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都是道德家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都是道德家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90后作家、谷崎润一郎、古典学、剑桥大学、自由主义、欧洲、哥特建筑、经济思想家……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9

这本书是90后福建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篇小说从漫游海底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写到列宁格勒铁幕下的萨克斯、万历十五年的春天。陈春成的小说让人不断地记起南方的水汽——既是草木间氤氲的雾气,又是天上绵密低沉的阴云。他说,“我常觉得不断向虚空中扩散的宇宙像极了一个人正在消散的记忆”,或许南方的烟云和大雾弥漫就是这位青年作家看待世间万物的方式。

陈春成小说也会让人想起园林。作家贾行家在阅读时联想到黄昏下的园林,《中华文学选刊》编辑古肩则从陈春成的“废园”中看到了“博尔赫斯式的迷宫”和“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此外,如果社交网络语言令你感到厌烦疲累,阅读陈春成凝练澄净的文字可以带来很好的清涤体验。

《食蓼之虫》

[日] 谷崎润一郎 著 谭晶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8

谷崎润一郎的文学表现出一种“中国趣味”,他在大正时期创作了一些列中国题材的作品,例如《鲛人》《魔术师》《人鱼的叹息》等。《食蓼之虫》写于昭和初年,据谷崎润一郎说,书名源于中国谚语“蓼虫不知苦”。在中文语境里,这句话似乎是在嗤笑耽于爱情中人不知其苦,但谷崎采用的却是它在日语里的引申义——“很多时候也用于人各有秉性,所以应该任个人所好,他人不要干涉。”

《食蓼之虫》讲的是一对夫妻经过长期的试探揣度,终于达成离婚的故事。斯波和美佐子各有其他的伴侣,两人渐行渐远,离婚是注定的结局,但他们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这段婚姻,让它看似和谐美满,既是为了儿子,也是为了心中的忧虑、不舍和期待。如果按照“蓼虫不知苦”的中文意思去解读,这部小说似乎是在讲述婚姻对爱欲的束缚,以及婚姻生活貌合神离的苦闷,但按照谷崎的解释来看,斯波和美佐子达成合约,“采取连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渐进方式来达到分离的目的”,更多地是在讲述故事本身,即事物本来的面貌——婚外情导致的离婚不一定是激烈的、决绝的,相反,它可能是平静的、缓慢的、默契的,毕竟人间的事本就不尽相同。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1》

[英] 玛丽·比尔德 著 周芸 译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9

古典学家再加上剑桥大学,这个组合听上去与大部分人的生活相隔甚远,就连作者玛丽·比尔德也没料到,一个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的生活能引来那么多读者。2006年年初,《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找到比尔德,邀请她为新开的线上刊物撰写博客。在此之前,成日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和西塞罗的比尔德从未关注过博客,对博客这种体裁也抱有学术偏见。“我认为,博客过于即时,里面的思想太过空洞,篇幅通常也很短,对世界没有多大意义,乃是英国新闻评论业螺旋式下滑的又一体现。我也怀疑,博客之于文学,正如相机之于旅游。我担心,就像游客只顾拍照而忽视体验一样,我会在撰写博客中看尽一生。” 比尔德在本书后记中写道。不过,本着负责的态度,比尔德接受了这个任务,她还想着写几个月就放弃,再写一篇文章发到印刷媒体谈谈博客有多么可怕,但她很快就发现了这个体裁的魅力,走红后,BBC同她合作拍摄了多部关于古代文明的纪录片。

这本书是比尔德博客2006年-2008年的文章选辑。她以犀利幽默的文笔畅谈古今,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观照今天的世界。除了谈古罗马的笑话、雕塑上的唇印,比尔德还分享了她在剑桥的生活,试图化解人们对这个顶尖学府的刻板印象,同时,她也以一个“真老师”的身份,给出了不少面试牛津剑桥的建议。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美]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著 徐曦白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0

“自由主义”这个词无处不在,可很少有人能说清什么是“自由主义”,作为东方人,对这个西方概念又多了一层隔膜。如今,自由主义之争喧哗鼎沸,批评者认为自由主义只提倡个人权利,败坏了宗教、家庭和人类共同体,导致了道德的松懈,而捍卫者则坚持自由主义带来了公平、平等、社会主义等观念。

