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设2.0时代”,艺人还能怎么挖出综艺红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设2.0时代”,艺人还能怎么挖出综艺红利?

综艺造星已经离开制造单一“综艺咖”的时代,每个艺人或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综艺路线,而综艺的标签,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文| 骨朵网络影视 薄荷

毫无疑问,今年是综艺市场的大年,更是各路艺人不断走红和翻红的综艺造星大年。开年有《吐槽大会4》争议回归,紧接着《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将女团选秀推至小高潮,6月上线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姐姐》)引爆话题,虽然高开低走,目前仍在8月份的榜单前列,而《乐队的夏天2》和《这就是街舞3》以潮流文化继续点燃夏天……不难看出,相比剧集造星的速度和类型,综艺节目也渐渐“摸索”出一条有迹可循的造星规律:选秀仍然火热炮制新偶像,语言类节目虽有争议但输出强话题,竞技比拼类节目则推出各个圈层的实力偶像,而真人秀脱胎换骨后还是制造人设的最佳利器——《姐姐》无疑是最佳案例,长时间制霸热搜,也让一众看似循规蹈矩或者不甚耀眼的艺人们找到新的圈粉法则。

据骨朵数据,本周网综周榜排名第一的是《姐姐》,台综则是《奔跑吧4》,仅以两档综艺中的张雨绮、蔡徐坤为例,便能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综艺造星已经离开制造单一“综艺咖”的时代,“以星造星”的关键词下,每个艺人或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综艺路线,而综艺的标签,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01、浪学启示录:借力打力

尽管《姐姐》因为渐渐模糊的独立女性立意、过长的进度条被吐槽为高开低走,但它仍然值得被称为一个造星典范:翻红一众女性,提升商业价值的同时,给了她们不少人更加稳固,或者更适合的圈粉人设。张雨绮在还没有成为“张小雨”之前,凭借又飒又靓的御姐人设圈粉,在戏里戏外靠这个印象赢得知名度,但在经历了一些负面事件后口碑产生跌落,在今年播出的《龙岭迷窟》中将好感度拉起几分时,“救市综艺”来了。

《姐姐》后,张小雨的萌和懵都成为了观众的磕点,曾经御姐的反差感冲击了观众的感官,而张雨绮也转身拥有了新的标签:直爽、开朗、冒着傻气但惹人喜欢的小可爱。不得不说,这档综艺所具备的强势的真人秀属性,将张雨绮、伊能静、万茜、宁静等多个个性气质迥异、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女星翻了个面,性格中被讨喜的部分或被放大,或被戏剧情节先抑后扬,哪怕是早早被淘汰的海陆、王智等人,也拥有了一两个令人深刻的个人标签。海陆是“社恐”,但又是姐姐们关心和保护的“团宠”,一句“这个世界随时都要崩塌”引发社畜共鸣,尽管一轮游,在综艺里短暂的表现却几乎比她以往塑造的角色都令人深刻,这已经能够成为了一个立得住、令人感兴趣的剧作角色。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姐姐》中数不胜数。曾经在《花儿与少年》里一战成名的宁静,这次依然保持了大魔王人设,但更多地流露出了柔软和脆弱的一面——这一面给姐姐,而“大魔王”的气质、努力和拼劲给舞台。

在适合自己的人设标签上再进化、迭代,调整到更自然的状态,尽管综艺呈现出来的效果真假掺半,但这样的形象塑造无疑是生动且成功的。

这种标签的直观作用是,在综艺节目情感元素和故事走向两大推手的帮助下,艺人再次拥有被观众感知到“真性情”的一面,即便争议如蓝盈莹,论大众对她的剖析和理解,都更深了一层,其中的黑红讨论也跟着升级到教育、努力、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讨论中,而艺人在这种讨论度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顺势丰满了自己的外在人格。甚至是曾经在《中餐厅》里“我要我觉得”的黄店长,在这档综艺里也变回了“我要姐姐们觉得”的晓明哥。这档综艺非常直观地展示了艺人如何凭借人设翻红或更圈粉,如万茜、张雨绮、宁静;不算大红的演员如何获得更多关注度,如金莎、黄龄、海陆;甚至能够帮助艺人扭转口碑,如黄晓明、黄圣依。

