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演员配不配得一个 S,谁说了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演员配不配得一个 S,谁说了算?

制片人?导演?观众?

文|dsfysweixin  柴柴可夫斯基

好戏终于开场了。

吃瓜群众们苦等一周,终于在昨天播出的《演员请就位2》第二期节目中,看到了李诚儒怒怼郭敬明的片段。

让李诚儒说出这种话,郭敬明怕是捅了大马蜂窝。

何故?

郭敬明把一张S卡给了演技稚嫩的何昶希。

这把李诚儒看急了:怎么向其他演员交待?让其他演员情何以堪?

镜头切换,后台的演员也一片哗然,表情复杂。

而参演《以家人之名》的演员董思怡,直接在台上替所有参赛演员问了出来:

所以我想问一下四位导演

大家给 S 的标准都是什么呀?

别说台上的演员们,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估计也懵了:这S卡发得也太随意了点吧?

这S卡怎么发,乍一看,还真摸不着套路。

别说S卡了,就连导演们评价演员表演的标准,都难以捉摸。

01

面对同样一场表演,导演们对整场戏的难易程度、演员的呈现效果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比如评价张大大在《我和我的祖国》片段中的表演,导演们就出现了分歧。

由于场景设定,张大大全程都需要戴着口罩表演,而且只有两三句台词。

也就是说,他只能通过眼睛和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世界。连小学数学都没学会就拿到了高数的试卷,张大大显然是崩溃的。

然而,尔冬升却不这么认为。他给出了一个观点:演员的脸被口罩遮住之后,面部表演全部凝聚在眼神中,这对演员来说是更容易出彩的机会。

其实,尔冬升这番话没错。对于张译这样演技纯熟的演员,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炫技时刻。不过对于“小学生”张大大来说,只能是“这道题好难,我不会”。

所以,陈凯歌立刻表达了不同意见。

他作为参与拍摄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首先肯定了演员戴口罩表演的难度。

其次,他又肯定了张大大在这场戏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不至于将其一棍子打死。

张大大的表演在观众看来,可以算得上是“灾难”了,但导演们尚且有不同想法。那么对于水准之上的表演呢?导演们同样可能意见相左。

《少年的你》这场表演中,赵薇尤其盛赞了施柏宇的表现,认为他处理细节十分到位。最后,施柏宇得到了赵薇的S卡。

但陈凯歌和郭敬明却直摇头。他们俩一致认为施柏宇的台词不清楚,严重影响了观感。

这张S卡,估计两位导演也不算完全满意。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观众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四位导演们对于S卡的发放标准并不统一。

对同一段表演、同一个演员的不同评价背后,暗含着导演们各自的喜好、立场和角度。所以他们有时意见统一,有时却针锋相对。

当然,在评价演员时产生矛盾的可不止有这四位导演。

别忘了,在第一期节目中,制片人为40位参赛演员做出的市场评级曾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节目组在开场时便将演员的市场等级由高到低分为:S级、A级和B级。其中有不少演员的市场评级令四位导演和其他演员倍感意外。

马苏、倪虹洁、温峥嵘,这几位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又有代表作傍身的女演员哪个不是颜值能打演技过硬?

不好意思,统统B级。

尤其是具有国民知名度的马苏被划入B级,赵薇、陈凯歌显然很惊讶。

但制片人指出,到了一定年纪后,女性演员确实会面临一个很不公平的职业环境:

婚姻生活对女演员艺术生命的损伤要普遍大于男演员;

市场上缺乏适合熟龄女性的角色,等等。

演员兼制作人现身说法

因此,这些导演们喜欢、认可的中年女演员,就被市场推向了尴尬的位置。

相反,一些深耕某一领域多年的演员却得到了制片人手中的S卡,比如“文艺片女王”黄璐和“抗日剧专业户”杨志刚。

看到杨志刚被评为S级,郭敬明满脸问号,还被赵薇调侃“只看偶像剧”。

但从制片人的角度看,杨志刚在中老年群体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选择他自然就有了收视保障,在市场考量上是安全之举。

此外,演员本人的负面新闻也会影响制片人对其的市场评判。

演员张铭恩虽然演技尚可,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绯闻缠身,制片人均认为他“有风险”,因而被划入B级。

马苏被评为B级,恐怕亦是如此。

相比之下,因出演爆款剧《三十而已》的“绿茶”林有有而频频被骂上热搜的张月,虽然只是个出道两年的新人演员,却因有高热度傍身,直接被送上S级宝座。

相信看完市场评级,听完导演点评,观众对于“S级”,或是评价演员的标准更加困惑了——

这“S”的标准,也太乱了吧?

