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DxOMark要做下一个安兔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DxOMark要做下一个安兔兔?

从“权威机构”到人人喊打,DXOMARK怎么了?

文|锋科技

近日,大家最熟悉的相机评测机构DXOMARK又来了,但和以往不同的是,DXO这次把手伸向了屏幕测评:在屏幕测试环节中,苹果的最新旗舰iPhone 12 Pro拿到了87的高分,排名第三,次于三星Note 20 Ultra和一加8 Pro,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持续性的黄色偏色。

小雷认同此次DXO的屏幕测试结果,除了最近的“绿屏门”外,iPhone 12 Pro偏黄严重的毛病也让它拿不到顶级屏幕的称号,并且DXO对于iPhone 12 Pro的触控和伪像也提出了一些异议,这是其他评测机构不常见到的。

不过在这篇文章发出之后,DXO收到的最多评价却是以负面为主,许多数码爱好者已经将它与“不专业”绑定到了一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三年前被称为“权威机构”的DXO落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争议颇多的相机业务

DXO之所以饱受诟病,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评判标准不明。尽管在官网介绍中,DXO会仔细列出每一个测试项目和样张对比,但每个小项的权重不明,也让DXO的总分随着厂商偏好而出现一些波动。

最明显的一次来自于2017,那一年,多个双摄手机拿下高分,变焦和人像等有利于双摄手机的项目成为了DXO的测试重点。虽然从现在来看,变焦和人像已经成为了拍照重点,但那时DXO明显没有调整好权重,出现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P20 Pro的视频拍摄对比中,华为在“防抖”一项拿到了94的高分,持平单摄防抖的iPhone Xs Max(92)和双光学防抖的S9 Plus(86),但这是华为用裁切换来的。P20 Pro除了防抖之外,在变焦、曝光优势不大的情况下,依然在子项目拿到了高分,DXO的权重偏向性不言自明。

权重不分导致了DXO缺乏一套完整有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在iPhone X时代,苹果调整了拍摄算法,让颜色更加饱和适应OLED屏幕,却牺牲了一以贯之的还原度和细节,这在忠实果粉眼中无疑是倒退,但DXO依然给了iPhone X高分,并且重点夸赞了iPhone的还原度和人像对比。

当然,除了上述两大问题之外,DXO在其他方面也备受指摘。最知名的莫过于LG G4的“鬼影”和小米MIX2S的测试乌龙:在G4的评测中,“鬼影”出现的原因是员工忘擦拭摄像头、而MIX2S样张中的exif信息竟然来自于华为P20 Pro,虽然DXO都以“员工失误”为由进行道歉, 但造成的公信力打击却是持久的。

其实,一贯在DXO扬眉吐气的华为其实也遭受过DXO的区别对待。在Mate30 Pro的评测环节中,它的超广角得分仅为34,低于iPhone11 Pro(40)、小米CC9 Pro(39)和三星Note10+ 5G(42),但实际上,Mate30 Pro的超广角用料很足,大底的超广角在夜间模式的可用性突出,但扣分的原因在于“视场不宽广”。

小雷认为,手机的拍摄模式是不断进步的,DXO可以跟随时代变化,对评价体系进行改良,但这一套评价体系必须要尽可能公开透明。小雷推测,DXO标准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在于不同主笔团队在拍照上的选择性偏好。不过既然在本职工作上,DXO都没能说服别人,那么“跨界”评测招致非议也是很正常的事。

为何DXO要“跨界”?

从DXO企业业务官网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DXO的盈利模式有三种:一是为厂家提供拍照技术咨询(DXO Service);二是给专业影像实验室提供测试套件(DXO Analyzer);三则是付费课程(DXO Academy)。

虽然DXO并未说明其主要盈利点,但屏幕和音响测试也都成为了DXO付费咨询的一部分,这说明付费咨询业务是DXO未来着重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移动领域。从HTC U11开始,厂商就开始有意识地找DXO站台,拍摄标准也难免向DXO的测试套件和标准靠拢。

如果说付费咨询业务是DXO重要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国内厂商的加入无疑让DXO有了丰厚的业务空间。从2017年开始,DXO的名号迅速在国内响起,DXO也马上开设了中国官网迎合国内消费者,它的热度也前所未有地高。

