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亮:最新学科评估有突破性亮点,或让大学排名正本清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亮:最新学科评估有突破性亮点,或让大学排名正本清源

此轮学科评估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使过去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型增长让位于关注内涵和影响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让一批小而美的大学和学科脱颖而出,避免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被以量取胜的大型高校所垄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丨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在评估内容和方法上同此前四轮学科评估有显著不同。虽然大学排名名目繁多,但是作为政府委托的官方权威评估,教育部学科评估是各大高校最重视的一项“考试”。这是因为高考考生在选择报考高校时,往往以学科评估作为主要依据。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也多以大学和学科是否属于“双一流”来遴选高校毕业生。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和大学内部的资金分配也多以学科评估结果为关键依据,学科评估也成为大学经费“切蛋糕”的“指挥棒”。因此,早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启动前,很多高校就摩拳擦掌,纷纷加大激励力度并大规模地招兵买马,希望能够在学科评估重新洗牌的机会中提高学科档次。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与艺术/设计实践)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二级和三级指标。从评估方案来看,一些带有突破性的亮点可圈可点。

首先,评估指标清一色以质量为依据,没有设置同数量有关的指标。中国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早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是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导向,却使大学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大学的世界竞争力不强。与此同时,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往往以数量取胜,这驱使大学扩招和高校合并,催生了一批规模庞大、整合欠佳而质量不高的“巨无霸”大学。这轮学科评估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使过去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型增长让位于关注内涵和影响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让一批小而美的大学和学科脱颖而出,避免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被以量取胜的大型高校所垄断。

其次,评估指标充分考虑了大学在方方面面的办学特色,鼓励高校以典型案例等方式去“讲故事”,而不是堆砌材料和炮制数字。过去学科评估主要注重学科之间硬碰硬的“拼刺刀”,基本采用一模一样的指标来考核和比较。这使学科评估强调的各类人才头衔和科研竞赛成为主要考核依据,而学科评估也像紧箍咒一样把各个学科牢牢套死。这轮学科评估凸显大学“各美其美”的特色办学导向,除了规定动作,大学还可以展现自选动作。这使大学学科朝着特色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建设和恶性竞争。

再次,此轮学科评估在信息采集方面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进,一改过去由高校准备和报送材料的单一做法,由教育部通过公共渠道获取信息,高校确认并补充必要材料。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也减轻了高校的参评负担。

过去学科评估需要高校填报大量表格,准备各种证明材料,使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疲于奔命,陷入难以逃脱的“表海”。实际上学科评估需要的绝大多数资料和数据,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期刊数据库、政府部门等各种公共渠道获取,而不必高校反复填报。与此同时,高校填报也存在夸大、捏造等弄虚作假导致的“水分”,助长学科评估的不正之风,也为学科评估平添了“挤水分”的无谓工作量。学科评估本质上是采集和分析各种反映学科水平的绩效信息,而理顺信息采集机制并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对于提高学科评估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最后,这轮学科评估的价值取向凸显不是为评估而评估,而是真正使评估发挥问题诊断和绩效改进的正面作用。评估结果是大学普遍关注的硬杠杠,但是评估过程所揭示的问题和不足则是更加富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帮助大学找到差距并持续改进,真正实现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过去学科评估只是告知一个是好是坏的单一结果,而不提供有关学科发展的具体信息,比如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高校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好,如何可以改进这些方面,等等。这使评估只是为了“排排队”,而没有发挥其所蕴含的问题诊断、标杆比较和绩效改进等积极作用。开放评估过程和结果,建设学科评估知识库和数据库,使高校可以据此“导航”学科发展,从而为真正发挥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提供了可能。

当然,此轮学科评估虽然进行了优化,但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改善,并预示着未来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在学科评估中的重要性,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诚信维护。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屡次发生师德师风问题,在师生关系、学术诚信和科技伦理等方面的丑闻令高校颜面扫地,也使大学的社会声望受到重创。学科发展既要注重能力,更要凸显合乎教育伦理和社会规范的价值导向。因此,学科评估除了要有加分项,还要设立减分项,对出现问题的高校提出警示,使大学既重能力又重操守。当然,不应采取“一票否决”等过激方式,避免强力激励导致的逆向选择。比如,对这些问题过分强调乃至“一票否决”,可能诱使一些高校铤而走险,进一步加剧“捂盖子”等包庇行为,反而使一些本应被揭发的问题被刻意掩盖。

其次,学科评估要凸显创新的至关重要性,特别是注重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要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引领大学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科技竞赛日趋白热化,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朗。人工智能、脑科学、集成电路等许多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都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色彩,如果没有多学科融合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单纯注重特定学科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更应凸显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融合。不久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了第9个学部,重点瞄准交叉学科发力,说明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学科评估在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避免高校“堆砌”某个学科的排名而对交叉学科说“不”。比如,可以增设交叉学科评估专项,或者将学科交叉情况纳入各个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校注重交叉学科发展。

最后,教育部学科评估要和其他大学排名错位发展,并淡化其对大学办学自主性的过度干预。目前已有多个受到广泛认可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对全球和中国的大学进行评估和分析。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近半都和这些既有大学排名是同源同法的,无论是数据来源还是评估方法都基本一致或几乎可比。这使学科评估结果同这些大学排名的相关程度较高,重复评估和反复排名的情况也值得警惕,因为这会进一步助长既有大学排名的“指挥棒”作用。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之路,同既有大学排名错位发展,是学科评估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学科评估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注重中文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个有别于既有大学排名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排行榜和评估体系。此外,学科评估受到了众多高校的过度关注,也不利于高校强化办学自主性和特色化发展。适度淡化学科评估和教育部的联系,使其逐步走下“神坛”并回归服务大学发展的本位,方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亮:最新学科评估有突破性亮点,或让大学排名正本清源

