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故事的店
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上,餐饮新店层出不穷,而老牌的餐厅却越老越少了。
在龙津路,有许多卖云吞、肠粉、面包的小店,向群饭店是留存下来的一家老字号。
开业至今29年,向群饭店坚持把纯正的粤菜美味带给每一位食客。
向群光辉29年
向群饭店前身是向群冰室,早在1980年就已经开业,原本隶属于荔湾区饮食服务公司。1992年改制后,身为职工的关海昌、黄广生、玲姐三人承包下向群冰室,并改名为向群饭店,从此做起了粤菜。
一进入到向群饭店,就好像穿越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广州。
向群饭店从门头到内部装修,再到服务,都仍保留着当年冰室的影子,怀旧的满洲窗,上世纪餐饮桌椅的摆设风格,两层的阁楼带着浓浓的西关气息,带给了很多老顾客不可替代的温情和实在。
在店里几乎没有普通话的声音,服务员都是年过半百的婶婶叔伯,食客也都是附近的老街坊,有的住就在马路对面的楼里。
从喝的茶饮到饭菜的口味爱好,服务员与食客都再熟悉不过。他们来到餐厅吃饭,享受的除了味道,还有这样一份朴实与亲近感。
一眨眼,向群饭店陪着广州老街坊已经走过29年的时间。
这29年,他们见证了这座以“食在广州”闻名的城市,经历了市场的变迁,许多老字号也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对于广州人来说,向群饭店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一代人对粤菜的记忆。
生哥说:“现在八大菜系里走出国门最多的是粤菜,做粤菜是我一辈子一定会坚持做的事情!”
但向群饭店能够走到今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关海昌、黄广生、玲姐并不懂经营,于是他们就一边学习一边打理饭店。
承包之后,饭店主营业务也经历过几次调整,生哥与玲姐三人卖过烧腊也做过饼店,几经折腾后最终才锁定了做粤式家常菜。
再到后来餐厅受到海鲜、火锅和各种新生代餐饮的冲击,经营惨淡。
最后到今天,餐厅每天客似云来,座无虚席。
生哥说:“我们是一个家族式的管理和家族式来打理这间饭店,如果要做什么事情,就是一个人顶三个人甚至四个人。”
每一个阶段,他们都是亲力亲为,一步一脚印摸索着走过来的。
平常人家,朴实无华——家常小菜
29年来,向群饭店对出品和菜式依旧坚持着品质第一的理念,而且会定期更换菜式,新旧替换,保证出品都是新鲜的,并且出品的菜品都是经典的粤式家常菜,都满带着“镬气”。
这样一道道“平常人家,朴实无华”的粤式家常小菜,正是向群饭店历久不衰的原因。
够香气、够火候,是向群饭店出品的特点,而这也正是捕获老广人味蕾的秘诀,附近的老广州人把它当做固定的食堂,经常来光顾。
招牌葱油淋鸡,是通过白切鸡改良而来的,只选用足够天数的活鸡现做,用姜葱和滚烫的花生油淋在鸡上,香味提升鸡的味道,皮爽肉嫩,这是每一桌食客必点的菜式。
豉油皇鹅肠,从前期鹅肠的清洗与异味的处理,再到烹饪时鹅肠的入味和口感的爽口,所有的工序下来,造就了一道向群头牌,这也使得向群在广州餐厅里,成为制作这道豉油鹅肠的佼佼者。
肥叉炒芥兰,向群对这道菜也下足了功夫,芥兰挑选够嫩够脆的,炒的时候还需把握好火候,以保证其鲜脆的口感。肥叉又需要爆炒到外焦内嫩,吃起来有才会有脆脆的口感,肥而不腻。两种食材的处理如何掌握得恰到好处,这需要考验厨师的功力。
除了以上招牌,向群饭店的豉味釀炸面、沙姜伴掌亦、鼓汁蒸鱼头、大蒜讓豆卜啫绍菜、豉油皇煎讓尖椒等等菜式,全都是食客们会重复“点名”的粤式经典菜。
用心创造让人牵挂一生的美味
人一生的记忆,很多时候会偏向于某些特定的事物,而味蕾带来的记忆,能让人牵挂一生。
兜兜转转几十年过去,向群饭店能让无数广州人为之想念的原因,或许是这里有着人们对最初那个纯正粤式美味的牵绊。
在饭店的门口挂有一幅由广州市荔湾区饮食行业商会和2017世界粤菜厨皇大赛组委会一起颁发的奖牌,上面写着【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源头到餐桌,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师傅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向群饭店无不用心创造。】
所以才会有人说“只有吃过这家店,才算是真正吃过粤式家常菜”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