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微酒 张明珠
编辑 | 吴弩
白酒业内,与“东不入皖,西不入川”形成鲜明对比的河南市场。因其相对包容、开放,以及规模大的特性,外省白酒素来长驱直入。
然而,在微酒记者近日的调研过程中,却有多名酱酒开发商表示河南市场比较难做,称不会考虑让其新品进驻。
有“外地酒乐园”之称的河南市场怎么就不香了?
“炒”之乱
有数据统计,2019年,河南市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123家,累计实现产量33.02万升,位列全国第五,整体白酒市场规模约500亿元。盘子不小,本土酒企的量也不少,但却没有一家上市白酒企业。
在外省品牌垄断河南高端白酒市场的背景下,“豫人不卖豫酒”成了普遍现象。较低的消费忠诚度,让利益驱动体现得更为明显。河南某白酒经销商告诉微酒记者:“我们这里,炒流通货的太多了,消费入手的还没有炒酒的多。疫情过后,做生意的风险系数比较大,大家都有点不想搞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品牌方面,“茅系”在河南市场卖得最好,炒得最凶,尽管茅台一直在控价、治乱,但资本炒作、囤货惜售的问题还是屡禁不止。
而在渠道方面,由于流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做铺垫,耗时较长,上量的批发比较难做,在单瓶出货量较大的现况下,不少商家都倾向于把整件拆散了做线上。
除“茅系”外,其他大众品牌的炒货行为也很常见。有行业人士解释道:和高端酒相比,部分大众品牌销售渠道垂直,没有中间环节赚差价,其增值确定性更为明显。而随着炒酒行列的不断扩大,这种行为已经对整个河南白酒业造成影响,导致了“什么酒都有,什么酒都不好”的恶性循环,也成了新品“绕道”河南市场的原因之一。
酱酒也折戟?
“炒”字当头让普通白酒新品怵河南市场三分,那么正值“当打之年”的酱酒新品又当如何呢?
自“酱酒热”以来,河南市场也受到了影响。河南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曾透露,近年来,河南酱酒市场发展迅猛,年销售额近200亿元,与浓、清三分天下。
酱酒本身具有稀缺的属性,这是由时间和产能两方面决定的。随着名酒企减条码、砍产品的动作,定制开发的门槛不断提高,在酱香领域,唯有头部产品才能抢夺市场话语权。
此前,曾有浓转酱的开发商告诉微酒记者,以往操作浓香产品时,往往以大流通为主,而做酱酒,需要运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无论是产品定位、定价,还是渠道、客户,都有新的匹配方式。在他看来,高端酱酒开发产品与河南市场的现状是有冲突的。
当下,不少酱酒开发商面临着产能有限,供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高端开发产品。一方面,企业要求保持稳定的价格以维护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不同的区域也需要不同的战略布局。从这两点来说,河南市场都不是好的选择。
首先,产品定位与主流价格带相冲突。据悉,中档价位白酒是河南白酒消费的主力消费价格带,其中100-250元是主流消费价位。在高端市场,消费者对茅、五、泸的认知比较固定。因此,团购价格在千元价位的高端酱酒开发产品较难打开局面。
其次,产品溢价能力与现有条件相冲突。河南几乎集中了川、黔、皖、苏、晋、鄂等省的主要白酒品牌,导致整个市场的品牌集中度低。200元以上价格带由省外品牌分割,市场竞争呈块状分布。高档白酒缺失,小作坊、山寨酒横行,对于产品限量的新贵高端酱酒开发产品而言,河南市场宛如“泥潭”。
此外,渠道冲突也较明显。据河南省财政厅公布数据,河南市场存在“营销模式传统、手段落后、创新不足”的弊端,市场投入较大,竞争激烈,渠道建设费用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窜货和假酒横行的批发市场在全省覆盖面广大,形成隐患。对于酱酒而言,“赚快钱”无益于杀鸡取卵的行为。
有开发商告诉微酒记者,他的产品在河南省只跟一个客户进行合作,采取团购的方式卖产品,不会考虑大量铺货。
豫酒能否“借乱而兴”?
准确的说,河南市场并非对新品说No,据了解,习酒、金沙、珍酒等品牌的开发产品在此都有着较好的表现。以此观之,河南市场更像是抬高了门槛,令品牌力和实力不济的新玩家望而却步。
乱中有序,“三年喝倒一个牌子”的河南市场似乎正在进行着自愈式的演化。
那么,对于一直心心念念着“豫酒振兴”的河南酒企们来说,这是不是一次机会呢?
在微酒记者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是政府层面的支持。
2017年,《河南省酒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出台,今年9月,在河南省白酒业转型发展2020年度工作推进会上,河南省工信厅厅长李涛介绍了豫酒振兴3年来的成效:“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连续2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当然,这份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豫酒头部品牌的雄起。根据会议现场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8家重点白酒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2017年的1.55倍。其中,仰韶酒业主营业务收入从8.85亿元跃进至20亿元左右。但无论如何,这都开了一个好头,证明了河南本土酒企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其次,外省酒的数量被抑制,乱象下更易出成绩。
不管出于何种客观原因,河南市场外省酒的数量受到抑制是不争的事实。而大量存在的诸如“炒作”、“无视渠道建设”等乱象,恰恰为深植本土的河南酒企提供了拨乱反正的机会。相较于外省品牌,拥有地利的河南酒企更易沉下去、做透彻,从而在强烈的反差中一举提高市场认同度。
第三,河南市场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本土文化,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在约500亿元的市场规模下,正因为历来消费忠诚度不高的问题,除基本固化的份额外,游离的、可变的份额是很大的,这就给了河南酒企充分的想象空间。而河南市场所独有的中原文化和仰韶文化,则使河南酒企讲好故事成为了可能。
对此,有行业人士在肯定河南酒企未来的同时,也指出:豫酒目前还存在酒企战略陈旧老化、产品定位模糊不清、品牌的集聚效益难以形成的三大短板。豫酒在利用地缘优势,做出反差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对症下药,破除瓶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