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位摄影师拍摄了上海的一系列废弃建筑并为之着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位摄影师拍摄了上海的一系列废弃建筑并为之着迷

整个中国都在拆拆拆,为将来的建建建做准备。我看到的是现代建筑非凡的美感以及蓬勃的朝气。当你观赏这些照片时,新的大楼已经在你看到的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图片来源:网络

近几十年来,上海的主要变化莫过于“垂直城市”式的钢筋水泥大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2400万人口。这在最近几年病毒式雷同的城市风景照中最能体现,它们展现着上海“曼哈顿”——浦东金融区的面貌。这片区域1990年的模样跟20年后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充满设计感、走在国际前沿的建筑,引领着世界都市的潮流。这是今昔对比最强烈的一片区域,如今耸立东方明珠塔的土地,曾经是一片稻田。

这座城市的建筑遗产已经夷为平地,在碎石堆与拆下的混凝土块中,将会建起一栋摩天大楼。从2016年2月1日开始,伦敦Soho区的Riflemaker画廊展出摄影家Graham Fink的作品,过去的5年里,他用镜头记录了即将被拆除的旧上海。

上海的变迁可以从这些碎石堆中找到最佳例证,这代表着破旧立新,诉说着沧海桑田,从旧民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上海人的日常起居,他们为了配合城市翻新计划,搬离了曾经的家园。在一片废墟中,我们捡拾记忆碎片,涂鸦艺术家们把斑驳破旧的墙面当成了他们的画板,废弃旧屋的主人们留下了一些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具。

这些碎砖乱瓦即将被清除,但它们永远地留存在Fink的照片中。“创想计划”通过电子邮件对这位摄影家进行了一场访谈,提及了这些照片、他在中国的故事以及上海的变迁。

"我看到了牢牢粘在墙上的壁纸,曾经的儿童房里留着孩子的绘画,过去心爱的椅子如今在泥土中腐烂。"

创想计划(以下简称问):是什么激发你用镜头记录上海?

Graham Fink:我到上海的第一天,一股兴奋感油然而生。这简直是小时候画中的未来都市,这根本是童年图画的现实翻版。它是中国的纽约。

问:可以请你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特地跑去拍摄废弃建筑吗?

Graham Fink:我一直着迷于这些事物。废弃的房屋、被遗忘的角落。它们看似死寂,却拥有着永恒的故事,旧事不灭。在中国,随处可见这种拆迁工地,因此,它们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认为十分有必要尝试着发掘并记录它们。

问:对你来说,这些碎石堆意味着什么?

Graham Fink:整个中国都在拆拆拆,为将来的建建建做准备。摩天大楼、写字楼,中国人正在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旧房被推倒,产生越来越多的碎石堆。涂鸦艺术家们把破旧的墙面当成画布,政府定期会来清理这些涂鸦。艺术家们重新画上,政府再把它们清掉。墙面越来越破败。

问:古典的中国不复存在,你对此是否感到惋惜?

Graham Fink:并非如此。于我而言,我看到的是现代建筑非凡的美感以及蓬勃的朝气。比如说,看似弱小的植物能穿破水泥,长成参天大树。透过镜头,我感受到的并非过去或是将来,而是现在。

问:你如何在碎砖乱瓦中发掘人们的日常点滴?

Graham Fink:我看到了牢牢粘在墙上的壁纸,曾经的儿童房里留着孩子的绘画,过去心爱的椅子如今在泥土中腐烂。人们离开老房子前的举动展现得一清二楚,让这片碎砖乱瓦充满了生活气息。

问:你是否认为这些都市的废弃区域有一种美感?或是这些被破坏的景致有一种艺术吸引力?让你忍不住用镜头捕捉?

Graham Fink:我在这些废土堆中发现了美。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通过捕捉残存的过去,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为它们叙说诗意的故事,它们曾经承载着芸芸众生的柴米油盐。

问:在5年的上海摄影中,哪些变化让你感到最震撼?你在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一震撼?

Graham Fink:中国变化飞速。中国渴望成为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这种上进的态度体现在方方面面,中国人开车、交谈、走路都讲求速度。也许追求速度要付出许多代价。空气污染就是一个最突出的弊端。我在中国的5年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化巨大。毛主席的学生时代在长沙度过,2015年3月,这座城市在15天内造出一栋57层的大楼,“楼快快”震惊全世界。然而万事都不可能无休无止,自然规律注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有升有降的曲线。我的照片记录的正是“破”与“立”中间的这段过渡期,是旧事物消亡后、新事物萌芽前的一段时期。我用摄影为大家展现了这一时期。当你在观赏这些照片时,新的大楼已经在你看到的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翻译:吴越

来源:vice

原标题:Photos Capture the Unknown Stories of Shanghai's Demolished Spaces

最新更新时间:02/05 16:2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位摄影师拍摄了上海的一系列废弃建筑并为之着迷

