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书写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战争不入正典?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书写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战争不入正典?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熟年、梵高、莫扎特、女性写作、大审判、非洲史、风景画、哲学……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实习生 胡辰

编辑 | 林子人

《熟年》

伊北 著
文艺社·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2020年,无数与中老年人相关的新闻引起热议——从疫情期间西方社会的年龄歧视到延迟退休,从老年人因没有健康码被拒乘公交到被假靳东欺骗的中老年女性。这些持续热议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拷问我们,我们应该如何与老年人相处、应对终会到来的中老年生活,社会结构又应该如何回应老龄化问题?

长篇小说《熟年》聚焦中国式养老和中年危机问题,讲述了倪家三兄妹的一年中经历的有关房子、疾病、孤独、丧偶、婚变的故事,展现三代人的现实悲欢。本书2013年版的编辑曾写道:“这是一部让我看完后说不出话,久久不愿意动,不愿意离开,甚至不愿意大声呼吸,深深反省自我的作品。我试着与父母加深了聊天,仍在唠叨,仍在车轱辘话来回重复,但这个时候我却发现他们的重复很可爱,他们的唠叨很实在。”作者将此书写给晚年的自己和现已“鎏银岁月”的父母,呼吁我们不能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而是从现在起,尽到孝道。“熟年”一词,最初来自日本,泛指年龄介于45岁至64岁之间的人,他们拥有经济自由,但正在面临退休、身体健康、家庭婚姻、性生活等一系列挑战。

本书初版于中国养老元年2013年,作者伊北自陈,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但对小说的面貌并不满意,于是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修改。本书在今年再版,恰与时下热议的社会问题形成巧妙的回应。

伊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安居乐业》《至少还有你》,传记“民国三部曲”《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浪击而不沉》

[日]原田舞叶 著 星野空 译
新星出版社 2020-11

19世纪后半叶,来自荷兰的不知名画家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奥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彼时的梵高憧憬日本浮世绘,恰好遇到了日本画商林忠正和助手重吉。这次相遇孕育了一幅改变世界的画作,他们的友谊也贯穿了四人的一生。历史上记载的“梵高的创作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让作家原田舞叶构思出了以上的情节,并着手以梵高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便有了《浪击而不沉》。在这部艺术小说中,一边是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一边是名垂千古的绘画作品,文学和艺术的双重盛宴徐徐展开。

原田舞叶,获得日本文学及美术史学双学位,两个专业的训练使她最为擅长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口,构造艺术小说。她以细腻的感情、绝美的文笔,钩沉美术史上的繁星点点,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推理——没有凶手,没有惊心动魄,而是由画布后画家们的一生来做局,这或许构成了世界上最难解的谜题。在她的代表作《画布下的乐园》中,画家亨利·卢梭的两位喜爱者竞逐其名作《梦》;《暗幕下的格尔尼卡》则讲述了装饰于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消失了……

梵高无疑是艺术推理的又一合适人选,割耳、死亡、名作《星月夜》,无一不为这个古怪的人添上一份神秘与深邃。这位生前不得志的画家,曾被警察勒令不许在塞纳河的桥上作画,“如果不被塞纳河接受,那么就做一艘漂浮在塞纳河上的船。即使暴风骤雨,浪涛汹涌,等待风雨过后即可。纵被浪击,也绝不沉默。”

《莫扎特传》

[美]梅纳德·所罗门 著 韩应潮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8

天才音乐家莫扎特虽已辞世两百余年,但仍然散发着超越国界和年代的魅力,与他相关的作品层出不穷,也总是受到人们的讨论和追捧。近年来引起国内观众关注的摇滚音乐剧《莫扎特!》演绎了他年少时的恃才傲物以及而后的穷困潦倒和不懈反抗;曾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的1984年传记电影《莫扎特传》从他的对手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呈现了莫扎特的天才一生;《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关注于英年早逝的莫扎特在世最后一年创作的《狄托的仁慈》《魔笛》与《安魂曲》三部伟大作品诞生始末,恰与梅纳德·所罗门的《莫扎特传》一书所着重描写的童年时代相映成趣。

