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部贺岁片都是“港导”,票房好争议高,香港电影在走向没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部贺岁片都是“港导”,票房好争议高,香港电影在走向没落?

看似繁华的外表下实则翻涌着“沉寂”,香港电影导演一直在沿用90的年代的思路拍片,在一定的时间里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增长、常换常新的要求,而香港这批导演在内陆的能力似乎已经发挥的差不多了,甚至有的根本就“没上道”。

电影《美人鱼》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饶文渊

编辑:谢雪琳

虽然今天又有三部情人节档电影上映,但是依然抵挡不住贺岁档三驾马车前行的步伐。从大年初一到今天,整整一周时间,除了《美人鱼》依旧向着20亿票房冲刺和拥有褒贬不一的评价外,《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继续奔走在高票房和低口碑的大道。

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内地贺岁片几乎都让香港导演承包了:《美人鱼》的周星驰、《澳门风云3》的王晶和刘伟强以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郑保瑞。其实不仅在贺岁档,在其他档期依然能看到不少香港导演执导的影片:《桃姐》《黄金时代》(许鞍华)、《太平轮(上、下)》(吴宇森)、《画皮1》(陈嘉上)、《赤道》(梁乐民)、《我是路人甲》(尔冬升)、《十月初五的月光》(叶念琛)等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而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界更是孕育出了一批出色的导演:成龙、李连杰、周润发、袁和平、程小东、周星驰、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王晶、唐季礼、关锦鹏、谷德昭、李仁港、许鞍华、黄百鸣、陈嘉上、吴思远等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再加上香港导演几乎都北上拍电影寻求新市场了,香港电影似乎每况愈下,2015年评分最好的香港电影应该是翁子光的《踏血寻梅》,豆瓣评分有7.5分。目前的香港电影比起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香港电影,两者之间隔着的不只是1-2分的豆瓣评分而已。

其实香港电影的“明星制”制造的不光是电影明星,也包括导演明星。但明星会衰老,导演的才华也会有尽头,近年来香港电影也在走向下坡路。此外,意识形态对香港的影响不光是电影衰落,还有电视、音乐全面下滑,以至香港娱乐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去年TVB台庆“冷清”场景以及不少TVB明星满约后不再续签而选择转战内地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直深受香港和内地观众喜欢的香港贺岁片质量也一直在下滑,《家有喜事》系列电影一共有92年、97年和09年三个版本,分别是:《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家有喜事2009》,而这三个版本的评分则是8.0分、7.4分、5.5分,丢了口碑又消耗了《家有喜事》的电影品牌,得不偿失。执导了09年版《家有喜事2009》的谷德昭似乎想“卷土重来”,于是在2014年又执导了香港贺岁片《六福喜事》,但重来的姿势似乎需要调整,因为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只有5.2分。

与《家有喜事》系列电影有相似情况是《我爱HK》系列电影,导演是执导过《壹号皇庭》的钟澍佳。从2011年《我爱HK开心万岁》到2012年《我爱香港2012喜上加喜》再到2013年《我爱HK2013王牌情敌》,每一部都是香港居民真实生活的缩影和导演的诚意。这三部电影的口碑成绩依次是:7.0分、6.1分、5.5分。评分似乎在用实际情况告诉每一个人这个系列的电影在很迅速的走在下坡路上,并且头也不回。

那香港电影的市场在哪里?当然是内地。

九十年代内地互联网刚刚出现些苗头,再加上香港回归,政府为了加大两地交流,免费引进港剧港片,这样才给香港电影大力发展空间,由于香港电影形式内容的新颖使得内地观众非常喜爱,这也促使了香港电影的飞速发展。然而网络的发展的速度似乎比香港内地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内地观众通过互联网可以接触到更有趣的好莱坞影片,因此香港影片就不再是内地观众唯一的选择了。

尽管内地电影近几年的发展也是很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说票房是判断电影市场发展标准的话,那么中国电影票房是人口红利的结果,而并非质量的胜利。

