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涵
编辑|木子
《没咯》真的不能被理解吗?
新一期乐队的夏天中,福禄寿的一首《没咯》引发热议,现场的专业乐迷评分较低,有些专业乐迷认为,曲目的旋律缺少起承转合,加之乐队过多声部的叠加,导致了现场听觉感受的不佳。
的确,多人的和声加之将钢琴和竖琴发挥打击乐功能所叠加的音响效果,正如邓柯在现场所说的,“中频部分过多”导致听觉阻塞,听众们获得的触动也因此有所消解。
但从福禄寿在音乐技法上创新的艺术理念来看,我们认为值得被重视和尊重。
在演出中,“李云迪式砸琴”获得了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观众们都对于这样“创新”的演奏方法产生了好奇。
事实上,这种创作技法在“学院派”的创作中并不少见。自20世纪起,就有了这样的创作理念。
亨利·考威尔早在1925年创作的《报凶信的女妖》中,就创造性的一边用一只手弹奏琴键,而另一只手在琴弦上操作来控制钢琴,以获得更多不同的钢琴音色。
1938年,凯奇甚至创立了新的演奏方式,并将其称之为“预置钢琴”(prepared piano),他把钢琴做成“改装工具”,按预先设计好的特有音色表现打击乐器演奏风格使得钢琴在“预置”的要求下转变成一种非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而在福禄寿与李云迪的合作中,将钢琴、竖琴两种乐器的打击乐功能发挥出来,这样一种创作理念,不仅是在音乐创作技法上的创新,也更是利用节目创造的平台,将学院派的一些音乐创作以一种更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展现。
就《没咯》这首歌来看,福禄寿与李云迪的表演,更多是从音乐创作技法的理念出发,希望观众能够由此获得启发和灵感。
直观传达音乐信息&由创作技法呈现艺术理念
而在Mandarin乐队与村长蒋亮的合作中,村长认为以简单的方式向观众传达要表达的信息更为重要,乐队以简单的编排,衬托出主唱Chace声音的灵动和清澈,也将乐队想要传达的情绪和信息更直接的展现给听众。
两个乐队从不同的艺术理念出发,而不管是从创作技法理念出发还是从明确传达情绪或信息的理念出发,都是从不同角度,表达音乐的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
这无关好坏,而作为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从音乐带给人最直观的情绪传达角度感受,观众们可以获得感性上的共鸣。
由创作技法所呈现的艺术理念也值得被探讨
从音乐技法的变化和创新的角度来观看,也许也一样能获得启发和触动。对比两种角度,后者在音乐欣赏中属于容易被忽视的一种,而我们则希望能够从后者的角度分析一些作品,将这样的作品中存在的值得思考的部分向大家分享。
在1945年以后,西方音乐对新音色的探索开始普遍起来,很多作曲家都开始以创新作曲技法的角度寻找作品的更多可能性。
战后波兰作曲家潘德雷茨基的弦乐曲《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以使用新音色、音块的创作手法而闻名;梅西安在作品《异国鸟》中以不同的音色描绘了世界各地独特的鸟叫声;利盖蒂用100节拍器创作了《交响诗——为100个节拍器而做》,以此来探索节奏的运用........
作曲家们通过对音色的构建,试图创造新的音响空间,他们由探索新的音乐创作技法出发,寻找音乐创作的更多可能性,而有些作品甚至没有以旋律寻求观众的共鸣,却以另一个角度为听众展现出音乐的更多可能性,这同样是作曲家艺术理念的呈现。
甚至,有些作曲家还创新了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在二十世纪中叶,出现了偶然音乐。
它把没有被事先设计好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代入了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之中。在创作中,某些部分是不受作曲家控制的,直接依靠偶然的手法而生。而在表演中,作曲家则会为表演者预留一些空间,让表演者在表演中依靠自己的想法而发挥。
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33’’》是偶然音乐的代表性曲目。
在作品的呈现中,钢琴家在上台之后并不演奏,只是在作品的三个乐章中(0分30秒、1分40秒、2分23秒)作出开关琴盖的动作。作曲家认为,在这4分33秒中的时间里,观众所在的环境中发生的一切声音就是作品的内容。
它表达了凯奇“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的思想。作曲家以创新的演奏手法和创作手法,准确的向观众传达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帮助观众从另一个视角去理解音乐,思考音乐的本质。
而现在,也有很多实验音乐家以创作技法的角度去探索音乐。在撒把芥末厂牌旗下的密集音乐会中,主办方以“谁都可以演奏的作品”为主题征集了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作品由作者写出演出规则和内容后,由观众自己演奏形成属于观众自己的乐曲。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篇较为由代表性的作品。
以下为作品原文:
孙玮:日常作曲
第一步:准备一个滚轮式粘,毛器,然后自由选择你所在的时间和地点,室内或者室外。用它粘任何东西、灰尘、毛发、空间、甚至是你的时间,粘满之后撕下它作为演奏时的乐谱。
第二步:准备任何一些可以发声的日常材料,以及一个谱架或者一张可以放置材料和乐谱的 桌子,演奏前保持一段时间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开始演奏你所收集到的这些音符,所见音 符的数量种类也决定你的演奏时值长短,你也可以决定选择音符的多少和种类,如果不想发 声的地方你可以保持静默。并同时用视频或声声的方式记录下演奏过程。
注: 每个作品保持在 5-15 分钟左右 抽象抑或诗意的表达 引发你联想的任何场景
作品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偶然而又有意识的图像记谱及其演奏”。
图像记谱法就是20世纪音乐家探寻新音色时期的的产物。它以图案、不常用的符号以及文字解释的形式去描述音乐的感觉或演奏方法,作曲家所描述的并非确切的音符。
一方面,对于演奏者来说,这更像是作曲家交出的一条音乐意象,而演奏者需要自己去再一次体会和创造音乐。演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被放大,创造出的音乐的偶发性更强,也更独特。另一方面,图像记谱法中所涉及的视觉图像部分,也许就是作曲家将音乐形态可视化的展现。
回到这首作品本身,观众在自己用滚轮粘“乐谱”时是有意识的,但又充满着偶然因素,创造者每个时刻的心情,境遇,都决定着作品最终的不同特点。
而观众在最终的演奏呈现过程中,演奏出的旋律也并非能够完整的传达给在场的人,因为观众自身,就是音乐的创造者。作品没有过于关注音乐的旋律色彩,而是更多的注重音乐的创作过程,这是另一种音乐创作的角度,从作品创作技法,演奏的过程中依然也可以回归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中。
关于音乐的表达
音乐的表达所依靠的渠道有很多,也许依靠旋律的情感传达,也许依靠新的创作技法的引导
在我们看来,不管是对创作者而言,还是对观众而言,不断探究和发展音乐的多元化角度都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而我们也可以在探寻的过程中,不断明晰每个个体本身与音乐之间的独特关系。
排版|思涵
设计|阿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