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巴格达的曾经荣光与悲剧宿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巴格达的曾经荣光与悲剧宿命

“巴格达人才华横溢,天生善于创造美与文化,但可悲的是,他们同样富有毁灭它们的天赋。”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作者:(英)贾斯廷·马罗齐

译者:孙宇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填平了此前由伍麦叶王朝统治的印记。新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曼苏尔决定为自己营造一座新都城,最终将原有的小镇巴格达扩建为王都。

英国记者、历史学家和旅行作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和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贾斯廷·马罗齐在其所著的《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一书谈到,巴格达并不是762年那一年才出现的。这座城市以南20公里,就是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的旧都泰西封城遗址。曼苏尔意识到巴格达作为王都,有利于更好的控制两河流域。这座城市建成后不到20年,就迁入了大量人口,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

巴格达这座城市在公元786-809年迎来了阿拔斯王朝最具盛名的统治者哈伦·拉希德。哈伦被认为与后来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具有类似的风格,富有魅力、极具政治手腕,擅长用出色的手段来铲除对手。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中就有不少描绘哈伦的篇章,也写到他如何热爱享乐并热衷私访民间,在他身边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睿智弄臣以及具有反叛精神的诗人。这些篇章肯定会让中国读者产生熟悉感,因为这很接近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的角色和故事设定。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书中指出,哈伦·拉希德在正史中非常关注学术,不仅赞助科技、文学、宗教人才,而且还主持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翻译运动,将古希腊、印度、波斯的学术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还加以校订。为了讨好这样一位喜欢知识的君王,巴格达的其他高官、富商也纷纷斥资建起了收藏数万册书籍的庞大图书馆。几个世纪后,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典籍被欧洲人重新翻译成拉丁文等欧洲文字,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所以,《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吉本非常热情的称颂了哈伦的这方面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哈伦还许可信仰其他宗教的民众在不挑战统治秩序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社区、保持自己的信仰。这种宗教宽容从公元8世纪末一直持续到了13世纪中期,即旭烈兀的蒙古大军到来之前。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书中颇为细致的描绘了哈伦·拉希德的宫廷消遣。“夜复一夜地,哈伦和他的廷臣、学者、诗人、使节、将军、乐师、法官、运动员以及新宠相聚一堂,寻欢作乐。他们在宫殿中聚众欢宴,在皇家酒窖中酣饮豪醉……神魂颠倒地躺在后宫美女的怀中……”

但在自己统治的晚年,哈伦·拉希德突然处罚了巴尔马克家族,残酷处决了一直勤勉帮助自己治国的贾法尔。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书中谈到了巴格达一度扮演了世界文化之都角色的往事。公元9-10世纪,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统治者醉心学术,再加上同时期周边其他很多地区的动荡,所以,巴格达吸引了远至中亚、印度、欧洲、北非等不同地区的诗人、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辞典编纂家、神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巴格达,完全与后世的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纽约、硅谷对于文学、科学起到的作用是相当的。

值得一提的是,巴格达公元9-10世纪的文化、科学革命,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在怛罗斯之战中打败了唐朝军队,俘虏了随军的中国工匠,从而掌握了中国造纸技术。这极大的削减了巴格达成为文化中心的经济成本。

虽然如此,巴格达在公元10世纪之后,似乎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糟糕而尴尬的恶性循环:欧洲的十字军东征期间,阿拔斯王朝对此不能非常有效的作出反制;旭烈兀的征服更是带来了相当彻底的屠城;在那之后,巴格达已经衰退为了甚至不能对我们现在所说的伊拉克全境发挥影响力的地方性城市。瘟疫、战乱、叛乱,这些都必然导致人口流失和贸易凋零。

1000年后,进入20世纪,巴格达似乎迎来了机遇。1921年,在英国的鼎力支持下,伊拉克现代国家诞生。从这之后到20世纪50年代,一个世俗化而颇具风情的巴格达展现在世人面前。到了20世纪50年代,巴格达甚至出现了一连串极具才华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巴格达在当时还曾邀请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授课。

这一切被极具雄心的伊拉克民族主义者掀起的一连串政变打破。萨达姆在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2003年,都以现代版的哈伦·拉希德自居。这座城市在最近几十年内,不断再度频频受到战火、爆炸的侵袭。

“巴格达人才华横溢,天生善于创造美与文化,但可悲的是,他们同样富有毁灭它们的天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巴格达的曾经荣光与悲剧宿命

