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LG公布iUICC技术,运营商为何要重复造轮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LG公布iUICC技术,运营商为何要重复造轮子

对于运营商来说,LG U+的iUICC方案就是掌握在运营商自己手中的配置平台。

文|三易生活

在5G时代,由于5G基带和更多天线的存在,以及相关功耗的问题,也使得智能手机的重量普遍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浮,在这一情况下,为智能手机产品“减重”,打造更为轻薄化的产品也成为了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夙愿。

在这样的情况下,苹果与谷歌等厂商则选择了押注eSIM技术,然而如今运营商对于这一技术的态度只能说是不咸不淡。

除了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Pixel系列机型之外,采用eSIM的智能手机可谓寥寥无几。不过运营商对于eSIM或许并非完全无动于衷,近日来自韩联社的报道显示,韩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LG U+(LG Uplus)日前表示,其已与全球合作伙伴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蜂窝模块技术,而该技术将能够使移动终端设备不再需要SIM卡。

据悉,上述方案是LG U+与索尼半导体以色列分公司、韩国通信模块制造商NTmore,以及德国数字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Giesecke+Devrient合作,最终实现了集成的通用集成电路卡(iUICC)解决方案。而这一解决方案,就是使得SIM卡的功能在支持语音与数据连接的通信芯片中得以实现。

众所周知,用户识别模块(SIM)是用于存储IMSI号码的集成电路,相当于是手机的身份证。而SIM卡除了CPU之外,还包括了程序存储器ROM、工作存储器RAM、数据存储器EEPROM,以及串行通信单元,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东西,自然是需要单独妥善保存。但是SIM卡以及卡槽的存在,是要占据手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会对于其整体性造成影响,并且通过金属触点而非焊接的方式连接,同样也会存在接触不良的可能。

面对物理层面的SIM卡存在如此之多的问题,其实业界早就开始寻求解决方案。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讲,eSIM并不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它其实是从早期CDMA手机上寻求的灵感。由于SIM卡严格意义上是GSM系统用户所持有的IC卡,因此早起的CDMA手机是没有卡的,当时运营商要么直接将在手机内写入IMSI信息,要么就是通过OTA的方式写入。

比如说在iPhone 4横空出世的时候,当时海外版的iPhone 4中就有一个版本是来自于美国CDMA网络运营商Verizon。国内用户当时想要使用这一版本的iPhone 4,就需要使用一个特殊的技巧“烧号”,可以通过OTA对SIM卡数据进行远程管理,让中国电信通过无线网络将号码信息写入手机,而技术能力强的朋友则可以通过越狱并安装OpenSSH,再加上中国电信手机号码的5码信息来自己进行写入。

事实上,eSIM中的“e”,指的是embedded(嵌入式SIM卡)而不是electronic(电子),其解决方案与CDMA很类似,是把SIM卡或者说相关信息变成封装IC直接嵌入电路板上。而如今手机厂商所力推的eSIM,其实与LG U+推出的iUICC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据悉,iUICC是指在生产阶段直接将SIM卡功能集成到整体芯片,如SoC中,而其不同之处则体现在安全性上,其集成了防篡改单元(TRE),并支持远程NVM功能。

而部分手机厂商主导的eSIM不受运营商欢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eSIM最大的好处并不是让制造商能够生产出更加轻薄的手机,而是能够给用户有更大自主权。毕竟eSIM普及后,用户是可以在设备上针对多个运营商进行随意切换,会大幅度削弱运营商对于用户的控制权,并且无法通过换号换网的束缚来绑定用户。而承载着用户数据的SIM卡同时还是运营商的最重要资产之一,又岂可拱手让人。

并且手机厂商与运营商之间还有一个“主导权”的争夺问题,也就是谁能控制配置eSIM的平台,谁就拥有主动权。对于运营商来说,LG U+的iUICC方案就是掌握在运营商自己手中的配置平台。

而在海外市场,谷歌有Project Fi虚拟运营商服务,国内的小米,也有自己的虚拟运营商业务小米移动,华为也有自己的天际通,如果手机厂商获得了eSIM的控制权,再加上有终端设备在手,运营商的管道化就会更加严重。长此以往,用户就会只知手机厂商而不知运营商,这无疑是全球所有的运营商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当然了,LG U+也并不是单纯为了智能手机产品的设计而推进iUICC技术,它们盯上的或许是物联网市场。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M2M(Machine to Machine)连接设备的数量将达到300亿,而这些设备都需要依赖eSIM或相关网络技术来实现联网,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一块超大的蛋糕。

需要注意的是,在LG U+公布的iUICC技术中,SIM卡的功能是通过通信芯片来实现,这其实对于物联网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通信模块就是物联网设备里核心的组成部分,是连接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关键环节, 终端所产生的设备数据需要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汇聚至网络层,进而通过云端管理平台对设备进行远程管控。

但物联网通讯协议并不止蜂窝网络一种,还有例如WiFi、蓝牙、ZigBee、NFC,以及LoRaWAN等等,但其中与运营商关联最深的当然是蜂窝网络了。同时物联网设备也与智能手机一样,小型化都是厂商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因此不难发现,iUICC技术的存在其实也保证了运营商在未来物联网中继续占有重要席位的一个砝码,同时是运营商挟蜂窝网络以令物联网的关键所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LG

