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英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因肺炎去世,享年89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英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因肺炎去世,享年89岁

斯蒂芬·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糟糕的一年带走了一位文学巨人、一个人文主义的灵魂。”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今日消息,英国当代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于当地时间12日晚因肺炎逝于伦敦,享年89岁。

勒卡雷以精密复杂的冷战时期间谍小说著称,他的创作曾引起批评界的赞美和争议,也曾一度被公众遗忘。英国《卫报》称,“勒卡雷的小说出自他同样冒险的人生、道德勇气以及文学才华。”他的文学同侪斯蒂芬·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糟糕的一年带走了一位文学巨人、一个人文主义的灵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表示,“非常遗憾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史迈利系列小说是了解20世纪中期的钥匙。”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称,勒卡雷去世的噩耗让他非常沮丧,这是一位伟大的战后英国作家、一个不会被遗忘的独特角色。

勒卡雷去世的消息是勒卡雷的文学经纪人约翰尼·盖勒(Jonny Geller)发布的。盖勒称,自己已经担任勒卡雷的经纪人近15年,“我失去了一位导师,一个灵感来源,最重要的是,一位朋友。我们再也见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盖勒将勒卡雷形容为“无可争议的英国文学巨人”,称其“定义了冷战时代,无畏地对权力说出了真相”。

勒卡雷原名戴维·康威尔,于1931年10月出生于英国普尔。他似乎拥有着标准中上阶层的教育履历:曾就读于舍伯恩私立学校(Sherborne School),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还拥有牛津现代语言学的学位,但这都只是“幻觉”:他的父亲是黑帮团伙,因保险诈骗入狱,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离家出走(直到他21岁时才再次与母亲相见),他的童年充满着极致与不确定性:这一分钟是加长豪华轿车,下一分钟就面临着无家可归,正是这样的处境催生出了一种对不安的敏感,一种对表象与真相落差的敏锐,而这都对他未来的写作职业方向有所启发。

勒卡雷18岁时开始进入英国军方情报单位工作,先后服务于英国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曾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从军方退役后,他来到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并开始写作。因为他在写头三部小说时,仍在从事间谍工作,所以他的雇主要求他使用假名勒卡雷,而他也将这个名字沿用下来,他说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勒卡雷有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以及欧洲式的发音。1963年发表的间谍小说《柏林谍影》让他获得了金匕首等奖项,也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勒卡雷一生出版了26本书,被翻译成40种语言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其中多部被改编为影视剧,包括了《永恒的园丁》《巴拿马裁缝》等获奖电影。

史迈利(Smiley)这个角色,最早出现于勒卡雷的头两部小说中,后来也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三部曲”的主角,勒卡雷称这个角色一方面以John Bingham为原型,这是一位军情五处的特工,他也书写间谍小说并启发了勒卡雷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取自一位叫做Vivian Green的教会历史学家。在间谍小说中,勒卡雷探索间谍事业的肮脏现实,同时也坚持这份事业有其崇高的一面。对勒卡雷而言,间谍世界是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外媒评论勒卡雷在间谍小说中处理着背叛、道德妥协以及秘密生活的心理代价等诸多主题。他也曾对外媒表示,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写作到底属于哪个类型,他说,对书商和批评家来说,给书籍分类是重要的,但他并不买账,并反问道,“《双城记》到底是什么类型?惊悚吗?”

和大多数名人一样,勒卡雷身边并非只有赞誉。比如1997年,另一位重要的英籍作家萨曼·拉什迪就曾经与勒卡雷在《卫报》上通过信件发生争吵,后者被前者称为 “自以为是的蠢货”。不过15年后的2012年,二者决定握手言和。拉什迪在当年英国切尔滕纳姆文学节上对观众们说,他“真的”钦佩身为作家的勒卡雷, “我认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战后英国的伟大小说之一。”他还说希望自己当年没有和勒卡雷打过笔仗。随后勒卡雷也伸出了橄榄枝,“我太遗憾我们的争吵了”,他告诉《泰晤士报》的记者。

在冷战结束前线间谍事业转移之后,勒卡雷仍然继续写作,1990年时他曾表示,柏林墙的倒塌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他已经厌倦书写冷战了,“虽然有笑话说, ‘可怜的勒卡雷,他的写作材料都没了  ’,但发生间谍故事的时间和地方可多了。” 他之后创作的《巴拿马裁缝》发生在中美,《永恒的园丁》背景设定在非洲,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奔跑的特工》(Angent Running in the Field)出版于2019年,书写的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时代的欺骗与伪装。