以上这三类艺人,比较适合与综艺相得益彰,以借力打力达到圈粉目的。

02、温情牌和实力派:故事和舞台

曾经以犀利、毒辣出圈的《吐槽大会》,也有过因为彻底将艺人翻面而引爆话题的高光时刻。

与真人秀不同的是,尽管都有“演”的成分,这类语言喜剧类节目更考验艺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和反差感,这档节目越往后越被吐槽没有力度、照着剧本念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人人格的隐退,让位给段子和节目效果,削减了节目和艺人的双赢效果。不过,这两档节目给艺人带来的红利效果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一方面靠艺人的“真实”人格圈粉,同时让观众“爽到”,能窥得艺人身上的“新鲜感”,看真人秀或者脱口秀的故事怎么讲,也看艺人在意料之外的特别表现。但是有一个问题无法忽视,在单期节目或者一季节目过后,能够延续综艺红利,不被反噬并且坐稳人设的艺人,并不多。这是强刺激的真人秀综艺的红黑两面,既能让艺人轻易地走上热搜榜首,也能让积淀不深、露出马脚的艺人摔得更惨。这种急速被大众认知的走红方式,往往需要更细水长流的后续运营。与此同时,看似不是“猛药”的慢综艺,正是担当了这样细水长流造星的作用。

在慢综艺里能够打动观众的情节和人物,一般具有真实、自然、恰到好处的疗愈温暖感等等基础特征,凭借这类综艺走红的艺人们,也被贴上了较为牢固的标签,黄磊、何炅、阿雅等人,均是如此。在《奇遇人生》中,来来去去的嘉宾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比如朴树、周迅,甚至是备受争议的Angelababy,但故事的核心始终跟探索世界的阿雅紧密相关,她本人也就被赋予了一些想要被探究的故事感。

跟偏向强情节和爽感的综艺不同,《奇遇人生》《向往的生活》等“拉家常”、“看世界”的模式,往往更容易赋予艺人“烟火感”,但如果经营不善,容易流于油腻。当慢综艺和温润心灵类综艺走红时,一度有数档节目接连播出,留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这与这类综艺造星的结果有某种默契,能够经受长时间审视的,几乎都是有所积淀、真实人格值得推敲的艺人们。

另外,当职业比拼类综艺异军突起后,拼唱歌、拼演戏、拼配音,几乎成了另一个快速走红的标准捷径。《声入人心》的播出可谓是将音乐剧演员这一本来小众的艺人群体推向大众的典型案例。在艺人们偶像化的同时,也通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和实力开始破圈,尽管现在的他们还不是大众偶像,却已经拥有了更多的关注度和跨界合作机会,为文娱市场造血。

职业比拼的综艺中,各个圈层的艺人更多是以实力+人格魅力圈粉,达到触达更大圈层的目标,虽然其中不乏话题和争议讨论,但综艺之于他们而言,更多是展现专业能力、为人所知的竞技场和舞台。

03、哪种艺人更需要综艺?

综艺咖一度备受争议,以综艺为生的艺人是不是在消耗自己,演员究竟该不该在综艺里出现?是保持神秘感,还是展现更鲜明的人格特征?在前文所提及的一众通过综艺红利提升个人口碑值和印象值的艺人中,既有业已成名的实力演员,也有发展不算顺遂的中段艺人,以及源源不断通过综艺被人所知、认知的新艺人、新偶像们。

相比剧集市场的造星,综艺市场的造星模式更加多样化,今年播出的《认真的嘎嘎们》《站稳了朋友》则是希望选拔出被市场认可的搞笑艺人和主持人。

在后半年里,还将有竞演综艺《我就是演员2020》《演员请就位2》的回归,《喜剧有新人》《会发光的人》等主打实体剧院经营、喜剧竞演节目问世,选拔新人的意愿十分明确。这些综艺在为演员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和上升空间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为演员群体起到了去库存的作用。除了各个细分领域的新艺人正在被综艺节目选拔和推出,以演戏、唱歌、唱跳为主的艺人们,是否还需要综艺红利的加持?早在今年年初《青春有你2》播出时,蔡徐坤的口碑逆转便给出了一个肯定答案,艺人在综艺节目上的表现,早已不再是“消耗人气”,反而是演艺事业经营的必要一环。