“巴格达人才华横溢,天生善于创造美与文化,但可悲的是,他们同样富有毁灭它们的天赋。”

文|郑渝川  

所评图书:

书名:《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作者:(英)贾斯廷·马罗齐

译者:孙宇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出版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填平了此前由伍麦叶王朝统治的印记。新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曼苏尔决定为自己营造一座新都城,最终将原有的小镇巴格达扩建为王都。

英国记者、历史学家和旅行作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和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贾斯廷·马罗齐在其所著的《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一书谈到,巴格达并不是762年那一年才出现的。这座城市以南20公里,就是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的旧都泰西封城遗址。曼苏尔意识到巴格达作为王都,有利于更好的控制两河流域。这座城市建成后不到20年,就迁入了大量人口,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

巴格达这座城市在公元786-809年迎来了阿拔斯王朝最具盛名的统治者哈伦·拉希德。哈伦被认为与后来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具有类似的风格,富有魅力、极具政治手腕,擅长用出色的手段来铲除对手。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中就有不少描绘哈伦的篇章,也写到他如何热爱享乐并热衷私访民间,在他身边总是有着各式各样的睿智弄臣以及具有反叛精神的诗人。这些篇章肯定会让中国读者产生熟悉感,因为这很接近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的角色和故事设定。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书中指出,哈伦·拉希德在正史中非常关注学术,不仅赞助科技、文学、宗教人才,而且还主持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翻译运动,将古希腊、印度、波斯的学术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还加以校订。为了讨好这样一位喜欢知识的君王,巴格达的其他高官、富商也纷纷斥资建起了收藏数万册书籍的庞大图书馆。几个世纪后,这些阿拉伯文的古典典籍被欧洲人重新翻译成拉丁文等欧洲文字,直接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所以,《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吉本非常热情的称颂了哈伦的这方面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哈伦还许可信仰其他宗教的民众在不挑战统治秩序的前提下,拥有自己的社区、保持自己的信仰。这种宗教宽容从公元8世纪末一直持续到了13世纪中期,即旭烈兀的蒙古大军到来之前。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书中颇为细致的描绘了哈伦·拉希德的宫廷消遣。“夜复一夜地,哈伦和他的廷臣、学者、诗人、使节、将军、乐师、法官、运动员以及新宠相聚一堂,寻欢作乐。他们在宫殿中聚众欢宴,在皇家酒窖中酣饮豪醉……神魂颠倒地躺在后宫美女的怀中……”

但在自己统治的晚年,哈伦·拉希德突然处罚了巴尔马克家族,残酷处决了一直勤勉帮助自己治国的贾法尔。

《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书中谈到了巴格达一度扮演了世界文化之都角色的往事。公元9-10世纪,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统治者醉心学术,再加上同时期周边其他很多地区的动荡,所以,巴格达吸引了远至中亚、印度、欧洲、北非等不同地区的诗人、作家、数学家、医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辞典编纂家、神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家。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巴格达,完全与后世的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纽约、硅谷对于文学、科学起到的作用是相当的。

值得一提的是,巴格达公元9-10世纪的文化、科学革命,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在怛罗斯之战中打败了唐朝军队,俘虏了随军的中国工匠,从而掌握了中国造纸技术。这极大的削减了巴格达成为文化中心的经济成本。

虽然如此,巴格达在公元10世纪之后,似乎就进入了一个非常糟糕而尴尬的恶性循环:欧洲的十字军东征期间,阿拔斯王朝对此不能非常有效的作出反制;旭烈兀的征服更是带来了相当彻底的屠城;在那之后,巴格达已经衰退为了甚至不能对我们现在所说的伊拉克全境发挥影响力的地方性城市。瘟疫、战乱、叛乱,这些都必然导致人口流失和贸易凋零。

1000年后,进入20世纪,巴格达似乎迎来了机遇。1921年,在英国的鼎力支持下,伊拉克现代国家诞生。从这之后到20世纪50年代,一个世俗化而颇具风情的巴格达展现在世人面前。到了20世纪50年代,巴格达甚至出现了一连串极具才华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巴格达在当时还曾邀请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授课。

这一切被极具雄心的伊拉克民族主义者掀起的一连串政变打破。萨达姆在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2003年,都以现代版的哈伦·拉希德自居。这座城市在最近几十年内,不断再度频频受到战火、爆炸的侵袭。

“巴格达人才华横溢,天生善于创造美与文化,但可悲的是,他们同样富有毁灭它们的天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