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间在杨洋身上留下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间在杨洋身上留下了什么?

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你还会选择做演员吗?

文 | 毒眸 柯桑

时隔3年,再次回归大银幕,杨洋有了许多变化。

《急先锋》中他饰演退役军人雷震宇,《特战荣耀》中他饰演武警特战队员燕破岳,共同的特点,都是军人角色,也都是硬汉形象。很多人会问,杨洋是不是要转型了?

《急先锋》中的杨洋(图片来源:《急先锋》微博)

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将这个问题直接带给杨洋,他自己并不那么认为。“没有说刻意要成为硬汉……我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导演张黎也曾说过,很多演员40多岁,被定型得非常严重,反而是相对年轻的演员,更愿意走出舒适区。

而杨洋恰恰就是这其中之一,双方在合作《武动乾坤》的时候,张黎能明显感觉到杨洋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偶像,而是更在朝着一个演员的方向努力。

军人经历让他保持投入

12岁之前,少年杨洋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强烈的支配欲。

有一次,他所在的班级舞剧中有一位同学生病,杨洋临时被推出来救场,只排练了两三天,他就学会了所有舞蹈动作。舞蹈老师看到了他的天赋,找到杨洋父母:“你儿子跳舞跳得这么好,怎么不去北京发展?”

当时并没有人把老师的建议当真。“一个男孩,(跳舞)只是他的兴趣而已”,坐在毒眸面前的杨洋,一边模仿父母的口吻,一边回忆道。但老师的这番话,却在少年杨洋心里埋下了“可能”的种子。

因此,后来杨洋的父母想让他出国留学,他自己却坚持要报考舞蹈院校。与此同时,杨洋还对军装有一种情意结:“那个时候,我觉得穿上军装就很不一样,跟别的小伙伴站一起,你就感觉你说什么话他们都得听,出现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

为了兼顾舞蹈梦的同时,实现穿军装的愿望,杨洋放弃了开在家门口的上海舞蹈学院,选择了远在北京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做出了这样足以改变人生的决定,那一年,杨洋只有12岁。

就读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杨洋

然而等到真正到了北京之后,杨洋才体会到背井离乡的辛苦,每天都要刻苦练功、一个月只能给家里打一通电话,恰恰是这段经历造就了杨洋隐忍的性格。

军艺本身是一个条条框框非常清晰的地方,大家都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早上5点50就要起床练功,之后就是按部就班学习文化课,文化课结束之后,晚上还要继续练功,直到晚上10点钟上床睡觉。

“我们完全是等于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成长,没有接触社会。”就是那样一个几乎没什么独处机会的环境中,所有人的想法也都很简单,更多时候是在按照一个既定的标准,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我们那个时候是南京军区在培养的,每届学生毕业后都有分配,也能看到之前的师哥,他们毕业出来就是去解放军文工团。”这种集体主义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发展节奏,给杨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军艺的这段日子,杨洋养成了“军人式”的高度自觉。冬天,天还没亮他就和小伙伴一起出门去练早功,“天很冷,教室也很冷”;夏天天气闷热,练一节课要换三件T恤,“地上都是汗水”,打开门“满屋子全都是男性荷尔蒙的那种味道”。

而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最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直到今天,杨洋都始终相信“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他做事情遵循“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原则,追求全情投入式的努力。

后来投身演艺事业,杨洋将这种份投入放到了表演当中,也常是一整天的戏拍完下来,才发现自己受伤。他形容自己拍起戏来“容易上头”,《急先锋》作为他第一部拳拳到肉的动作片,又是和成龙对戏,杨洋刚开始心里非常没底。

《急先锋》中的杨洋(图片来源:《急先锋》微博)

“担心打不好,给剧组拖后腿。”《急先锋》里,有一场为艾伦做心肺复苏的戏,杨洋直接把手按压到血肉模糊,“我本来手是受伤的,他穿的又是国外那种战术马甲,非常硬。一天拍下来,整只手都废了。”

努力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生活和工作之中,努力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在军艺的学习结束后,杨洋借贾宝玉一角正式进入了演艺圈,这在外人看来是一次天降的良机,但当时的杨洋却非常迷茫,因为从小到大,他总是日复一日地训练、按照学校的规则行动,而学校只是教会他怎样做一个舞蹈演员、合格的军人,却没有教会他面对镜头如何表演、如何适应“外面”的世界。

杨洋饰演的贾宝玉

第一次拍戏时,新鲜感里夹杂着焦虑。回忆起来,杨洋觉得那时候努力起来常常会没有方向感,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是一种没有回声的恐惧。“那时候特别摸不着头脑,面对镜头会很紧张,又是同期声,一喊开始,四周特别安静,几百双眼睛和镜头都对着你,还要演一个古人,记大段的台词……我当时其实是有一些不知所措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次,杨洋看着天上的飞机,开始想念军艺那种淹没在集体当中的感觉。“当时我就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能钻上那架飞机上该多好,就可以回家了。我现在或许就跟我的战友们待在一起、玩些什么的,生活没有那么复杂。”

