湾的文化边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如今,“孟加拉湾到底属于谁”这一问题再次浮上水面。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解答。

《切尔诺贝利: 一部悲剧史》

[美] 沙希利·浦洛基 著  宋虹 崔瑞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07

1986年4月,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最终导致9.3万人死亡,27万人患癌,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人为灾难之一。有专家统计,这场核电事故中释放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至今仍有在辐射影响下出生的畸形胎儿。2019年,HBO推出迷你剧《切尔诺贝利》,试图还原这场核灾的前因后果,但仍有部分历史真相未能触及。

核爆炸发生时,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就住在受损核反应堆下游不足500公里处,是事件的亲历者。在他撰写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审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造成的长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囊括了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乌克兰政府机密档案以及幸存者的访谈素材,清楚地记叙了苏联的僵化体制和盲目的经济目标如何导致了1986年的灾难。浦洛基还指出,目前,人类在控制堆芯熔化方面并没有比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前更有力。我们必须正视史实,才能防止未来灾难重演。

《建筑的梦想:公民、城市与未来》

[英]理查德·罗杰斯 理查德·布朗 著  张寒 译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20-06

理查德·罗杰斯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与合伙人一起设计并建造了诸多名垂建筑史的经典之作,包括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伦敦的“千年穹顶”、马德里的巴拉哈斯机场、香港的汇丰银行等。在这些建筑中,罗杰斯大胆运用工业材料,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以“高技派”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这本《建筑的梦想》可以说是罗杰斯对自己建筑生涯的精彩总结。罗杰斯结合他亲自甄选的数百幅手稿、图纸、照片等资料,为读者再现了他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人生梦想的历程。

罗杰斯原本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中产家庭,却在二战时被迫逃难到英国。寄宿学校陌生的环境令他无所适从,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患有阅读障碍,在自己喜爱的绘图方面也能力欠缺。通过刻苦的训练,罗杰斯终于跻身进入建筑界,他不仅关心建筑的构造,更关心建筑对社会和公民的影响。其代表作蓬皮杜中心就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罗杰斯曾在设计之初承诺,蓬皮杜“将是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地方,不论种族、信仰、贫富。它将是一个灵活的场所,固定但不确定,信息的流动、人们在空间内外的交汇令它焕发生机”。如今,蓬皮杜确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节点。罗杰斯的建筑仍在提醒我们,建筑是一门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平淡、如常又崭新的每一天:一日一花》

红茶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06

2018年,绘本作家红茶搬到了一个物业管理“松散”的小区。在这里,清晨走着走着会遇见一朵南瓜花;龙葵、酸浆随处可见;绿化带里没有平整的草坪,里面的小蓬草长的像个小森林;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能看到蛇莓、繁缕、夏至草......这些杂乱又蓬勃的植物让红茶感到,她与自然的关系又回到了儿时在家乡的时候,只是当时山间的草比人还高。

身处都市就与大自然无缘吗?红茶决定用画笔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一年的时间里,她坚持每天画一幅看到的植物,记录它们的成长,最终形成了这本包含365幅画的博物笔记。在作画的过程中,她还惊奇地发现了一些“植物的秘密”,由于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真实模样很难完全用画笔描绘,红茶便将她的情感和观察也注入画中。正如标题所言,这些植物标志着“平淡、如常又崭新的每一天”,让生活在朴实之中焕发光彩。

《人类灭绝之后:未来世界动物图鉴》

[英] 杜格尔·狄克逊 著  高瑞雪 译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05

近年出版的许多进化学相关科普书籍都曾分析过生命演化的历史,例如记录40亿年生命之旅的《演化的故事》、基因简史《孟德尔妖》等,但鲜少有作者能够对未来世界的生命做出具体的描绘。这本《人类灭绝之后》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回顾了从生命进化之初到人类出现之后的物种进化历程,还为我们详细描绘了人类灭绝5000万年之后的动物世界。这些来自未来的动物并非作者的空想之谈,而是他根据已知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特化性、趋同进化以及辐射进化等原理推演而出的。

本书作者杜格尔·狄克逊曾攻读地质和古生物学,对化石、恐龙和进化领域尤为了解。他在书中预言,人类灭亡之后,进化本身会出来收拾残局,而所用的修复材料是那些即使有人类存在也依然活得很好的动物,也就是人类认为的害虫、害兽、害鸟。《人类灭绝之后》是狄克逊的第一本书,被誉为推想进化学的开山之作。此外他还著有《新恐龙》,书中设想了如果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恐龙会如何继续进化发展;另一本书《绿色世界》则是把场景设定在外星,探讨了文明和自然的相互作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