《莫扎特传》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方法推敲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也对他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谱例分析。其中用大篇幅描摹莫扎特的父亲早年对他的培养过程,以及他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作者揭开了以往为人视而不见的伤疤,书中发现,在塑造神童的过程中,莫扎特一家的关系近乎扭曲,而莫扎特的经历也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这一段苦难旅程最终塑造了他。钱钟书说过不需要因为蛋而认识生蛋的鸡,但如果想要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深入了解音乐家本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正是其身世塑造了作品。顺着他的经历摸索下去,或许更能听出其音乐中饱含的深意。

本书在1996年出版时便获得普利策传记奖,学者萨义德评价称从未读过如此动人心弦的音乐家传记。作者梅纳德·所罗门,曾任教于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校。他也曾写作贝多芬、舒伯特的传记,是全球最负盛名的贝多芬研究者之一。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乔安娜·拉斯 著 章艳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1

当你拿到这本书时,可能最先会被封面所吸引,这个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设计的封面上悉数列举了女性作家遭遇的种种质疑与偏见:认为女性不应该写作,不相信女作家可以写出好的作品,甚至觉得女性写作的作品不具艺术价值等等。作者乔安娜·拉斯指出,“我们常常认为对文学世界的每一个重要贡献都来自异性恋的白种男人,这种看法在教育体系、在历史书籍以及在整个可视的世界里都得到了强化。”夏洛特·勃朗特、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西尔维亚·普拉斯……这些文坛上鼎鼎大名的作家都曾遭遇过关于女性写作的不公质疑。

本书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揭示了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史,收罗了以往不被重视的文学作品,它们的作者因为性别和身份而在历史上湮没无闻。那么何以历史上留名的女性作家如此有限?书写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战争不入正典?

乔安娜·拉斯,女性主义科幻作家、学者,雨果奖、星云奖得主。著有小说《雌性男人》《他们两个》等,非虚构作品《像女人那样写作》。正如这些书名展示的那样,拉斯常以科幻的外衣探讨性别议题。本书也不例外,序文即创造了一个科幻开场,以异星社会引出她所关注的主题。本书是三辉“女性书系”之一,该系列还包括《咄咄逼人:“无情”的女作家与她们的时代》《反扑:针对美国妇女的未宣之战》《廉价的生命:印度全球代孕的代价》等。

《大审判:为公众展示的法律》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 著 殷源源 朱元庆 译 周大伟 审校
麦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0-4

进入我们视野的社会热点事件常常与法律有关,张玉环案、刺死辱母者案、药家鑫案……为什么这些审判会成为公众事件?重大审判会对整个国家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到底何为正义?也许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大审判》一书聚焦于那些曾经引起美国公众争议的审判。当孤立的法律案件串联成为一条连贯的线索之后,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社会的发展脉络,这些案件也往往反映了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问题。

在书中这些轰动一时的案件中,有些是由大众媒体制造出的媒介事件,体现出名人效应向法律界的渗透,审判被打造为可供消费的真人秀;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大审判会推动更为完善的法律出台。书中举出1994年的一起儿童性侵案,它催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反性侵法律“梅根法案”。

作者弗里德曼所著的《美国法律史》成为美国大学法学院学生的经典必读书。这本《大审判》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带领普通读者进入法学的世界中,跟随着作者广博深厚的积淀和洞若观火的见解观察大审判背后的社会变迁。

《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英]托比·格林 著 郭建龙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2

BBC纪录片《非洲》中呈现的壮美自然风景或许正体现了人们对非洲的直观印象甚至全部认知。人们对非洲的历史知之甚少,史书对它的书写经常从人类的起源地直接跳到奴隶贸易时期——它常常作为西方大航海时代的他者而存在,中间的几万年缺失了,这一现象同根深蒂固的文明等级论相关。西方学界曾一度将非西方世界塑造为没有历史的社会,是等待西方世界发掘的原始部落。《一把海贝》一书从非洲社会内部进入,挖掘其长时间段的历史,致力于打破人们对西非既有的偏见,也撕破欧洲人自封的“非洲拯救者”形象。

