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魏建国: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消除以邻为壑的地方主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魏建国: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消除以邻为壑的地方主义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近日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畅通国内大循环很重要的一点是树立国内超大市场的观念,要消除国内市场相互割裂的情况,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国内超大市场中的科学合理配置。

2020年10月05日,国庆黄金周第五天, 西安城墙(永定门段)人流如织。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聂琳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特别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对此,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畅通”的关键在于树立国内超大市场的观念,消除国内市场相互割裂的局面,将各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

“现在有的地方仍然以邻为壑,仍存在采取技术壁垒或者价格措施等来进行市场封锁的行为,导致其他省和地区的商品进不来。这种封闭的、孤立的、零散的市场使得我们超级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容易走向碎片化,这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在一致对外方面显示出它巨大的优越性。”魏建国说。

他指出,没有形成超大市场观念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还比较严重,以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现在是芯片。“我们的超大市场不能在国外搞同质化竞争,要向日本、德国学习,尽管他们在国外有些产品属于同类,但他们也讲求分类,进行有序的、科学的供给和合规竞争。”

在采访中,魏建国多次强调要改善营商环境。比如,他指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意味着在现有的开放基础上,要朝着零关税、零利率、零补贴、最佳营商环境的目标努力。

对于如何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他表示首先是尽快建立起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外资外商放心在中国投资;其次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此外,还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政府的作用也要更加积极,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以下是经界面新闻编辑整理的访谈内容

界面新闻:“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双循环”发展理念,对于构建双循环,有学者指出,它的重点是扩大内需,也有学者说是供给侧改革,请问对此您怎么理解?

魏建国:“双循环”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经济的总路线,是根据我们国家经济建设长远发展需要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它是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而制定出来的。疫情期间,国内与国际上一些高精尖技术产品、关键零部件断供,给一些国内企业造成了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打造以自己市场为主体的经济。

需要指出,这一战略决策既要强调以国内市场为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打造开放、包容、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双循环是“一加一大于二”,它是叠加效应,不能把“国内”和“国外”对立起来,更不能把以打造以国内循环为主看做是一个封闭的、自力更生的、排除向外界开放的一种封闭的一个经济政策。

双循环是我们发展的路线,供给侧改革是实施这一路线的手段和途径。供给侧改革贯穿于整个“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它是为解决十九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我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只要矛盾没有解决,供给侧改革就不能止步,要把那种低效、无效的供给淘汰出去,将有效、高效、高质量的供给提上来。供给侧改革是贯穿整个“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以前的主线。 

界面新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提法和我们过去讲的“扩大内需+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如果有,那么,作为一个顶层设计,这个提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魏建国:以前提加大内需是为了提高消费,从而使整体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时经济能够拥有新动能。但双循环不仅是要让经济具有新动能,而且是让经济拥有一个新格局,以及新体制、机制,可以说,双循环的高度要高于扩大内需,它是一个层次更高的的理念,是对我们国家经济路线做出的判断。

双循环是一个很大的有机整体,它牵涉的面很广,不仅关乎提高我们内部的生产力,而且涉及到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就是要发挥我们国家超大市场的作用。

双循环的内涵还包括改变对外贸易方式,不仅要发展商品贸易,还要促进服务贸易及跨境电商发展,也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此外,文化、体育、教育、旅游、医疗等领域也囊括在双循环中。

界面新闻:五中全会公报在提到国内大循环时,前面加了两个字“畅通”。那就说明现在国内有地方是不畅通的?有哪些地方是不畅通的,并严重威胁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魏建国:畅通就是要实现习近平主席所讲的中国超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现在我们超大市场的作用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不“不畅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市场还是割裂的。40多年来,我们已经通过改革开放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血脉都打通了,但运行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市场分割的情况。现在有的地方仍然以邻为壑,仍存在采取技术壁垒或者价格措施等来进行市场封锁的行为,导致其他省和地区的商品进不来。这种封闭的、孤立的、零散的市场使得我们超级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容易走向碎片化,这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在一致对外方面显示出它巨大的优越性。

没有形成超大市场观念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还比较严重,以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现在是芯片。我们的超大市场不能在国外搞同质化竞争,要向日本、德国学习,尽管他们在国外有些产品属于同类,但他们也讲求分类,进行有序的、科学的供给和合规竞争。

超大市场就是要将各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要素市场,也就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这个超大市场里的科学合理配置。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贯彻理解中央的发展概念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而不是各省、地方各自为政。

