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6,数字音乐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之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6,数字音乐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之战

尼尔森最近的调查发现,有78%的乐迷表示有可能在未来6个月成为音乐流媒体的订阅用户,虽然这一数字令人鼓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人真正成为订阅用户。

2016年将是音乐流媒体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随着Pandora点播服务的到来,目前已经有五大类音乐订阅模式在音乐产业内获得了乐迷和业界的认可。他们各有各的优势,也各自存在弊端,根据自身所处环境,不断改进来应对流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

作为一个成功的订阅模式,纯免费增值模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直受到攻击,其对立模式则要求所有的听众支付服务费用。许多版权持有者不希望自己的音乐作品是免费收听的,或者只是成为吸引人们付费的噱头。但是到目前为止,纯免费增值模式在五种音乐订阅模式中获得了最大的成功,版权持有者是否能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来改变这种模式仍是未知。

还有一部分订阅模式依托其高科技巨头母公司的规模和实力来获得客户。如果缺少了其母公司的赞助,这些服务将会面对低利润经营压力下独自维护用户体验的压力。所以在当前情况下,依托母公司在近乎无限的资金泡沫下运行,可能仍旧是这些服务不得不做的选择。

据调查显示,很多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支付音乐订阅服务费用,而且这类消费者的数量比目前实际的订阅用户数量要多。尼尔森最近的调查发现,有78%的乐迷表示有可能在未来6个月成为音乐流媒体的订阅用户,虽然这一数字令人鼓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人真正成为订阅用户。

乐观主义者认为在市场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五种模式不会有过于激烈的竞争。而悲观主义者却认为音乐订阅服务市场需要激烈的竞争从而获胜,只有少数服务供应商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像我们看到的Netflix和那些付费视频流媒体一样。现实的情况也有可能处在中间状态,最具优势的服务或将获得更多来自行业内的支持而继续扩展自己的业务,而其他服务将会慢慢衰亡。

简单来说,音乐订阅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让更多消费者试用订阅服务并了解其功能,这样的过程是困难的。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而建立的五种音乐订阅服务模式。

纯免费增值模式 代表:Spotify

免费服务往往把用户向付费模式引导,这就是免费增值模式。不过并不是所有使用免费服务的用户都倾向于转变为付费用户,因此服务供应商往往向付费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来吸引免费用户。这种模式常见于规模很好的云服务,其增加用户量的成本很低。

Spotify的服务是免费增值模式的标准范例。它的无限制、广告支持的免费流媒体服务创造的收益占其年收入的9%,不过Spotify的免费服务是其付费订阅服务的切入点,付费订阅服务为Spotify带来总营收的91%。不过关于这种免费增值模式的争议一直存在,许多版权持有者反对免费增值模式。根据大卫·洛瑞(David Lowery)的Trichordist博客显示,Spotify平均播放收益只有0.521美分,远低于付费服务像Rhapsody(1.12美分),Xbox Music(0.32美分),还有GooglePlay(0.46美分)。

YouTube和SoundCloud也属于这一类模式。YouTube从2005年发布了自己的免费视频流媒体服务,去年晚些时候,推出了付费服务YouTubeRed,为订阅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体验并享受独家内容。SoundCloud的免费服务是另一种形式,相比Spotify,SoundCloud在独立音乐和衍生作品(混音作品)方面内容更丰富,但唱片音乐的内容明显不足。SoundCloud计划提供某种有偿服务来补充它的免费服务。

纯免费服务模式吸引了足够多的用户却也招致了强烈的反对。一些唱片公司希望缩减这些流媒体的免费服务来提高付费服务的转化率。音乐人们,尤其是泰勒·斯威夫特也是强烈反对免费增值模式,最近阿黛尔和雷哈娜也加入到了此行列中。

不过即使在多为大牌拒绝在Spotify上发行自己的新专辑,Spotify还是维持了自己的免费服务。因为当Spotify开始限制自己的免费服务之时,用户可以轻易的在YouTube上享受不受限的服务,对于Spotify来说就是拱手送走用户。因此尽管曾经有传言Spotify会为大牌艺人采取特殊的窗口服务,但目前Spotify仍然坚持自己的免费服务。

