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二波疫情如期而至,全球经济反弹后劲不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二波疫情如期而至,全球经济反弹后劲不足

“经济衰退除了受政府封锁措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人们担心感染病毒、自愿避免社交活动所造成的。因此能否实现持久的经济复苏,仍取决于能否成功化解卫生危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肖恩

从封锁、重启,到第二波新冠疫情来袭,全球经济至今未能走出深渊。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用三个关键词形容经济复苏现状:疲软、不平衡、脆弱。

布鲁金斯学会和英国《金融时报》联合创建的“全球经济复苏追踪指数”(TIGER)显示,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并未出现广泛的强势复苏态势,除了极个别国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临严重困难。

上述指数始于2012年,通过实际经济活动、金融市场和信心等各项指标与历史均值的对比,反映当前数据与正常状态的差距。从数据上看,今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有记录以来的最底谷,但较春季疫情爆发时已有所好转。

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布鲁金斯学会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汹涌而至的第二波疫情破坏了许多国家此前为重启经济所作的努力,动摇企业和公众信心,复苏前景并不乐观。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主要经济体不再回到此前全面封锁的状态,经济仍会缓慢恢复,但难以重现数月前大规模重启时迅速反弹的景象。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预计,实现全面复苏可能需要长达5年时间

为了拉动增长,多国央行推出一系列非常规措施,例如大规模购债和为企业提供直接援助。欧洲央行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资产购买规模由7500亿欧元提高到1.35万亿欧元,购买截止期限也由2020年12月延至次年6月。

但在前一阶段强势介入后,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驱动余地有限,政府只能以巨额公共债务为代价,继续出台经济刺激措施。据摩根大通集团的数据,今年以来财政刺激政策已经使全球GDP上升了3.7个百分点。值得庆幸的是,全球低利率的大环境有利于减轻政府还债压力。

尽管复苏困难重重,但也有积极信号传出。随着制造业复工和家庭商品需求上升,全球商品贸易迅速回弹;金融市场也在疫情波动中稳住了阵脚,多个国家股市已经恢复到接近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油价也有所回升。

从地区上看,美国的复苏态势优于欧洲,而中国则领跑全球。

布鲁金斯学会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回到正轨。由于中国政府快速有效的遏制了疫情,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复苏,零售和制造业投资也有所增加。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分析称,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居全球之首,是今年全球唯一能逃过衰退命运的主要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6%,而全球整体或将萎缩5.2%。

在总统特朗普的积极推动下,美国经济也走到了拐点,工业活动和劳动力市场得以收复部分失地。9月美国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53.5,创20个月新高,非制造业PMI也有小幅上行。失业率从从8月的8.4%下降至7.9%,但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服务业依旧处于半停滞状态,加上对第二波疫情的担忧日益加剧,疫情对美国经济产生长期“伤疤效应”的风险不断提高。私营部门对复苏前景的信心受损,又会影响商业投资和就业机会,不利于生产力提升,形成恶性循环。

在两党博弈下,美国迟迟未能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使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消费增速放缓。随着大选临近,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也会压制消费者和企业信心。

在艰难应付第二波疫情的欧元区,通货紧缩可能带来一段长久的下行阶段。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下跌0.2%,为四年来首次增速转负,9月增速降幅继续小幅扩大;未季调核心CPI年率初值8月降至0.4%,创下200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9月继续跌至0.2%。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也表现不佳。受困于不良贷款的银行体系本就制约着印度经济发展,而此前过分放松的封锁措施使印度疫情死灰复燃。印度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700万,大有在短期内赶超美国的势头。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活动也因疫情集中爆发而大幅萎缩,尚未出台有力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对全球600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调查,42%的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将遵循“U型”复苏轨迹,即在几个季度至两年内持续下跌,随后按照更健康的步调缓慢回升至最初水平。今年第三季度正是从下滑到复苏的拐点阶段。

32%的CEO则持更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将呈现“L型”曲线,经济复苏受高失业率影响而陷入停滞,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

图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国际货币基金指出,经济衰退除了受政府封锁措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人们担心感染病毒、自愿避免社交活动所造成的。因此能否实现持久的经济复苏,仍取决于能否成功化解这场公共卫生危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二波疫情如期而至,全球经济反弹后劲不足

