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盘和林: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时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的重头戏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盘和林: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时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的重头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预计,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字经济、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几大关键词。

夜幕下的北京德胜门。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据新华社报道,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预计,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字经济、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几大关键词。

他表示,“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设定GDP增长目标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而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达到某个增长率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年均增长率设定在5%-6%比较合适,而制造业将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增长来源。

“一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潜力,”他说,“另一方面,从发展前景来看,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大循环建设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制造业升级作为辅助,而且,新基建这个新经济发展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样也需要先进制造业作为基础。”

在众多改革中,盘和林预计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时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的重头戏,其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能是一大看点。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的放权,虽然很复杂和困难,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国企改革将会成为值得突破的关键领域。”他说。

以下为经过界面新闻编辑的专访实录

界面新闻:您预计“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着眼点是什么?

盘和林:总体思路依然是贯彻执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着眼点应在高质量发展上。这个高质量包含了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比如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还包括系统性风险防控,总体经济发展形势稳定向好的高质量;还有进一步保障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高质量等等。

编者注: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四个全面”是指,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界面新闻:您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目标将设定在多少,这其中又有何考量?

盘和林:首先有一点需要强调,国家已经淡化了GDP增长指标,开始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所以未来会慢慢不再为了GDP增长而去发展经济。那既然如此,“十四五”期间设定GDP增长目标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将达到某个增长率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年均增长率设定在5%-6%比较合适,因为从经济发展动能来看,国内国际大循环建设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有完善的制造业结构和强大的市场支撑,并且拥有“一带一路”等多个对外开放战略的优异成绩,因此,尽管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国际形势,经济发展仍然是有潜力的。

界面新闻:和“十三五”期间相比,“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面临哪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盘和林:这个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分析。国内方面,总体来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而言,改革如今进入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制改革,尤其是能源、公共基础设施、产权等关键领域的改革都将深入根源,这些都是“十四五”需要解决的挑战。如何构建健康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机制,比如处理好房地产、金融等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而且,为了应对新经济发展形势,内循环的建设需要我们充分调动社会生产潜力和市场消费能力,这也是重要挑战之一。

最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可能还是来源于国际方面,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给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增加新的不确定性,一些科技和关键中间产品进出口的封锁也将影响我们国内一些关联行业的发展生存,这也会给后续的产业进步和经济增长添加不确定性。

界面新闻:“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在哪里?

盘和林:主要的增长动力和支柱就是在实体经济,再细化点来说就是制造业,这可以分两方面看。一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并且拥有强大的市场作为支撑,同时制造业也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部分,这是未来我们实体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另一方面,从发展前景来看,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大循环建设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制造业升级作为辅助,而且,新基建这个新经济发展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样也需要先进制造业作为基础。所以,制造业是“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增长动力。

界面新闻: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入挖掘国内的消费潜力”,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居民消费迟迟起不来。“十四五”期间,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顺畅程度?

盘和林:需要深入来看振兴消费这个问题。首先,提振消费的关键是要让人们有消费能力,而(新冠)疫情的确影响了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所以,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进一步促进就业才是振兴消费市场的“牛鼻子”。尤其是要通过改革居民收入分配的长效机制,来实现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让老百姓口袋真正有钱,才能维持消费的可持续性。

其次,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方面。未来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贯通供需关系,借助信息平台将消费者需求作为生产的首要目标。同时,需要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的力量,整合供需两侧,实现高效供需匹配,提升市场效率,这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

界面新闻:新冠疫情下,数字经济无疑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各地出台的文件里,“数字经济”都是关键词。您对“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何期待?

盘和林:从客观基础上来看,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形势良好,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我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且通过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科技公司的努力,这些科技已经开始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基础。同时,大数据等新基建战略也保证了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再加上国家目前对于数字经济的扶持,以及数字经济对于提升市场效率、优化供需体系做出的贡献,可以说,客观基础和主观发展意愿以及未来发展逻辑均具备,因而数字经济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后续数字经济将会更多地从商品市场渗透到中间产品市场,从产业链最后一环逐步渗透到中间环节。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可能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界面新闻:近期国家又开了北京、湖南和安徽三个新的自贸区,未来五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否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盘和林:从地理区位上来看,随着新的三个自贸区的加入,目前东南沿海沿线均建设有自贸区,中部地区河南等地也有自贸区建设,但是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衔接处比如江西等地出现了自贸区建设的断层,所以未来五年在这些区域一定还会建设新的自贸区。

同时,从对外开放的政策上来看,全球化进程谁也无法阻止,而某些国家企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阻止,未来我们将会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宽对外贸易朋友圈,积极与欧洲、非洲等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和多元的开放格局。

界面新闻:“十四五”期间,哪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可能会加速推进?