有关自由主义的论述汗牛充栋,但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超出争论的脉络,很少有人去厘清到底何为自由主义,他们一般先承认自由主义这个词说不清道不明,转头又给它下一个定义,然后展开讨论自己为什么批评、为什么捍卫。纽约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这部书避开争论,勾勒了“自由主义”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场景下的具体意义和变迁,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自由主义的词语史,旨在把自由主义当作一个概念来解释,而不是一种加以支持或反对的立场。

通过词语史的研究,罗森布拉特认为我们遗忘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都是道德家。他们的自由主义和我们今天听到的原子式的个人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她指出,自由主义者在谈论权力时一定会强调义务,将自由主义视为保护个人权利及利益的英美传统,实际上是个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是20世纪两次大战及冷战期间对极权主义恐惧的产物。此外,罗森布拉特强调,自由主义也有阴暗的一面,许多自由主义者在其中掺杂了精英主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思想。今天,我们唯从好的精神中仔细辨认历史造成的局限性,才能意识到自由主义话语的优点和缺陷,做出新的阐释。

《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西] 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 著 黄锦桂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8

从经济制度到民族国家,欧洲文明塑造现代世界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用通俗的语言回顾了近5个世纪内欧洲重要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并反思了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弊病。与一般讲述欧洲霸权著作不同的是,麦克伦南的视角超出了民族国家的框架,从跨国族的角度考察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崛起和扩张,以及这段历史对欧盟成立的影响。

不过,过去的几年对欧盟来说是十分艰难的时期,英国脱欧更造成了重创。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中国中心主任殷之光认为,麦克伦南的这部书与其说是通史,不如说是给英国脱欧后的一份“陈情书”,在本书第三章结尾,麦克伦南写道:“欧洲人总体上越来越相信其强大和繁荣的关键在于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

《有毒的话语:亲密关系中哪些话不能乱说》

[法] 罗伯特·纽伦格 著 杨燕萍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9

这两年PUA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从亲密关系到校园职场,以关心、照料和爱为名的操控无处不在,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人们对各种操控行为越来越警惕,开始追寻以平等和尊重为基础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罗伯特·纽伯格分析了亲密关系中造成我们精神消极、错乱和压抑的有毒话语。需要注意的是,纽伯格限定了讨论范围,他所讨论的操控,不是纯粹为了从中获得快感的那种操控,说出有毒话语的人可能只是“为了隐藏可能引发伴侣问题的某种行为”,这更像是淫浸于扭曲恋爱文化中不自省的表现。在他看来,这些话语之所以有毒,是因为伴侣试图把自己的现实强加给对方,迫使TA相信自己所说的,而不是TA们的感受或所见,而这样的有毒话语能够屡试不爽,是因为在爱情中,伴侣的魅力常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缺乏良好基础的信任。

《拱尖天堂》

王南 著
读库|新星出版社 2020-6

清华大学青年建筑学者王南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哥特建筑的历史,并从建筑结构和宗教精神的角度解析其魅力。中世纪时期,哥特教堂从法国发源,一路向英国、西班牙扩展,最后在德国扎根。除了建筑上彩色玻璃、象牙、金属等华美装饰,尖拱、肋拱顶和飞扶壁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营造了宏伟的空间,使之成为中世纪文化艺术的结晶。其中,高耸的尖拱结构直指上空,仿佛能引来天国的光辉,从而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超越之感。值得一提的是,王南的写作不是以个例分析展开的,他将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标准器”,从对比中凸显欧洲各地不同哥特建筑的特征。

《拱尖天堂》是王南“建筑史诗”系列的第十本,该系列由读库出品,计划出版24部作品,覆盖范围极广,涉及东罗马建筑、中国宋元建筑、日本建筑、穆斯林建筑等。目前已有《营造天书》《梦回唐朝》《六朝遗石》等出版。

《伟大的经济思想家》

[法] 乔纳森·康林 著 张云 译
东方出版社 2020-5

经济学家笔下的经济学家是什么样子?会不会专业到读不懂?这本书就是一个“专业+专业=通俗”的范例。它由剑桥大学、悉尼南澳大利亚大学等学校的经济学研究者执笔,介绍了13位重要经济思想家的生平及成就,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等,成功避开了繁冗的经济学术语和方程式,专注于那些对我们生活影响至深的概念,例如劳动分工、储蓄、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都是道德家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90后作家、谷崎润一郎、古典学、剑桥大学、自由主义、欧洲、哥特建筑、经济思想家……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9