“经济衰退除了受政府封锁措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人们担心感染病毒、自愿避免社交活动所造成的。因此能否实现持久的经济复苏,仍取决于能否成功化解卫生危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肖恩

从封锁、重启,到第二波新冠疫情来袭,全球经济至今未能走出深渊。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用三个关键词形容经济复苏现状:疲软、不平衡、脆弱。

布鲁金斯学会和英国《金融时报》联合创建的“全球经济复苏追踪指数”(TIGER)显示,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并未出现广泛的强势复苏态势,除了极个别国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临严重困难。

上述指数始于2012年,通过实际经济活动、金融市场和信心等各项指标与历史均值的对比,反映当前数据与正常状态的差距。从数据上看,今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有记录以来的最底谷,但较春季疫情爆发时已有所好转。

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布鲁金斯学会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汹涌而至的第二波疫情破坏了许多国家此前为重启经济所作的努力,动摇企业和公众信心,复苏前景并不乐观。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主要经济体不再回到此前全面封锁的状态,经济仍会缓慢恢复,但难以重现数月前大规模重启时迅速反弹的景象。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预计,实现全面复苏可能需要长达5年时间

为了拉动增长,多国央行推出一系列非常规措施,例如大规模购债和为企业提供直接援助。欧洲央行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资产购买规模由7500亿欧元提高到1.35万亿欧元,购买截止期限也由2020年12月延至次年6月。

但在前一阶段强势介入后,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驱动余地有限,政府只能以巨额公共债务为代价,继续出台经济刺激措施。据摩根大通集团的数据,今年以来财政刺激政策已经使全球GDP上升了3.7个百分点。值得庆幸的是,全球低利率的大环境有利于减轻政府还债压力。

尽管复苏困难重重,但也有积极信号传出。随着制造业复工和家庭商品需求上升,全球商品贸易迅速回弹;金融市场也在疫情波动中稳住了阵脚,多个国家股市已经恢复到接近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油价也有所回升。

从地区上看,美国的复苏态势优于欧洲,而中国则领跑全球。

布鲁金斯学会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回到正轨。由于中国政府快速有效的遏制了疫情,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复苏,零售和制造业投资也有所增加。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分析称,中国经济的恢复速度居全球之首,是今年全球唯一能逃过衰退命运的主要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1.6%,而全球整体或将萎缩5.2%。

在总统特朗普的积极推动下,美国经济也走到了拐点,工业活动和劳动力市场得以收复部分失地。9月美国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53.5,创20个月新高,非制造业PMI也有小幅上行。失业率从从8月的8.4%下降至7.9%,但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服务业依旧处于半停滞状态,加上对第二波疫情的担忧日益加剧,疫情对美国经济产生长期“伤疤效应”的风险不断提高。私营部门对复苏前景的信心受损,又会影响商业投资和就业机会,不利于生产力提升,形成恶性循环。

在两党博弈下,美国迟迟未能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使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个人消费增速放缓。随着大选临近,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也会压制消费者和企业信心。

在艰难应付第二波疫情的欧元区,通货紧缩可能带来一段长久的下行阶段。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下跌0.2%,为四年来首次增速转负,9月增速降幅继续小幅扩大;未季调核心CPI年率初值8月降至0.4%,创下200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9月继续跌至0.2%。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主要经济体也表现不佳。受困于不良贷款的银行体系本就制约着印度经济发展,而此前过分放松的封锁措施使印度疫情死灰复燃。印度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700万,大有在短期内赶超美国的势头。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活动也因疫情集中爆发而大幅萎缩,尚未出台有力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对全球600名首席执行官进行的调查,42%的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将遵循“U型”复苏轨迹,即在几个季度至两年内持续下跌,随后按照更健康的步调缓慢回升至最初水平。今年第三季度正是从下滑到复苏的拐点阶段。

32%的CEO则持更悲观的态度,他们认为经济将呈现“L型”曲线,经济复苏受高失业率影响而陷入停滞,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

图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国际货币基金指出,经济衰退除了受政府封锁措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人们担心感染病毒、自愿避免社交活动所造成的。因此能否实现持久的经济复苏,仍取决于能否成功化解这场公共卫生危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