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轻人用潮流彰显态度 中产用审美体现品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轻人用潮流彰显态度 中产用审美体现品位

在审美趣味这件事上,大概率是存在文化断层的,但也可以被隔代传承的。

最近参加了两场活动。面对不同的人群面孔和内容安排,竟然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第一场活动在高大上的静安展览中心举行,主题是时尚。在活动还未开始之前,媒体的宣发已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除了新奇好玩的潮流品牌,还设置了各种有趣的体验活动、创意论坛、艺术展览。当天的活动现场,少男少女,熙熙攘攘,花花绿绿,堪比秀场,来了很多时尚圈内人,但也吸引了不少的圈外人,看来在破圈这个点上,活动还是颇有成效的。 

第二场活动是在一个非常文艺的私密空间,讲座主要围绕插花、品茶、闻香、碑帖,这一套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主题而展开。活动环境古朴典雅又有传统意味,来的人群无论是讲者还是听众,都显得克制又有涵养,舞台中央的一方温文尔雅娓娓道来, 四周散坐着的一方安静专注屏气凝神。在同一空间的气场下,所有的人的气质似乎都被“沉淀”了不少。

这两种景观,两类人群,让人不禁想到审美对于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商业和消费又是如何建构审美化的日常?多元文化通过什么方式影响了美的生产和传播?

一 用审美来逃离日常生活的平庸

对美的研究,来源于哲学领域。康德在研究了理性(真)和知性(善)之后,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人类的情感领域,于是有了美学来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隙,为此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美学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审美是实现从认识到伦理,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媒介。康德的审美力批判,批判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真、善、美的统一?在康德所生活的18世纪,审美活动是一种带着古典贵族气质的鉴赏行为和道德选择。

而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美不再成为一种特权的象征和哲学问题,但却成为商家制作幻象的最好工具。从商品设计到广告宣传,再到体验消费,所有的过程都在暗示购买者一个美好图景——拥有它吧,你就是广告里的那个主角。它所幻化成的具象的商品,比如服饰、鞋帽、器物、家居等等都可以从工厂的流水线进入千家万户的家里。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官满足,也成为一种通往自由的精神体验。

在营造的幻境中,人追寻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感、沉迷感,幸福感,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性。品牌出现,更是为商品增添了感官美之外的故事性,它塑造一种群体的流行或者品味,只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判断力,已经被品牌的logo魅力所取代。

退而求其次,如果对占有商品没有太多兴趣,在这个审美幻化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个人品味还可以从精装书本、大型商场、高级餐厅、各类酒店、艺术展馆等各类体验式消费中得到全面提升。即用审美来逃离日常生活的平庸,把艺术化解在各类消费里。

二 审美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选择

不管是通过购买还是体验,审美消费的背后都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选择。

中国的时尚圈从源头来看,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和日韩传来。潮流文化里面的亚文化,也都是有其发源地以及精神内核,就如同纪录片《我们的浪潮》里面所拍摄的,看似很酷的潮鞋、脏辫、纹身、美妆、街头涂鸦、甚至是滑板运动,其背后几乎都是诞生于一个少数群体的精神诉求,而外化的符号形式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联盟”,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态度的表达。

第一场活动的现场,推出的新锐的中国设计师几乎都来自西方院校,所做的作品手法大胆有趣,想法也很有故事性。能明显感觉到,设计的作品已经不是一种功能性,或者单纯的审美性,更是一种“我是谁”的传达。同时,也在思考一些普世的社会性问题,比如环保、移民文化、消费主义等,试图通过作品做一种哲学表达。但这种审美创作背后的价值观诉求,多多少少是让人感觉零散碎片含糊不清的。