同样的案例还有郭麒麟,从去年年底至今参加了超过10档综艺节目,但并没有被嘲讽为综艺咖,反而是通过综艺放大自身能言善辩、心思细腻又有趣的人格优势,带给观众良好的个人印象。

换句话说,艺人的个人印象,和在剧集、节目中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不但不会冲突,还能起到1+1>2的效果。

纵观曾经的“四大”和“归国四子”,在超高流量和繁荣的粉丝经济下,他们在摸索一条本土化的发展路线时不约而同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误区,在演戏和综艺方面未能平衡得当,但当下的偶像艺人们,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影视剧作品,有适配自己特性的综艺节目,包括专注唱跳舞台路线的爱豆们,均能找到较为适合自己的路线。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王一博和易烊千玺,选择的综艺节目首先契合艺人本身擅长的艺能,如《街舞》;而综艺反哺给他们的流量和口碑并非有多么高,但也是稳妥和平衡的聪明打法。

曾经因为《镇魂》而大红的朱一龙,后续播出作品质量参差,但个人表现出色,却始终未能为他加持更多。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艺人个性在大众面前的印象值低于角色,作为成熟演员,朱一龙便是可以通过综艺节目进一步的加强个人人设的一个案例。由此可见,即便身为“顶流”,也要注重经营作品和个人印象值,一方面通过质量过硬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角色圈粉,同时也要凭借有辨析度、鲜明独特的个性,使得艺人本身热度不至于止于单个角色,而是继续蔓延、反哺到艺人本身,使得艺人作为真实的个体,成为更加稳固的品牌。“翻红”、“出圈”、“洗白”,是综艺节目和艺人的“相爱相杀”。当“综艺咖”不再是贬义词,拥有更加丰富的造星可能性时,便体现在艺人如何合理运用综艺,再搏一搏的眼光和运营能力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设2.0时代”,艺人还能怎么挖出综艺红利?

综艺造星已经离开制造单一“综艺咖”的时代,每个艺人或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综艺路线,而综艺的标签,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文| 骨朵网络影视 薄荷

毫无疑问,今年是综艺市场的大年,更是各路艺人不断走红和翻红的综艺造星大年。开年有《吐槽大会4》争议回归,紧接着《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将女团选秀推至小高潮,6月上线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姐姐》)引爆话题,虽然高开低走,目前仍在8月份的榜单前列,而《乐队的夏天2》和《这就是街舞3》以潮流文化继续点燃夏天……不难看出,相比剧集造星的速度和类型,综艺节目也渐渐“摸索”出一条有迹可循的造星规律:选秀仍然火热炮制新偶像,语言类节目虽有争议但输出强话题,竞技比拼类节目则推出各个圈层的实力偶像,而真人秀脱胎换骨后还是制造人设的最佳利器——《姐姐》无疑是最佳案例,长时间制霸热搜,也让一众看似循规蹈矩或者不甚耀眼的艺人们找到新的圈粉法则。

据骨朵数据,本周网综周榜排名第一的是《姐姐》,台综则是《奔跑吧4》,仅以两档综艺中的张雨绮、蔡徐坤为例,便能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综艺造星已经离开制造单一“综艺咖”的时代,“以星造星”的关键词下,每个艺人或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综艺路线,而综艺的标签,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01、浪学启示录:借力打力

尽管《姐姐》因为渐渐模糊的独立女性立意、过长的进度条被吐槽为高开低走,但它仍然值得被称为一个造星典范:翻红一众女性,提升商业价值的同时,给了她们不少人更加稳固,或者更适合的圈粉人设。张雨绮在还没有成为“张小雨”之前,凭借又飒又靓的御姐人设圈粉,在戏里戏外靠这个印象赢得知名度,但在经历了一些负面事件后口碑产生跌落,在今年播出的《龙岭迷窟》中将好感度拉起几分时,“救市综艺”来了。