DXO中国业务的爆发,也体现在它的排名上,2017年,DXO手机拍照排行榜的前25名,只有5款机型来自大陆品牌(HTC还有两款),而到了2020年,前25款机型中已经有15款大陆品牌,LG、Xperia等品牌换成了vivo、OPPO与小米。

所以,对于DXO常年被诟病的“充值”和偏向性等问题,可以这么解释:国内厂商的拍照水平已经进军世界前列,尽管没有直接利益往来,但DXO确实会出于业务偏向(譬如付费咨询等),而对大品牌“多加照顾”,也能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至于那些槽点满满的榜单,其理由更简单:热度。国内外厂商引用DxO数据的时候,都是简单粗暴的“分数+排名”做背书,而不是DXO的样张分析与评价。毕竟DXO的样张观感比不过厂商花大价钱找来的专业摄影师,普通消费者也未必愿意听。

虽然DXO有点被“冤枉”的味道,但它才是最大赢家。在参数相对透明的时代下,消费者可以轻松说出不同型号的硬件差别,但对相机、音响等原理复杂,评判价值多元的硬件一无所知。DXO的评分业务,恰好给了消费者一种确定的横向对比,这也是它的分数被多次引用的原因。

其实在业界范围内,这么做的测试机构有不少。譬如知名屏幕评测机构DisplayMate,它的主营业务其实是软件校色,那个A+屏幕认证都是给消费者看的,业界反而不太关心。不过DisplayMate除了在著名的“抹布屏”Pixel 3 XL上翻车之外,它的顶级屏幕认证和分析都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

小雷始终认为,为了生存,评测机构在某些指标上向大客户和热度妥协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能成为颠倒是非、纰漏百出的理由。尽管总体来看,DXO的样张分析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评判标准的过度模糊化,让这家专业机构的口碑不免向“娱乐兔”、“Apple Bench”等测试标准靠拢。

希望DXO在如火如荼开展业务的同时,能够对自身的评价标准来一次彻底的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DxOMark要做下一个安兔兔?

从“权威机构”到人人喊打,DXOMARK怎么了?

文|锋科技

近日,大家最熟悉的相机评测机构DXOMARK又来了,但和以往不同的是,DXO这次把手伸向了屏幕测评:在屏幕测试环节中,苹果的最新旗舰iPhone 12 Pro拿到了87的高分,排名第三,次于三星Note 20 Ultra和一加8 Pro,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持续性的黄色偏色。

小雷认同此次DXO的屏幕测试结果,除了最近的“绿屏门”外,iPhone 12 Pro偏黄严重的毛病也让它拿不到顶级屏幕的称号,并且DXO对于iPhone 12 Pro的触控和伪像也提出了一些异议,这是其他评测机构不常见到的。

不过在这篇文章发出之后,DXO收到的最多评价却是以负面为主,许多数码爱好者已经将它与“不专业”绑定到了一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三年前被称为“权威机构”的DXO落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争议颇多的相机业务

DXO之所以饱受诟病,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评判标准不明。尽管在官网介绍中,DXO会仔细列出每一个测试项目和样张对比,但每个小项的权重不明,也让DXO的总分随着厂商偏好而出现一些波动。

最明显的一次来自于2017,那一年,多个双摄手机拿下高分,变焦和人像等有利于双摄手机的项目成为了DXO的测试重点。虽然从现在来看,变焦和人像已经成为了拍照重点,但那时DXO明显没有调整好权重,出现了很多争议。

例如在P20 Pro的视频拍摄对比中,华为在“防抖”一项拿到了94的高分,持平单摄防抖的iPhone Xs Max(92)和双光学防抖的S9 Plus(86),但这是华为用裁切换来的。P20 Pro除了防抖之外,在变焦、曝光优势不大的情况下,依然在子项目拿到了高分,DXO的权重偏向性不言自明。

权重不分导致了DXO缺乏一套完整有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在iPhone X时代,苹果调整了拍摄算法,让颜色更加饱和适应OLED屏幕,却牺牲了一以贯之的还原度和细节,这在忠实果粉眼中无疑是倒退,但DXO依然给了iPhone X高分,并且重点夸赞了iPhone的还原度和人像对比。