有限的免费增值模式 代表:Pandora

有限的免费增值模式是免费增值模式中争议较小的版本。和纯免费增值模式最关键的不同是,它向用户提供有偿的点播服务。Slacker已经采用了这种模式,而Pandora在今年晚些时候也将采用此模式。

Pandora的免费增值模式向用户提供非交互式的电台服务,而不是点播服务,用户在选择歌曲时受到限制,这也是Pandora具备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这种模式的电台曾经非常流行。不过它现在需要一个订阅服务去建立品牌知名度,引导用户从免费服务向有偿服务过渡。Pandora的服务建立在8000万月活跃听众和数目不详的注册用户上,品牌知名度已经不成问题。实际上,Pandora在美国处在遥遥领先的位置。

鉴于Pandora的用户群规模和组成,将用户从免费服务向付费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迁移的可能性并不大,Pandora月活跃听众对音乐的支付很少甚至为0。目前在Pandora 8000万用户中只有400万用户订阅了Pandora One的无广告服务。因此,推出付费点播是捕获现有的消费用户、慢慢引导和吸引更多用户付费的方式,对于Pandora来说应该是相对稳妥的办法。

因为Pandora已经想办法将免费的听众货币化,并且也不会被内容成本所拖累。而且它的免费服务基于法定许可,至少在美国,唱片公司无法威胁到Pandora。(版权代理商在其中起到很大的杠杆作用,Pandora在去年年底与多个版权代理商达成了直接授权协议,这使得Pandora在面对唱片公司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有迹象显示,有限的免费增值模式已经在各种情况下超越了无限制的免费增值模式。主流唱片公司要求Spotify缩减其无限制的免费收听服务。以泰勒·斯威夫特为代表的音乐人也强烈反对免费增值模式提供免费无限制的音乐。Pandora的模式介于有限和无限之间,有限的模型提供无限的收听服务,但没有付费模式的特点。在未来,它可能更被用户所接受。

垂直付费模式 代表:Apple Music

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有其独立的订阅服务来完善其产品。这些公司将产品进行垂直整合,一个产品叠加在另一个产品上,通过此方式来连接用户。例如,一个价值链发起于计算机和便携式设备的制造业,然后通过公司的购买,在公司的App商店中推出可以下载的app,然后再推出自己的音乐服务。当然,这一步步的品牌推进是和公司营销力度直接相关的。

苹果公司推出它的音乐订阅服务Apple Music就是此类模式。根据福布斯显示,Apple Music和Google Play Music就像是世界第一大和第四大技术公司非常大的工具箱中的小工具。但苹果公司有自身众多的优势,即使Apple Music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只是很小的业务,但是依托其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母公司拥有的资源,仍旧能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

此外,一些消息应用也利用音乐来补充自己的核心业务。LINE在泰国和日本推出自己的音乐订阅服务。在1月份前期,Kakao收购了韩国最大音乐流媒体服务MelOn。

独立的付费模式 代表:Deezer

还有一些订阅服务并不配合其母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也没有用无限制的访问来吸引用户,他们只是要求人们支付其订阅费用。Netflix公司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在做其视频流媒体服务,不过其提供的音乐服务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

“独立”意味着这种模式只是单纯的音乐服务商,比如公司通过独立支付的模式和电信公司成为合作伙伴来获取用户。这种合作伙伴的关系类似于他们在垂直模式中的关系。苹果公司利用其产品和自身巨大的销售市场为苹果音乐带来消费者。而独立的服务供应商,比如Deezer则通过与Orange和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关系来获取用户。

可以发现,除了苹果音乐,其他服务的用户向付费用户转变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用户向没有大型公司依靠的独立流媒体服务支付的费用更少。目前,Deezer只有400万付费用户,Rhapsody在去年12月宣布他们仅有350万支付用户,Radio也只有超过100万的用户,Tidal仅有100万订阅用户,根据Rdio破产的文件显示,在它关停前,只有不到20万的订阅用户。这些数字远远不足以支撑这些公司的盈利运行,并且远远落后于Spotify和苹果公司。

试用期是付费模式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使用户熟悉服务,如果一切顺利,消费者会进一步确定成为付费用户。试用期在各个服务中的长短不一。Apple Music的试用期长达3个月,在几年前1周的试用期很常见,现在普遍的长度为一个月。