本书分为两部分,首先探索15世纪葡萄牙的“发现之旅”之前,西非的战争、贸易、宗教信仰、权力的展示以及艺术品的创造。作者认为不同于以往的认知,西非社会很早就存在着动态的经济架构和复杂的贸易模式,至迟在1000年前后,西非已与基督教欧洲和穆斯林世界进行黄金贸易。以1680年为界,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讨论近代的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与世界的关系,西非不仅向世界输出奴隶,也传播谷物种植、围栏和医药等技术,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这也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作者关照现实,在探索了欧非贸易如何破坏了非洲本地的商业体系,非洲如何堕入殖民时代之后,着重分析西非国家在国家失败、暴力、腐败、军事意识形态的合力下,各王国走上的不尽相同的革命之路。

本书作者托比·格林是英国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葡语非洲历史和文化高级讲师。译者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写作历史《汴京之围》《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书,2020年最新出版《穿越非洲两百年》一书,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的方式探索非洲。

《风景入画》

[英]肯尼斯·克拉克 著 吕澎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10

梵高的作品常以物或风景为主要题材,而实际在西方艺术史上,风景曾长期处于主流画家的视野之外,它们只是作为背景存在:在欧洲艺术最鼎盛的帕台农神庙时代和沙特尔大教堂时代,风景画尚未出现;在乔托和米开朗基罗看来,风景与正题无关的;在中世纪的一些严格的基督教教徒看来,事物的有害性与其能愉悦的感官数量成正比,自然不值得欣赏。只有到了17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们才为风景而画风景,而后风景画逐渐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并创造了崭新的美学体系。

《风景入画》一书展示了西方风景画演变的动态历史过程,前半部从理论层面上探讨风景如何成为图像表现的手段,分析了风景画如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在后半部分,作者以19世纪的绘画为例进行画作欣赏。实际上,风景入画的进程不仅仅关乎艺术,也是思想的观念的转变。它关乎人们如何看待自然,对自然的信仰如何形成以及人类艺术如何走到今天。作者认为,如果对19世纪的艺术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不可能对当代绘画给予评估。

本书作者肯尼斯·克拉克,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30岁即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1969年,随着第一部关于艺术的大型彩色电视纪录片《文明》的面世,他的知名度进一步被打开,英国泰特美术馆将其称为“具有世纪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大家”。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英]安东尼·麦高恩 著 王喆 译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11

学习哲学一定要从晦涩难懂的术语开始么,亦或非得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开始追溯?哲学博士安东尼·麦高恩的答案是“不”,你可以在和狗狗遛弯时领会哲学。对于喜爱哲学的爱狗人士来说,《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本书中,作者模仿亚里士多德边漫步边教学的方式,以十二次遛狗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串联起哲学讨论中的若干核心问题。

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籍,读者可能并不能从中建立一套完整无缺的哲学体系,但是它会教你如何用哲学思考。作者从“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的问题延伸到什么是好的生活;从狗狗抢骨头当中思考什么是对与错,苏格拉底和尼采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途径荒野公园时追溯斯多葛派哲学家克吕西波斯的悖论和困惑。正如漫步一般,作者可能时常会从笔直的大路上偏离,进入到羊肠小道,那里亦别有洞天。诙谐俏皮的语言背后,作者所思考的哲学命题并不轻松。伦理学、道德哲学、自由意志、逻辑学、形而上学、上帝是否存在等哲学命题悉数登场,沿着他提出的线索走下去,你会发现哲学与生活如此紧密。

这本和狗狗的谈话录,实际是写作者的孤独自白,是他对其曲折人生的不懈追问。安东尼·麦高恩当过夜总会保镖、记者、公务员、大学导师。2020年凭《云雀》一书获得了卡内基文学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书写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战争不入正典?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熟年、梵高、莫扎特、女性写作、大审判、非洲史、风景画、哲学……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实习生 胡辰

编辑 | 林子人

《熟年》

伊北 著
文艺社·中信出版集团 2021-1

2020年,无数与中老年人相关的新闻引起热议——从疫情期间西方社会的年龄歧视到延迟退休,从老年人因没有健康码被拒乘公交到被假靳东欺骗的中老年女性。这些持续热议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拷问我们,我们应该如何与老年人相处、应对终会到来的中老年生活,社会结构又应该如何回应老龄化问题?

