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越是呼喊“成为自己”,越是泯然众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越是呼喊“成为自己”,越是泯然众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格非、女性、自然、乔治·斯坦纳、职场妈妈、太平天国、善恶、现代性与本真性、AI……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相遇》

格非 著
KEY-可以文化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8

一位英格兰上校、一位江南来的驻藏官员、一位苏格兰牧师、一位藏传佛教大主持,四个人在晚清时期的西藏相遇,他们用肉身展开一场厮杀搏斗,交织起死亡的命运,神思却游离其外,于山谷荒野中找寻各自文化声音的回荡。《相遇》曾被誉为格非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原型是20世纪初英军占领拉萨的一段往事。这本同名小说集收录了《时间的炼金术》《凉州词》等13部格非中短篇小说,它们或是历史故事的演绎,或围绕故人展开。作为学者兼作家,格非的语言隽永典雅,故事幽明恍惚,富有哲思。

1987年,格非在《收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迷舟》,这篇带有博尔赫斯印记的小说很快使他以“先锋作家”闻名,而后,格非又创作了《褐色鸟群》等中短篇先锋小说。不过随着“江南三部曲”的出版和获奖,人们对格非作品的讨论更多转向了他创作转型后的长篇小说。此次KEY-可以文化推出的“格非·作品系列”集结了格非的43部中短篇小说,除《相遇》一册外,还有《戒指花》《锦瑟》《迷舟》,涵盖了他早期带有“先锋色彩”的实验性作品以及近期新作。此外,该系列还出版了格非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敌人》《边缘》与《欲望的旗帜》。

《超凡脱俗的鸟》

[美] 布拉德·沃森 著 黄建树 译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7

在一个视女性为生育工具的年代,不能生育的女性会怎样?简·奇泽姆生于20世纪初的密西西比乡间,因为先天生理缺陷,她从小就无法像普通女孩那样幻想爱情和婚姻,但自然赋予了她一种犹如磐石的美,“她坚如磐石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连自身的意志也无法动摇这种状态”。这个长着蓝眼睛和深黑色头发的女孩在田野间无所畏惧地生长,她的生活由与自然相关的一切组成:奶牛、蚊子、小鹿、野狗、旋风、冰雹……唯一与她无关的,就是生儿育女。

布拉德·沃森在《超凡脱俗的鸟》中借用简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对完整性的渴求,这种渴求是真实的,但简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幻象的完整性和爱情一样不可得,认清这一点后,生活就是不断地去克服这种渴望带来的搅扰,就像她曾经期待长大后不再失禁,可最终明白“不论它多么令人讨厌,它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部小说延续了沃森作品中对自然残酷与美的一贯探讨,2016年,本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美] 乔治·斯坦纳 [法] 洛尔·阿德勒 著 秦三澍 王子童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9

从2002年2014年,美国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勒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场跨越十年的对话被收录在这本谈话录里。 “漫长的星期六”,是斯坦纳对人类境况的隐喻:“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这星期六,是一种既包含绝望——基督被可怕地杀戮和埋葬——又充满希望的机制。绝望和希望当然是人类状况的两面。”

从文学、政治、电影到情欲、性别、创造力,斯坦纳敏捷地穿梭于各个旋转门之间,用自己的生平游织起人类自古到今的遗产:一个犹太儿童如何逃脱纳粹的迫害,一个多语言使用者如何看待英美语言对现代世界的塑造、一个年迈的人文主义者如何思索死亡与等待。今年2月,90岁的斯坦纳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恐怕很难再有人用这种“纵横四海”的方式去思考世界。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斯坦纳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理论批评家,他拒绝用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理论是对文本丰富性的简化,如果不掌握经典、不熟悉别国的文学,批评也只是流于肤浅。斯坦纳对理论的态度与另一位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相似,两人相继离世,令人一再感慨,古老的传统渐行渐远,我们正迈入一个没有人文主义大师的时代。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美] 凯特琳·柯林斯 著 汪洋 周长天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0

最近,张桂梅校长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的言论引发争议。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她们是否是职场女性的“敌人”,这些问题已经被讨论过多次,很多时候,回归家庭还是走进职场,被描述为女性的选择,但在事实层面上,女性是否有这样的选择空间值得怀疑。相比于专心事业或家庭,“上班赚钱,下班鸡娃”是更多中国城市女性的实际处境,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与当下的育儿生态将“密集母职”加在她们身上,另一方面,巨大的经济压力又迫使她们在育儿之外紧抓工作。

