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句话读懂本届巴黎气候大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句话读懂本届巴黎气候大会

《巴黎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勾勒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蓝图,具有法律效应,它弥补了哥本哈根谈判失败的裂痕。但它对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势头的影响目前还难以预料。

作者:严九元

巴黎气候大会几天前落幕,《巴黎协定》诞生,潘基文称这是“决定性转折点”。气候变暖与恐怖主义堪称当今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150位国家领袖与会,足以说明气候变化议题的分量。

《巴黎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勾勒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蓝图,具有法律效应,它弥补了哥本哈根谈判失败的裂痕。大会以《巴黎协议》落地终结,有赞,也有弹。中国在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也有不同观感。巴黎气候大会对扭转气候变暖势头有何影响,一时难料。

当电影院在上演《火星救援》时,巴黎刚刚上演了一出同样惊心动魄的“地球救援”。以下十个要点带你读懂历时12天的巴黎气候大会。

1

大会最终的成果是《巴黎协议》,里面最重要的有四点内容:

1)尽早让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下降。

2)将全球气温升幅(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控制在 2摄氏度以内是底线,低于1.5摄氏度最为理想。

3)每五年对各国的减排行动进行检查。

4)在2020年之前,发达国家每年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这是法律义务,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2

把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是本届峰会上各国一致同意的长期目标。

因为众多科学家警告,如果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 2摄氏度,那将是地球的灾难。目前已经高出 1摄氏度,因此,减缓气候变暖是迫在眉睫的挑战。《巴黎协议》再次确认了这一“不可忽视的真相”。

3

控制气候变暖,不同国家的急迫性不一样。

最急迫的是岛国,对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菲律宾、马尔代夫、孟加拉来说,海平面上升已经是现实的威胁,因此这些岛国组成联盟,要求将气温升幅控制在 1.5摄氏度以下。

但话语权在诸多大国手中。本来控制在 2摄氏度是主导目标,最终的协议文本出人意料地加上了 1.5摄氏度,可以说,这是小国来之不易的“胜利”。不过,无论这仅仅是目标,并无配套措施,前景依然堪忧。

4

资金援助历来是一大难点。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多分担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发达国家多拨款和提供技术援助,欧美诸大国一度语焉不详,印度、中国也有理由不配合。

《巴黎协议》的进步在于,明确“最迟 2020年实现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1000亿美元资金应对气候变化”,这项义务受国际法约束,赖不了,可视为发达国家的让步。

5

诸大国的减排承诺是本次峰会的一大亮点。

中国是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已经承诺“ 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展现了减排诚意;美国是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的承诺是“ 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 26%-28%”。

中美两国在气候领域的承诺与合作,对全球减排至关重要,《巴黎协议》公布前,习近平和奥巴马特地通了电话。世界治理的 G2特色,于此显现。

6

本次气候峰会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两种看法。

政府方面满意的多,奥巴马、奥朗德、潘基文都认为峰会取得成功,奥朗德甚至称“为了达成这个协定,已经等了 40年”。

无论如何,这个协议为人类的减排行动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而且把敏感的金钱援助问题落实为有法律保障的白字黑字。

但有更高期待的民间机构则表示失望,因为协议没办法对大国的减排行动构成实际约束,实际效果注定大打折扣。例如,英国民间团体 “现在全球正义”认为《巴黎协议》妥协的地方太多,损害了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深的”脆弱地区“,根本算不上一份成功的协议 。

7

《巴黎协议》的通过,被外界认为是全球和中国经济向绿色转型的一个良机。

2005-2012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 12%,而经济却增长了 14%,证明了减排和经济增长并非矛与盾的关系。

2014年全球气候方面的投资达 3910亿美元,中国份额最大,840亿美元的投资额占了22%。这个记录已连续保持了三年。中国的气候产业被外界长期看好。

8

中国在气候大会上扮演着双重角色。

一方面,中国继续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与印度一块,捍卫自身发展工业经济的权利,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排放国,受到的压力最大,因此中国不仅做出 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还拿出 200亿建立“南南合作基金”,为贫穷国家减排提供支持。

在气候问题上,中国近几年转被动为主动,并将这一领域作为打造软实力的契机。从哥本哈根到巴黎,中国的谈判地位由”跟随“到”主导“,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的快速提升。

9

在以往的气候大会上,被视为达成协议最大的绊脚石是那些以石油出口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

阻止气候变暖,必然要削减化石能源的使用,威胁到了石油出口国的生意。不过,在本届大会上,沙特阿拉伯态度积极,甚至在”努力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的条文上也让步了。

可见,在这样一个场合下,如何回应全球气候变暖会直接关涉国家形象,沙特不能不有所妥协;但从另一个侧面确也显示,高蹈的条文转化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影响力往往要大打折扣。

10

全球气候变化前景不容乐观。

《巴黎协议》提出气温升幅限制在 2摄氏度,怀疑者众多,至于“ 1.5摄氏度”的努力愿景,更被指为“一厢情愿”。

目前世界上仍然以非发达国家为主,碳排放总量必定要持续攀升,印度最为典型,因此莫迪拒绝做出减排承诺,而是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他掌管的第四大碳排放国 2030年的排放量将是2005年的 3倍,至于何时碳排放量降低,还遥不可期。

可以说,气候变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结果,但也只有更成熟的工业化才可以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暖。这是一条漫漫征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句话读懂本届巴黎气候大会

