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先驱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先驱们

从1919年到1949年,先后有150位艺术专业留学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和救国的热情,到法国求学。

中国现代留学史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豪华天团——中国赴法学习艺术的留学生。从 1919 年到 1949 年,先后有 150 位艺术专业留学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和救国的热情,到法国求学。

他们中有公派,也有自费,其中包括林风眠、徐悲鸿、颜文樑、常玉、潘玉良、赵无极、吴冠中等等,后来成为中国“最贵”的一批艺术家。

常玉、潘玉良、方君璧、吕霞光、刘海粟绘画作品

这一批留法艺术家,带回来了油画、雕塑、素描、水彩等新的艺术类别,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将中国艺术史从传统书画,转向了现代之路,从而把现代性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

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 1872 年到 1875 年间,首批留美的 120 名幼童说起。他们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日后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领军人物,像詹天佑、欧阳庚就是那一批。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

后来是留日。1889 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发现日本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成功了,所以有很多人去了日本留学。到日本之后,发现日本学的全是欧洲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欧洲呢?这才有的留法。

从 1906 年,清政府开始公费官派去法国留学。最初都是学习经世致用的,救为先国,学得都是海陆空军,船舰利炮之类,并没有文化艺术的名额。

王如玖肖像画

但其中有两位很特别的学生——吴法鼎、王如玖。王如玖本是被派去官费学陆军的,在 1911 年自作主张,就放弃官费,转去学油画和雕塑;吴法鼎,原是学法律的,没过几天就转学到了法国高等巴黎美院去学油画。

1915 年,勤工俭学服务实行后,留学法国迎来了第一次高潮。许多世家子弟,就选择自费去。

留法学生合影

1919 年的夏天,上海黄浦江畔,整整 89 名中国留学生,登上了一艘去往法国的“波尔多斯号”邮轮,里面有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林风眠、李风白、李金发等。经过一个多月的远航后,到达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这 89 名留学生中,自费学习艺术的有将近 10 人。于是,蔡元培就向北洋政府提出:给一个公费名额,学艺术。这个名额,就给了徐悲鸿。1919 年的冬天,官派留法学艺术第一人——徐悲鸿,也踏上了去法国游轮。

徐悲鸿《自画像》

徐悲鸿是第一个公费的,也是第一个通过正规考试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当年全世界 400 名考生,他是第 6 名。和他同场考试的还有自费的方君璧,她成绩比徐悲鸿弱一点。

徐悲鸿到法国的时候是 25 岁,后来公派的刘海粟是 34 岁。出国前,刘海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他到法国的身份不一样,相当于一个国民政府的艺术考察员,用现在话说就等于是艺术访问学者。

颜文樑 《春夏秋冬》

1919 年到 1939 年,这 20 年是留法的最高峰,几乎每一年留学法国专门学习艺术的有近 10 人。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相对减少。1945、1946 年建国之前又有一小波。1949 年最后走的三位是刘自鸣、赵无极和吴冠中。总数大概在 150 人。

那个年代,能出去留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能够接受新派教育的人。常玉是经营四川最大丝厂的大哥支持,方君璧是望族之后,都是家里非常富有的。

留法艺术学会成员时常聚餐

到法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生活非常优越,比如说像常玉、张道潘、方君璧、常书鸿、萧淑芳……当时伦敦有中国古代艺术的展览,他们就浩浩荡荡,得有 20 多人,一起坐火车去伦敦看展。

在学习方面,他们几乎全都是一边学美术,一边学法语。艺术生报考巴黎美院,首先要交一批平时的素描画稿,给自己选中的教授审阅。只要教授满意,校方就发录取证,成为教授画室的学生。

达昂工作室

当时他们都是在教授工作室里学习:徐悲鸿在达昂的工作室画画;潘玉良、江小鹣、李金发,都是布代尔的学生,在他的工作室里做雕塑。布代尔是现代雕塑鼻祖罗丹的得意弟子。而他这批来自中国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的雕塑先驱。