第二,物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物流收费需要进行改革、降价。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物流占我国GDP的成本依然很高,降成本的空间依然很大,我们要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此外,某些地方要视情况取消限宽、限高等规定。

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要让货运、航运、空运都能像现在的出租车市场那样网络化,做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界面新闻: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里多次提到“高水平”这三个字。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什么算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又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魏建国:“高水平”不是一般的定义,它首先意味着要有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所有的经济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都要把中华民族的强大、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放在核心位置上。

更高水平的开放意味着我们在现有的开放基础上,参照全球现有的开放水平,并且做到比其他国家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合作、共赢、平衡,要朝着零关税、零利率、零补贴、最佳营商环境的目标努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推出自贸区、自贸港,实施负面清单,并加大金融领域的开放。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相信在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上会有更多措施。

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也意味着要打造新的全球化格局,实现全人类的共善、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要朝着这些方向努力,就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位外国前领导人朋友曾对我说过,当今,全球大部分领导人都是考虑昨天、今天或明天,只有中国领导人考虑的是明年、5年后、甚至是10年、20年之后的更长远事情。

界面新闻:过去十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从30%以上下降到约17%,2019年进出口只推动了11%的总量经济增长。这是不是能说明双循环中,内需是主要的,外需是次要的?

魏建国: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比较注重出口,因为需要用出口来换外汇,用外汇来买先进设备。但强起来以后,我们更多转向进口,从强起来到富起来之后,我们要考虑到国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一方面要考国内市场循环来满足这一需要,同时要通过进口来解决这一矛盾,因此,进口就必然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整体来讲,今后外贸在拉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将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刚刚站起来、强起来时那样大。在我们富起来时,我们要发挥自己本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需求、消费,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需求。这时候,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将慢慢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贸在“三驾马车”里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它依然比较强。

其次,由于未来进口加大,我国贸易逆差将比较震荡,因此今后要加强服务贸易走出去,要通过跨境电商来促进货物贸易出口。此外,货物贸易要从数量转向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高水平。

未来,我认为我国外贸方面会呈现以下几大特点。第一,随着我国国力增强进口占我们的比重会越来愈大。第二,随着我们进口越来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将越来越强。第三,进口加大使得全球更加依赖中国。

界面新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许多观点认为全球产业链将加速撤离中国,对此您怎么看?中国应该如何加快产业链升级?

魏建国:关于产业链撤离中国的言论可以理解,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判。我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会出现四个“东移”。 

一是,先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东移至中国。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稳定,此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随着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的转移,高新技术也会东移。三是,资本东移。预计今年中国吸引外资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幅超过去年的1400亿美元。四是人才东移。这四个“东移”会使得未来5-10年全球大型的商务、学术、文体、时尚活动转移到中国来举办。

加快中国产业链升级最关键的是自主创新。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也体现在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创新上。要根据中国特色,制定出一整套创新的力量。因此,创新所涉及的部门不仅仅是工业和科研部门,还涉及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

界面新闻:目前来看拜登当选已经基本成定局,但对中国“战略威胁”的定位已经成为华盛顿共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中国下一步如何走好对外开放这一步棋?哪一些领域需要重点突破?

魏建国:我认为,在这次美国选举中,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是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因此,他们打压抑制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建设得更加强大,要着手实现我们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着手做好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不论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

我们还要注重软实力的提高,努力让中国智慧和方案得到全球信任。这次中国在控制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此外,我们也要有底线思维,要防范万一,做好最坏的准备,以应对美国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在进一步开放领域,我认为应该更加努力打造最佳的营商环境,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尽快建立起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外资外商放心在中国投资。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要降低进入违反知识产权的门槛。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政府的作用也要更加积极,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中美“脱钩”?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单方面“脱钩”举动?

