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很多东欧人像印第安人一样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很多东欧人像印第安人一样活?

印第安文化的旅行与穿越。

在其名为《红色西方》(The Red West)的系列摄影作品中,加拿大摄影师杰·奥斯本(Jen Osborne)探索了东欧推崇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实践与活动。这一风气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从2011年到2015年,奥斯本游历了整个欧洲,参加各种带有美洲印第安人传统的聚会和仪式,拍摄那些像印第安人一样穿着和生活的人们,力图捕捉他们复兴某种简单传统生活方式的努力。由于这一群体的活动常常带有争议性质,他们的许多行为通常是严格保密的。因此我们采访了摄影师奥斯本,她究竟是如何走进这一极具争议却又令人着迷的群体的呢?

为何会萌生拍摄这个系列的想法?

我是从2011年初开始拍摄《红色西方》的。当我决定搬到柏林居住时,我和我的黑足族(北美印地安人中的一种族)朋友Cowboy Smithx就德国的状况有过一次聊天。他告诉我“德国人酷爱印第安人。”我当时并不清楚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当我搬到欧洲后便十分留意相关的迹象。

我开始谷歌搜寻诸如“印第安人和德国”、“欧洲帕瓦仪式”(北美印第安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关键词,并且集中精力聚焦德国,找到该国参加印第安文化组织的民众(暂且不提捷克、波兰和俄罗斯)。这些团体分别再现了不同的印第安人社会(例如拉科塔族、易洛魁人等),他们一年四季聚集在一起,练习珠绣、箭术、舞蹈和其他传统印第安活动。

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些穿着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成年人如何描述自己的行为。如果我在加拿大的公共场合穿成那样,那我一定会很不受待见......但是在了解了这些人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他们想在心理上远离“真实世界”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我四年来一直关注这个群体。我意识到他们这种文化的行事方式,或者更婉转点,我应该称之为“文化镜像”,更像是一个媒介,带领他们奔向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异国风情的现实。

想要进入这一类的团体容易吗?

我第一次接触到印第安文化团体,是在莱比锡城外的一场帕瓦仪式上。当时我遇上了一些奔放热情的人,其中一个人恰好是一个印第安文化团体的成员。许多虔诚痴迷印第安文化的爱好者都不会参加公开的帕瓦活动,他们更愿意自己办活动,参加只对团体成员开放的、具有印第安文化特色的圆锥形帐篷露营。我询问了他是否可以开放我参加一次,并向他阐明我正在做一项和印第安文化爱好者有关的视觉拍摄项目。之后在他的帮助和邀请下,我参加了一次德国印第安文化爱好团体组织的大型夏日露营活动,参加的人数超过一百人。

在德国以外的国家,参加这样的露营活动要困难许多。匈牙利人的活动是基于邀请制的,我是靠着极大的毅力才得以走入其中。我在那里有一个朋友,苦苦哀求了两年才让他开口答应帮助。但是他的同伴对此却并不太满意,这让我当时的经历显得有点尴尬。而在波兰和捷克,我只需要知道露营的大体方位,然后直接过去就行,只是这中间需要经过长途汽车、搭便车、在泥泞森林中的长途跋涉和疾病的考验。我不敢说那些人是很友好的,但我在那里的体验却是非常有趣的。我觉得大多数参加这样聚会的人都是老朋友,因此我一个外人想要顺利融入其中,会有些困难。

这一拍摄项目主题背后的意涵是什么?

我认为是电影、野牛比尔(Buffalo Bill)这样的明星人物以及卡尔·麦(Karl May)的文学作品共同结合起来,才催生出欧洲的印第安文化爱好者运动。野牛比尔是一个货真价实出身蛮荒西部的人物,从美国军队退役后,他开始巡回演出,甚至还在20世纪初前往欧洲。他的传奇故事还被出版成图书,再加上卡尔·麦的文学作品(他在德国监狱中写出和印第安人有关的作品),北美印第安人的浪漫形象便被建构了起来。

东欧的西部电影当然是基于这些文学作品产生的,并且还会被涂上“红色西方”的意涵。一些流行的红色西方电影包括《雷蒙纳多·乔》(Lemonade Joe),《铁骨金沙》(The Sons of Great Bear),以及在克罗地亚拍摄的电影《阿帕奇黄金》(Winnetou)。它们聚焦于印第安人是美国族群中的受害者,让东欧民众得以与自己的境遇相联系。因此在这段时期成为一个印第安文化爱好者,便成了一种对压迫表达同情的方式。

同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远土的异国情调亦是让人们选择“扮演”抑或“成为”印第安人的原因。一些人再现印第安人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好玩,但也有人是真正认同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的。

为何你会选择将风景照和电影剧照混入其中?