塞纳河左岸拉丁区有许多自由画院,类似于业余的培训学校,供学生自费学习人体素描。吴作人、赵无极、朱德群在大茅舍画院里学习过,谢投八在朱利安画院学习过。

不少学生选择在画室、工作室补习

吴冠中曾经回忆过当时的生活:“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下午参观博物馆、画廊,到鲁弗尔(即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晚间除去补习法文的时间外,便总在这里(指大茅舍画院)画人体速写。”

这些留法的艺术家成绩优异,还参加当时巴黎画坛的许多展览和活动,有的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吴冠中在凡尔赛宫

在同期的清末民初的艺文界,受认可的还是中国古典书画,所谓正统派是四王、扬州八怪。康有为在游学欧洲各国后,回来号召对中国画进行改良,之后陈独秀也通过《新青年》,直接说要“革四王的命”。

而对比同时期的法国,在文化艺术界,虽然有着 600 年历史的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依然占据主流,但现代主义各流派也开始了。

吴作人 《男人体》

1905 年的野兽派、1907 年的立体主义,再是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再晚一些 30 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各种前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开始盛行。

经过留法学习的中国艺术家们,创作也可大致分类两类。一类是依托学院派的写实主义,典型代表有徐悲鸿、吴作人、常书鸿、颜文樑等;另一类更多人,则是倾向现代主义的探索,野兽派、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等,比如刘海粟、林风眠、常玉、潘玉良、吴大羽。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

这幅《杨仲子全家福》,是徐悲鸿为好友杨仲子一家人画的。杨仲子以前在瑞士学了十年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

画面中的杨仲子,其标准的西方绅士和中国古典文人气质,融为一体。他的妻子是法国贵族出身,相对来说比较随便。而小儿子就有一点点抱怨的表情的。这幅画是一个民国时代的浓缩:西方和中国,古典和现代,各种文化的一个大融合。

林风眠《思》

另一类探索现代主义的留法艺术家中,比如林风眠,这件《思》被公认为是他存世极少的早年作品,极其珍罕。主人公是他的第一任太太,是一个德国贵族。当时德国表现主义盛行,也是这位太太把自己国家的前卫艺术,介绍给林风眠。

他们在 1924 年邂逅之后很快就坠入爱河了,闪恋、闪婚、闪孕、闪生、然后闪逝。1925 年生产的时候,得了产褥热就去世了。林风眠非常地悲伤。画那么巨幅,她的脸是青色的,是一个闭目的亡灵。更说明是他对刚刚去世的太太和自己死去了的骨肉,一个深刻的怀念。

常玉《红衣女子》

常玉,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世家公子。在法国期间,他和毕加索、贾科梅蒂都有来往。他一生和非常多的杰出女性有过感情,但终身独身。他的心态完全是艺术家的心态,儿童的心态。画着玩儿,为自己,“我娱乐我自己”。

他不像刘海粟、徐悲鸿,林凤眠,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历史。常玉没有,他没有任何负担。常玉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就像现在说的,每个人都是先为自己活,非常自我,非常自由。

吴大羽《无题》

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这些留法艺术家们,都特别新潮。甚至出现了像吴大羽这样进行抽象画创作的,在民国时期极其罕见,超前了一个世纪。

这批留法艺术学生,绝大部分最后都选择回到祖国,其中的大多数又都选择了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还被称为是中国美术界的四大校长。

四大美院校长

他们以巴黎美院为样本,把法国艺术院校的基本设置、教学理念,搬回国内。国立艺专、上海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科、北平艺专、杭州艺专,包括武昌艺专的创立,都与他们关系密切。

现在中国的各大美院,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院、武汉美院等,都是由这些艺专在后来的历史中经过分拆、革新、合并而成的。

1935 年滑田友在巴黎与中国同学合影

如今回想起来,民国真是一个理想年代。民主意识刚刚觉醒,人会思考我自己这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要追寻怎样的一种生活。

想起来都百感交集,几百号人去国外留学,都是热血青年。他们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是怎么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而我们身上的现代性,中西合并的新中国画,就是这一些留法艺术家,这一批先驱,给予我们的。

 

来源:美在高处

原标题: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先驱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先驱们

从1919年到1949年,先后有150位艺术专业留学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和救国的热情,到法国求学。

