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旅部演出行业改革新政,会扼住“脱口秀”们的喉咙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旅部演出行业改革新政,会扼住“脱口秀”们的喉咙吗?

政策文件的发布确实旨在推动演出市场的活力释放与繁荣发展。

文|文化产业新闻

继男团女团青春选秀,独立女性乘风破浪,三大平台全民说唱之后,2020下半年,脱口秀节目再次扛起国内综艺热度大旗,迅速飙升为“观众最喜欢的综艺形式榜”TOP1。

例如最近热播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每开播一次,第二天的热搜榜单上必有它的一席之地。选手台上的一个段子,可能会引发一个星期的全民讨论。不仅李雪琴、杨笠、庞博等脱口秀新星迅速跃进观众视野,张雨绮、郑爽、秦昊等知名明星也纷纷试水。

然而,在昨晚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却惊奇地发现脱口秀表演中有好几处后期配音的痕迹。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大规模的吐槽,不少网友将这一变化与近日文旅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联系起来,就其中“重点加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大家都很好奇,文旅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究竟对演出行业有何影响?所谓“重点内容审核”,会扼住“脱口秀”节目的喉咙吗?

文旅部《通知》为演出行业释放了什么信号?

实际上,随着国内演出市场规模日渐庞大,网友热议的“说唱、沉浸式演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早已被纳入文化部门的视线范围,2019年12月,文旅部就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针对演出活动内容管理提出了多项要求与措施。

而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这一文件中,“内容审核”其实只是改革措施中的一部分,如果仔细阅读政策原文就可以发现,文件中提出的措施要求都与“放管服”改革的理念紧密相关。

什么是“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放”解决政府职能定位问题,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各自边界及其相互关系;“管”指向政府管理转型,有效监管,简约治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服”则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对于演出行业来说,推进“放管服”改革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加强监管”。

围绕这一改革理念,《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这份文件从提升审批效能、规范新业态发展、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其中,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注简化巡演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能

在提升审批效能方面,新政在落实“放管服”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等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旨在推进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

首先,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使越来越多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演出主办方再也不用在前期筹备期间往返多地“跑审批”,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操作。此外,简化巡演审批程序也大大减轻了主办方的行政压力,建立巡演项目由首演地审批、巡演地备案的管理规则,为巡演演出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除了简化审批程序,新政还对外资演出机构与演出票务机构提出了新的扶持方式。落实外资准入政策,按照国务院对外资管理有关规定,明确在全国范围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以及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中方控股的外资文艺表演团体的审批层级。鼓励将优质演出产品和服务供给项目纳入政府资金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包容审慎监管新业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在新业态相关的管理审批中,新政明确了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的理念。强调在牢牢把住意识形态安全和生产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建立适应新业态发展特点的监管机制,为演出市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实际上,这一理念与网络上“重点加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的标题党所传递出来的意思相距甚远。“包容审慎”“留足空间”的政策导向,正代表着文化部门对于新兴业态下出现的新内容怀有期待与支持,“审慎”并不意味着“一刀切”,而是在监管机制上更加顺应时代,在监管时的标准判断上更加科学谨慎。

扩大监管范围,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这份文件中,针对演出场所新业态管理和虚拟形象类演出管理,文旅部明确提出这两类新业态应当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纳入监管视线。

除此之外,《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做好对涉及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等重点演出题材审核把关。加强对重点演出类型,如音乐节庆类演出活动、沉浸式演出、小剧场演出、旅游演艺以及在现场音乐厅(LiveHouse)举办的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

这些规定将之前并未进入政府管理视野的部分新兴演出业态纳入进来,并将已有的演出类型进一步细化,使得监管范围更加精细化。

在部分观众眼里,这一举措似乎直接与“不自由”“红专正”画上等号,但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来看,政府监管范围的精细化正代表着行业规模化、正规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不管是小剧场、说唱还是脱口秀,进入官方视野就印证了其已经形成了文化领域的规模效应,而审核的存在相当于一条准绳,引导着整个行业向正规化、成熟化的路径发展。

曾几何时我们也实实在在地吃过“把关不严、制度不全”的亏。在网络大电影狂打擦边球,低俗直播充斥各大平台之时,我们也曾备受“野蛮生长”“遍地草根”的困扰;文化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也曾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中抬不起头来。

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百花齐放的繁荣,也要在规范中不断缩小所谓的“灰色地带”。制度与规范的不断健全,并不会扼住“脱口秀”们的喉咙,与此相反,当“脱口秀”这一节目形式像唱歌、舞蹈等节目一般成为我们熟知的演出类型时,我们才能回过头来发现,有园丁修剪过的花圃可能比野生花簇更要精美,“剪掉枝杈”可能是小树苗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旅部演出行业改革新政,会扼住“脱口秀”们的喉咙吗?