到底谁才算是真正配得上这张S卡?

换言之,我们在评价演员时,是否能有一个基于共识的标准?

02

但是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种“乱”,让节目变得异常精彩。

像郭敬明和李诚儒Battle这种喜闻乐见的“撕逼”桥段谁不爱看?

不过,热闹过后,我们仔细想想郭敬明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上一季《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就因自己颇为不同的审美取向引起过热议,他对此的回应是: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但是还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在昨天的节目里,面对李诚儒的炮火,郭敬明再次淡定回应:

“每个导演的选角都有自己的标准。我未来想要拍的东西里,有些角色是何昶希能够很好地去完成,但其他演员不一定能够很好驾驭的。”

不得不说,站在导演角度的郭敬明在给何昶希S卡时,是真诚的。

但凡看过《小时代》的观众都能看出,何昶希确实长在了郭敬明的审美点上。

同时,郭敬明向来不害怕启用新人,陈学冬、谢依霖这样的年轻演员都是从《小时代》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而上一季郭敬明力挺的金靖,也带给观众很大惊喜。

但是,李诚儒作为演员,对导演将S卡发给一个没有演技的小白提出质疑,同样没有问题。

我们也看到后台的演员为此发出“抗议”的声音。对演员来说,看到一个演技不过关的同行得到了导演的认可,确实有理由发出质疑。

然而在现实中,演员想得到某个角色,必然要经受来自各方的考量。对于某位演员的评价,也必然包含了多重标准——

导演不仅要对演员的专业水准进行把关,还需要考量角色与演员的契合度;

以制片人为代表的资方需要优先考虑的,是演员是否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和观众认可度;

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我们更在乎演员本人是否讨喜,表演是否能够打动我们,说服我们相信角色真实存在……

因此,节目中这些看似“混乱”的评价标准,正是一个演员进入行业后的必经之路。

节目中的冲突也并非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嘉宾的观点更无关对错,它们更像是影视行业中各方博弈的缩影。

本质上,这种“混乱”是影视行业不同环节不同位置上的人,从各自利益和立场出发,必然会产生的冲突和碰撞。

《演员请就位》无非是把这种影视生态圈搬上舞台,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罢了。

节目中,曾有一位参赛演员吐槽节目赛制“不公平”:市场评级高的演员有优先选择权,而市场评级低的演员只能捡别人挑剩下的角色演。

郭敬明一语道破天机:现实比这更残酷。

就拿选角的面试环节来说。

节目第一期,尔冬升不仅痛批了演技不过关的人气偶像陈宥维,也给长相好、有经验的女演员王楚然泼了一盆冷水。

上镜漂漂亮亮的女演员,市场上有多少呢?捧出好几个影后的尔冬升毫不客气地说,像你这样的女演员有很多,最糟糕是没性格。

如果王楚然以这种水准来试戏,在尔冬升这里只能是果断刷掉。

那么尔冬升挑女主角是什么标准呢?

袁咏仪和舒淇都是很好的例子。

前者在演《新不了情》前是一张白纸,结果凭借这部戏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后者被尔冬升发掘后,一举斩获金像奖最佳女配和最佳新人奖,进而走上“最佳女主角”的道路。

尔冬升选择她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演员自身性格特质的判断。

尔冬升第一次见到袁咏仪,就被她直率又灵动的动态所吸引。这种神气正是片中的阿敏所需要的,因此很快便敲定了她。

而敲定舒淇,则是因为尔冬升觉得这个女演员的眼神特别聪明。而片中角色亦是隐忍而聪明的,于是非舒淇莫属。

可以看出,尔冬升非常注重演员与角色的吻合度,以及演员自身气质中的“灵气”,或者说是演员自身的表演天赋和领悟能力。

前段时间,许鞍华新片《第一炉香》的选角也闹得沸沸扬扬。马思纯和彭于晏被网友嘲笑是一对地下党形婚夫妇。

虽然吃瓜群众对选角不满,但许鞍华却在采访中多次力挺马思纯。

电影尚未上映,但可以肯定,马思纯演绎的葛薇龙,也许不是原著粉心中的葛薇龙,却是经过许鞍华之手,浸淫着许鞍华审美观和人生观的葛薇龙。

符合“粉扑子脸”的年轻女演员有不少,但符合许鞍华标准的女演员,有且只有一个。

这对其他参与选角的女演员来说残酷吗?可能有点。但经受住导演的万般挑选,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角色做足准备,难道不是每个演员的必修课吗?