现在香港导演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依靠内地的资金,也就要各方面受限制,进而作品内容也就不那么纯粹了。香港电影本来就是一个东方的奇迹,弹丸之地的香港理论上应该与发达的电影工业不太相干,毕竟区域有限人口有限,对电影的支持也是有限的。而中国快速发展和内陆的崛起开放,让外国人能直接地了解中国而不再是通过香港这扇窗口来看中国,香港面对的资本市场改变了,香港电影面对的市场也改变了。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走下坡,投资商锐减,盗版VCD、互联网BT也摧毁了香港电影工业最关键的外销市场,不太景气的商业电影工业又阻碍电影的转型,如此折腾,只剩下一大批不成熟的年轻的新锐力量,近十年几乎没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现,导演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香港电影圈有才华的导演们则转战北上,进军内地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圈缺乏有才有料的香港导演,以及电影审核制度逐渐强化,这对骨子里追求自由的香港电影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香港电影最终走向下坡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电影人才流失,好莱坞、内地挖走了许多电影香港电影专才,香港电影圈缺少了中坚队伍,而香港新锐导演的风格和影片类型又需要现在阅片无数的观众们慢慢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情况下,香港电影目前的处境其实挺尴尬,加上内地市场的挤压,很多香港演员也把目光瞄准了内地这块黄金地。

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转战内地电影市场的香港导演也想尽快满足内地观众的需要,于是彭浩翔拍了《志明与春娇》《撒娇女人最好命》、黄真真执导了《闺蜜》《被偷走的那五年》《倾城之泪》、麦兆辉与庄文强联合执导了《听风者》《关云长》、而曾经在《东成西就》里担任副导演的罗志良也执导了《荒村公寓》《消失的子弹》等。

看似繁华的外表下实则翻涌着“沉寂”,香港电影导演一直在沿用90的年代的思路拍片,在一定的时间里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增长、常换常新的要求,而香港这批导演在内陆的能力似乎已经发挥的差不多了,甚至有的根本就“没上道”,比如许鞍华、杜琪峰,有的似乎已经定了型,几乎没太大变动,比如王晶,李仁港。只能说,中国形势变化太快,快到让人迷失,迷失的不仅是普通人,也包括这些曾经创造出辉煌与奇迹的艺术家们。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部贺岁片都是“港导”,票房好争议高,香港电影在走向没落?

看似繁华的外表下实则翻涌着“沉寂”,香港电影导演一直在沿用90的年代的思路拍片,在一定的时间里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增长、常换常新的要求,而香港这批导演在内陆的能力似乎已经发挥的差不多了,甚至有的根本就“没上道”。

电影《美人鱼》海报。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饶文渊

编辑:谢雪琳

虽然今天又有三部情人节档电影上映,但是依然抵挡不住贺岁档三驾马车前行的步伐。从大年初一到今天,整整一周时间,除了《美人鱼》依旧向着20亿票房冲刺和拥有褒贬不一的评价外,《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继续奔走在高票房和低口碑的大道。

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年内地贺岁片几乎都让香港导演承包了:《美人鱼》的周星驰、《澳门风云3》的王晶和刘伟强以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郑保瑞。其实不仅在贺岁档,在其他档期依然能看到不少香港导演执导的影片:《桃姐》《黄金时代》(许鞍华)、《太平轮(上、下)》(吴宇森)、《画皮1》(陈嘉上)、《赤道》(梁乐民)、《我是路人甲》(尔冬升)、《十月初五的月光》(叶念琛)等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香港电影此时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而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界更是孕育出了一批出色的导演:成龙、李连杰、周润发、袁和平、程小东、周星驰、王家卫、杜琪峰、吴宇森、王晶、唐季礼、关锦鹏、谷德昭、李仁港、许鞍华、黄百鸣、陈嘉上、吴思远等等。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一落千丈,不仅影片数量年年递减,佳片更是屈指可数,再加上香港导演几乎都北上拍电影寻求新市场了,香港电影似乎每况愈下,2015年评分最好的香港电影应该是翁子光的《踏血寻梅》,豆瓣评分有7.5分。目前的香港电影比起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香港电影,两者之间隔着的不只是1-2分的豆瓣评分而已。