长篇小说《熟年》聚焦中国式养老和中年危机问题,讲述了倪家三兄妹的一年中经历的有关房子、疾病、孤独、丧偶、婚变的故事,展现三代人的现实悲欢。本书2013年版的编辑曾写道:“这是一部让我看完后说不出话,久久不愿意动,不愿意离开,甚至不愿意大声呼吸,深深反省自我的作品。我试着与父母加深了聊天,仍在唠叨,仍在车轱辘话来回重复,但这个时候我却发现他们的重复很可爱,他们的唠叨很实在。”作者将此书写给晚年的自己和现已“鎏银岁月”的父母,呼吁我们不能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再去哀叹,而是从现在起,尽到孝道。“熟年”一词,最初来自日本,泛指年龄介于45岁至64岁之间的人,他们拥有经济自由,但正在面临退休、身体健康、家庭婚姻、性生活等一系列挑战。

本书初版于中国养老元年2013年,作者伊北自陈,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但对小说的面貌并不满意,于是进行了长达七年的修改。本书在今年再版,恰与时下热议的社会问题形成巧妙的回应。

伊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安居乐业》《至少还有你》,传记“民国三部曲”《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浪击而不沉》

[日]原田舞叶 著 星野空 译
新星出版社 2020-11

19世纪后半叶,来自荷兰的不知名画家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奥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彼时的梵高憧憬日本浮世绘,恰好遇到了日本画商林忠正和助手重吉。这次相遇孕育了一幅改变世界的画作,他们的友谊也贯穿了四人的一生。历史上记载的“梵高的创作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让作家原田舞叶构思出了以上的情节,并着手以梵高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便有了《浪击而不沉》。在这部艺术小说中,一边是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一边是名垂千古的绘画作品,文学和艺术的双重盛宴徐徐展开。

原田舞叶,获得日本文学及美术史学双学位,两个专业的训练使她最为擅长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口,构造艺术小说。她以细腻的感情、绝美的文笔,钩沉美术史上的繁星点点,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推理——没有凶手,没有惊心动魄,而是由画布后画家们的一生来做局,这或许构成了世界上最难解的谜题。在她的代表作《画布下的乐园》中,画家亨利·卢梭的两位喜爱者竞逐其名作《梦》;《暗幕下的格尔尼卡》则讲述了装饰于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毕加索代表作《格尔尼卡》消失了……

梵高无疑是艺术推理的又一合适人选,割耳、死亡、名作《星月夜》,无一不为这个古怪的人添上一份神秘与深邃。这位生前不得志的画家,曾被警察勒令不许在塞纳河的桥上作画,“如果不被塞纳河接受,那么就做一艘漂浮在塞纳河上的船。即使暴风骤雨,浪涛汹涌,等待风雨过后即可。纵被浪击,也绝不沉默。”

《莫扎特传》

[美]梅纳德·所罗门 著 韩应潮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8

天才音乐家莫扎特虽已辞世两百余年,但仍然散发着超越国界和年代的魅力,与他相关的作品层出不穷,也总是受到人们的讨论和追捧。近年来引起国内观众关注的摇滚音乐剧《莫扎特!》演绎了他年少时的恃才傲物以及而后的穷困潦倒和不懈反抗;曾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的1984年传记电影《莫扎特传》从他的对手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呈现了莫扎特的天才一生;《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关注于英年早逝的莫扎特在世最后一年创作的《狄托的仁慈》《魔笛》与《安魂曲》三部伟大作品诞生始末,恰与梅纳德·所罗门的《莫扎特传》一书所着重描写的童年时代相映成趣。

