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除了尺寸,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车内空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除了尺寸,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车内空间?

如何提高内饰空间的吸引力,一直以来就是汽车内饰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

最近知乎上出现一个很火爆的话题:如何让车内空间显得更大?

其实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大部分人买车时都会关注车内空间。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新车测评,都会将车内头部空间、腿部空间拿出来大说特说。如何提高内饰空间的吸引力,一直以来就是汽车内饰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车内空间呢?

当然,这个命题默认的条件是,轴距大小不应该是无限制的。如果用户对内部空间尤其是后排空间大小有绝对的需求,那就理所应当的去购买轴距更长,头部空间更大的车型,一台smart forfour无论如何设计内部空间也不可能比一台奔驰V-Class内部空间显得宽敞。

如何在平台有限制的情况下,也就是轴距、车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让汽车内部空间显得更大。这是设计者的职责,也是乐趣所在。如果是一款小车,还想将腿部空间、头部空间设计得很大,那基本上就跟运动感沾不上边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日本本土的车型很多都是短小精悍的,但我记得很多年前,国人对日本车的评价是很多情况下,后排空间往往比一些欧美车型还要充裕。这种情况往往是更高的车高,比较薄的座椅结构,以及后排乘客坐姿更直立造成的。但是汽车设计的准则告诉我们,车身更低,Greenhouse也就是车身上半部分的玻璃窗更扁,以及更低接近于半躺姿的坐姿运动感更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式的箱式小车看起来“不带劲”、“像玩具”的原因之一。

另外,国人更在意的后排空间,但欧美人更注意驾驶舱的空间感。这实际上就是强调驾乘和强调坐乘之间的区别。

在驾驶舱的空间感方面,在总布置相似的结构下,很大程度取决于副驾驶侧安全气囊的大小以及位置。原则上,安全气囊越高,加上更大的手套箱,就会使整个汽车中控显示屏显得臃肿,挤压空间。

这之后就有厂家想到把副驾驶安全气囊的位置调低,叫做低置安全气囊,但是现在只有有限的车型在使用类似技术,比如奔驰的S Class Coupe车型。再之后,就有厂家想到把安全气囊更上移到副驾驶顶棚的位置,比如雪铁龙C4 Cactus,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该车型同时把手套箱上移,放在了中控台的上面,所以副驾驶腿部空间非常充裕。

关于国人普遍关心的后排空间问题,在同等空间大小的情况下,轴距长者得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加长车型层出不穷的原因。但也有些小技巧可以让后排空间更宽敞。比较高明的做法发一般是在前排座椅后面做符合膝盖人机工程学的造型,但相对来讲这么做难度较大,效果也不是太明显,所以更多人设计师会在后排座椅上做手脚。

比如缩短前排以及后排座椅座垫长度。这虽然这属于下下策,但在很多车型上都有应用,比较典型的就是大众的朗逸,同级别中后排座椅应该是最短的,还有之前刚加长的奔驰C级也是,后来改进了。这种方法确实比较有作用,座椅长度缩短至少从视觉上看腿部空间更大一些,但真正坐上去就会感受有点不舒服,尤其是长途乘坐很容易疲劳。

和缩短座椅长度相对应的,就是将座椅垫、座椅后背设计得更薄一些。这么做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便是一汽-大众的老宝来。座椅厚度减少当然也能够增大空间感,不过这么做影响的依然是舒适性,包裹性就不强了,长途乘坐同样会容易感觉到疲劳。

此外,为了增加车内空间,很多小车喜欢将车顶设计的更高一些,一般小型三厢车和小型SUV就喜欢这么干。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车内空间看起来更大,而是为了改变坐姿。其实设计师还想在座椅上下功夫,那便是要将后排座椅的靠背角度设计的更直一些,这样人坐上去是立着的。如此一来,人的头顶肯定需要高一些,不然头就顶到车顶了。你立着坐在后排座椅和躺在后排座椅上,明显能够感觉到空间大小不一样,只不过这样设计影响的依然是舒适性罢了。

除了在座椅上花心思,车辆内部的通透感方面也能影响车内空间的,当然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视觉方面。设计师通常使用这几种办法:首先是增大侧窗面积,这样视觉上使得空间更大一些,不过这么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造型的美观度;其次是增加A柱纵向尺寸,就是仪表板到A柱边缘的地方,在这方面飞度是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斯巴鲁森林人,这款车的A柱做的特别薄,通透感特别强烈;此外就是全景天窗,这个装置一定程度上也能从视觉上增大空间感。

除了座椅,最后还想补充一个方面,那便是车内饰的颜色,这也是能影响视觉方面空间感的。很多人会说用浅色的内饰会显得空间更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最好不要使用单纯的一种颜色,而是用明暗对比比较强烈些的颜色搭配,大面积的地方用浅色,这样显得视觉上相对宽敞一些,小面积的地方用深色点缀,这样明暗交接能减轻造型的沉重感,就能够使得空间感更大一些。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车内空间方面,很多设计为了得到所谓的大空间,都影响了运动性、操控性、舒适性、车身造型等,甚至还采用简配的方式。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冬天穿衣服一样,穿得多的要温度,穿的少的要风度,就看你要哪样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除了尺寸,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车内空间?