魏建国:中国是个大市场,过去我们实施改革开放,特别是美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取得了丰厚的盈利。但美国没有看到这一点,总认为自己吃了亏,认为规则不公平。

许多人认为,美国拿中美“脱钩”可以要挟到中国,但实际上这是美国政客和媒体的误判,这实际上是把自己想象得太高大,把中国看得太低,认为只要“断供”、“脱钩”中国就会倒下去,这种误判实际上是害了美国人,也影响了全球。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所得,不应该、也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垄断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魏建国: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消除以邻为壑的地方主义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近日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畅通国内大循环很重要的一点是树立国内超大市场的观念,要消除国内市场相互割裂的情况,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国内超大市场中的科学合理配置。

2020年10月05日,国庆黄金周第五天, 西安城墙(永定门段)人流如织。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聂琳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提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特别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对此,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畅通”的关键在于树立国内超大市场的观念,消除国内市场相互割裂的局面,将各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

“现在有的地方仍然以邻为壑,仍存在采取技术壁垒或者价格措施等来进行市场封锁的行为,导致其他省和地区的商品进不来。这种封闭的、孤立的、零散的市场使得我们超级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容易走向碎片化,这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在一致对外方面显示出它巨大的优越性。”魏建国说。

他指出,没有形成超大市场观念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还比较严重,以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现在是芯片。“我们的超大市场不能在国外搞同质化竞争,要向日本、德国学习,尽管他们在国外有些产品属于同类,但他们也讲求分类,进行有序的、科学的供给和合规竞争。”

在采访中,魏建国多次强调要改善营商环境。比如,他指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意味着在现有的开放基础上,要朝着零关税、零利率、零补贴、最佳营商环境的目标努力。

对于如何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他表示首先是尽快建立起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外资外商放心在中国投资;其次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此外,还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政府的作用也要更加积极,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以下是经界面新闻编辑整理的访谈内容

界面新闻:“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双循环”发展理念,对于构建双循环,有学者指出,它的重点是扩大内需,也有学者说是供给侧改革,请问对此您怎么理解?

魏建国:“双循环”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经济的总路线,是根据我们国家经济建设长远发展需要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它是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而制定出来的。疫情期间,国内与国际上一些高精尖技术产品、关键零部件断供,给一些国内企业造成了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打造以自己市场为主体的经济。

需要指出,这一战略决策既要强调以国内市场为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打造开放、包容、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双循环是“一加一大于二”,它是叠加效应,不能把“国内”和“国外”对立起来,更不能把以打造以国内循环为主看做是一个封闭的、自力更生的、排除向外界开放的一种封闭的一个经济政策。

双循环是我们发展的路线,供给侧改革是实施这一路线的手段和途径。供给侧改革贯穿于整个“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它是为解决十九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我们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只要矛盾没有解决,供给侧改革就不能止步,要把那种低效、无效的供给淘汰出去,将有效、高效、高质量的供给提上来。供给侧改革是贯穿整个“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以前的主线。 

界面新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提法和我们过去讲的“扩大内需+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如果有,那么,作为一个顶层设计,这个提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魏建国:以前提加大内需是为了提高消费,从而使整体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时经济能够拥有新动能。但双循环不仅是要让经济具有新动能,而且是让经济拥有一个新格局,以及新体制、机制,可以说,双循环的高度要高于扩大内需,它是一个层次更高的的理念,是对我们国家经济路线做出的判断。

双循环是一个很大的有机整体,它牵涉的面很广,不仅关乎提高我们内部的生产力,而且涉及到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就是要发挥我们国家超大市场的作用。

双循环的内涵还包括改变对外贸易方式,不仅要发展商品贸易,还要促进服务贸易及跨境电商发展,也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此外,文化、体育、教育、旅游、医疗等领域也囊括在双循环中。

界面新闻:五中全会公报在提到国内大循环时,前面加了两个字“畅通”。那就说明现在国内有地方是不畅通的?有哪些地方是不畅通的,并严重威胁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魏建国:畅通就是要实现习近平主席所讲的中国超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现在我们超大市场的作用和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不“不畅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市场还是割裂的。40多年来,我们已经通过改革开放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血脉都打通了,但运行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市场分割的情况。现在有的地方仍然以邻为壑,仍存在采取技术壁垒或者价格措施等来进行市场封锁的行为,导致其他省和地区的商品进不来。这种封闭的、孤立的、零散的市场使得我们超级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容易走向碎片化,这不利于统一大市场在一致对外方面显示出它巨大的优越性。

没有形成超大市场观念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还比较严重,以前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现在是芯片。我们的超大市场不能在国外搞同质化竞争,要向日本、德国学习,尽管他们在国外有些产品属于同类,但他们也讲求分类,进行有序的、科学的供给和合规竞争。

超大市场就是要将各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要素市场,也就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这个超大市场里的科学合理配置。

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贯彻理解中央的发展概念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而不是各省、地方各自为政。