《巴黎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勾勒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蓝图,具有法律效应,它弥补了哥本哈根谈判失败的裂痕。但它对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势头的影响目前还难以预料。

作者:严九元

巴黎气候大会几天前落幕,《巴黎协定》诞生,潘基文称这是“决定性转折点”。气候变暖与恐怖主义堪称当今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150位国家领袖与会,足以说明气候变化议题的分量。

《巴黎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第二份勾勒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蓝图,具有法律效应,它弥补了哥本哈根谈判失败的裂痕。大会以《巴黎协议》落地终结,有赞,也有弹。中国在气候大会上的表现,也有不同观感。巴黎气候大会对扭转气候变暖势头有何影响,一时难料。

当电影院在上演《火星救援》时,巴黎刚刚上演了一出同样惊心动魄的“地球救援”。以下十个要点带你读懂历时12天的巴黎气候大会。

1

大会最终的成果是《巴黎协议》,里面最重要的有四点内容:

1)尽早让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下降。

2)将全球气温升幅(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控制在 2摄氏度以内是底线,低于1.5摄氏度最为理想。

3)每五年对各国的减排行动进行检查。

4)在2020年之前,发达国家每年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这是法律义务,不能口惠而实不至。

2

把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是本届峰会上各国一致同意的长期目标。

因为众多科学家警告,如果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 2摄氏度,那将是地球的灾难。目前已经高出 1摄氏度,因此,减缓气候变暖是迫在眉睫的挑战。《巴黎协议》再次确认了这一“不可忽视的真相”。

3

控制气候变暖,不同国家的急迫性不一样。

最急迫的是岛国,对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菲律宾、马尔代夫、孟加拉来说,海平面上升已经是现实的威胁,因此这些岛国组成联盟,要求将气温升幅控制在 1.5摄氏度以下。

但话语权在诸多大国手中。本来控制在 2摄氏度是主导目标,最终的协议文本出人意料地加上了 1.5摄氏度,可以说,这是小国来之不易的“胜利”。不过,无论这仅仅是目标,并无配套措施,前景依然堪忧。

4

资金援助历来是一大难点。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多分担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发达国家多拨款和提供技术援助,欧美诸大国一度语焉不详,印度、中国也有理由不配合。

《巴黎协议》的进步在于,明确“最迟 2020年实现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1000亿美元资金应对气候变化”,这项义务受国际法约束,赖不了,可视为发达国家的让步。

5

诸大国的减排承诺是本次峰会的一大亮点。

中国是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已经承诺“ 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展现了减排诚意;美国是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的承诺是“ 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 26%-28%”。

中美两国在气候领域的承诺与合作,对全球减排至关重要,《巴黎协议》公布前,习近平和奥巴马特地通了电话。世界治理的 G2特色,于此显现。

6

本次气候峰会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两种看法。

政府方面满意的多,奥巴马、奥朗德、潘基文都认为峰会取得成功,奥朗德甚至称“为了达成这个协定,已经等了 40年”。

无论如何,这个协议为人类的减排行动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而且把敏感的金钱援助问题落实为有法律保障的白字黑字。

但有更高期待的民间机构则表示失望,因为协议没办法对大国的减排行动构成实际约束,实际效果注定大打折扣。例如,英国民间团体 “现在全球正义”认为《巴黎协议》妥协的地方太多,损害了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深的”脆弱地区“,根本算不上一份成功的协议 。

7

《巴黎协议》的通过,被外界认为是全球和中国经济向绿色转型的一个良机。

2005-2012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 12%,而经济却增长了 14%,证明了减排和经济增长并非矛与盾的关系。

2014年全球气候方面的投资达 3910亿美元,中国份额最大,840亿美元的投资额占了22%。这个记录已连续保持了三年。中国的气候产业被外界长期看好。

8

中国在气候大会上扮演着双重角色。

一方面,中国继续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与印度一块,捍卫自身发展工业经济的权利,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排放国,受到的压力最大,因此中国不仅做出 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还拿出 200亿建立“南南合作基金”,为贫穷国家减排提供支持。

在气候问题上,中国近几年转被动为主动,并将这一领域作为打造软实力的契机。从哥本哈根到巴黎,中国的谈判地位由”跟随“到”主导“,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的快速提升。

9

在以往的气候大会上,被视为达成协议最大的绊脚石是那些以石油出口为经济支柱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

阻止气候变暖,必然要削减化石能源的使用,威胁到了石油出口国的生意。不过,在本届大会上,沙特阿拉伯态度积极,甚至在”努力把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的条文上也让步了。

可见,在这样一个场合下,如何回应全球气候变暖会直接关涉国家形象,沙特不能不有所妥协;但从另一个侧面确也显示,高蹈的条文转化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影响力往往要大打折扣。

10

全球气候变化前景不容乐观。

《巴黎协议》提出气温升幅限制在 2摄氏度,怀疑者众多,至于“ 1.5摄氏度”的努力愿景,更被指为“一厢情愿”。

目前世界上仍然以非发达国家为主,碳排放总量必定要持续攀升,印度最为典型,因此莫迪拒绝做出减排承诺,而是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他掌管的第四大碳排放国 2030年的排放量将是2005年的 3倍,至于何时碳排放量降低,还遥不可期。

可以说,气候变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结果,但也只有更成熟的工业化才可以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暖。这是一条漫漫征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