这本书是90后福建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篇小说从漫游海底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写到列宁格勒铁幕下的萨克斯、万历十五年的春天。陈春成的小说让人不断地记起南方的水汽——既是草木间氤氲的雾气,又是天上绵密低沉的阴云。他说,“我常觉得不断向虚空中扩散的宇宙像极了一个人正在消散的记忆”,或许南方的烟云和大雾弥漫就是这位青年作家看待世间万物的方式。

陈春成小说也会让人想起园林。作家贾行家在阅读时联想到黄昏下的园林,《中华文学选刊》编辑古肩则从陈春成的“废园”中看到了“博尔赫斯式的迷宫”和“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此外,如果社交网络语言令你感到厌烦疲累,阅读陈春成凝练澄净的文字可以带来很好的清涤体验。

《食蓼之虫》

[日] 谷崎润一郎 著 谭晶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8

谷崎润一郎的文学表现出一种“中国趣味”,他在大正时期创作了一些列中国题材的作品,例如《鲛人》《魔术师》《人鱼的叹息》等。《食蓼之虫》写于昭和初年,据谷崎润一郎说,书名源于中国谚语“蓼虫不知苦”。在中文语境里,这句话似乎是在嗤笑耽于爱情中人不知其苦,但谷崎采用的却是它在日语里的引申义——“很多时候也用于人各有秉性,所以应该任个人所好,他人不要干涉。”

《食蓼之虫》讲的是一对夫妻经过长期的试探揣度,终于达成离婚的故事。斯波和美佐子各有其他的伴侣,两人渐行渐远,离婚是注定的结局,但他们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这段婚姻,让它看似和谐美满,既是为了儿子,也是为了心中的忧虑、不舍和期待。如果按照“蓼虫不知苦”的中文意思去解读,这部小说似乎是在讲述婚姻对爱欲的束缚,以及婚姻生活貌合神离的苦闷,但按照谷崎的解释来看,斯波和美佐子达成合约,“采取连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渐进方式来达到分离的目的”,更多地是在讲述故事本身,即事物本来的面貌——婚外情导致的离婚不一定是激烈的、决绝的,相反,它可能是平静的、缓慢的、默契的,毕竟人间的事本就不尽相同。

《一个剑桥教授的生活1》

[英] 玛丽·比尔德 著 周芸 译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9

古典学家再加上剑桥大学,这个组合听上去与大部分人的生活相隔甚远,就连作者玛丽·比尔德也没料到,一个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的生活能引来那么多读者。2006年年初,《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找到比尔德,邀请她为新开的线上刊物撰写博客。在此之前,成日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和西塞罗的比尔德从未关注过博客,对博客这种体裁也抱有学术偏见。“我认为,博客过于即时,里面的思想太过空洞,篇幅通常也很短,对世界没有多大意义,乃是英国新闻评论业螺旋式下滑的又一体现。我也怀疑,博客之于文学,正如相机之于旅游。我担心,就像游客只顾拍照而忽视体验一样,我会在撰写博客中看尽一生。” 比尔德在本书后记中写道。不过,本着负责的态度,比尔德接受了这个任务,她还想着写几个月就放弃,再写一篇文章发到印刷媒体谈谈博客有多么可怕,但她很快就发现了这个体裁的魅力,走红后,BBC同她合作拍摄了多部关于古代文明的纪录片。

这本书是比尔德博客2006年-2008年的文章选辑。她以犀利幽默的文笔畅谈古今,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观照今天的世界。除了谈古罗马的笑话、雕塑上的唇印,比尔德还分享了她在剑桥的生活,试图化解人们对这个顶尖学府的刻板印象,同时,她也以一个“真老师”的身份,给出了不少面试牛津剑桥的建议。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美]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著 徐曦白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0

“自由主义”这个词无处不在,可很少有人能说清什么是“自由主义”,作为东方人,对这个西方概念又多了一层隔膜。如今,自由主义之争喧哗鼎沸,批评者认为自由主义只提倡个人权利,败坏了宗教、家庭和人类共同体,导致了道德的松懈,而捍卫者则坚持自由主义带来了公平、平等、社会主义等观念。