如何提高内饰空间的吸引力,一直以来就是汽车内饰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

最近知乎上出现一个很火爆的话题:如何让车内空间显得更大?

其实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因为大部分人买车时都会关注车内空间。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新车测评,都会将车内头部空间、腿部空间拿出来大说特说。如何提高内饰空间的吸引力,一直以来就是汽车内饰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车内空间呢?

当然,这个命题默认的条件是,轴距大小不应该是无限制的。如果用户对内部空间尤其是后排空间大小有绝对的需求,那就理所应当的去购买轴距更长,头部空间更大的车型,一台smart forfour无论如何设计内部空间也不可能比一台奔驰V-Class内部空间显得宽敞。

如何在平台有限制的情况下,也就是轴距、车宽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让汽车内部空间显得更大。这是设计者的职责,也是乐趣所在。如果是一款小车,还想将腿部空间、头部空间设计得很大,那基本上就跟运动感沾不上边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日本本土的车型很多都是短小精悍的,但我记得很多年前,国人对日本车的评价是很多情况下,后排空间往往比一些欧美车型还要充裕。这种情况往往是更高的车高,比较薄的座椅结构,以及后排乘客坐姿更直立造成的。但是汽车设计的准则告诉我们,车身更低,Greenhouse也就是车身上半部分的玻璃窗更扁,以及更低接近于半躺姿的坐姿运动感更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式的箱式小车看起来“不带劲”、“像玩具”的原因之一。

另外,国人更在意的后排空间,但欧美人更注意驾驶舱的空间感。这实际上就是强调驾乘和强调坐乘之间的区别。

在驾驶舱的空间感方面,在总布置相似的结构下,很大程度取决于副驾驶侧安全气囊的大小以及位置。原则上,安全气囊越高,加上更大的手套箱,就会使整个汽车中控显示屏显得臃肿,挤压空间。

这之后就有厂家想到把副驾驶安全气囊的位置调低,叫做低置安全气囊,但是现在只有有限的车型在使用类似技术,比如奔驰的S Class Coupe车型。再之后,就有厂家想到把安全气囊更上移到副驾驶顶棚的位置,比如雪铁龙C4 Cactus,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该车型同时把手套箱上移,放在了中控台的上面,所以副驾驶腿部空间非常充裕。

关于国人普遍关心的后排空间问题,在同等空间大小的情况下,轴距长者得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加长车型层出不穷的原因。但也有些小技巧可以让后排空间更宽敞。比较高明的做法发一般是在前排座椅后面做符合膝盖人机工程学的造型,但相对来讲这么做难度较大,效果也不是太明显,所以更多人设计师会在后排座椅上做手脚。

比如缩短前排以及后排座椅座垫长度。这虽然这属于下下策,但在很多车型上都有应用,比较典型的就是大众的朗逸,同级别中后排座椅应该是最短的,还有之前刚加长的奔驰C级也是,后来改进了。这种方法确实比较有作用,座椅长度缩短至少从视觉上看腿部空间更大一些,但真正坐上去就会感受有点不舒服,尤其是长途乘坐很容易疲劳。

和缩短座椅长度相对应的,就是将座椅垫、座椅后背设计得更薄一些。这么做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便是一汽-大众的老宝来。座椅厚度减少当然也能够增大空间感,不过这么做影响的依然是舒适性,包裹性就不强了,长途乘坐同样会容易感觉到疲劳。

此外,为了增加车内空间,很多小车喜欢将车顶设计的更高一些,一般小型三厢车和小型SUV就喜欢这么干。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车内空间看起来更大,而是为了改变坐姿。其实设计师还想在座椅上下功夫,那便是要将后排座椅的靠背角度设计的更直一些,这样人坐上去是立着的。如此一来,人的头顶肯定需要高一些,不然头就顶到车顶了。你立着坐在后排座椅和躺在后排座椅上,明显能够感觉到空间大小不一样,只不过这样设计影响的依然是舒适性罢了。

除了在座椅上花心思,车辆内部的通透感方面也能影响车内空间的,当然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视觉方面。设计师通常使用这几种办法:首先是增大侧窗面积,这样视觉上使得空间更大一些,不过这么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造型的美观度;其次是增加A柱纵向尺寸,就是仪表板到A柱边缘的地方,在这方面飞度是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斯巴鲁森林人,这款车的A柱做的特别薄,通透感特别强烈;此外就是全景天窗,这个装置一定程度上也能从视觉上增大空间感。

除了座椅,最后还想补充一个方面,那便是车内饰的颜色,这也是能影响视觉方面空间感的。很多人会说用浅色的内饰会显得空间更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最好不要使用单纯的一种颜色,而是用明暗对比比较强烈些的颜色搭配,大面积的地方用浅色,这样显得视觉上相对宽敞一些,小面积的地方用深色点缀,这样明暗交接能减轻造型的沉重感,就能够使得空间感更大一些。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车内空间方面,很多设计为了得到所谓的大空间,都影响了运动性、操控性、舒适性、车身造型等,甚至还采用简配的方式。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像冬天穿衣服一样,穿得多的要温度,穿的少的要风度,就看你要哪样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