当然,除了上述两大问题之外,DXO在其他方面也备受指摘。最知名的莫过于LG G4的“鬼影”和小米MIX2S的测试乌龙:在G4的评测中,“鬼影”出现的原因是员工忘擦拭摄像头、而MIX2S样张中的exif信息竟然来自于华为P20 Pro,虽然DXO都以“员工失误”为由进行道歉, 但造成的公信力打击却是持久的。

其实,一贯在DXO扬眉吐气的华为其实也遭受过DXO的区别对待。在Mate30 Pro的评测环节中,它的超广角得分仅为34,低于iPhone11 Pro(40)、小米CC9 Pro(39)和三星Note10+ 5G(42),但实际上,Mate30 Pro的超广角用料很足,大底的超广角在夜间模式的可用性突出,但扣分的原因在于“视场不宽广”。

小雷认为,手机的拍摄模式是不断进步的,DXO可以跟随时代变化,对评价体系进行改良,但这一套评价体系必须要尽可能公开透明。小雷推测,DXO标准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在于不同主笔团队在拍照上的选择性偏好。不过既然在本职工作上,DXO都没能说服别人,那么“跨界”评测招致非议也是很正常的事。

为何DXO要“跨界”?

从DXO企业业务官网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DXO的盈利模式有三种:一是为厂家提供拍照技术咨询(DXO Service);二是给专业影像实验室提供测试套件(DXO Analyzer);三则是付费课程(DXO Academy)。

虽然DXO并未说明其主要盈利点,但屏幕和音响测试也都成为了DXO付费咨询的一部分,这说明付费咨询业务是DXO未来着重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在移动领域。从HTC U11开始,厂商就开始有意识地找DXO站台,拍摄标准也难免向DXO的测试套件和标准靠拢。

如果说付费咨询业务是DXO重要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国内厂商的加入无疑让DXO有了丰厚的业务空间。从2017年开始,DXO的名号迅速在国内响起,DXO也马上开设了中国官网迎合国内消费者,它的热度也前所未有地高。

DXO中国业务的爆发,也体现在它的排名上,2017年,DXO手机拍照排行榜的前25名,只有5款机型来自大陆品牌(HTC还有两款),而到了2020年,前25款机型中已经有15款大陆品牌,LG、Xperia等品牌换成了vivo、OPPO与小米。

所以,对于DXO常年被诟病的“充值”和偏向性等问题,可以这么解释:国内厂商的拍照水平已经进军世界前列,尽管没有直接利益往来,但DXO确实会出于业务偏向(譬如付费咨询等),而对大品牌“多加照顾”,也能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至于那些槽点满满的榜单,其理由更简单:热度。国内外厂商引用DxO数据的时候,都是简单粗暴的“分数+排名”做背书,而不是DXO的样张分析与评价。毕竟DXO的样张观感比不过厂商花大价钱找来的专业摄影师,普通消费者也未必愿意听。

虽然DXO有点被“冤枉”的味道,但它才是最大赢家。在参数相对透明的时代下,消费者可以轻松说出不同型号的硬件差别,但对相机、音响等原理复杂,评判价值多元的硬件一无所知。DXO的评分业务,恰好给了消费者一种确定的横向对比,这也是它的分数被多次引用的原因。

其实在业界范围内,这么做的测试机构有不少。譬如知名屏幕评测机构DisplayMate,它的主营业务其实是软件校色,那个A+屏幕认证都是给消费者看的,业界反而不太关心。不过DisplayMate除了在著名的“抹布屏”Pixel 3 XL上翻车之外,它的顶级屏幕认证和分析都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

小雷始终认为,为了生存,评测机构在某些指标上向大客户和热度妥协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能成为颠倒是非、纰漏百出的理由。尽管总体来看,DXO的样张分析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评判标准的过度模糊化,让这家专业机构的口碑不免向“娱乐兔”、“Apple Bench”等测试标准靠拢。

希望DXO在如火如荼开展业务的同时,能够对自身的评价标准来一次彻底的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