另外,根据Rdio的案例来看,真正独立的付费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

软付费模式 代表:Amazon Prime Music

音乐在这种模式中不一定是焦点。它可以作为一种奖励或者功能出现,也可以成为引导用户注册的牵引线,看上去这种服务是免费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费用被隐藏了。软付费模式不需要真金白银,并且这种服务的提供并不取决于用户是否需要它。

这种模式最好的例子就是Amazon Prime Music。通过10年的发展,亚马逊的免费送货计划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会员计划,其中的产品包含了视频流媒体,独家的电子书,无限照片存储和音乐服务。亚马逊借助音乐服务和其他以上服务鼓励亚马逊的客户在亚马逊停留更长时间并鼓励其更多的消费。目前估算,亚马逊美国的会员在4400万到5400万之间,而在世界范围内,会员数处在6000万到8000万之间。一直有消息显示,亚马逊准备开发一个全新的订阅服务来制衡Spotify。

软付费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Muve Music。它是通过预付移动运营商Cricket Wireless建立的一个点播服务。Deezer 2014年收购了Muve,现在Deezer的服务仍是以捆绑消费的模式开展,目前享受Deezer服务的Cricket的用户,订阅费用为每月6美元。

总结

目前,iTunes捕获了全球70%的音乐下载收入,而Netflix在2015年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占北美地区互联网峰值下载流量的36%,是YouTube的2倍,更是Amazon Video的18.5倍。在美国,Pandora拥有58%的互联网广播收听,所有收听占全美广播收听的9.5%。目前,音乐订阅市场还没有一个发展最迅猛的领头人,而且各个服务都发展还不稳定。Billboard显示,即使苹果强势进入,Spotify还是占有全球50%的音乐订阅用户。

商业模式很重要,可能在未来几年里,第一位和第三位的服务或许相差数亿美元,第三位应该也会拥有一个较好的市场。但是排名在10位开外的服务将不会再有未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还是适者生存。但是对于个体的服务,尤其是独立付费模式的,可能会处在生死之间。而对于用户而言,最后存活的服务将决定他们今后的音乐体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6,数字音乐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之战

尼尔森最近的调查发现,有78%的乐迷表示有可能在未来6个月成为音乐流媒体的订阅用户,虽然这一数字令人鼓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人真正成为订阅用户。

2016年将是音乐流媒体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随着Pandora点播服务的到来,目前已经有五大类音乐订阅模式在音乐产业内获得了乐迷和业界的认可。他们各有各的优势,也各自存在弊端,根据自身所处环境,不断改进来应对流媒体之间激烈的竞争。

作为一个成功的订阅模式,纯免费增值模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直受到攻击,其对立模式则要求所有的听众支付服务费用。许多版权持有者不希望自己的音乐作品是免费收听的,或者只是成为吸引人们付费的噱头。但是到目前为止,纯免费增值模式在五种音乐订阅模式中获得了最大的成功,版权持有者是否能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来改变这种模式仍是未知。

还有一部分订阅模式依托其高科技巨头母公司的规模和实力来获得客户。如果缺少了其母公司的赞助,这些服务将会面对低利润经营压力下独自维护用户体验的压力。所以在当前情况下,依托母公司在近乎无限的资金泡沫下运行,可能仍旧是这些服务不得不做的选择。

据调查显示,很多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支付音乐订阅服务费用,而且这类消费者的数量比目前实际的订阅用户数量要多。尼尔森最近的调查发现,有78%的乐迷表示有可能在未来6个月成为音乐流媒体的订阅用户,虽然这一数字令人鼓舞,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人真正成为订阅用户。

乐观主义者认为在市场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五种模式不会有过于激烈的竞争。而悲观主义者却认为音乐订阅服务市场需要激烈的竞争从而获胜,只有少数服务供应商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像我们看到的Netflix和那些付费视频流媒体一样。现实的情况也有可能处在中间状态,最具优势的服务或将获得更多来自行业内的支持而继续扩展自己的业务,而其他服务将会慢慢衰亡。

简单来说,音乐订阅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让更多消费者试用订阅服务并了解其功能,这样的过程是困难的。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而建立的五种音乐订阅服务模式。