《姐姐》后,张小雨的萌和懵都成为了观众的磕点,曾经御姐的反差感冲击了观众的感官,而张雨绮也转身拥有了新的标签:直爽、开朗、冒着傻气但惹人喜欢的小可爱。不得不说,这档综艺所具备的强势的真人秀属性,将张雨绮、伊能静、万茜、宁静等多个个性气质迥异、在江湖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女星翻了个面,性格中被讨喜的部分或被放大,或被戏剧情节先抑后扬,哪怕是早早被淘汰的海陆、王智等人,也拥有了一两个令人深刻的个人标签。海陆是“社恐”,但又是姐姐们关心和保护的“团宠”,一句“这个世界随时都要崩塌”引发社畜共鸣,尽管一轮游,在综艺里短暂的表现却几乎比她以往塑造的角色都令人深刻,这已经能够成为了一个立得住、令人感兴趣的剧作角色。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姐姐》中数不胜数。曾经在《花儿与少年》里一战成名的宁静,这次依然保持了大魔王人设,但更多地流露出了柔软和脆弱的一面——这一面给姐姐,而“大魔王”的气质、努力和拼劲给舞台。

在适合自己的人设标签上再进化、迭代,调整到更自然的状态,尽管综艺呈现出来的效果真假掺半,但这样的形象塑造无疑是生动且成功的。

这种标签的直观作用是,在综艺节目情感元素和故事走向两大推手的帮助下,艺人再次拥有被观众感知到“真性情”的一面,即便争议如蓝盈莹,论大众对她的剖析和理解,都更深了一层,其中的黑红讨论也跟着升级到教育、努力、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讨论中,而艺人在这种讨论度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顺势丰满了自己的外在人格。甚至是曾经在《中餐厅》里“我要我觉得”的黄店长,在这档综艺里也变回了“我要姐姐们觉得”的晓明哥。这档综艺非常直观地展示了艺人如何凭借人设翻红或更圈粉,如万茜、张雨绮、宁静;不算大红的演员如何获得更多关注度,如金莎、黄龄、海陆;甚至能够帮助艺人扭转口碑,如黄晓明、黄圣依。

以上这三类艺人,比较适合与综艺相得益彰,以借力打力达到圈粉目的。

02、温情牌和实力派:故事和舞台

曾经以犀利、毒辣出圈的《吐槽大会》,也有过因为彻底将艺人翻面而引爆话题的高光时刻。

与真人秀不同的是,尽管都有“演”的成分,这类语言喜剧类节目更考验艺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和反差感,这档节目越往后越被吐槽没有力度、照着剧本念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人人格的隐退,让位给段子和节目效果,削减了节目和艺人的双赢效果。不过,这两档节目给艺人带来的红利效果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一方面靠艺人的“真实”人格圈粉,同时让观众“爽到”,能窥得艺人身上的“新鲜感”,看真人秀或者脱口秀的故事怎么讲,也看艺人在意料之外的特别表现。但是有一个问题无法忽视,在单期节目或者一季节目过后,能够延续综艺红利,不被反噬并且坐稳人设的艺人,并不多。这是强刺激的真人秀综艺的红黑两面,既能让艺人轻易地走上热搜榜首,也能让积淀不深、露出马脚的艺人摔得更惨。这种急速被大众认知的走红方式,往往需要更细水长流的后续运营。与此同时,看似不是“猛药”的慢综艺,正是担当了这样细水长流造星的作用。

在慢综艺里能够打动观众的情节和人物,一般具有真实、自然、恰到好处的疗愈温暖感等等基础特征,凭借这类综艺走红的艺人们,也被贴上了较为牢固的标签,黄磊、何炅、阿雅等人,均是如此。在《奇遇人生》中,来来去去的嘉宾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比如朴树、周迅,甚至是备受争议的Angelababy,但故事的核心始终跟探索世界的阿雅紧密相关,她本人也就被赋予了一些想要被探究的故事感。

跟偏向强情节和爽感的综艺不同,《奇遇人生》《向往的生活》等“拉家常”、“看世界”的模式,往往更容易赋予艺人“烟火感”,但如果经营不善,容易流于油腻。当慢综艺和温润心灵类综艺走红时,一度有数档节目接连播出,留到最后的却寥寥无几,这与这类综艺造星的结果有某种默契,能够经受长时间审视的,几乎都是有所积淀、真实人格值得推敲的艺人们。

