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用眼神与汽车交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用眼神与汽车交流

在今年的美国CES上展示Eye Glance眼球控制技术。该技术对于自动驾驶和人车互动,意义非凡。

还记得科幻电影中看到的炫酷画面吗?不再需要你的手指,动动你的眼球,你就能够控制汽车去你想去的地方,换你想听的频道。其实,这样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眼球控制技术能让我们的眼睛去控制汽车。

 概念

 眼球控制技术曾在CES 2013上展示,最早是用于Android智能手机和平板的一种技术,能够通过跟踪用户的眼球运动来对设备进行控制,可以达到一根手指的精度。

 眼球追踪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低功率的红外线光束照射用户的眼球,再由传感器撷取由瞳孔、虹膜、角膜等不同部位反射回来的光线,经由复杂的算法分析后便可确定眼球注视的目标。目前传统的汽车厂商也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眼球追踪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性,通用汽车就曾公开表示,将在旗下汽车中引入眼球追踪技术,沃尔沃也曾在XC90上加入眼球追踪技术来辅助驾驶者驾驶。

 研究项目

去年通用就宣布将利用眼球追踪技术监测驾驶员眼球和头部运动,通过眼睛闭合时间和头部停留位置判断是否存在疲劳驾驶。今年他们又发布将这项技术用在了车灯上,不管你往哪看,车灯都会跟着你转。这项技术有了个新名称——Headlights,它就像一个加强版手电,系统会根据你的行车速度、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分析车灯的照亮方向,而眼球追踪技术将辨别驾驶员眼球移动方向,然后车灯根据这个方向做出调整。

在本届CES Asia上,奔驰如约带来了F015 Luxury in Motion自动驾驶概念车。在展会上,乘客只需挥挥手、转转眼球便可控制汽车的一举一动。当这种技术被大规模推广以后,汽车驾驶将进入新时代。

 研究成果

 在2014年拉斯维加斯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来自法国的零部件企业法雷奥展出了一套十分具有科技感的视觉控制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对人体眼球运动的扫描来对车辆的音响以及空调等进行相关的操作,为的是降低驾驶者在驾驶车辆时对音响以及空调等系统操作可能带来的危险。

在刚过去的2015 CES展会上,一名为Eyelock的厂商公布了一款可以嵌入汽车遮阳板或后视镜中的汽车解锁配件Myris。只需一扫,红外扫描仪和算法程序便可对眼角膜上240个独一无二的特征进行编码和解码,这些特性就像复杂精细的指纹。一旦扫描结果与司机的样本一致,汽车便可启动,旅程随时开始。

捷豹路虎近日向美国当局申请了一项新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使用了眼球追踪技术来控制后挡风玻璃雨刮器,让挡风玻璃随时都能“焕然一新”。 今年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捷豹路虎曾展示了一辆F-Type原型车,该车使用了其与英特尔及SeeingMachines公司共同研发的驾驶监控系统(DMS),该系统也利用了眼球追踪技术,旨在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而捷豹专利中使用了追踪传感器来监测驾驶员及其眼部动作,该传感器由一颗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组成,可安装于汽车的顶篷、仪表盘或方向盘上。 一旦传感器识别到驾驶员的眼部动作,系统便启动雨刮器对挡风玻璃进行刮擦,从而让驾驶员获得更好的视野。 捷豹路虎在一份声明中称,在有阳光或驾驶员戴着眼镜/墨镜的情况下,传感器依然可以轻松地监测到驾驶员的眼部动作,从而根据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挡风玻璃雨刮器。

潜在问题

工程师们曾希望用摄像头来监视眼球变化,然后在将信息传递给处理器,但实践证明,摄像头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眼球转动的速度。

来自美国密西根州的汽车零件制造商Delphi Automotive正研发眼球追踪技术,让司机能够动动眼球,便能操作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但该系统使用的控制器的运算速度比现有信息娱乐系统的使用的控制器速度快16倍。

眼球控制技术的局限性

1、眼球信息获取方式的局限性。

现有设备对采集现场要求比较高,如拍摄角度、响应时间、噪声干扰等。虹膜采集需要近距离红外检测,而且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

2、眼球运动相对于其他动作不明显。

眼睛是一种精细的人体器官,眼球转动无论是力度还是幅度都不如手部动作那么明显。这直接造成眼球信息获取的难度。

3、眼球操作时间过长对健康的影响。

医生建议眼睛看电脑和手机的时间不宜过长,而“眼球操作”很可能带来新的用眼疲劳,影响健康。

4、眼球运动数学建模和动作模拟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问题,譬如说如何使得眼球操作如手操作一样方便等。

用眼神与汽车交流,将司机从驾驶过程中的功能控制中解脱出来,让司机不再在驾驶的过程中分心去控制其他功能,这项技术很大程度上将能够帮助司机专心开车,减少事故发生率。虽然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既然已经研发出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能够广泛用到汽车上,让我们“大饱眼福”。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汽车甚至能通过眼球解读驾驶员的情绪变化,如果捕捉到异样,可以给予友情提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用眼神与汽车交流