《莫扎特传》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美学的方法推敲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也对他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谱例分析。其中用大篇幅描摹莫扎特的父亲早年对他的培养过程,以及他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作者揭开了以往为人视而不见的伤疤,书中发现,在塑造神童的过程中,莫扎特一家的关系近乎扭曲,而莫扎特的经历也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但这一段苦难旅程最终塑造了他。钱钟书说过不需要因为蛋而认识生蛋的鸡,但如果想要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深入了解音乐家本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正是其身世塑造了作品。顺着他的经历摸索下去,或许更能听出其音乐中饱含的深意。

本书在1996年出版时便获得普利策传记奖,学者萨义德评价称从未读过如此动人心弦的音乐家传记。作者梅纳德·所罗门,曾任教于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校。他也曾写作贝多芬、舒伯特的传记,是全球最负盛名的贝多芬研究者之一。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乔安娜·拉斯 著 章艳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11

当你拿到这本书时,可能最先会被封面所吸引,这个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设计的封面上悉数列举了女性作家遭遇的种种质疑与偏见:认为女性不应该写作,不相信女作家可以写出好的作品,甚至觉得女性写作的作品不具艺术价值等等。作者乔安娜·拉斯指出,“我们常常认为对文学世界的每一个重要贡献都来自异性恋的白种男人,这种看法在教育体系、在历史书籍以及在整个可视的世界里都得到了强化。”夏洛特·勃朗特、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西尔维亚·普拉斯……这些文坛上鼎鼎大名的作家都曾遭遇过关于女性写作的不公质疑。

本书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揭示了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史,收罗了以往不被重视的文学作品,它们的作者因为性别和身份而在历史上湮没无闻。那么何以历史上留名的女性作家如此有限?书写情感和家庭是否真的比政治和战争不入正典?

乔安娜·拉斯,女性主义科幻作家、学者,雨果奖、星云奖得主。著有小说《雌性男人》《他们两个》等,非虚构作品《像女人那样写作》。正如这些书名展示的那样,拉斯常以科幻的外衣探讨性别议题。本书也不例外,序文即创造了一个科幻开场,以异星社会引出她所关注的主题。本书是三辉“女性书系”之一,该系列还包括《咄咄逼人:“无情”的女作家与她们的时代》《反扑:针对美国妇女的未宣之战》《廉价的生命:印度全球代孕的代价》等。

《大审判:为公众展示的法律》

[美]劳伦斯·弗里德曼 著 殷源源 朱元庆 译 周大伟 审校
麦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0-4

进入我们视野的社会热点事件常常与法律有关,张玉环案、刺死辱母者案、药家鑫案……为什么这些审判会成为公众事件?重大审判会对整个国家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到底何为正义?也许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大审判》一书聚焦于那些曾经引起美国公众争议的审判。当孤立的法律案件串联成为一条连贯的线索之后,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社会的发展脉络,这些案件也往往反映了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问题。

在书中这些轰动一时的案件中,有些是由大众媒体制造出的媒介事件,体现出名人效应向法律界的渗透,审判被打造为可供消费的真人秀;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大审判会推动更为完善的法律出台。书中举出1994年的一起儿童性侵案,它催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厉的反性侵法律“梅根法案”。

作者弗里德曼所著的《美国法律史》成为美国大学法学院学生的经典必读书。这本《大审判》则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带领普通读者进入法学的世界中,跟随着作者广博深厚的积淀和洞若观火的见解观察大审判背后的社会变迁。

《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英]托比·格林 著 郭建龙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12

BBC纪录片《非洲》中呈现的壮美自然风景或许正体现了人们对非洲的直观印象甚至全部认知。人们对非洲的历史知之甚少,史书对它的书写经常从人类的起源地直接跳到奴隶贸易时期——它常常作为西方大航海时代的他者而存在,中间的几万年缺失了,这一现象同根深蒂固的文明等级论相关。西方学界曾一度将非西方世界塑造为没有历史的社会,是等待西方世界发掘的原始部落。《一把海贝》一书从非洲社会内部进入,挖掘其长时间段的历史,致力于打破人们对西非既有的偏见,也撕破欧洲人自封的“非洲拯救者”形象。