贾宝玉的成功让杨洋被动地踏上了演员这条路,他告诉毒眸:“有的时候做出了选择,就回不去了,‘不得已’踏上另一条路。”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历了从爆红到被审视的过程。在这份突如其来的“迷茫感”中,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剧组带给他的“集体”的感觉,这让杨洋觉得熟悉。“大家在一起可以去很多地方,一起做很多事情。”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杨洋对“投入”有了一个新的态度。他突然明白了,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果,“这中间有太多东西,是我觉得很不可控的”。渐渐杨洋学会了顺其自然。

在他看来,有的时候“沉寂”“是积累的一个过程,我能感觉到,自己是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走”。

他开始意识到,“演员是需要去沉淀的”,也因此试着享受沉淀的过程,让自己在专注付出的中获得放空的机会,“当你专注一件事情之后,不会太在意外界的看法,你自己专注其中是有安全感的。”

于是曾经一直是被推着走的、被动的杨洋,开始做一些主动的改变,更积极地去适应自己演员的身份。最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杨洋,有了很多变化,剪短了头发、练壮了肌肉,演了很多硬汉角色。

《急先锋》中的杨洋(图片来源:《急先锋》微博)

最大的变化,是他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主要是觉得年纪不一样了,身体状况也不一样了,受伤就一定还是得去医院,就是很现实的一个事情。”

这种“保护”也体现在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上,他表示越来越能感知“主动”的重要性,“我开始在很多事情上说‘不’,包括拒绝一些自己不想演的剧本”,这是从前的杨洋所不具备的能力。

这些变化,让杨洋看起来没很多同龄人那么焦虑。“作为演员,我的路还很长。”最近几年,杨洋很喜欢在一部作品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他觉得比起每年赶很多戏,这样的节奏才是他所喜欢的。

工作之外,杨洋最喜欢打游戏,游戏能带给他无可替代的放松感觉。“因为游戏是另外一个世界,没人知道你是谁。所以等于有了网络的一个ID,就可以在里面很放松的去行走。”对他而言,游戏或多或少能够弥补,他作为偶像,在生活中的某种缺失,成为短暂链接“高度紧张的偶像生活”与“轻松自在的现实生活”的一个通道。

采访最后,毒眸问杨洋:“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你还会选择做演员吗?或者当初是否会在出国留学和继续当一个舞蹈演员中做选择?”杨洋认真思考片刻,回答道:“如果再选一次的话,我可能还会选择上军艺,我还是想要穿军装。但是穿上军装之后,我不知道会不会再当演员,我可能会出国,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间在杨洋身上留下了什么?

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你还会选择做演员吗?

文 | 毒眸 柯桑

时隔3年,再次回归大银幕,杨洋有了许多变化。

《急先锋》中他饰演退役军人雷震宇,《特战荣耀》中他饰演武警特战队员燕破岳,共同的特点,都是军人角色,也都是硬汉形象。很多人会问,杨洋是不是要转型了?

《急先锋》中的杨洋(图片来源:《急先锋》微博)

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将这个问题直接带给杨洋,他自己并不那么认为。“没有说刻意要成为硬汉……我觉得自己有无限可能。”导演张黎也曾说过,很多演员40多岁,被定型得非常严重,反而是相对年轻的演员,更愿意走出舒适区。

而杨洋恰恰就是这其中之一,双方在合作《武动乾坤》的时候,张黎能明显感觉到杨洋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偶像,而是更在朝着一个演员的方向努力。

军人经历让他保持投入

12岁之前,少年杨洋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强烈的支配欲。

有一次,他所在的班级舞剧中有一位同学生病,杨洋临时被推出来救场,只排练了两三天,他就学会了所有舞蹈动作。舞蹈老师看到了他的天赋,找到杨洋父母:“你儿子跳舞跳得这么好,怎么不去北京发展?”

当时并没有人把老师的建议当真。“一个男孩,(跳舞)只是他的兴趣而已”,坐在毒眸面前的杨洋,一边模仿父母的口吻,一边回忆道。但老师的这番话,却在少年杨洋心里埋下了“可能”的种子。

因此,后来杨洋的父母想让他出国留学,他自己却坚持要报考舞蹈院校。与此同时,杨洋还对军装有一种情意结:“那个时候,我觉得穿上军装就很不一样,跟别的小伙伴站一起,你就感觉你说什么话他们都得听,出现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

为了兼顾舞蹈梦的同时,实现穿军装的愿望,杨洋放弃了开在家门口的上海舞蹈学院,选择了远在北京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做出了这样足以改变人生的决定,那一年,杨洋只有12岁。

就读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杨洋

然而等到真正到了北京之后,杨洋才体会到背井离乡的辛苦,每天都要刻苦练功、一个月只能给家里打一通电话,恰恰是这段经历造就了杨洋隐忍的性格。

军艺本身是一个条条框框非常清晰的地方,大家都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早上5点50就要起床练功,之后就是按部就班学习文化课,文化课结束之后,晚上还要继续练功,直到晚上10点钟上床睡觉。