其实香港电影的“明星制”制造的不光是电影明星,也包括导演明星。但明星会衰老,导演的才华也会有尽头,近年来香港电影也在走向下坡路。此外,意识形态对香港的影响不光是电影衰落,还有电视、音乐全面下滑,以至香港娱乐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去年TVB台庆“冷清”场景以及不少TVB明星满约后不再续签而选择转战内地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直深受香港和内地观众喜欢的香港贺岁片质量也一直在下滑,《家有喜事》系列电影一共有92年、97年和09年三个版本,分别是:《家有喜事》《97家有喜事》《家有喜事2009》,而这三个版本的评分则是8.0分、7.4分、5.5分,丢了口碑又消耗了《家有喜事》的电影品牌,得不偿失。执导了09年版《家有喜事2009》的谷德昭似乎想“卷土重来”,于是在2014年又执导了香港贺岁片《六福喜事》,但重来的姿势似乎需要调整,因为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只有5.2分。

与《家有喜事》系列电影有相似情况是《我爱HK》系列电影,导演是执导过《壹号皇庭》的钟澍佳。从2011年《我爱HK开心万岁》到2012年《我爱香港2012喜上加喜》再到2013年《我爱HK2013王牌情敌》,每一部都是香港居民真实生活的缩影和导演的诚意。这三部电影的口碑成绩依次是:7.0分、6.1分、5.5分。评分似乎在用实际情况告诉每一个人这个系列的电影在很迅速的走在下坡路上,并且头也不回。

那香港电影的市场在哪里?当然是内地。

九十年代内地互联网刚刚出现些苗头,再加上香港回归,政府为了加大两地交流,免费引进港剧港片,这样才给香港电影大力发展空间,由于香港电影形式内容的新颖使得内地观众非常喜爱,这也促使了香港电影的飞速发展。然而网络的发展的速度似乎比香港内地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内地观众通过互联网可以接触到更有趣的好莱坞影片,因此香港影片就不再是内地观众唯一的选择了。

尽管内地电影近几年的发展也是很值得肯定的,但如果说票房是判断电影市场发展标准的话,那么中国电影票房是人口红利的结果,而并非质量的胜利。

现在香港导演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依靠内地的资金,也就要各方面受限制,进而作品内容也就不那么纯粹了。香港电影本来就是一个东方的奇迹,弹丸之地的香港理论上应该与发达的电影工业不太相干,毕竟区域有限人口有限,对电影的支持也是有限的。而中国快速发展和内陆的崛起开放,让外国人能直接地了解中国而不再是通过香港这扇窗口来看中国,香港面对的资本市场改变了,香港电影面对的市场也改变了。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经济开始走下坡,投资商锐减,盗版VCD、互联网BT也摧毁了香港电影工业最关键的外销市场,不太景气的商业电影工业又阻碍电影的转型,如此折腾,只剩下一大批不成熟的年轻的新锐力量,近十年几乎没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现,导演青黄不接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香港电影圈有才华的导演们则转战北上,进军内地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圈缺乏有才有料的香港导演,以及电影审核制度逐渐强化,这对骨子里追求自由的香港电影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香港电影最终走向下坡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电影人才流失,好莱坞、内地挖走了许多电影香港电影专才,香港电影圈缺少了中坚队伍,而香港新锐导演的风格和影片类型又需要现在阅片无数的观众们慢慢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情况下,香港电影目前的处境其实挺尴尬,加上内地市场的挤压,很多香港演员也把目光瞄准了内地这块黄金地。

到哪座山唱哪首歌,转战内地电影市场的香港导演也想尽快满足内地观众的需要,于是彭浩翔拍了《志明与春娇》《撒娇女人最好命》、黄真真执导了《闺蜜》《被偷走的那五年》《倾城之泪》、麦兆辉与庄文强联合执导了《听风者》《关云长》、而曾经在《东成西就》里担任副导演的罗志良也执导了《荒村公寓》《消失的子弹》等。

看似繁华的外表下实则翻涌着“沉寂”,香港电影导演一直在沿用90的年代的思路拍片,在一定的时间里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增长、常换常新的要求,而香港这批导演在内陆的能力似乎已经发挥的差不多了,甚至有的根本就“没上道”,比如许鞍华、杜琪峰,有的似乎已经定了型,几乎没太大变动,比如王晶,李仁港。只能说,中国形势变化太快,快到让人迷失,迷失的不仅是普通人,也包括这些曾经创造出辉煌与奇迹的艺术家们。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