而另外一个活动是属于新中产人群的,将曾经传统的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通过讲座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懂得器物之外的文化内涵,从而感受一种内敛低调,古朴简约的审美风格,让器物或者气味等来沉淀了自己的情绪,修身养性,寻找人生本真。中产阶级的审美品味,是文化、消费、人生经历等东西综合后的一种沉淀。是在经历过浮世繁华之后,已经知道自己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和什么样的器物一起生活最舒服的一种自然选择。而这些器物也最能帮助自我寻找情绪出口和精神寄托。这也是一种东方诗意化的人生选择。身边的器物成了承载个人品味最好的方式。

当今社会下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巨大的消费暗网。如果你想活的有趣一点,精神文化产品的审美性,都会叠加到个人的消费选择上。

三 多元审美中的文化输出

从50年代起至今,酷已经成为所有青年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西方到东西,几十年间,酷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现在已经踏上了征途,要去攻克整个流行文化。酷可能曾经是表达叛逆的方式,但现在无疑已经不是了。它已经通过幻化为不同的形态,让无数青年热情献出荷包。

文人阶层是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朝代,世道轮回,曾经创造的美学生活方式,如今又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喜欢,所专研,所传承。这是一种自我文化的修复和回暖,国人对其审美基因并不感到陌生,但因其一定的文化门槛,在传播上无法做到潮流品一样,可以很容易让大众所接受。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美,但最后都是靠消费来支持审美。当大陆潮流影响力最大的陈冠希都有努力喊出要做出made in China的产品时,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图景更加呼唤来自中国的品牌。审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个体私密的,但又是非常群体化的,当它幻化为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个房子、一个器皿,他们都会被统统注入一股力量,这种力量会吸引到不同国家和人群来竞相模仿和消费。能通过商品能做到审美输出,也是一种软实力的象征了。

不过这大概率要看国家的经济实力,它会影响到文化自信和审美认同。二十年之后,那些曾经穿潮鞋,玩涂鸦的一群人,会不会转而喜欢上吃茶、闻香这类审美活动,谁能知道呢?

作者简介:邱书婉美学硕士,从事文化产业。文章常见于《界面》,并被雅昌、搜狐艺术、亚洲艺术等多家媒体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轻人用潮流彰显态度 中产用审美体现品位

在审美趣味这件事上,大概率是存在文化断层的,但也可以被隔代传承的。

最近参加了两场活动。面对不同的人群面孔和内容安排,竟然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第一场活动在高大上的静安展览中心举行,主题是时尚。在活动还未开始之前,媒体的宣发已经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除了新奇好玩的潮流品牌,还设置了各种有趣的体验活动、创意论坛、艺术展览。当天的活动现场,少男少女,熙熙攘攘,花花绿绿,堪比秀场,来了很多时尚圈内人,但也吸引了不少的圈外人,看来在破圈这个点上,活动还是颇有成效的。 

第二场活动是在一个非常文艺的私密空间,讲座主要围绕插花、品茶、闻香、碑帖,这一套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主题而展开。活动环境古朴典雅又有传统意味,来的人群无论是讲者还是听众,都显得克制又有涵养,舞台中央的一方温文尔雅娓娓道来, 四周散坐着的一方安静专注屏气凝神。在同一空间的气场下,所有的人的气质似乎都被“沉淀”了不少。

这两种景观,两类人群,让人不禁想到审美对于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商业和消费又是如何建构审美化的日常?多元文化通过什么方式影响了美的生产和传播?

一 用审美来逃离日常生活的平庸

对美的研究,来源于哲学领域。康德在研究了理性(真)和知性(善)之后,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人类的情感领域,于是有了美学来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隙,为此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美学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审美是实现从认识到伦理,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媒介。康德的审美力批判,批判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真、善、美的统一?在康德所生活的18世纪,审美活动是一种带着古典贵族气质的鉴赏行为和道德选择。

而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美不再成为一种特权的象征和哲学问题,但却成为商家制作幻象的最好工具。从商品设计到广告宣传,再到体验消费,所有的过程都在暗示购买者一个美好图景——拥有它吧,你就是广告里的那个主角。它所幻化成的具象的商品,比如服饰、鞋帽、器物、家居等等都可以从工厂的流水线进入千家万户的家里。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官满足,也成为一种通往自由的精神体验。