又或者,一个演员拥有了过硬的实力,也与角色设定相吻合,他能过得了导演关,也不一定能过市场关。

年纪、声誉、知名度……这些专业能力之外的条件都影响着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力,也必然成为市场检验演员的标准。

所以,评价一个演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过人的天赋、扎实的演技、与角色的高度契合?还是超高的人气、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魅力以及强大的观众缘?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看:

每一种评价标准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无关对错。

正是这些多元评价促成了一个演员的成长,也助推了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

03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对节目呈现出的评价之“乱”多少有些释怀了。

我们看到的,无非是影视行业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

那么,《演员请就位》打造出这幅影视行业生态链的缩影图,用意何在?

正如黄奕所说,她需要这个舞台。

换言之,她不缺实力,但市场评价却因个人婚姻生活而受损。这一次,她希望被重新看见。

和她一样,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演员,无论年龄、实力和市场定位如何,都渴望被重新看见。

这个舞台上,关于演员评价标准的观点相互交锋,不断拉锯,最终形成了含义丰富的阐释和讨论空间。

于演员而言,这个空间让那些有实力没市场的、有市场没方向的、有方向没伯乐的,总之是各种各样“为一元评价标准所苦”的演员们得到展示的平台;

于观众而言,这是一个了解影视行业生态环境的好机会。吃瓜群众多了一份饭后谈资,影迷们多了一点多未来有好戏看的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用意之一。

在第一期节目的开始,制片人们给演员做市场定级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于S级演员的评价标准。

不难发现,大多数制片人的观点正在趋于一致。

演技纯熟、角色匹配度高、知名度高,这些都是制片人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而S级的演员需要具备演员的基本素养,即表演功力——对角色的感受力,对导演要求的领悟力,这一观点正在成为各方评价演员的共识。

让观众在众说纷纭的演员评价标准中,看见这点正在形成的行业共识、呼吁未来能够形成更加稳定可靠的行业共识。这是用意之二。

最后一点用意,陈凯歌表达到位——

市场定级并非绝对,它随时可能根据演员状态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因此,影视行业的每个环节能做并且应该做的就是恪尽职守。

演员爱惜自己的艺术生命,导演必须忠于艺术创作,制片人也必须努力平衡好艺术表达和市场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在其位谋其职——

演员还会愁没有好戏拍吗?

我们还会愁没有好戏看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郭敬明

  • 3699元的妆造色彩测试,割韭菜的新智商税?
  • 人均消费1500元,郭敬明开始赚普通人的钱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演员配不配得一个 S,谁说了算?

制片人?导演?观众?

文|dsfysweixin  柴柴可夫斯基

好戏终于开场了。

吃瓜群众们苦等一周,终于在昨天播出的《演员请就位2》第二期节目中,看到了李诚儒怒怼郭敬明的片段。

让李诚儒说出这种话,郭敬明怕是捅了大马蜂窝。

何故?

郭敬明把一张S卡给了演技稚嫩的何昶希。

这把李诚儒看急了:怎么向其他演员交待?让其他演员情何以堪?

镜头切换,后台的演员也一片哗然,表情复杂。

而参演《以家人之名》的演员董思怡,直接在台上替所有参赛演员问了出来:

所以我想问一下四位导演

大家给 S 的标准都是什么呀?

别说台上的演员们,就是屏幕前的观众估计也懵了:这S卡发得也太随意了点吧?

这S卡怎么发,乍一看,还真摸不着套路。

别说S卡了,就连导演们评价演员表演的标准,都难以捉摸。

01

面对同样一场表演,导演们对整场戏的难易程度、演员的呈现效果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比如评价张大大在《我和我的祖国》片段中的表演,导演们就出现了分歧。

由于场景设定,张大大全程都需要戴着口罩表演,而且只有两三句台词。

也就是说,他只能通过眼睛和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世界。连小学数学都没学会就拿到了高数的试卷,张大大显然是崩溃的。

然而,尔冬升却不这么认为。他给出了一个观点:演员的脸被口罩遮住之后,面部表演全部凝聚在眼神中,这对演员来说是更容易出彩的机会。

其实,尔冬升这番话没错。对于张译这样演技纯熟的演员,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炫技时刻。不过对于“小学生”张大大来说,只能是“这道题好难,我不会”。

所以,陈凯歌立刻表达了不同意见。

他作为参与拍摄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首先肯定了演员戴口罩表演的难度。

其次,他又肯定了张大大在这场戏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不至于将其一棍子打死。

张大大的表演在观众看来,可以算得上是“灾难”了,但导演们尚且有不同想法。那么对于水准之上的表演呢?导演们同样可能意见相左。

《少年的你》这场表演中,赵薇尤其盛赞了施柏宇的表现,认为他处理细节十分到位。最后,施柏宇得到了赵薇的S卡。

但陈凯歌和郭敬明却直摇头。他们俩一致认为施柏宇的台词不清楚,严重影响了观感。

这张S卡,估计两位导演也不算完全满意。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观众看着看着就会发现,四位导演们对于S卡的发放标准并不统一。