在今年的美国CES上展示Eye Glance眼球控制技术。该技术对于自动驾驶和人车互动,意义非凡。

还记得科幻电影中看到的炫酷画面吗?不再需要你的手指,动动你的眼球,你就能够控制汽车去你想去的地方,换你想听的频道。其实,这样的场景离我们并不遥远,眼球控制技术能让我们的眼睛去控制汽车。

 概念

 眼球控制技术曾在CES 2013上展示,最早是用于Android智能手机和平板的一种技术,能够通过跟踪用户的眼球运动来对设备进行控制,可以达到一根手指的精度。

 眼球追踪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低功率的红外线光束照射用户的眼球,再由传感器撷取由瞳孔、虹膜、角膜等不同部位反射回来的光线,经由复杂的算法分析后便可确定眼球注视的目标。目前传统的汽车厂商也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眼球追踪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性,通用汽车就曾公开表示,将在旗下汽车中引入眼球追踪技术,沃尔沃也曾在XC90上加入眼球追踪技术来辅助驾驶者驾驶。

 研究项目

去年通用就宣布将利用眼球追踪技术监测驾驶员眼球和头部运动,通过眼睛闭合时间和头部停留位置判断是否存在疲劳驾驶。今年他们又发布将这项技术用在了车灯上,不管你往哪看,车灯都会跟着你转。这项技术有了个新名称——Headlights,它就像一个加强版手电,系统会根据你的行车速度、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分析车灯的照亮方向,而眼球追踪技术将辨别驾驶员眼球移动方向,然后车灯根据这个方向做出调整。

在本届CES Asia上,奔驰如约带来了F015 Luxury in Motion自动驾驶概念车。在展会上,乘客只需挥挥手、转转眼球便可控制汽车的一举一动。当这种技术被大规模推广以后,汽车驾驶将进入新时代。

 研究成果

 在2014年拉斯维加斯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来自法国的零部件企业法雷奥展出了一套十分具有科技感的视觉控制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对人体眼球运动的扫描来对车辆的音响以及空调等进行相关的操作,为的是降低驾驶者在驾驶车辆时对音响以及空调等系统操作可能带来的危险。

在刚过去的2015 CES展会上,一名为Eyelock的厂商公布了一款可以嵌入汽车遮阳板或后视镜中的汽车解锁配件Myris。只需一扫,红外扫描仪和算法程序便可对眼角膜上240个独一无二的特征进行编码和解码,这些特性就像复杂精细的指纹。一旦扫描结果与司机的样本一致,汽车便可启动,旅程随时开始。

捷豹路虎近日向美国当局申请了一项新的发明专利,该专利使用了眼球追踪技术来控制后挡风玻璃雨刮器,让挡风玻璃随时都能“焕然一新”。 今年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捷豹路虎曾展示了一辆F-Type原型车,该车使用了其与英特尔及SeeingMachines公司共同研发的驾驶监控系统(DMS),该系统也利用了眼球追踪技术,旨在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而捷豹专利中使用了追踪传感器来监测驾驶员及其眼部动作,该传感器由一颗摄像头、红外传感器或光学传感器组成,可安装于汽车的顶篷、仪表盘或方向盘上。 一旦传感器识别到驾驶员的眼部动作,系统便启动雨刮器对挡风玻璃进行刮擦,从而让驾驶员获得更好的视野。 捷豹路虎在一份声明中称,在有阳光或驾驶员戴着眼镜/墨镜的情况下,传感器依然可以轻松地监测到驾驶员的眼部动作,从而根据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挡风玻璃雨刮器。

潜在问题

工程师们曾希望用摄像头来监视眼球变化,然后在将信息传递给处理器,但实践证明,摄像头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眼球转动的速度。

来自美国密西根州的汽车零件制造商Delphi Automotive正研发眼球追踪技术,让司机能够动动眼球,便能操作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但该系统使用的控制器的运算速度比现有信息娱乐系统的使用的控制器速度快16倍。

眼球控制技术的局限性

1、眼球信息获取方式的局限性。

现有设备对采集现场要求比较高,如拍摄角度、响应时间、噪声干扰等。虹膜采集需要近距离红外检测,而且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

2、眼球运动相对于其他动作不明显。

眼睛是一种精细的人体器官,眼球转动无论是力度还是幅度都不如手部动作那么明显。这直接造成眼球信息获取的难度。

3、眼球操作时间过长对健康的影响。

医生建议眼睛看电脑和手机的时间不宜过长,而“眼球操作”很可能带来新的用眼疲劳,影响健康。

4、眼球运动数学建模和动作模拟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问题,譬如说如何使得眼球操作如手操作一样方便等。

用眼神与汽车交流,将司机从驾驶过程中的功能控制中解脱出来,让司机不再在驾驶的过程中分心去控制其他功能,这项技术很大程度上将能够帮助司机专心开车,减少事故发生率。虽然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既然已经研发出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能够广泛用到汽车上,让我们“大饱眼福”。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汽车甚至能通过眼球解读驾驶员的情绪变化,如果捕捉到异样,可以给予友情提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