在营造的幻境中,人追寻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感、沉迷感,幸福感,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性。品牌出现,更是为商品增添了感官美之外的故事性,它塑造一种群体的流行或者品味,只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判断力,已经被品牌的logo魅力所取代。

退而求其次,如果对占有商品没有太多兴趣,在这个审美幻化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个人品味还可以从精装书本、大型商场、高级餐厅、各类酒店、艺术展馆等各类体验式消费中得到全面提升。即用审美来逃离日常生活的平庸,把艺术化解在各类消费里。

二 审美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选择

不管是通过购买还是体验,审美消费的背后都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选择。

中国的时尚圈从源头来看,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和日韩传来。潮流文化里面的亚文化,也都是有其发源地以及精神内核,就如同纪录片《我们的浪潮》里面所拍摄的,看似很酷的潮鞋、脏辫、纹身、美妆、街头涂鸦、甚至是滑板运动,其背后几乎都是诞生于一个少数群体的精神诉求,而外化的符号形式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联盟”,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自我态度的表达。

第一场活动的现场,推出的新锐的中国设计师几乎都来自西方院校,所做的作品手法大胆有趣,想法也很有故事性。能明显感觉到,设计的作品已经不是一种功能性,或者单纯的审美性,更是一种“我是谁”的传达。同时,也在思考一些普世的社会性问题,比如环保、移民文化、消费主义等,试图通过作品做一种哲学表达。但这种审美创作背后的价值观诉求,多多少少是让人感觉零散碎片含糊不清的。

而另外一个活动是属于新中产人群的,将曾经传统的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通过讲座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懂得器物之外的文化内涵,从而感受一种内敛低调,古朴简约的审美风格,让器物或者气味等来沉淀了自己的情绪,修身养性,寻找人生本真。中产阶级的审美品味,是文化、消费、人生经历等东西综合后的一种沉淀。是在经历过浮世繁华之后,已经知道自己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和什么样的器物一起生活最舒服的一种自然选择。而这些器物也最能帮助自我寻找情绪出口和精神寄托。这也是一种东方诗意化的人生选择。身边的器物成了承载个人品味最好的方式。

当今社会下的每一个人,都无法逃离巨大的消费暗网。如果你想活的有趣一点,精神文化产品的审美性,都会叠加到个人的消费选择上。

三 多元审美中的文化输出

从50年代起至今,酷已经成为所有青年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西方到东西,几十年间,酷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现在已经踏上了征途,要去攻克整个流行文化。酷可能曾经是表达叛逆的方式,但现在无疑已经不是了。它已经通过幻化为不同的形态,让无数青年热情献出荷包。

文人阶层是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朝代,世道轮回,曾经创造的美学生活方式,如今又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喜欢,所专研,所传承。这是一种自我文化的修复和回暖,国人对其审美基因并不感到陌生,但因其一定的文化门槛,在传播上无法做到潮流品一样,可以很容易让大众所接受。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美,但最后都是靠消费来支持审美。当大陆潮流影响力最大的陈冠希都有努力喊出要做出made in China的产品时,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图景更加呼唤来自中国的品牌。审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个体私密的,但又是非常群体化的,当它幻化为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个房子、一个器皿,他们都会被统统注入一股力量,这种力量会吸引到不同国家和人群来竞相模仿和消费。能通过商品能做到审美输出,也是一种软实力的象征了。

不过这大概率要看国家的经济实力,它会影响到文化自信和审美认同。二十年之后,那些曾经穿潮鞋,玩涂鸦的一群人,会不会转而喜欢上吃茶、闻香这类审美活动,谁能知道呢?

作者简介:邱书婉美学硕士,从事文化产业。文章常见于《界面》,并被雅昌、搜狐艺术、亚洲艺术等多家媒体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