如何解决社会再生产问题,是资本主义的一大难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凯特琳·柯林斯先后对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的135位中产职场妈妈进行了访谈,她发现,这四个国家育儿福利制度、市场配置对女性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在以两性平等政策闻名的瑞典,育儿依托政策获得了政府、员工雇主、亲密关系伴侣的支持,家庭-事业对女性而言不再是单选题,也不是压迫人的夹缝,相较之下,美国的职场妈妈在自由主义福利模式下能获得的支援是四国中最少的,她们往往在事业和家庭间忙得焦头烂额,却不可避免地被提倡“全心全意为公司”的职场文化边缘化。

在育儿和职场之间,女性能否有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育儿机制、国家政策能否提供有效支持。不过,柯林斯也强调,她所调查的国家都存在不切实际的“好妈妈”标准,单靠政策无法解决女性的困境,我们的社会也亟需反思,何为“母职”,何为“工作”,何为“家庭”。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

简又文 著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0-10

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的日常行动是什么样的?又如何走向失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往往会为材料所限,一来,起义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少能留下文字资料,二来,官修史书的传统常隐去起义的起因经过,或是寥寥几笔带过,还夹杂不少贬斥之言,难以为用。历史学家简又文是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的拓荒者,他投身此项研究五十余年,这本书是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通过实地探寻考察,收集了大量太平军文物,例如手稿、宣传单、印章、拓片、钱币等,将这些材料与史籍、外文资料结合,以太平军的视角还原了整个运动的过程,包括这场运动得以兴起的现实基础、太平军的日常军事行动与长期战略目标。

简又文曾和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合作,历时六年将这本书译介到英文世界。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者史景迁在英文版序言中推测,简又文将太平军视作革命者,将清军视为反革命者,可能与简又文出身广东有关,这种立场使得他在三合会众、太平军中女性角色等问题上产生了与主流不同的认知,另外,芮玛丽等人对同治中兴的研究可以补充清廷镇压起义的视角,与简又文之作互为参照。

《人类善恶小史》

[西] 策妄·阿拉布坦 著 [智] 亚历珊德拉·雅科斯塔 绘 
浦睿文化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10

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德国的外交官们何以在至暗时刻选择向善?被当作正义之举的黑人解放运动对林肯本人来说,是善的驱动还是利益的抉择?以准格尔蒙古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名行走世界的西班牙作家反复审视着“恶魔并非永远邪恶”这句话,并写下了31位历史人物抉择善恶的故事,它们有的予人警示,有的带来希望,还有一些促使我们去思考何为善恶、善恶观念与实践结果之间的裂隙。另外,本书还配有智利插画师亚历山德拉·雅科斯塔绘制的41幅插图。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加] 查尔斯·泰勒 著 程炼 译
三辉图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0

越是呼喊“成为自己”,越是泯然众人。个体从大秩序中脱身而出,拥有无限的个人权利与自由,是现代性的重要发明,却也是一大隐忧:曾经为我们提供意义的宗教、艺术、文学被祛魅之后,人类丧失了与大秩序相连的崇高感,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人生意义的迷失使得人在一篇黑暗虚空中漂浮无依。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认为,现代人的错误,便是把个体在今天的地位当作理所当然,“我们最初的自我理解深深地镶嵌于社会之中。我们的根本认同是作为父亲、儿子,是宗族的一员。只是到了后来,我们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个体。”

耽于在我关注的现代人是否无可救药?泰勒既不赞同完全的乐观主义,也不认同文化悲观主义。他认为,二者都误入歧途了,现代生活依旧抱有对“本真性”的追求,只是目前人们对“本真性”的理解还沉于“成为自己”的平庸下流,重新找回共同的背景,个体的选择、感觉才会获得意义。

尽管有关“本真性”的问题十分高深,但这部书由泰勒的演讲改编而来,不是通过哲学术语做艰深的论述,而是用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讲述作者观点,行文晓畅通俗,合于三辉图书出版的“现代人小丛书”的风格。

《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

[美] 斯图尔特·罗素 著 张羿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10

AI掌握世界,人类被自己的造物弑杀,这种带有科幻感的末日图景反复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近年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从比尔·盖茨到霍金,几乎每一个知名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都警告过AI对人类世界的威胁,这倒不是因为AI技术的普及,而是因为它注定了成为未来的主导技术。在人机关系问题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将人类自己的目标灌输给机器终会失败,比较可行的是“逆强化学习”——让机器根据人类行为,学习人类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认为,罗素的观点为AI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越是呼喊“成为自己”,越是泯然众人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格非、女性、自然、乔治·斯坦纳、职场妈妈、太平天国、善恶、现代性与本真性、AI……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林子人