本书分为两部分,首先探索15世纪葡萄牙的“发现之旅”之前,西非的战争、贸易、宗教信仰、权力的展示以及艺术品的创造。作者认为不同于以往的认知,西非社会很早就存在着动态的经济架构和复杂的贸易模式,至迟在1000年前后,西非已与基督教欧洲和穆斯林世界进行黄金贸易。以1680年为界,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讨论近代的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与世界的关系,西非不仅向世界输出奴隶,也传播谷物种植、围栏和医药等技术,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这也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作者关照现实,在探索了欧非贸易如何破坏了非洲本地的商业体系,非洲如何堕入殖民时代之后,着重分析西非国家在国家失败、暴力、腐败、军事意识形态的合力下,各王国走上的不尽相同的革命之路。

本书作者托比·格林是英国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葡语非洲历史和文化高级讲师。译者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写作历史《汴京之围》《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书,2020年最新出版《穿越非洲两百年》一书,通过游走、观察和研究的方式探索非洲。

《风景入画》

[英]肯尼斯·克拉克 著 吕澎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10

梵高的作品常以物或风景为主要题材,而实际在西方艺术史上,风景曾长期处于主流画家的视野之外,它们只是作为背景存在:在欧洲艺术最鼎盛的帕台农神庙时代和沙特尔大教堂时代,风景画尚未出现;在乔托和米开朗基罗看来,风景与正题无关的;在中世纪的一些严格的基督教教徒看来,事物的有害性与其能愉悦的感官数量成正比,自然不值得欣赏。只有到了17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们才为风景而画风景,而后风景画逐渐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并创造了崭新的美学体系。

《风景入画》一书展示了西方风景画演变的动态历史过程,前半部从理论层面上探讨风景如何成为图像表现的手段,分析了风景画如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在后半部分,作者以19世纪的绘画为例进行画作欣赏。实际上,风景入画的进程不仅仅关乎艺术,也是思想的观念的转变。它关乎人们如何看待自然,对自然的信仰如何形成以及人类艺术如何走到今天。作者认为,如果对19世纪的艺术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不可能对当代绘画给予评估。

本书作者肯尼斯·克拉克,艺术史家、作家、策展人,30岁即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1969年,随着第一部关于艺术的大型彩色电视纪录片《文明》的面世,他的知名度进一步被打开,英国泰特美术馆将其称为“具有世纪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大家”。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英]安东尼·麦高恩 著 王喆 译
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11

学习哲学一定要从晦涩难懂的术语开始么,亦或非得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开始追溯?哲学博士安东尼·麦高恩的答案是“不”,你可以在和狗狗遛弯时领会哲学。对于喜爱哲学的爱狗人士来说,《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本书中,作者模仿亚里士多德边漫步边教学的方式,以十二次遛狗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串联起哲学讨论中的若干核心问题。

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籍,读者可能并不能从中建立一套完整无缺的哲学体系,但是它会教你如何用哲学思考。作者从“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的问题延伸到什么是好的生活;从狗狗抢骨头当中思考什么是对与错,苏格拉底和尼采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途径荒野公园时追溯斯多葛派哲学家克吕西波斯的悖论和困惑。正如漫步一般,作者可能时常会从笔直的大路上偏离,进入到羊肠小道,那里亦别有洞天。诙谐俏皮的语言背后,作者所思考的哲学命题并不轻松。伦理学、道德哲学、自由意志、逻辑学、形而上学、上帝是否存在等哲学命题悉数登场,沿着他提出的线索走下去,你会发现哲学与生活如此紧密。

这本和狗狗的谈话录,实际是写作者的孤独自白,是他对其曲折人生的不懈追问。安东尼·麦高恩当过夜总会保镖、记者、公务员、大学导师。2020年凭《云雀》一书获得了卡内基文学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