纯免费增值模式 代表:Spotify

免费服务往往把用户向付费模式引导,这就是免费增值模式。不过并不是所有使用免费服务的用户都倾向于转变为付费用户,因此服务供应商往往向付费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来吸引免费用户。这种模式常见于规模很好的云服务,其增加用户量的成本很低。

Spotify的服务是免费增值模式的标准范例。它的无限制、广告支持的免费流媒体服务创造的收益占其年收入的9%,不过Spotify的免费服务是其付费订阅服务的切入点,付费订阅服务为Spotify带来总营收的91%。不过关于这种免费增值模式的争议一直存在,许多版权持有者反对免费增值模式。根据大卫·洛瑞(David Lowery)的Trichordist博客显示,Spotify平均播放收益只有0.521美分,远低于付费服务像Rhapsody(1.12美分),Xbox Music(0.32美分),还有GooglePlay(0.46美分)。

YouTube和SoundCloud也属于这一类模式。YouTube从2005年发布了自己的免费视频流媒体服务,去年晚些时候,推出了付费服务YouTubeRed,为订阅用户提供没有广告的体验并享受独家内容。SoundCloud的免费服务是另一种形式,相比Spotify,SoundCloud在独立音乐和衍生作品(混音作品)方面内容更丰富,但唱片音乐的内容明显不足。SoundCloud计划提供某种有偿服务来补充它的免费服务。

纯免费服务模式吸引了足够多的用户却也招致了强烈的反对。一些唱片公司希望缩减这些流媒体的免费服务来提高付费服务的转化率。音乐人们,尤其是泰勒·斯威夫特也是强烈反对免费增值模式,最近阿黛尔和雷哈娜也加入到了此行列中。

不过即使在多为大牌拒绝在Spotify上发行自己的新专辑,Spotify还是维持了自己的免费服务。因为当Spotify开始限制自己的免费服务之时,用户可以轻易的在YouTube上享受不受限的服务,对于Spotify来说就是拱手送走用户。因此尽管曾经有传言Spotify会为大牌艺人采取特殊的窗口服务,但目前Spotify仍然坚持自己的免费服务。

有限的免费增值模式 代表:Pandora

有限的免费增值模式是免费增值模式中争议较小的版本。和纯免费增值模式最关键的不同是,它向用户提供有偿的点播服务。Slacker已经采用了这种模式,而Pandora在今年晚些时候也将采用此模式。

Pandora的免费增值模式向用户提供非交互式的电台服务,而不是点播服务,用户在选择歌曲时受到限制,这也是Pandora具备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这种模式的电台曾经非常流行。不过它现在需要一个订阅服务去建立品牌知名度,引导用户从免费服务向有偿服务过渡。Pandora的服务建立在8000万月活跃听众和数目不详的注册用户上,品牌知名度已经不成问题。实际上,Pandora在美国处在遥遥领先的位置。

鉴于Pandora的用户群规模和组成,将用户从免费服务向付费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迁移的可能性并不大,Pandora月活跃听众对音乐的支付很少甚至为0。目前在Pandora 8000万用户中只有400万用户订阅了Pandora One的无广告服务。因此,推出付费点播是捕获现有的消费用户、慢慢引导和吸引更多用户付费的方式,对于Pandora来说应该是相对稳妥的办法。

因为Pandora已经想办法将免费的听众货币化,并且也不会被内容成本所拖累。而且它的免费服务基于法定许可,至少在美国,唱片公司无法威胁到Pandora。(版权代理商在其中起到很大的杠杆作用,Pandora在去年年底与多个版权代理商达成了直接授权协议,这使得Pandora在面对唱片公司时有了更多的底气。)

有迹象显示,有限的免费增值模式已经在各种情况下超越了无限制的免费增值模式。主流唱片公司要求Spotify缩减其无限制的免费收听服务。以泰勒·斯威夫特为代表的音乐人也强烈反对免费增值模式提供免费无限制的音乐。Pandora的模式介于有限和无限之间,有限的模型提供无限的收听服务,但没有付费模式的特点。在未来,它可能更被用户所接受。

垂直付费模式 代表:Apple Music

许多大型科技公司有其独立的订阅服务来完善其产品。这些公司将产品进行垂直整合,一个产品叠加在另一个产品上,通过此方式来连接用户。例如,一个价值链发起于计算机和便携式设备的制造业,然后通过公司的购买,在公司的App商店中推出可以下载的app,然后再推出自己的音乐服务。当然,这一步步的品牌推进是和公司营销力度直接相关的。