《相遇》

格非 著
KEY-可以文化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8

一位英格兰上校、一位江南来的驻藏官员、一位苏格兰牧师、一位藏传佛教大主持,四个人在晚清时期的西藏相遇,他们用肉身展开一场厮杀搏斗,交织起死亡的命运,神思却游离其外,于山谷荒野中找寻各自文化声音的回荡。《相遇》曾被誉为格非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原型是20世纪初英军占领拉萨的一段往事。这本同名小说集收录了《时间的炼金术》《凉州词》等13部格非中短篇小说,它们或是历史故事的演绎,或围绕故人展开。作为学者兼作家,格非的语言隽永典雅,故事幽明恍惚,富有哲思。

1987年,格非在《收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迷舟》,这篇带有博尔赫斯印记的小说很快使他以“先锋作家”闻名,而后,格非又创作了《褐色鸟群》等中短篇先锋小说。不过随着“江南三部曲”的出版和获奖,人们对格非作品的讨论更多转向了他创作转型后的长篇小说。此次KEY-可以文化推出的“格非·作品系列”集结了格非的43部中短篇小说,除《相遇》一册外,还有《戒指花》《锦瑟》《迷舟》,涵盖了他早期带有“先锋色彩”的实验性作品以及近期新作。此外,该系列还出版了格非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敌人》《边缘》与《欲望的旗帜》。

《超凡脱俗的鸟》

[美] 布拉德·沃森 著 黄建树 译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7

在一个视女性为生育工具的年代,不能生育的女性会怎样?简·奇泽姆生于20世纪初的密西西比乡间,因为先天生理缺陷,她从小就无法像普通女孩那样幻想爱情和婚姻,但自然赋予了她一种犹如磐石的美,“她坚如磐石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连自身的意志也无法动摇这种状态”。这个长着蓝眼睛和深黑色头发的女孩在田野间无所畏惧地生长,她的生活由与自然相关的一切组成:奶牛、蚊子、小鹿、野狗、旋风、冰雹……唯一与她无关的,就是生儿育女。

布拉德·沃森在《超凡脱俗的鸟》中借用简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对完整性的渴求,这种渴求是真实的,但简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幻象的完整性和爱情一样不可得,认清这一点后,生活就是不断地去克服这种渴望带来的搅扰,就像她曾经期待长大后不再失禁,可最终明白“不论它多么令人讨厌,它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部小说延续了沃森作品中对自然残酷与美的一贯探讨,2016年,本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美] 乔治·斯坦纳 [法] 洛尔·阿德勒 著 秦三澍 王子童 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9

从2002年2014年,美国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与法国记者洛尔·阿勒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场跨越十年的对话被收录在这本谈话录里。 “漫长的星期六”,是斯坦纳对人类境况的隐喻:“这未知的星期六,这没有保证的等待,就是我们的历史。这星期六,是一种既包含绝望——基督被可怕地杀戮和埋葬——又充满希望的机制。绝望和希望当然是人类状况的两面。”

从文学、政治、电影到情欲、性别、创造力,斯坦纳敏捷地穿梭于各个旋转门之间,用自己的生平游织起人类自古到今的遗产:一个犹太儿童如何逃脱纳粹的迫害,一个多语言使用者如何看待英美语言对现代世界的塑造、一个年迈的人文主义者如何思索死亡与等待。今年2月,90岁的斯坦纳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恐怕很难再有人用这种“纵横四海”的方式去思考世界。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斯坦纳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理论批评家,他拒绝用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理论是对文本丰富性的简化,如果不掌握经典、不熟悉别国的文学,批评也只是流于肤浅。斯坦纳对理论的态度与另一位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相似,两人相继离世,令人一再感慨,古老的传统渐行渐远,我们正迈入一个没有人文主义大师的时代。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美] 凯特琳·柯林斯 著 汪洋 周长天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10

最近,张桂梅校长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的言论引发争议。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她们是否是职场女性的“敌人”,这些问题已经被讨论过多次,很多时候,回归家庭还是走进职场,被描述为女性的选择,但在事实层面上,女性是否有这样的选择空间值得怀疑。相比于专心事业或家庭,“上班赚钱,下班鸡娃”是更多中国城市女性的实际处境,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与当下的育儿生态将“密集母职”加在她们身上,另一方面,巨大的经济压力又迫使她们在育儿之外紧抓工作。