对同一段表演、同一个演员的不同评价背后,暗含着导演们各自的喜好、立场和角度。所以他们有时意见统一,有时却针锋相对。

当然,在评价演员时产生矛盾的可不止有这四位导演。

别忘了,在第一期节目中,制片人为40位参赛演员做出的市场评级曾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节目组在开场时便将演员的市场等级由高到低分为:S级、A级和B级。其中有不少演员的市场评级令四位导演和其他演员倍感意外。

马苏、倪虹洁、温峥嵘,这几位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又有代表作傍身的女演员哪个不是颜值能打演技过硬?

不好意思,统统B级。

尤其是具有国民知名度的马苏被划入B级,赵薇、陈凯歌显然很惊讶。

但制片人指出,到了一定年纪后,女性演员确实会面临一个很不公平的职业环境:

婚姻生活对女演员艺术生命的损伤要普遍大于男演员;

市场上缺乏适合熟龄女性的角色,等等。

演员兼制作人现身说法

因此,这些导演们喜欢、认可的中年女演员,就被市场推向了尴尬的位置。

相反,一些深耕某一领域多年的演员却得到了制片人手中的S卡,比如“文艺片女王”黄璐和“抗日剧专业户”杨志刚。

看到杨志刚被评为S级,郭敬明满脸问号,还被赵薇调侃“只看偶像剧”。

但从制片人的角度看,杨志刚在中老年群体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选择他自然就有了收视保障,在市场考量上是安全之举。

此外,演员本人的负面新闻也会影响制片人对其的市场评判。

演员张铭恩虽然演技尚可,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绯闻缠身,制片人均认为他“有风险”,因而被划入B级。

马苏被评为B级,恐怕亦是如此。

相比之下,因出演爆款剧《三十而已》的“绿茶”林有有而频频被骂上热搜的张月,虽然只是个出道两年的新人演员,却因有高热度傍身,直接被送上S级宝座。

相信看完市场评级,听完导演点评,观众对于“S级”,或是评价演员的标准更加困惑了——

这“S”的标准,也太乱了吧?

到底谁才算是真正配得上这张S卡?

换言之,我们在评价演员时,是否能有一个基于共识的标准?

02

但是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这种“乱”,让节目变得异常精彩。

像郭敬明和李诚儒Battle这种喜闻乐见的“撕逼”桥段谁不爱看?

不过,热闹过后,我们仔细想想郭敬明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上一季《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就因自己颇为不同的审美取向引起过热议,他对此的回应是: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

但是还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在昨天的节目里,面对李诚儒的炮火,郭敬明再次淡定回应:

“每个导演的选角都有自己的标准。我未来想要拍的东西里,有些角色是何昶希能够很好地去完成,但其他演员不一定能够很好驾驭的。”

不得不说,站在导演角度的郭敬明在给何昶希S卡时,是真诚的。

但凡看过《小时代》的观众都能看出,何昶希确实长在了郭敬明的审美点上。

同时,郭敬明向来不害怕启用新人,陈学冬、谢依霖这样的年轻演员都是从《小时代》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而上一季郭敬明力挺的金靖,也带给观众很大惊喜。

但是,李诚儒作为演员,对导演将S卡发给一个没有演技的小白提出质疑,同样没有问题。

我们也看到后台的演员为此发出“抗议”的声音。对演员来说,看到一个演技不过关的同行得到了导演的认可,确实有理由发出质疑。

然而在现实中,演员想得到某个角色,必然要经受来自各方的考量。对于某位演员的评价,也必然包含了多重标准——

导演不仅要对演员的专业水准进行把关,还需要考量角色与演员的契合度;

以制片人为代表的资方需要优先考虑的,是演员是否具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和观众认可度;

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我们更在乎演员本人是否讨喜,表演是否能够打动我们,说服我们相信角色真实存在……

因此,节目中这些看似“混乱”的评价标准,正是一个演员进入行业后的必经之路。

节目中的冲突也并非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嘉宾的观点更无关对错,它们更像是影视行业中各方博弈的缩影。