中国现代留学史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豪华天团——中国赴法学习艺术的留学生。从 1919 年到 1949 年,先后有 150 位艺术专业留学生,带着对艺术的挚爱和救国的热情,到法国求学。

他们中有公派,也有自费,其中包括林风眠、徐悲鸿、颜文樑、常玉、潘玉良、赵无极、吴冠中等等,后来成为中国“最贵”的一批艺术家。

常玉、潘玉良、方君璧、吕霞光、刘海粟绘画作品

这一批留法艺术家,带回来了油画、雕塑、素描、水彩等新的艺术类别,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将中国艺术史从传统书画,转向了现代之路,从而把现代性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

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 1872 年到 1875 年间,首批留美的 120 名幼童说起。他们当时的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日后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领军人物,像詹天佑、欧阳庚就是那一批。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

后来是留日。1889 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发现日本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成功了,所以有很多人去了日本留学。到日本之后,发现日本学的全是欧洲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去欧洲呢?这才有的留法。

从 1906 年,清政府开始公费官派去法国留学。最初都是学习经世致用的,救为先国,学得都是海陆空军,船舰利炮之类,并没有文化艺术的名额。

王如玖肖像画

但其中有两位很特别的学生——吴法鼎、王如玖。王如玖本是被派去官费学陆军的,在 1911 年自作主张,就放弃官费,转去学油画和雕塑;吴法鼎,原是学法律的,没过几天就转学到了法国高等巴黎美院去学油画。

1915 年,勤工俭学服务实行后,留学法国迎来了第一次高潮。许多世家子弟,就选择自费去。

留法学生合影

1919 年的夏天,上海黄浦江畔,整整 89 名中国留学生,登上了一艘去往法国的“波尔多斯号”邮轮,里面有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林风眠、李风白、李金发等。经过一个多月的远航后,到达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这 89 名留学生中,自费学习艺术的有将近 10 人。于是,蔡元培就向北洋政府提出:给一个公费名额,学艺术。这个名额,就给了徐悲鸿。1919 年的冬天,官派留法学艺术第一人——徐悲鸿,也踏上了去法国游轮。

徐悲鸿《自画像》

徐悲鸿是第一个公费的,也是第一个通过正规考试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当年全世界 400 名考生,他是第 6 名。和他同场考试的还有自费的方君璧,她成绩比徐悲鸿弱一点。

徐悲鸿到法国的时候是 25 岁,后来公派的刘海粟是 34 岁。出国前,刘海粟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他到法国的身份不一样,相当于一个国民政府的艺术考察员,用现在话说就等于是艺术访问学者。

颜文樑 《春夏秋冬》

1919 年到 1939 年,这 20 年是留法的最高峰,几乎每一年留学法国专门学习艺术的有近 10 人。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相对减少。1945、1946 年建国之前又有一小波。1949 年最后走的三位是刘自鸣、赵无极和吴冠中。总数大概在 150 人。

那个年代,能出去留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能够接受新派教育的人。常玉是经营四川最大丝厂的大哥支持,方君璧是望族之后,都是家里非常富有的。

留法艺术学会成员时常聚餐

到法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生活非常优越,比如说像常玉、张道潘、方君璧、常书鸿、萧淑芳……当时伦敦有中国古代艺术的展览,他们就浩浩荡荡,得有 20 多人,一起坐火车去伦敦看展。

在学习方面,他们几乎全都是一边学美术,一边学法语。艺术生报考巴黎美院,首先要交一批平时的素描画稿,给自己选中的教授审阅。只要教授满意,校方就发录取证,成为教授画室的学生。

达昂工作室

当时他们都是在教授工作室里学习:徐悲鸿在达昂的工作室画画;潘玉良、江小鹣、李金发,都是布代尔的学生,在他的工作室里做雕塑。布代尔是现代雕塑鼻祖罗丹的得意弟子。而他这批来自中国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的雕塑先驱。