在拍摄了露营的场景后,我意识到还需要提供更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以阐释这种文化现象都是怎么来的。于是之后我便去拍摄了电影的剧照,以及电影拍摄地如克罗地亚的风景。我将这些地方描述成是那些拍摄对象“心中的理想国”,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会不断想象自己居住在这些电影的场景里。

这些印第安文化爱好者聚在一起的频率如何?你愿意将他们描述成什么?一个俱乐部,爱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对于印第安文化的喜爱就像是一种束之高阁的秘密。许多参与其中的成员都对此秘而不宣,也不希望他们的活动被公开。因此,我觉得这无疑更像是一个地下俱乐部,即便也有像是卡尔·麦戏剧节这样几乎所有人都会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此外,真正沉溺其中的爱好者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新的公益技能和生存技巧。普通家庭一般一年参加一次露营,时间大概为一个星期,但是更为热爱印第安文化的家庭则会投身长达数周的活动。我甚至还遇到过一整年都在干这些事儿的人,但他们通常都处于某种不幸的生活状态。

你在你的网站上提到,“我想要弄明白模仿到底是不是奉承。”你认为是什么把人们吸引到印第安文化中来的呢?在你看来,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

文化挪用的问题先不谈,印第安文化主义者常常将这一行为视作是与原住民间的一种团结,同时也将之当做是一种“深度休闲”。人们享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有很多。能够忍受的生活条件让这些团体的活动显得吸引力十足。例如许多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时会对这种“真实”的现代生活感到不满。许多人极度渴望重温旧世界的生活,那里没有塑料容器,没有丑陋的标牌和在各个路口闪烁着的路灯。安营扎寨的生活显然要简单许多,可以让这些逃脱都市的人深深地感到满足与平静。此外,成群的朋友也可以一同前去,聚在一起共同建构一个能够交付身心的群落。

露营的喜好代表了我们为了让自己更为贴近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有着再现与模仿的愿望。无论印第安主义者这出“重现当日”的体验戏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原住民文化的使用仍会引发有关文化盗窃的争议。虽然这群爱好印第安文化的人十分尊敬和仰慕北美印第安传统文化,但他们同时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曲解,可能会让没有参与其中的人觉得冒犯。

所有图片均版权来源自Jen Osborne。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个摄影系列的更多作品。

 

(翻译:张光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featureshoot

原标题:AN IN-DEPTH LOOK AT THE CONTROVERSIAL PRACTICE OF ‘INDIAN HOBBYISM’ IN EASTERN EUROP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很多东欧人像印第安人一样活?

印第安文化的旅行与穿越。

在其名为《红色西方》(The Red West)的系列摄影作品中,加拿大摄影师杰·奥斯本(Jen Osborne)探索了东欧推崇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实践与活动。这一风气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从2011年到2015年,奥斯本游历了整个欧洲,参加各种带有美洲印第安人传统的聚会和仪式,拍摄那些像印第安人一样穿着和生活的人们,力图捕捉他们复兴某种简单传统生活方式的努力。由于这一群体的活动常常带有争议性质,他们的许多行为通常是严格保密的。因此我们采访了摄影师奥斯本,她究竟是如何走进这一极具争议却又令人着迷的群体的呢?

为何会萌生拍摄这个系列的想法?

我是从2011年初开始拍摄《红色西方》的。当我决定搬到柏林居住时,我和我的黑足族(北美印地安人中的一种族)朋友Cowboy Smithx就德国的状况有过一次聊天。他告诉我“德国人酷爱印第安人。”我当时并不清楚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当我搬到欧洲后便十分留意相关的迹象。

我开始谷歌搜寻诸如“印第安人和德国”、“欧洲帕瓦仪式”(北美印第安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关键词,并且集中精力聚焦德国,找到该国参加印第安文化组织的民众(暂且不提捷克、波兰和俄罗斯)。这些团体分别再现了不同的印第安人社会(例如拉科塔族、易洛魁人等),他们一年四季聚集在一起,练习珠绣、箭术、舞蹈和其他传统印第安活动。

最初吸引我的是,那些穿着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成年人如何描述自己的行为。如果我在加拿大的公共场合穿成那样,那我一定会很不受待见......但是在了解了这些人之后,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他们想在心理上远离“真实世界”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我四年来一直关注这个群体。我意识到他们这种文化的行事方式,或者更婉转点,我应该称之为“文化镜像”,更像是一个媒介,带领他们奔向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异国风情的现实。

想要进入这一类的团体容易吗?