如何解决社会再生产问题,是资本主义的一大难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凯特琳·柯林斯先后对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的135位中产职场妈妈进行了访谈,她发现,这四个国家育儿福利制度、市场配置对女性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在以两性平等政策闻名的瑞典,育儿依托政策获得了政府、员工雇主、亲密关系伴侣的支持,家庭-事业对女性而言不再是单选题,也不是压迫人的夹缝,相较之下,美国的职场妈妈在自由主义福利模式下能获得的支援是四国中最少的,她们往往在事业和家庭间忙得焦头烂额,却不可避免地被提倡“全心全意为公司”的职场文化边缘化。

在育儿和职场之间,女性能否有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育儿机制、国家政策能否提供有效支持。不过,柯林斯也强调,她所调查的国家都存在不切实际的“好妈妈”标准,单靠政策无法解决女性的困境,我们的社会也亟需反思,何为“母职”,何为“工作”,何为“家庭”。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

简又文 著
后浪 | 九州出版社 2020-10

太平天国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的日常行动是什么样的?又如何走向失败?研究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往往会为材料所限,一来,起义者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少能留下文字资料,二来,官修史书的传统常隐去起义的起因经过,或是寥寥几笔带过,还夹杂不少贬斥之言,难以为用。历史学家简又文是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的拓荒者,他投身此项研究五十余年,这本书是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通过实地探寻考察,收集了大量太平军文物,例如手稿、宣传单、印章、拓片、钱币等,将这些材料与史籍、外文资料结合,以太平军的视角还原了整个运动的过程,包括这场运动得以兴起的现实基础、太平军的日常军事行动与长期战略目标。

简又文曾和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合作,历时六年将这本书译介到英文世界。美国的中国史研究者史景迁在英文版序言中推测,简又文将太平军视作革命者,将清军视为反革命者,可能与简又文出身广东有关,这种立场使得他在三合会众、太平军中女性角色等问题上产生了与主流不同的认知,另外,芮玛丽等人对同治中兴的研究可以补充清廷镇压起义的视角,与简又文之作互为参照。

《人类善恶小史》

[西] 策妄·阿拉布坦 著 [智] 亚历珊德拉·雅科斯塔 绘 
浦睿文化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10

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德国的外交官们何以在至暗时刻选择向善?被当作正义之举的黑人解放运动对林肯本人来说,是善的驱动还是利益的抉择?以准格尔蒙古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之名行走世界的西班牙作家反复审视着“恶魔并非永远邪恶”这句话,并写下了31位历史人物抉择善恶的故事,它们有的予人警示,有的带来希望,还有一些促使我们去思考何为善恶、善恶观念与实践结果之间的裂隙。另外,本书还配有智利插画师亚历山德拉·雅科斯塔绘制的41幅插图。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加] 查尔斯·泰勒 著 程炼 译
三辉图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0

越是呼喊“成为自己”,越是泯然众人。个体从大秩序中脱身而出,拥有无限的个人权利与自由,是现代性的重要发明,却也是一大隐忧:曾经为我们提供意义的宗教、艺术、文学被祛魅之后,人类丧失了与大秩序相连的崇高感,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人生意义的迷失使得人在一篇黑暗虚空中漂浮无依。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认为,现代人的错误,便是把个体在今天的地位当作理所当然,“我们最初的自我理解深深地镶嵌于社会之中。我们的根本认同是作为父亲、儿子,是宗族的一员。只是到了后来,我们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个体。”

耽于在我关注的现代人是否无可救药?泰勒既不赞同完全的乐观主义,也不认同文化悲观主义。他认为,二者都误入歧途了,现代生活依旧抱有对“本真性”的追求,只是目前人们对“本真性”的理解还沉于“成为自己”的平庸下流,重新找回共同的背景,个体的选择、感觉才会获得意义。

尽管有关“本真性”的问题十分高深,但这部书由泰勒的演讲改编而来,不是通过哲学术语做艰深的论述,而是用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方式来讲述作者观点,行文晓畅通俗,合于三辉图书出版的“现代人小丛书”的风格。

《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

[美] 斯图尔特·罗素 著 张羿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10

AI掌握世界,人类被自己的造物弑杀,这种带有科幻感的末日图景反复出现在文学和电影中,近年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从比尔·盖茨到霍金,几乎每一个知名的企业家和科学家都警告过AI对人类世界的威胁,这倒不是因为AI技术的普及,而是因为它注定了成为未来的主导技术。在人机关系问题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将人类自己的目标灌输给机器终会失败,比较可行的是“逆强化学习”——让机器根据人类行为,学习人类目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认为,罗素的观点为AI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