塞纳河左岸拉丁区有许多自由画院,类似于业余的培训学校,供学生自费学习人体素描。吴作人、赵无极、朱德群在大茅舍画院里学习过,谢投八在朱利安画院学习过。

不少学生选择在画室、工作室补习

吴冠中曾经回忆过当时的生活:“我每天上午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下午参观博物馆、画廊,到鲁弗尔(即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晚间除去补习法文的时间外,便总在这里(指大茅舍画院)画人体速写。”

这些留法的艺术家成绩优异,还参加当时巴黎画坛的许多展览和活动,有的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吴冠中在凡尔赛宫

在同期的清末民初的艺文界,受认可的还是中国古典书画,所谓正统派是四王、扬州八怪。康有为在游学欧洲各国后,回来号召对中国画进行改良,之后陈独秀也通过《新青年》,直接说要“革四王的命”。

而对比同时期的法国,在文化艺术界,虽然有着 600 年历史的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依然占据主流,但现代主义各流派也开始了。

吴作人 《男人体》

1905 年的野兽派、1907 年的立体主义,再是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再晚一些 30 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各种前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开始盛行。

经过留法学习的中国艺术家们,创作也可大致分类两类。一类是依托学院派的写实主义,典型代表有徐悲鸿、吴作人、常书鸿、颜文樑等;另一类更多人,则是倾向现代主义的探索,野兽派、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等,比如刘海粟、林风眠、常玉、潘玉良、吴大羽。

徐悲鸿《杨仲子全家福》

这幅《杨仲子全家福》,是徐悲鸿为好友杨仲子一家人画的。杨仲子以前在瑞士学了十年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奠基人。

画面中的杨仲子,其标准的西方绅士和中国古典文人气质,融为一体。他的妻子是法国贵族出身,相对来说比较随便。而小儿子就有一点点抱怨的表情的。这幅画是一个民国时代的浓缩:西方和中国,古典和现代,各种文化的一个大融合。

林风眠《思》

另一类探索现代主义的留法艺术家中,比如林风眠,这件《思》被公认为是他存世极少的早年作品,极其珍罕。主人公是他的第一任太太,是一个德国贵族。当时德国表现主义盛行,也是这位太太把自己国家的前卫艺术,介绍给林风眠。

他们在 1924 年邂逅之后很快就坠入爱河了,闪恋、闪婚、闪孕、闪生、然后闪逝。1925 年生产的时候,得了产褥热就去世了。林风眠非常地悲伤。画那么巨幅,她的脸是青色的,是一个闭目的亡灵。更说明是他对刚刚去世的太太和自己死去了的骨肉,一个深刻的怀念。

常玉《红衣女子》

常玉,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世家公子。在法国期间,他和毕加索、贾科梅蒂都有来往。他一生和非常多的杰出女性有过感情,但终身独身。他的心态完全是艺术家的心态,儿童的心态。画着玩儿,为自己,“我娱乐我自己”。

他不像刘海粟、徐悲鸿,林凤眠,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历史。常玉没有,他没有任何负担。常玉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就像现在说的,每个人都是先为自己活,非常自我,非常自由。

吴大羽《无题》

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这些留法艺术家们,都特别新潮。甚至出现了像吴大羽这样进行抽象画创作的,在民国时期极其罕见,超前了一个世纪。

这批留法艺术学生,绝大部分最后都选择回到祖国,其中的大多数又都选择了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樑,还被称为是中国美术界的四大校长。

四大美院校长

他们以巴黎美院为样本,把法国艺术院校的基本设置、教学理念,搬回国内。国立艺专、上海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科、北平艺专、杭州艺专,包括武昌艺专的创立,都与他们关系密切。

现在中国的各大美院,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院、武汉美院等,都是由这些艺专在后来的历史中经过分拆、革新、合并而成的。

1935 年滑田友在巴黎与中国同学合影

如今回想起来,民国真是一个理想年代。民主意识刚刚觉醒,人会思考我自己这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要追寻怎样的一种生活。

想起来都百感交集,几百号人去国外留学,都是热血青年。他们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是怎么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而我们身上的现代性,中西合并的新中国画,就是这一些留法艺术家,这一批先驱,给予我们的。

 

来源:美在高处

原标题:从民国走来的艺术先驱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