我第一次接触到印第安文化团体,是在莱比锡城外的一场帕瓦仪式上。当时我遇上了一些奔放热情的人,其中一个人恰好是一个印第安文化团体的成员。许多虔诚痴迷印第安文化的爱好者都不会参加公开的帕瓦活动,他们更愿意自己办活动,参加只对团体成员开放的、具有印第安文化特色的圆锥形帐篷露营。我询问了他是否可以开放我参加一次,并向他阐明我正在做一项和印第安文化爱好者有关的视觉拍摄项目。之后在他的帮助和邀请下,我参加了一次德国印第安文化爱好团体组织的大型夏日露营活动,参加的人数超过一百人。

在德国以外的国家,参加这样的露营活动要困难许多。匈牙利人的活动是基于邀请制的,我是靠着极大的毅力才得以走入其中。我在那里有一个朋友,苦苦哀求了两年才让他开口答应帮助。但是他的同伴对此却并不太满意,这让我当时的经历显得有点尴尬。而在波兰和捷克,我只需要知道露营的大体方位,然后直接过去就行,只是这中间需要经过长途汽车、搭便车、在泥泞森林中的长途跋涉和疾病的考验。我不敢说那些人是很友好的,但我在那里的体验却是非常有趣的。我觉得大多数参加这样聚会的人都是老朋友,因此我一个外人想要顺利融入其中,会有些困难。

这一拍摄项目主题背后的意涵是什么?

我认为是电影、野牛比尔(Buffalo Bill)这样的明星人物以及卡尔·麦(Karl May)的文学作品共同结合起来,才催生出欧洲的印第安文化爱好者运动。野牛比尔是一个货真价实出身蛮荒西部的人物,从美国军队退役后,他开始巡回演出,甚至还在20世纪初前往欧洲。他的传奇故事还被出版成图书,再加上卡尔·麦的文学作品(他在德国监狱中写出和印第安人有关的作品),北美印第安人的浪漫形象便被建构了起来。

东欧的西部电影当然是基于这些文学作品产生的,并且还会被涂上“红色西方”的意涵。一些流行的红色西方电影包括《雷蒙纳多·乔》(Lemonade Joe),《铁骨金沙》(The Sons of Great Bear),以及在克罗地亚拍摄的电影《阿帕奇黄金》(Winnetou)。它们聚焦于印第安人是美国族群中的受害者,让东欧民众得以与自己的境遇相联系。因此在这段时期成为一个印第安文化爱好者,便成了一种对压迫表达同情的方式。

同时,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远土的异国情调亦是让人们选择“扮演”抑或“成为”印第安人的原因。一些人再现印第安人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好玩,但也有人是真正认同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的。

为何你会选择将风景照和电影剧照混入其中?

在拍摄了露营的场景后,我意识到还需要提供更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以阐释这种文化现象都是怎么来的。于是之后我便去拍摄了电影的剧照,以及电影拍摄地如克罗地亚的风景。我将这些地方描述成是那些拍摄对象“心中的理想国”,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会不断想象自己居住在这些电影的场景里。

这些印第安文化爱好者聚在一起的频率如何?你愿意将他们描述成什么?一个俱乐部,爱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对于印第安文化的喜爱就像是一种束之高阁的秘密。许多参与其中的成员都对此秘而不宣,也不希望他们的活动被公开。因此,我觉得这无疑更像是一个地下俱乐部,即便也有像是卡尔·麦戏剧节这样几乎所有人都会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此外,真正沉溺其中的爱好者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新的公益技能和生存技巧。普通家庭一般一年参加一次露营,时间大概为一个星期,但是更为热爱印第安文化的家庭则会投身长达数周的活动。我甚至还遇到过一整年都在干这些事儿的人,但他们通常都处于某种不幸的生活状态。

你在你的网站上提到,“我想要弄明白模仿到底是不是奉承。”你认为是什么把人们吸引到印第安文化中来的呢?在你看来,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

文化挪用的问题先不谈,印第安文化主义者常常将这一行为视作是与原住民间的一种团结,同时也将之当做是一种“深度休闲”。人们享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有很多。能够忍受的生活条件让这些团体的活动显得吸引力十足。例如许多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时会对这种“真实”的现代生活感到不满。许多人极度渴望重温旧世界的生活,那里没有塑料容器,没有丑陋的标牌和在各个路口闪烁着的路灯。安营扎寨的生活显然要简单许多,可以让这些逃脱都市的人深深地感到满足与平静。此外,成群的朋友也可以一同前去,聚在一起共同建构一个能够交付身心的群落。

露营的喜好代表了我们为了让自己更为贴近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有着再现与模仿的愿望。无论印第安主义者这出“重现当日”的体验戏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原住民文化的使用仍会引发有关文化盗窃的争议。虽然这群爱好印第安文化的人十分尊敬和仰慕北美印第安传统文化,但他们同时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曲解,可能会让没有参与其中的人觉得冒犯。

所有图片均版权来源自Jen Osborne。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个摄影系列的更多作品。

 

(翻译:张光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featureshoot

原标题:AN IN-DEPTH LOOK AT THE CONTROVERSIAL PRACTICE OF ‘INDIAN HOBBYISM’ IN EASTERN EUROP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