“我们完全是等于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成长,没有接触社会。”就是那样一个几乎没什么独处机会的环境中,所有人的想法也都很简单,更多时候是在按照一个既定的标准,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我们那个时候是南京军区在培养的,每届学生毕业后都有分配,也能看到之前的师哥,他们毕业出来就是去解放军文工团。”这种集体主义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发展节奏,给杨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军艺的这段日子,杨洋养成了“军人式”的高度自觉。冬天,天还没亮他就和小伙伴一起出门去练早功,“天很冷,教室也很冷”;夏天天气闷热,练一节课要换三件T恤,“地上都是汗水”,打开门“满屋子全都是男性荷尔蒙的那种味道”。

而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最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直到今天,杨洋都始终相信“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他做事情遵循“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原则,追求全情投入式的努力。

后来投身演艺事业,杨洋将这种份投入放到了表演当中,也常是一整天的戏拍完下来,才发现自己受伤。他形容自己拍起戏来“容易上头”,《急先锋》作为他第一部拳拳到肉的动作片,又是和成龙对戏,杨洋刚开始心里非常没底。

《急先锋》中的杨洋(图片来源:《急先锋》微博)

“担心打不好,给剧组拖后腿。”《急先锋》里,有一场为艾伦做心肺复苏的戏,杨洋直接把手按压到血肉模糊,“我本来手是受伤的,他穿的又是国外那种战术马甲,非常硬。一天拍下来,整只手都废了。”

努力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但生活和工作之中,努力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在军艺的学习结束后,杨洋借贾宝玉一角正式进入了演艺圈,这在外人看来是一次天降的良机,但当时的杨洋却非常迷茫,因为从小到大,他总是日复一日地训练、按照学校的规则行动,而学校只是教会他怎样做一个舞蹈演员、合格的军人,却没有教会他面对镜头如何表演、如何适应“外面”的世界。

杨洋饰演的贾宝玉

第一次拍戏时,新鲜感里夹杂着焦虑。回忆起来,杨洋觉得那时候努力起来常常会没有方向感,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是一种没有回声的恐惧。“那时候特别摸不着头脑,面对镜头会很紧张,又是同期声,一喊开始,四周特别安静,几百双眼睛和镜头都对着你,还要演一个古人,记大段的台词……我当时其实是有一些不知所措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次,杨洋看着天上的飞机,开始想念军艺那种淹没在集体当中的感觉。“当时我就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能钻上那架飞机上该多好,就可以回家了。我现在或许就跟我的战友们待在一起、玩些什么的,生活没有那么复杂。”

贾宝玉的成功让杨洋被动地踏上了演员这条路,他告诉毒眸:“有的时候做出了选择,就回不去了,‘不得已’踏上另一条路。”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经历了从爆红到被审视的过程。在这份突如其来的“迷茫感”中,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剧组带给他的“集体”的感觉,这让杨洋觉得熟悉。“大家在一起可以去很多地方,一起做很多事情。”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杨洋对“投入”有了一个新的态度。他突然明白了,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果,“这中间有太多东西,是我觉得很不可控的”。渐渐杨洋学会了顺其自然。

在他看来,有的时候“沉寂”“是积累的一个过程,我能感觉到,自己是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走”。

他开始意识到,“演员是需要去沉淀的”,也因此试着享受沉淀的过程,让自己在专注付出的中获得放空的机会,“当你专注一件事情之后,不会太在意外界的看法,你自己专注其中是有安全感的。”

于是曾经一直是被推着走的、被动的杨洋,开始做一些主动的改变,更积极地去适应自己演员的身份。最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杨洋,有了很多变化,剪短了头发、练壮了肌肉,演了很多硬汉角色。

《急先锋》中的杨洋(图片来源:《急先锋》微博)

最大的变化,是他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主要是觉得年纪不一样了,身体状况也不一样了,受伤就一定还是得去医院,就是很现实的一个事情。”

这种“保护”也体现在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上,他表示越来越能感知“主动”的重要性,“我开始在很多事情上说‘不’,包括拒绝一些自己不想演的剧本”,这是从前的杨洋所不具备的能力。

这些变化,让杨洋看起来没很多同龄人那么焦虑。“作为演员,我的路还很长。”最近几年,杨洋很喜欢在一部作品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他觉得比起每年赶很多戏,这样的节奏才是他所喜欢的。

工作之外,杨洋最喜欢打游戏,游戏能带给他无可替代的放松感觉。“因为游戏是另外一个世界,没人知道你是谁。所以等于有了网络的一个ID,就可以在里面很放松的去行走。”对他而言,游戏或多或少能够弥补,他作为偶像,在生活中的某种缺失,成为短暂链接“高度紧张的偶像生活”与“轻松自在的现实生活”的一个通道。

采访最后,毒眸问杨洋:“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你还会选择做演员吗?或者当初是否会在出国留学和继续当一个舞蹈演员中做选择?”杨洋认真思考片刻,回答道:“如果再选一次的话,我可能还会选择上军艺,我还是想要穿军装。但是穿上军装之后,我不知道会不会再当演员,我可能会出国,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