盘和林:国企改革是必然加速推进的方面,比如未来会成立更多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该类公司一直以来因为产权等多种原因难以铺开,之后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因为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能够更好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在关键领域可以起到战略性的核心控股,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等工作能够进一步落实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优化。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的放权,虽然很复杂和困难,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国企改革将会成为值得突破的关键领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盘和林: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时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的重头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预计,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字经济、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几大关键词。

夜幕下的北京德胜门。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据新华社报道,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预计,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字经济、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几大关键词。

他表示,“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设定GDP增长目标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而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达到某个增长率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年均增长率设定在5%-6%比较合适,而制造业将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增长来源。

“一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潜力,”他说,“另一方面,从发展前景来看,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大循环建设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制造业升级作为辅助,而且,新基建这个新经济发展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样也需要先进制造业作为基础。”

在众多改革中,盘和林预计国企改革将是“十四五”时期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的重头戏,其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可能是一大看点。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的放权,虽然很复杂和困难,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国企改革将会成为值得突破的关键领域。”他说。

以下为经过界面新闻编辑的专访实录

界面新闻:您预计“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着眼点是什么?

盘和林:总体思路依然是贯彻执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着眼点应在高质量发展上。这个高质量包含了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比如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还包括系统性风险防控,总体经济发展形势稳定向好的高质量;还有进一步保障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高质量等等。

编者注: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四个全面”是指,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界面新闻:您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目标将设定在多少,这其中又有何考量?

盘和林:首先有一点需要强调,国家已经淡化了GDP增长指标,开始更加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所以未来会慢慢不再为了GDP增长而去发展经济。那既然如此,“十四五”期间设定GDP增长目标的目的将不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将达到某个增长率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年均增长率设定在5%-6%比较合适,因为从经济发展动能来看,国内国际大循环建设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有完善的制造业结构和强大的市场支撑,并且拥有“一带一路”等多个对外开放战略的优异成绩,因此,尽管面对变幻莫测的国内国际形势,经济发展仍然是有潜力的。

界面新闻:和“十三五”期间相比,“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面临哪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盘和林:这个要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分析。国内方面,总体来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具体而言,改革如今进入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制改革,尤其是能源、公共基础设施、产权等关键领域的改革都将深入根源,这些都是“十四五”需要解决的挑战。如何构建健康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机制,比如处理好房地产、金融等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而且,为了应对新经济发展形势,内循环的建设需要我们充分调动社会生产潜力和市场消费能力,这也是重要挑战之一。

最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可能还是来源于国际方面,美国等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给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增加新的不确定性,一些科技和关键中间产品进出口的封锁也将影响我们国内一些关联行业的发展生存,这也会给后续的产业进步和经济增长添加不确定性。

界面新闻:“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在哪里?

盘和林:主要的增长动力和支柱就是在实体经济,再细化点来说就是制造业,这可以分两方面看。一方面,从客观条件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并且拥有强大的市场作为支撑,同时制造业也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部分,这是未来我们实体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另一方面,从发展前景来看,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国际国内大循环建设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模式同样需要制造业升级作为辅助,而且,新基建这个新经济发展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样也需要先进制造业作为基础。所以,制造业是“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增长动力。

界面新闻: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入挖掘国内的消费潜力”,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居民消费迟迟起不来。“十四五”期间,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顺畅程度?

盘和林:需要深入来看振兴消费这个问题。首先,提振消费的关键是要让人们有消费能力,而(新冠)疫情的确影响了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所以,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进一步促进就业才是振兴消费市场的“牛鼻子”。尤其是要通过改革居民收入分配的长效机制,来实现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让老百姓口袋真正有钱,才能维持消费的可持续性。

其次,增强有效供给能力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方面。未来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贯通供需关系,借助信息平台将消费者需求作为生产的首要目标。同时,需要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的力量,整合供需两侧,实现高效供需匹配,提升市场效率,这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

界面新闻:新冠疫情下,数字经济无疑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各地出台的文件里,“数字经济”都是关键词。您对“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有何期待?

盘和林:从客观基础上来看,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形势良好,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我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且通过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科技公司的努力,这些科技已经开始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基础。同时,大数据等新基建战略也保证了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再加上国家目前对于数字经济的扶持,以及数字经济对于提升市场效率、优化供需体系做出的贡献,可以说,客观基础和主观发展意愿以及未来发展逻辑均具备,因而数字经济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后续数字经济将会更多地从商品市场渗透到中间产品市场,从产业链最后一环逐步渗透到中间环节。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可能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界面新闻:近期国家又开了北京、湖南和安徽三个新的自贸区,未来五年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否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盘和林:从地理区位上来看,随着新的三个自贸区的加入,目前东南沿海沿线均建设有自贸区,中部地区河南等地也有自贸区建设,但是中部地区与东南沿海衔接处比如江西等地出现了自贸区建设的断层,所以未来五年在这些区域一定还会建设新的自贸区。

同时,从对外开放的政策上来看,全球化进程谁也无法阻止,而某些国家企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阻止,未来我们将会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宽对外贸易朋友圈,积极与欧洲、非洲等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和多元的开放格局。

界面新闻:“十四五”期间,哪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可能会加速推进?

盘和林:国企改革是必然加速推进的方面,比如未来会成立更多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该类公司一直以来因为产权等多种原因难以铺开,之后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因为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能够更好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在关键领域可以起到战略性的核心控股,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等工作能够进一步落实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优化。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国资委等主管部门的放权,虽然很复杂和困难,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国企改革将会成为值得突破的关键领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