整个中国都在拆拆拆,为将来的建建建做准备。我看到的是现代建筑非凡的美感以及蓬勃的朝气。当你观赏这些照片时,新的大楼已经在你看到的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图片来源:网络

近几十年来,上海的主要变化莫过于“垂直城市”式的钢筋水泥大厦,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2400万人口。这在最近几年病毒式雷同的城市风景照中最能体现,它们展现着上海“曼哈顿”——浦东金融区的面貌。这片区域1990年的模样跟20年后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区域,充满设计感、走在国际前沿的建筑,引领着世界都市的潮流。这是今昔对比最强烈的一片区域,如今耸立东方明珠塔的土地,曾经是一片稻田。

这座城市的建筑遗产已经夷为平地,在碎石堆与拆下的混凝土块中,将会建起一栋摩天大楼。从2016年2月1日开始,伦敦Soho区的Riflemaker画廊展出摄影家Graham Fink的作品,过去的5年里,他用镜头记录了即将被拆除的旧上海。

上海的变迁可以从这些碎石堆中找到最佳例证,这代表着破旧立新,诉说着沧海桑田,从旧民宅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上海人的日常起居,他们为了配合城市翻新计划,搬离了曾经的家园。在一片废墟中,我们捡拾记忆碎片,涂鸦艺术家们把斑驳破旧的墙面当成了他们的画板,废弃旧屋的主人们留下了一些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具。

这些碎砖乱瓦即将被清除,但它们永远地留存在Fink的照片中。“创想计划”通过电子邮件对这位摄影家进行了一场访谈,提及了这些照片、他在中国的故事以及上海的变迁。

"我看到了牢牢粘在墙上的壁纸,曾经的儿童房里留着孩子的绘画,过去心爱的椅子如今在泥土中腐烂。"

创想计划(以下简称问):是什么激发你用镜头记录上海?

Graham Fink:我到上海的第一天,一股兴奋感油然而生。这简直是小时候画中的未来都市,这根本是童年图画的现实翻版。它是中国的纽约。

问:可以请你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特地跑去拍摄废弃建筑吗?

Graham Fink:我一直着迷于这些事物。废弃的房屋、被遗忘的角落。它们看似死寂,却拥有着永恒的故事,旧事不灭。在中国,随处可见这种拆迁工地,因此,它们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认为十分有必要尝试着发掘并记录它们。

问:对你来说,这些碎石堆意味着什么?

Graham Fink:整个中国都在拆拆拆,为将来的建建建做准备。摩天大楼、写字楼,中国人正在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旧房被推倒,产生越来越多的碎石堆。涂鸦艺术家们把破旧的墙面当成画布,政府定期会来清理这些涂鸦。艺术家们重新画上,政府再把它们清掉。墙面越来越破败。

问:古典的中国不复存在,你对此是否感到惋惜?

Graham Fink:并非如此。于我而言,我看到的是现代建筑非凡的美感以及蓬勃的朝气。比如说,看似弱小的植物能穿破水泥,长成参天大树。透过镜头,我感受到的并非过去或是将来,而是现在。

问:你如何在碎砖乱瓦中发掘人们的日常点滴?

Graham Fink:我看到了牢牢粘在墙上的壁纸,曾经的儿童房里留着孩子的绘画,过去心爱的椅子如今在泥土中腐烂。人们离开老房子前的举动展现得一清二楚,让这片碎砖乱瓦充满了生活气息。

问:你是否认为这些都市的废弃区域有一种美感?或是这些被破坏的景致有一种艺术吸引力?让你忍不住用镜头捕捉?

Graham Fink:我在这些废土堆中发现了美。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通过捕捉残存的过去,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为它们叙说诗意的故事,它们曾经承载着芸芸众生的柴米油盐。

问:在5年的上海摄影中,哪些变化让你感到最震撼?你在作品中如何体现这一震撼?

Graham Fink:中国变化飞速。中国渴望成为最强大、最优秀的国家。这种上进的态度体现在方方面面,中国人开车、交谈、走路都讲求速度。也许追求速度要付出许多代价。空气污染就是一个最突出的弊端。我在中国的5年中,周围的一切都变化巨大。毛主席的学生时代在长沙度过,2015年3月,这座城市在15天内造出一栋57层的大楼,“楼快快”震惊全世界。然而万事都不可能无休无止,自然规律注定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有升有降的曲线。我的照片记录的正是“破”与“立”中间的这段过渡期,是旧事物消亡后、新事物萌芽前的一段时期。我用摄影为大家展现了这一时期。当你在观赏这些照片时,新的大楼已经在你看到的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翻译:吴越

来源:vice

原标题:Photos Capture the Unknown Stories of Shanghai's Demolished Spaces

最新更新时间:02/05 16:2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