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塞电影
去年年底,中韩美三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所谓的“恐婚三部曲”:《被光抓走的人》、《82年生的金智英》以及《婚姻故事》,将各自国家的青年夫妻生活炸了出来,一页页枯燥无味、糟心难堪的夫妻日记,就这样晒在我们面前。让那些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学徒,吓得纷纷走出人生的教室,打算到自然中孤独终老。
《希望沟壑》
前不久,出来一部英国电影《希望沟壑》,同样讲述了婚姻的裂变。不过这次的两位主角是年过半百,结婚近三十年的老夫老妻。如果说《82年生的金智英》是女权色彩浓厚的影片,那《希望沟壑》中的丈夫,虽然在妻子面前越过越怂,但最后却被逼“起义”。这种女强男弱题材的电影,倒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有剧透。
1
女主格蕾丝是一位在家工作的诗歌编撰者,作为浸淫在诗歌里大半辈子的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期待。在外人看来,格蕾丝是一位强势的女知识分子,既有满口浪漫诗歌的优雅气质,但也不乏攻击性的女性气场。
而男主爱德华在高中任职历史教师,闲暇之际,他会在家编辑维基百科上的历史词条。但他的这一工作并不被妻子看重,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明显低于格蕾丝。
夫妻二人的关系,以一场端茶倒水,讨论工作开始。
当然,端茶倒水的是爱德华,工作遭到对方漠视的还是爱德华。
这天,两人的儿子杰米从外地回家,一家三口既共享了天伦之乐,又上演了剑拔弩张。
晚餐过后,格蕾丝向杰米发难,质问他为什么不再信仰上帝。但她并不通过自己咄咄逼人的口吻让儿子屈从,而是让丈夫爱德华对杰米连番教导,她自己则退居幕后,指挥着这场“信仰战斗”。
不过,爱德华虽然明面上嘟囔了几句,却没有要改变儿子信仰的意思,他心里明白:作为一个成年人,儿子信仰什么,不该由父母干涉。
格蕾丝却并不这么看,待儿子上楼休息后,她立即向爱德华发难,日常的“没事找事”后,一个巨大的耳光扇在了爱德华苍老的脸上。
显然,格蕾丝对爱德华的强势,早已成习惯。
没想到,这个巴掌成了压垮两人二十九年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天,爱德华便向格蕾丝摊牌,他早就爱上别的女人——一位学生的母亲,他们之间必须做个了断。
2
强势了一辈子的格蕾丝,以为这只是爱德华让她就范变乖的一次威胁,可没想到,一向儒雅温吞的爱德华这次走的干净果断,收拾好行李后,他再也没有回过这个家。
此后,影片聚焦于儿子杰米的两头奔波——他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来回调停。虽然杰米知道这次错在何方,但他仍希望父亲能够回归家庭,给母亲一个机会;而面对母亲,他也只能在每个周末前去探望,确保性格强势的母亲面对变故,平安度过。
影片最后,格蕾丝没有挽回住爱德华的心,当然,她也没有跳下悬崖寻短见。在看到爱德华和新欢如鱼得水的生活后,她最终开车愤然离开。她不再戚戚怨怨,而是理清了情绪的线结,找到自己新的方向。
对于这部不温不火,充满文化气息的影片来说,女主角安妮特·贝宁和男主角比尔·奈伊两人的表演成为最大的看点。
贝宁饰演的格蕾丝,展现出了一个生活舒坦、只顾诗意文学的知性女人。尽管两鬓已经花白,但纹丝不乱的利索发型,以及侃侃而谈的诗句雅意,将格蕾丝的优雅、富足、体面和外向的性格展现的十足到位。
相比之下,曾出演过《加勒比海盗》、《真爱至上》、《僵尸肖恩》等名片的老戏骨奈伊, 表演的丈夫爱德华如丧考妣,在格蕾丝面前宛若一直失去魂魄的行尸走肉,只是被她驱使的奴隶,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棱角。
这种性格上的对比,在影片前半段处处皆是。
格蕾丝从不自己冲泡茶水。
爱德华泡茶时一丝不苟,又毫无生气。
格蕾丝目光如炬,常常直视爱德华或者杰米。
但爱德华却时常躲过与格蕾丝对视,甚至低下头。
即使在爱德华离开格蕾丝之后,后者的强硬态度以及迷之自信仿佛也从未减弱。
让儿子时不时去爱德华身边旁敲侧击,召回失去心意的丈夫。
对儿子的关心熟视无睹,且一味指责儿子的独居生活方式。
养了一条狗,将其取名为爱德华,好像目的是将失去丈夫的心灵空缺安放在宠物身上,但却对其时常折辱。
爱德华的步步退让,事事隐忍,和格蕾丝的步步紧逼,事事逞强截然相反。这不禁让我们反思爱情、谎言和控制之间的关系,而将这一组关系放到《希望沟壑》中这对老夫妻身上,显得恰如其分。
3
爱德华并非从一开始就不爱格蕾丝,但他的爱在格蕾丝面前慢慢退化为“迎合”。而格蕾丝对于诗歌能有如此体悟,自然也是个睿智女性,她不可能和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过上大半辈子。
但显然,爱之外,格蕾丝又恨铁不成钢。
她从来没想过和爱德华分开,她愿意用尽一生,即使自己不开心也希望能改善夫妻关系。
恨铁不成钢在于,她不愿爱德华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这种卑微让她心烦,更让她心痛,所以她才会厌恶爱德华的一举一动,狠心扇起巴掌。
爱情里的至真,在婚姻里的庸常中褪色上锈,慢慢变得举步维艰。
《希望沟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里面的离婚双方不是贴近现实的平凡百姓,而是每天与文学和历史接触的精英知识分子。这样一个特性,决定了爱德华和格蕾丝之间,不可能撕心裂肺,不可能事事道明。
比如,对于格蕾丝的情绪,其实影片从一开始就已昭示。
在杰米尚小时,格蕾丝经常陪着他去海滩的沟壑中玩耍,而她的表情和后来截然不同,那是一份诗歌烘托出的徘徊和犹豫。
可能在此时,格蕾丝思考过她与爱德华是否合适。
而对于爱德华的塑造,同样如此,片中他有两次提到一个“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历史故事。
不言而喻,影片借用这个故事,实则在暗示爱德华踌躇变心的过程:与其两个人一起折磨,不如留下一个人痛苦,另一个人选择解脱和幸福。
对于格蕾丝,是诗歌的浪漫压抑了她的理智,而对于爱德华,是历史的理性战胜了他的优柔。两个人都没错,婚姻或许需要谅解和宽容,但离婚并不需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