政策文件的发布确实旨在推动演出市场的活力释放与繁荣发展。

文|文化产业新闻

继男团女团青春选秀,独立女性乘风破浪,三大平台全民说唱之后,2020下半年,脱口秀节目再次扛起国内综艺热度大旗,迅速飙升为“观众最喜欢的综艺形式榜”TOP1。

例如最近热播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每开播一次,第二天的热搜榜单上必有它的一席之地。选手台上的一个段子,可能会引发一个星期的全民讨论。不仅李雪琴、杨笠、庞博等脱口秀新星迅速跃进观众视野,张雨绮、郑爽、秦昊等知名明星也纷纷试水。

然而,在昨晚最新一期节目播出后,网友们却惊奇地发现脱口秀表演中有好几处后期配音的痕迹。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大规模的吐槽,不少网友将这一变化与近日文旅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联系起来,就其中“重点加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大家都很好奇,文旅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究竟对演出行业有何影响?所谓“重点内容审核”,会扼住“脱口秀”节目的喉咙吗?

文旅部《通知》为演出行业释放了什么信号?

实际上,随着国内演出市场规模日渐庞大,网友热议的“说唱、沉浸式演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早已被纳入文化部门的视线范围,2019年12月,文旅部就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针对演出活动内容管理提出了多项要求与措施。

而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这一文件中,“内容审核”其实只是改革措施中的一部分,如果仔细阅读政策原文就可以发现,文件中提出的措施要求都与“放管服”改革的理念紧密相关。

什么是“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放”解决政府职能定位问题,重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各自边界及其相互关系;“管”指向政府管理转型,有效监管,简约治理,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服”则是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对于演出行业来说,推进“放管服”改革是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加强监管”。

围绕这一改革理念,《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这份文件从提升审批效能、规范新业态发展、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其中,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注简化巡演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能

在提升审批效能方面,新政在落实“放管服”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等要求的基础上,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旨在推进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

首先,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使越来越多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演出主办方再也不用在前期筹备期间往返多地“跑审批”,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操作。此外,简化巡演审批程序也大大减轻了主办方的行政压力,建立巡演项目由首演地审批、巡演地备案的管理规则,为巡演演出创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除了简化审批程序,新政还对外资演出机构与演出票务机构提出了新的扶持方式。落实外资准入政策,按照国务院对外资管理有关规定,明确在全国范围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以及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中方控股的外资文艺表演团体的审批层级。鼓励将优质演出产品和服务供给项目纳入政府资金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包容审慎监管新业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在新业态相关的管理审批中,新政明确了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的理念。强调在牢牢把住意识形态安全和生产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建立适应新业态发展特点的监管机制,为演出市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实际上,这一理念与网络上“重点加强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内容审核”的标题党所传递出来的意思相距甚远。“包容审慎”“留足空间”的政策导向,正代表着文化部门对于新兴业态下出现的新内容怀有期待与支持,“审慎”并不意味着“一刀切”,而是在监管机制上更加顺应时代,在监管时的标准判断上更加科学谨慎。

扩大监管范围,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这份文件中,针对演出场所新业态管理和虚拟形象类演出管理,文旅部明确提出这两类新业态应当按照《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纳入监管视线。

除此之外,《通知》要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做好对涉及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等重点演出题材审核把关。加强对重点演出类型,如音乐节庆类演出活动、沉浸式演出、小剧场演出、旅游演艺以及在现场音乐厅(LiveHouse)举办的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

这些规定将之前并未进入政府管理视野的部分新兴演出业态纳入进来,并将已有的演出类型进一步细化,使得监管范围更加精细化。

在部分观众眼里,这一举措似乎直接与“不自由”“红专正”画上等号,但从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来看,政府监管范围的精细化正代表着行业规模化、正规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不管是小剧场、说唱还是脱口秀,进入官方视野就印证了其已经形成了文化领域的规模效应,而审核的存在相当于一条准绳,引导着整个行业向正规化、成熟化的路径发展。

曾几何时我们也实实在在地吃过“把关不严、制度不全”的亏。在网络大电影狂打擦边球,低俗直播充斥各大平台之时,我们也曾备受“野蛮生长”“遍地草根”的困扰;文化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也曾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中抬不起头来。

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百花齐放的繁荣,也要在规范中不断缩小所谓的“灰色地带”。制度与规范的不断健全,并不会扼住“脱口秀”们的喉咙,与此相反,当“脱口秀”这一节目形式像唱歌、舞蹈等节目一般成为我们熟知的演出类型时,我们才能回过头来发现,有园丁修剪过的花圃可能比野生花簇更要精美,“剪掉枝杈”可能是小树苗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