有关自由主义的论述汗牛充栋,但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超出争论的脉络,很少有人去厘清到底何为自由主义,他们一般先承认自由主义这个词说不清道不明,转头又给它下一个定义,然后展开讨论自己为什么批评、为什么捍卫。纽约城市大学历史学教授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这部书避开争论,勾勒了“自由主义”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场景下的具体意义和变迁,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自由主义的词语史,旨在把自由主义当作一个概念来解释,而不是一种加以支持或反对的立场。

通过词语史的研究,罗森布拉特认为我们遗忘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在内心深处都是道德家。他们的自由主义和我们今天听到的原子式的个人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她指出,自由主义者在谈论权力时一定会强调义务,将自由主义视为保护个人权利及利益的英美传统,实际上是个相当晚近的现象,它是20世纪两次大战及冷战期间对极权主义恐惧的产物。此外,罗森布拉特强调,自由主义也有阴暗的一面,许多自由主义者在其中掺杂了精英主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思想。今天,我们唯从好的精神中仔细辨认历史造成的局限性,才能意识到自由主义话语的优点和缺陷,做出新的阐释。

《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西] 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 著 黄锦桂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8

从经济制度到民族国家,欧洲文明塑造现代世界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用通俗的语言回顾了近5个世纪内欧洲重要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并反思了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弊病。与一般讲述欧洲霸权著作不同的是,麦克伦南的视角超出了民族国家的框架,从跨国族的角度考察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崛起和扩张,以及这段历史对欧盟成立的影响。

不过,过去的几年对欧盟来说是十分艰难的时期,英国脱欧更造成了重创。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全球中国中心主任殷之光认为,麦克伦南的这部书与其说是通史,不如说是给英国脱欧后的一份“陈情书”,在本书第三章结尾,麦克伦南写道:“欧洲人总体上越来越相信其强大和繁荣的关键在于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

《有毒的话语:亲密关系中哪些话不能乱说》

[法] 罗伯特·纽伦格 著 杨燕萍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9

这两年PUA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从亲密关系到校园职场,以关心、照料和爱为名的操控无处不在,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人们对各种操控行为越来越警惕,开始追寻以平等和尊重为基础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罗伯特·纽伯格分析了亲密关系中造成我们精神消极、错乱和压抑的有毒话语。需要注意的是,纽伯格限定了讨论范围,他所讨论的操控,不是纯粹为了从中获得快感的那种操控,说出有毒话语的人可能只是“为了隐藏可能引发伴侣问题的某种行为”,这更像是淫浸于扭曲恋爱文化中不自省的表现。在他看来,这些话语之所以有毒,是因为伴侣试图把自己的现实强加给对方,迫使TA相信自己所说的,而不是TA们的感受或所见,而这样的有毒话语能够屡试不爽,是因为在爱情中,伴侣的魅力常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缺乏良好基础的信任。

《拱尖天堂》

王南 著
读库|新星出版社 2020-6

清华大学青年建筑学者王南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哥特建筑的历史,并从建筑结构和宗教精神的角度解析其魅力。中世纪时期,哥特教堂从法国发源,一路向英国、西班牙扩展,最后在德国扎根。除了建筑上彩色玻璃、象牙、金属等华美装饰,尖拱、肋拱顶和飞扶壁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营造了宏伟的空间,使之成为中世纪文化艺术的结晶。其中,高耸的尖拱结构直指上空,仿佛能引来天国的光辉,从而使人体会到一种精神超越之感。值得一提的是,王南的写作不是以个例分析展开的,他将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标准器”,从对比中凸显欧洲各地不同哥特建筑的特征。

《拱尖天堂》是王南“建筑史诗”系列的第十本,该系列由读库出品,计划出版24部作品,覆盖范围极广,涉及东罗马建筑、中国宋元建筑、日本建筑、穆斯林建筑等。目前已有《营造天书》《梦回唐朝》《六朝遗石》等出版。

《伟大的经济思想家》

[法] 乔纳森·康林 著 张云 译
东方出版社 2020-5

经济学家笔下的经济学家是什么样子?会不会专业到读不懂?这本书就是一个“专业+专业=通俗”的范例。它由剑桥大学、悉尼南澳大利亚大学等学校的经济学研究者执笔,介绍了13位重要经济思想家的生平及成就,其中包括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等,成功避开了繁冗的经济学术语和方程式,专注于那些对我们生活影响至深的概念,例如劳动分工、储蓄、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