苹果公司推出它的音乐订阅服务Apple Music就是此类模式。根据福布斯显示,Apple Music和Google Play Music就像是世界第一大和第四大技术公司非常大的工具箱中的小工具。但苹果公司有自身众多的优势,即使Apple Music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只是很小的业务,但是依托其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母公司拥有的资源,仍旧能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

此外,一些消息应用也利用音乐来补充自己的核心业务。LINE在泰国和日本推出自己的音乐订阅服务。在1月份前期,Kakao收购了韩国最大音乐流媒体服务MelOn。

独立的付费模式 代表:Deezer

还有一些订阅服务并不配合其母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也没有用无限制的访问来吸引用户,他们只是要求人们支付其订阅费用。Netflix公司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在做其视频流媒体服务,不过其提供的音乐服务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

“独立”意味着这种模式只是单纯的音乐服务商,比如公司通过独立支付的模式和电信公司成为合作伙伴来获取用户。这种合作伙伴的关系类似于他们在垂直模式中的关系。苹果公司利用其产品和自身巨大的销售市场为苹果音乐带来消费者。而独立的服务供应商,比如Deezer则通过与Orange和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关系来获取用户。

可以发现,除了苹果音乐,其他服务的用户向付费用户转变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用户向没有大型公司依靠的独立流媒体服务支付的费用更少。目前,Deezer只有400万付费用户,Rhapsody在去年12月宣布他们仅有350万支付用户,Radio也只有超过100万的用户,Tidal仅有100万订阅用户,根据Rdio破产的文件显示,在它关停前,只有不到20万的订阅用户。这些数字远远不足以支撑这些公司的盈利运行,并且远远落后于Spotify和苹果公司。

试用期是付费模式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使用户熟悉服务,如果一切顺利,消费者会进一步确定成为付费用户。试用期在各个服务中的长短不一。Apple Music的试用期长达3个月,在几年前1周的试用期很常见,现在普遍的长度为一个月。

另外,根据Rdio的案例来看,真正独立的付费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

软付费模式 代表:Amazon Prime Music

音乐在这种模式中不一定是焦点。它可以作为一种奖励或者功能出现,也可以成为引导用户注册的牵引线,看上去这种服务是免费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费用被隐藏了。软付费模式不需要真金白银,并且这种服务的提供并不取决于用户是否需要它。

这种模式最好的例子就是Amazon Prime Music。通过10年的发展,亚马逊的免费送货计划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会员计划,其中的产品包含了视频流媒体,独家的电子书,无限照片存储和音乐服务。亚马逊借助音乐服务和其他以上服务鼓励亚马逊的客户在亚马逊停留更长时间并鼓励其更多的消费。目前估算,亚马逊美国的会员在4400万到5400万之间,而在世界范围内,会员数处在6000万到8000万之间。一直有消息显示,亚马逊准备开发一个全新的订阅服务来制衡Spotify。

软付费模式的另一个例子是Muve Music。它是通过预付移动运营商Cricket Wireless建立的一个点播服务。Deezer 2014年收购了Muve,现在Deezer的服务仍是以捆绑消费的模式开展,目前享受Deezer服务的Cricket的用户,订阅费用为每月6美元。

总结

目前,iTunes捕获了全球70%的音乐下载收入,而Netflix在2015年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占北美地区互联网峰值下载流量的36%,是YouTube的2倍,更是Amazon Video的18.5倍。在美国,Pandora拥有58%的互联网广播收听,所有收听占全美广播收听的9.5%。目前,音乐订阅市场还没有一个发展最迅猛的领头人,而且各个服务都发展还不稳定。Billboard显示,即使苹果强势进入,Spotify还是占有全球50%的音乐订阅用户。

商业模式很重要,可能在未来几年里,第一位和第三位的服务或许相差数亿美元,第三位应该也会拥有一个较好的市场。但是排名在10位开外的服务将不会再有未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还是适者生存。但是对于个体的服务,尤其是独立付费模式的,可能会处在生死之间。而对于用户而言,最后存活的服务将决定他们今后的音乐体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