此轮学科评估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使过去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型增长让位于关注内涵和影响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让一批小而美的大学和学科脱颖而出,避免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被以量取胜的大型高校所垄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丨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最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印发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在评估内容和方法上同此前四轮学科评估有显著不同。虽然大学排名名目繁多,但是作为政府委托的官方权威评估,教育部学科评估是各大高校最重视的一项“考试”。这是因为高考考生在选择报考高校时,往往以学科评估作为主要依据。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也多以大学和学科是否属于“双一流”来遴选高校毕业生。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和大学内部的资金分配也多以学科评估结果为关键依据,学科评估也成为大学经费“切蛋糕”的“指挥棒”。因此,早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启动前,很多高校就摩拳擦掌,纷纷加大激励力度并大规模地招兵买马,希望能够在学科评估重新洗牌的机会中提高学科档次。

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与艺术/设计实践)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二级和三级指标。从评估方案来看,一些带有突破性的亮点可圈可点。

首先,评估指标清一色以质量为依据,没有设置同数量有关的指标。中国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早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是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导向,却使大学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大学的世界竞争力不强。与此同时,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往往以数量取胜,这驱使大学扩招和高校合并,催生了一批规模庞大、整合欠佳而质量不高的“巨无霸”大学。这轮学科评估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使过去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型增长让位于关注内涵和影响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让一批小而美的大学和学科脱颖而出,避免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被以量取胜的大型高校所垄断。

其次,评估指标充分考虑了大学在方方面面的办学特色,鼓励高校以典型案例等方式去“讲故事”,而不是堆砌材料和炮制数字。过去学科评估主要注重学科之间硬碰硬的“拼刺刀”,基本采用一模一样的指标来考核和比较。这使学科评估强调的各类人才头衔和科研竞赛成为主要考核依据,而学科评估也像紧箍咒一样把各个学科牢牢套死。这轮学科评估凸显大学“各美其美”的特色办学导向,除了规定动作,大学还可以展现自选动作。这使大学学科朝着特色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建设和恶性竞争。

再次,此轮学科评估在信息采集方面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进,一改过去由高校准备和报送材料的单一做法,由教育部通过公共渠道获取信息,高校确认并补充必要材料。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也减轻了高校的参评负担。

过去学科评估需要高校填报大量表格,准备各种证明材料,使高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疲于奔命,陷入难以逃脱的“表海”。实际上学科评估需要的绝大多数资料和数据,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期刊数据库、政府部门等各种公共渠道获取,而不必高校反复填报。与此同时,高校填报也存在夸大、捏造等弄虚作假导致的“水分”,助长学科评估的不正之风,也为学科评估平添了“挤水分”的无谓工作量。学科评估本质上是采集和分析各种反映学科水平的绩效信息,而理顺信息采集机制并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对于提高学科评估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最后,这轮学科评估的价值取向凸显不是为评估而评估,而是真正使评估发挥问题诊断和绩效改进的正面作用。评估结果是大学普遍关注的硬杠杠,但是评估过程所揭示的问题和不足则是更加富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帮助大学找到差距并持续改进,真正实现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过去学科评估只是告知一个是好是坏的单一结果,而不提供有关学科发展的具体信息,比如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高校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好,如何可以改进这些方面,等等。这使评估只是为了“排排队”,而没有发挥其所蕴含的问题诊断、标杆比较和绩效改进等积极作用。开放评估过程和结果,建设学科评估知识库和数据库,使高校可以据此“导航”学科发展,从而为真正发挥学科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提供了可能。

当然,此轮学科评估虽然进行了优化,但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改善,并预示着未来大学排名和学科评估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学术诚信等在学科评估中的重要性,通过负面清单等方式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术诚信维护。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屡次发生师德师风问题,在师生关系、学术诚信和科技伦理等方面的丑闻令高校颜面扫地,也使大学的社会声望受到重创。学科发展既要注重能力,更要凸显合乎教育伦理和社会规范的价值导向。因此,学科评估除了要有加分项,还要设立减分项,对出现问题的高校提出警示,使大学既重能力又重操守。当然,不应采取“一票否决”等过激方式,避免强力激励导致的逆向选择。比如,对这些问题过分强调乃至“一票否决”,可能诱使一些高校铤而走险,进一步加剧“捂盖子”等包庇行为,反而使一些本应被揭发的问题被刻意掩盖。

其次,学科评估要凸显创新的至关重要性,特别是注重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意义。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要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引领大学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科技竞赛日趋白热化,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日益明朗。人工智能、脑科学、集成电路等许多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都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色彩,如果没有多学科融合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单纯注重特定学科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更应凸显学科之间的联系、交叉和融合。不久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了第9个学部,重点瞄准交叉学科发力,说明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学科评估在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而不是为了避免高校“堆砌”某个学科的排名而对交叉学科说“不”。比如,可以增设交叉学科评估专项,或者将学科交叉情况纳入各个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校注重交叉学科发展。

最后,教育部学科评估要和其他大学排名错位发展,并淡化其对大学办学自主性的过度干预。目前已有多个受到广泛认可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对全球和中国的大学进行评估和分析。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近半都和这些既有大学排名是同源同法的,无论是数据来源还是评估方法都基本一致或几乎可比。这使学科评估结果同这些大学排名的相关程度较高,重复评估和反复排名的情况也值得警惕,因为这会进一步助长既有大学排名的“指挥棒”作用。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之路,同既有大学排名错位发展,是学科评估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学科评估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注重中文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个有别于既有大学排名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排行榜和评估体系。此外,学科评估受到了众多高校的过度关注,也不利于高校强化办学自主性和特色化发展。适度淡化学科评估和教育部的联系,使其逐步走下“神坛”并回归服务大学发展的本位,方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