本质上,这种“混乱”是影视行业不同环节不同位置上的人,从各自利益和立场出发,必然会产生的冲突和碰撞。

《演员请就位》无非是把这种影视生态圈搬上舞台,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罢了。

节目中,曾有一位参赛演员吐槽节目赛制“不公平”:市场评级高的演员有优先选择权,而市场评级低的演员只能捡别人挑剩下的角色演。

郭敬明一语道破天机:现实比这更残酷。

就拿选角的面试环节来说。

节目第一期,尔冬升不仅痛批了演技不过关的人气偶像陈宥维,也给长相好、有经验的女演员王楚然泼了一盆冷水。

上镜漂漂亮亮的女演员,市场上有多少呢?捧出好几个影后的尔冬升毫不客气地说,像你这样的女演员有很多,最糟糕是没性格。

如果王楚然以这种水准来试戏,在尔冬升这里只能是果断刷掉。

那么尔冬升挑女主角是什么标准呢?

袁咏仪和舒淇都是很好的例子。

前者在演《新不了情》前是一张白纸,结果凭借这部戏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后者被尔冬升发掘后,一举斩获金像奖最佳女配和最佳新人奖,进而走上“最佳女主角”的道路。

尔冬升选择她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演员自身性格特质的判断。

尔冬升第一次见到袁咏仪,就被她直率又灵动的动态所吸引。这种神气正是片中的阿敏所需要的,因此很快便敲定了她。

而敲定舒淇,则是因为尔冬升觉得这个女演员的眼神特别聪明。而片中角色亦是隐忍而聪明的,于是非舒淇莫属。

可以看出,尔冬升非常注重演员与角色的吻合度,以及演员自身气质中的“灵气”,或者说是演员自身的表演天赋和领悟能力。

前段时间,许鞍华新片《第一炉香》的选角也闹得沸沸扬扬。马思纯和彭于晏被网友嘲笑是一对地下党形婚夫妇。

虽然吃瓜群众对选角不满,但许鞍华却在采访中多次力挺马思纯。

电影尚未上映,但可以肯定,马思纯演绎的葛薇龙,也许不是原著粉心中的葛薇龙,却是经过许鞍华之手,浸淫着许鞍华审美观和人生观的葛薇龙。

符合“粉扑子脸”的年轻女演员有不少,但符合许鞍华标准的女演员,有且只有一个。

这对其他参与选角的女演员来说残酷吗?可能有点。但经受住导演的万般挑选,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角色做足准备,难道不是每个演员的必修课吗?

又或者,一个演员拥有了过硬的实力,也与角色设定相吻合,他能过得了导演关,也不一定能过市场关。

年纪、声誉、知名度……这些专业能力之外的条件都影响着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力,也必然成为市场检验演员的标准。

所以,评价一个演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过人的天赋、扎实的演技、与角色的高度契合?还是超高的人气、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魅力以及强大的观众缘?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看:

每一种评价标准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无关对错。

正是这些多元评价促成了一个演员的成长,也助推了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

03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对节目呈现出的评价之“乱”多少有些释怀了。

我们看到的,无非是影视行业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

那么,《演员请就位》打造出这幅影视行业生态链的缩影图,用意何在?

正如黄奕所说,她需要这个舞台。

换言之,她不缺实力,但市场评价却因个人婚姻生活而受损。这一次,她希望被重新看见。

和她一样,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演员,无论年龄、实力和市场定位如何,都渴望被重新看见。

这个舞台上,关于演员评价标准的观点相互交锋,不断拉锯,最终形成了含义丰富的阐释和讨论空间。

于演员而言,这个空间让那些有实力没市场的、有市场没方向的、有方向没伯乐的,总之是各种各样“为一元评价标准所苦”的演员们得到展示的平台;

于观众而言,这是一个了解影视行业生态环境的好机会。吃瓜群众多了一份饭后谈资,影迷们多了一点多未来有好戏看的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这是用意之一。

在第一期节目的开始,制片人们给演员做市场定级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对于S级演员的评价标准。

不难发现,大多数制片人的观点正在趋于一致。

演技纯熟、角色匹配度高、知名度高,这些都是制片人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而S级的演员需要具备演员的基本素养,即表演功力——对角色的感受力,对导演要求的领悟力,这一观点正在成为各方评价演员的共识。

让观众在众说纷纭的演员评价标准中,看见这点正在形成的行业共识、呼吁未来能够形成更加稳定可靠的行业共识。这是用意之二。

最后一点用意,陈凯歌表达到位——

市场定级并非绝对,它随时可能根据演员状态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因此,影视行业的每个环节能做并且应该做的就是恪尽职守。

演员爱惜自己的艺术生命,导演必须忠于艺术创作,制片人也必须努力平衡好艺术表达和市场需求。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在其位谋其职——

演员还会愁没有好戏拍吗?

我们还会愁没有好戏看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