第二,物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物流收费需要进行改革、降价。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物流占我国GDP的成本依然很高,降成本的空间依然很大,我们要取消不合理的收费。此外,某些地方要视情况取消限宽、限高等规定。

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要让货运、航运、空运都能像现在的出租车市场那样网络化,做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界面新闻: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里多次提到“高水平”这三个字。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什么算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又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魏建国:“高水平”不是一般的定义,它首先意味着要有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所有的经济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都要把中华民族的强大、把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放在核心位置上。

更高水平的开放意味着我们在现有的开放基础上,参照全球现有的开放水平,并且做到比其他国家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合作、共赢、平衡,要朝着零关税、零利率、零补贴、最佳营商环境的目标努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推出自贸区、自贸港,实施负面清单,并加大金融领域的开放。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相信在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上会有更多措施。

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也意味着要打造新的全球化格局,实现全人类的共善、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要朝着这些方向努力,就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位外国前领导人朋友曾对我说过,当今,全球大部分领导人都是考虑昨天、今天或明天,只有中国领导人考虑的是明年、5年后、甚至是10年、20年之后的更长远事情。

界面新闻:过去十年,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从30%以上下降到约17%,2019年进出口只推动了11%的总量经济增长。这是不是能说明双循环中,内需是主要的,外需是次要的?

魏建国: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比较注重出口,因为需要用出口来换外汇,用外汇来买先进设备。但强起来以后,我们更多转向进口,从强起来到富起来之后,我们要考虑到国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一方面要考国内市场循环来满足这一需要,同时要通过进口来解决这一矛盾,因此,进口就必然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整体来讲,今后外贸在拉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贸对经济的贡献将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刚刚站起来、强起来时那样大。在我们富起来时,我们要发挥自己本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需求、消费,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需求。这时候,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将慢慢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贸在“三驾马车”里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它依然比较强。

其次,由于未来进口加大,我国贸易逆差将比较震荡,因此今后要加强服务贸易走出去,要通过跨境电商来促进货物贸易出口。此外,货物贸易要从数量转向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高水平。

未来,我认为我国外贸方面会呈现以下几大特点。第一,随着我国国力增强进口占我们的比重会越来愈大。第二,随着我们进口越来越大,人民币的国际化将越来越强。第三,进口加大使得全球更加依赖中国。

界面新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许多观点认为全球产业链将加速撤离中国,对此您怎么看?中国应该如何加快产业链升级?

魏建国:关于产业链撤离中国的言论可以理解,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判。我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会出现四个“东移”。 

一是,先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东移至中国。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稳定,此外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随着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的转移,高新技术也会东移。三是,资本东移。预计今年中国吸引外资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幅超过去年的1400亿美元。四是人才东移。这四个“东移”会使得未来5-10年全球大型的商务、学术、文体、时尚活动转移到中国来举办。

加快中国产业链升级最关键的是自主创新。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也体现在体制、机制和管理的创新上。要根据中国特色,制定出一整套创新的力量。因此,创新所涉及的部门不仅仅是工业和科研部门,还涉及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

界面新闻:目前来看拜登当选已经基本成定局,但对中国“战略威胁”的定位已经成为华盛顿共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中国下一步如何走好对外开放这一步棋?哪一些领域需要重点突破?

魏建国:我认为,在这次美国选举中,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是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因此,他们打压抑制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

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建设得更加强大,要着手实现我们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着手做好我们的“十四五”规划。“不论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

我们还要注重软实力的提高,努力让中国智慧和方案得到全球信任。这次中国在控制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此外,我们也要有底线思维,要防范万一,做好最坏的准备,以应对美国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在进一步开放领域,我认为应该更加努力打造最佳的营商环境,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尽快建立起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外资外商放心在中国投资。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要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要降低进入违反知识产权的门槛。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政府的作用也要更加积极,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界面新闻:如何看待中美“脱钩”?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单方面“脱钩”举动?

魏建国:中国是个大市场,过去我们实施改革开放,特别是美国的大型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取得了丰厚的盈利。但美国没有看到这一点,总认为自己吃了亏,认为规则不公平。

许多人认为,美国拿中美“脱钩”可以要挟到中国,但实际上这是美国政客和媒体的误判,这实际上是把自己想象得太高大,把中国看得太低,认为只要“断供”、“脱钩”中国就会倒下去,这种误判实际上是害了美国人,也影响了全球。

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所得,不应该、也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垄断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