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程实:构建“双循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程实:构建“双循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 “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述首次出现在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5月23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高决策层持续表态引发外界对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高度关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日前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双循环是全球乱纪元下中国的应对之策,也是中国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程实同时指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 “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他在采访中称,双循环新格局的建立将在产业、经济和金融方面重塑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版图,为了构建这一新格局,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程实强调,未来中国应打造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循环,以“零容忍”监管政策加强投资者保护,巩固“财富效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发挥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导作用,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专访实录

界面新闻:在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程实:双循环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两大层面。其一,双循环是全球乱纪元的应对之策。当前全球疫情发酵仍在加速,疫情时代的长期延续成为大势所趋。受此影响,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相互激化,全球经贸体系开启新一轮重塑。针对这一历史性变局,主动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夯实自身的基本面韧性和发展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其二,双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的驱动之下,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有望加速。这将在供给端提升中国经济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需求端满足居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奠定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界面新闻:中国是不是具备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基础?

程实:有三点将构成中国双循环新格局的坚实基础。第一,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在供给端是“世界工厂”,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在需求端则具有海量的国内市场,并潜藏充沛的消费升级空间。由此,在高效匹配供需两端之后,有望形成具有超大规模、超强自稳性的国内大循环。

第二,从外部来看,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亦有长足进步。由此,中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联系日趋丰富化、坚韧化、灵活化,能够逐步缓冲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长期影响。

第三,未来来看,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较快发展,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稳步增长,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在全球新经济领域与美国形成“双峰格局”。未来如果能继续强化这一趋势,将有望进一步减弱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对外依赖性,使中国内循环受益于外循环,而不受制于外循环。

界面新闻:实现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和之前强调的“扩大内需”区别在哪里?

程实: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 “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与扩大内需相比,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循环”,其区别体现于两点。第一,在方向层面,并非只侧重于刺激内需,而是强调通过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结构的匹配、量级的扩大、质量的跃升。第二,在工具层面,并非侧重于一次性、大规模的需求侧强刺激,而是更强调运用改革的方法,激活市场主体的微观活力,从而形成更为通畅高效的经济循环,释放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红利。

界面新闻:未来中国应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循环当中?

程实:未来双循环格局中内、外循环的关系,这需要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以内循环为主不等于对外脱钩,相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会加速扩大,中国将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

其二,内循环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抵减全球乱局下的外部冲击,基于此,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将更为灵活主动,受惠于外而不受制于外。

其三,立足于内循环,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并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

界面新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该如何更好发力,为双循环格局的建设保驾护航?

程实:构建双循环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发挥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这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具体分析。

其一,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机制,打造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循环,强化“投资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其二,以“零容忍”监管政策加强投资者保护,巩固“财富效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发挥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导作用,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金融价格信号优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励机制,以金融市场工具突破要素跨期限、跨区域、跨部门的配置约束。

界面新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会对中国未来在国际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产生怎样的影响?

程实:产业层面上看。在全球价值链条中,从横向来看,中国将从原来单一的“供给中心”转变为“供给-需求”双中心;从纵向来看,中国将从原来单一的“制造中心”,向研发中心、品牌中心迈进,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

经济层面上看。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中,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加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金融有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钩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范外溢冲击。

金融层面上看。基于内循环的相对韧性和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资产将进一步凸显“高α+低β”属性,即在提供超额收益率的同时,保持与全球其他资产波动的低相关性。由此,人民币资产将在全球视角下呈现稀缺的配置价值,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程实:构建“双循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 “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辛圆

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述首次出现在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5月23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高决策层持续表态引发外界对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高度关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日前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双循环是全球乱纪元下中国的应对之策,也是中国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程实同时指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 “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他在采访中称,双循环新格局的建立将在产业、经济和金融方面重塑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版图,为了构建这一新格局,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程实强调,未来中国应打造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循环,以“零容忍”监管政策加强投资者保护,巩固“财富效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发挥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导作用,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专访实录

界面新闻:在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程实:双循环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两大层面。其一,双循环是全球乱纪元的应对之策。当前全球疫情发酵仍在加速,疫情时代的长期延续成为大势所趋。受此影响,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相互激化,全球经贸体系开启新一轮重塑。针对这一历史性变局,主动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夯实自身的基本面韧性和发展可持续性,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

其二,双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的驱动之下,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有望加速。这将在供给端提升中国经济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需求端满足居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奠定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界面新闻:中国是不是具备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基础?

程实:有三点将构成中国双循环新格局的坚实基础。第一,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在供给端是“世界工厂”,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在需求端则具有海量的国内市场,并潜藏充沛的消费升级空间。由此,在高效匹配供需两端之后,有望形成具有超大规模、超强自稳性的国内大循环。

第二,从外部来看,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亦有长足进步。由此,中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联系日趋丰富化、坚韧化、灵活化,能够逐步缓冲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长期影响。

第三,未来来看,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较快发展,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稳步增长,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并在全球新经济领域与美国形成“双峰格局”。未来如果能继续强化这一趋势,将有望进一步减弱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对外依赖性,使中国内循环受益于外循环,而不受制于外循环。

界面新闻:实现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和之前强调的“扩大内需”区别在哪里?

程实: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在于长期聚力并以合理次序推动 “双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启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

与扩大内需相比,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循环”,其区别体现于两点。第一,在方向层面,并非只侧重于刺激内需,而是强调通过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步实现结构的匹配、量级的扩大、质量的跃升。第二,在工具层面,并非侧重于一次性、大规模的需求侧强刺激,而是更强调运用改革的方法,激活市场主体的微观活力,从而形成更为通畅高效的经济循环,释放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红利。

界面新闻:未来中国应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循环当中?

程实:未来双循环格局中内、外循环的关系,这需要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以内循环为主不等于对外脱钩,相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将会加速扩大,中国将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

其二,内循环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抵减全球乱局下的外部冲击,基于此,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将更为灵活主动,受惠于外而不受制于外。

其三,立足于内循环,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并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全球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

界面新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该如何更好发力,为双循环格局的建设保驾护航?

程实:构建双循环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发挥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这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具体分析。

其一,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机制,打造高标准的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上市公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循环,强化“投资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其二,以“零容忍”监管政策加强投资者保护,巩固“财富效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三,发挥金融改革的全局性先导作用,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以金融价格信号优化要素的配置方向和激励机制,以金融市场工具突破要素跨期限、跨区域、跨部门的配置约束。

界面新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会对中国未来在国际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产生怎样的影响?

程实:产业层面上看。在全球价值链条中,从横向来看,中国将从原来单一的“供给中心”转变为“供给-需求”双中心;从纵向来看,中国将从原来单一的“制造中心”,向研发中心、品牌中心迈进,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

经济层面上看。在全球疫情乱局之中,中国将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更加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以此为契机,中国经济金融有望更加主动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条、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重塑优化,从根本上规避脱钩风险、改善外部环境、防范外溢冲击。

金融层面上看。基于内循环的相对韧性和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资产将进一步凸显“高α+低β”属性,即在提供超额收益率的同时,保持与全球其他资产波动的低相关性。由此,人民币资产将在全球视角下呈现稀缺的配置价值,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