另外,当职业比拼类综艺异军突起后,拼唱歌、拼演戏、拼配音,几乎成了另一个快速走红的标准捷径。《声入人心》的播出可谓是将音乐剧演员这一本来小众的艺人群体推向大众的典型案例。在艺人们偶像化的同时,也通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和实力开始破圈,尽管现在的他们还不是大众偶像,却已经拥有了更多的关注度和跨界合作机会,为文娱市场造血。

职业比拼的综艺中,各个圈层的艺人更多是以实力+人格魅力圈粉,达到触达更大圈层的目标,虽然其中不乏话题和争议讨论,但综艺之于他们而言,更多是展现专业能力、为人所知的竞技场和舞台。

03、哪种艺人更需要综艺?

综艺咖一度备受争议,以综艺为生的艺人是不是在消耗自己,演员究竟该不该在综艺里出现?是保持神秘感,还是展现更鲜明的人格特征?在前文所提及的一众通过综艺红利提升个人口碑值和印象值的艺人中,既有业已成名的实力演员,也有发展不算顺遂的中段艺人,以及源源不断通过综艺被人所知、认知的新艺人、新偶像们。

相比剧集市场的造星,综艺市场的造星模式更加多样化,今年播出的《认真的嘎嘎们》《站稳了朋友》则是希望选拔出被市场认可的搞笑艺人和主持人。

在后半年里,还将有竞演综艺《我就是演员2020》《演员请就位2》的回归,《喜剧有新人》《会发光的人》等主打实体剧院经营、喜剧竞演节目问世,选拔新人的意愿十分明确。这些综艺在为演员提供了更多工作机会和上升空间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为演员群体起到了去库存的作用。除了各个细分领域的新艺人正在被综艺节目选拔和推出,以演戏、唱歌、唱跳为主的艺人们,是否还需要综艺红利的加持?早在今年年初《青春有你2》播出时,蔡徐坤的口碑逆转便给出了一个肯定答案,艺人在综艺节目上的表现,早已不再是“消耗人气”,反而是演艺事业经营的必要一环。

同样的案例还有郭麒麟,从去年年底至今参加了超过10档综艺节目,但并没有被嘲讽为综艺咖,反而是通过综艺放大自身能言善辩、心思细腻又有趣的人格优势,带给观众良好的个人印象。

换句话说,艺人的个人印象,和在剧集、节目中的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不但不会冲突,还能起到1+1>2的效果。

纵观曾经的“四大”和“归国四子”,在超高流量和繁荣的粉丝经济下,他们在摸索一条本土化的发展路线时不约而同遇到了一些挫折和误区,在演戏和综艺方面未能平衡得当,但当下的偶像艺人们,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影视剧作品,有适配自己特性的综艺节目,包括专注唱跳舞台路线的爱豆们,均能找到较为适合自己的路线。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王一博和易烊千玺,选择的综艺节目首先契合艺人本身擅长的艺能,如《街舞》;而综艺反哺给他们的流量和口碑并非有多么高,但也是稳妥和平衡的聪明打法。

曾经因为《镇魂》而大红的朱一龙,后续播出作品质量参差,但个人表现出色,却始终未能为他加持更多。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艺人个性在大众面前的印象值低于角色,作为成熟演员,朱一龙便是可以通过综艺节目进一步的加强个人人设的一个案例。由此可见,即便身为“顶流”,也要注重经营作品和个人印象值,一方面通过质量过硬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角色圈粉,同时也要凭借有辨析度、鲜明独特的个性,使得艺人本身热度不至于止于单个角色,而是继续蔓延、反哺到艺人本身,使得艺人作为真实的个体,成为更加稳固的品牌。“翻红”、“出圈”、“洗白”,是综艺节目和艺人的“相爱相杀”。当“综艺咖”不再是贬义词,拥有更加丰富的造星可能性时,便体现在艺人如何合理运用综艺,再搏一搏的眼光和运营能力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