3.8k
  • 智利对华钢制研磨球反倾销初裁采取临时措施
  • 智利对华钢棒反倾销初裁采取临时措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LG公布iUICC技术,运营商为何要重复造轮子

对于运营商来说,LG U+的iUICC方案就是掌握在运营商自己手中的配置平台。

文|三易生活

在5G时代,由于5G基带和更多天线的存在,以及相关功耗的问题,也使得智能手机的重量普遍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浮,在这一情况下,为智能手机产品“减重”,打造更为轻薄化的产品也成为了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夙愿。

在这样的情况下,苹果与谷歌等厂商则选择了押注eSIM技术,然而如今运营商对于这一技术的态度只能说是不咸不淡。

除了苹果的iPhone和谷歌的Pixel系列机型之外,采用eSIM的智能手机可谓寥寥无几。不过运营商对于eSIM或许并非完全无动于衷,近日来自韩联社的报道显示,韩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LG U+(LG Uplus)日前表示,其已与全球合作伙伴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蜂窝模块技术,而该技术将能够使移动终端设备不再需要SIM卡。

据悉,上述方案是LG U+与索尼半导体以色列分公司、韩国通信模块制造商NTmore,以及德国数字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Giesecke+Devrient合作,最终实现了集成的通用集成电路卡(iUICC)解决方案。而这一解决方案,就是使得SIM卡的功能在支持语音与数据连接的通信芯片中得以实现。

众所周知,用户识别模块(SIM)是用于存储IMSI号码的集成电路,相当于是手机的身份证。而SIM卡除了CPU之外,还包括了程序存储器ROM、工作存储器RAM、数据存储器EEPROM,以及串行通信单元,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东西,自然是需要单独妥善保存。但是SIM卡以及卡槽的存在,是要占据手机的内部空间,同时会对于其整体性造成影响,并且通过金属触点而非焊接的方式连接,同样也会存在接触不良的可能。

面对物理层面的SIM卡存在如此之多的问题,其实业界早就开始寻求解决方案。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讲,eSIM并不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它其实是从早期CDMA手机上寻求的灵感。由于SIM卡严格意义上是GSM系统用户所持有的IC卡,因此早起的CDMA手机是没有卡的,当时运营商要么直接将在手机内写入IMSI信息,要么就是通过OTA的方式写入。

比如说在iPhone 4横空出世的时候,当时海外版的iPhone 4中就有一个版本是来自于美国CDMA网络运营商Verizon。国内用户当时想要使用这一版本的iPhone 4,就需要使用一个特殊的技巧“烧号”,可以通过OTA对SIM卡数据进行远程管理,让中国电信通过无线网络将号码信息写入手机,而技术能力强的朋友则可以通过越狱并安装OpenSSH,再加上中国电信手机号码的5码信息来自己进行写入。

事实上,eSIM中的“e”,指的是embedded(嵌入式SIM卡)而不是electronic(电子),其解决方案与CDMA很类似,是把SIM卡或者说相关信息变成封装IC直接嵌入电路板上。而如今手机厂商所力推的eSIM,其实与LG U+推出的iUICC并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据悉,iUICC是指在生产阶段直接将SIM卡功能集成到整体芯片,如SoC中,而其不同之处则体现在安全性上,其集成了防篡改单元(TRE),并支持远程NVM功能。

而部分手机厂商主导的eSIM不受运营商欢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eSIM最大的好处并不是让制造商能够生产出更加轻薄的手机,而是能够给用户有更大自主权。毕竟eSIM普及后,用户是可以在设备上针对多个运营商进行随意切换,会大幅度削弱运营商对于用户的控制权,并且无法通过换号换网的束缚来绑定用户。而承载着用户数据的SIM卡同时还是运营商的最重要资产之一,又岂可拱手让人。

并且手机厂商与运营商之间还有一个“主导权”的争夺问题,也就是谁能控制配置eSIM的平台,谁就拥有主动权。对于运营商来说,LG U+的iUICC方案就是掌握在运营商自己手中的配置平台。

而在海外市场,谷歌有Project Fi虚拟运营商服务,国内的小米,也有自己的虚拟运营商业务小米移动,华为也有自己的天际通,如果手机厂商获得了eSIM的控制权,再加上有终端设备在手,运营商的管道化就会更加严重。长此以往,用户就会只知手机厂商而不知运营商,这无疑是全球所有的运营商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当然了,LG U+也并不是单纯为了智能手机产品的设计而推进iUICC技术,它们盯上的或许是物联网市场。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M2M(Machine to Machine)连接设备的数量将达到300亿,而这些设备都需要依赖eSIM或相关网络技术来实现联网,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一块超大的蛋糕。

需要注意的是,在LG U+公布的iUICC技术中,SIM卡的功能是通过通信芯片来实现,这其实对于物联网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通信模块就是物联网设备里核心的组成部分,是连接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关键环节, 终端所产生的设备数据需要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汇聚至网络层,进而通过云端管理平台对设备进行远程管控。

但物联网通讯协议并不止蜂窝网络一种,还有例如WiFi、蓝牙、ZigBee、NFC,以及LoRaWAN等等,但其中与运营商关联最深的当然是蜂窝网络了。同时物联网设备也与智能手机一样,小型化都是厂商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因此不难发现,iUICC技术的存在其实也保证了运营商在未来物联网中继续占有重要席位的一个砝码,同时是运营商挟蜂窝网络以令物联网的关键所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