2019年,勒卡雷的回忆录《鸽子隧道》中文版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他人生中近四十个刻骨铭心的片段,在他的人生故事中,他既是作家约翰·勒卡雷,也是间谍大卫·康威尔。《卫报》曾评论说,“在这本书里,有两个勒卡雷,一个是作为间谍小说作家的他,他写军情五处、军情六处,就像是托尔金写中洲世界;另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当代小说家,搜寻着出逃的自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英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因肺炎去世,享年89岁

斯蒂芬·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糟糕的一年带走了一位文学巨人、一个人文主义的灵魂。”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今日消息,英国当代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于当地时间12日晚因肺炎逝于伦敦,享年89岁。

勒卡雷以精密复杂的冷战时期间谍小说著称,他的创作曾引起批评界的赞美和争议,也曾一度被公众遗忘。英国《卫报》称,“勒卡雷的小说出自他同样冒险的人生、道德勇气以及文学才华。”他的文学同侪斯蒂芬·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糟糕的一年带走了一位文学巨人、一个人文主义的灵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表示,“非常遗憾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史迈利系列小说是了解20世纪中期的钥匙。”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称,勒卡雷去世的噩耗让他非常沮丧,这是一位伟大的战后英国作家、一个不会被遗忘的独特角色。

勒卡雷去世的消息是勒卡雷的文学经纪人约翰尼·盖勒(Jonny Geller)发布的。盖勒称,自己已经担任勒卡雷的经纪人近15年,“我失去了一位导师,一个灵感来源,最重要的是,一位朋友。我们再也见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盖勒将勒卡雷形容为“无可争议的英国文学巨人”,称其“定义了冷战时代,无畏地对权力说出了真相”。

勒卡雷原名戴维·康威尔,于1931年10月出生于英国普尔。他似乎拥有着标准中上阶层的教育履历:曾就读于舍伯恩私立学校(Sherborne School),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还拥有牛津现代语言学的学位,但这都只是“幻觉”:他的父亲是黑帮团伙,因保险诈骗入狱,他的母亲在他五岁时离家出走(直到他21岁时才再次与母亲相见),他的童年充满着极致与不确定性:这一分钟是加长豪华轿车,下一分钟就面临着无家可归,正是这样的处境催生出了一种对不安的敏感,一种对表象与真相落差的敏锐,而这都对他未来的写作职业方向有所启发。

勒卡雷18岁时开始进入英国军方情报单位工作,先后服务于英国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曾担任对东柏林的间谍工作。从军方退役后,他来到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并开始写作。因为他在写头三部小说时,仍在从事间谍工作,所以他的雇主要求他使用假名勒卡雷,而他也将这个名字沿用下来,他说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勒卡雷有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以及欧洲式的发音。1963年发表的间谍小说《柏林谍影》让他获得了金匕首等奖项,也成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勒卡雷一生出版了26本书,被翻译成40种语言在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其中多部被改编为影视剧,包括了《永恒的园丁》《巴拿马裁缝》等获奖电影。

史迈利(Smiley)这个角色,最早出现于勒卡雷的头两部小说中,后来也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三部曲”的主角,勒卡雷称这个角色一方面以John Bingham为原型,这是一位军情五处的特工,他也书写间谍小说并启发了勒卡雷的创作,另一方面也取自一位叫做Vivian Green的教会历史学家。在间谍小说中,勒卡雷探索间谍事业的肮脏现实,同时也坚持这份事业有其崇高的一面。对勒卡雷而言,间谍世界是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外媒评论勒卡雷在间谍小说中处理着背叛、道德妥协以及秘密生活的心理代价等诸多主题。他也曾对外媒表示,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写作到底属于哪个类型,他说,对书商和批评家来说,给书籍分类是重要的,但他并不买账,并反问道,“《双城记》到底是什么类型?惊悚吗?”

和大多数名人一样,勒卡雷身边并非只有赞誉。比如1997年,另一位重要的英籍作家萨曼·拉什迪就曾经与勒卡雷在《卫报》上通过信件发生争吵,后者被前者称为 “自以为是的蠢货”。不过15年后的2012年,二者决定握手言和。拉什迪在当年英国切尔滕纳姆文学节上对观众们说,他“真的”钦佩身为作家的勒卡雷, “我认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是战后英国的伟大小说之一。”他还说希望自己当年没有和勒卡雷打过笔仗。随后勒卡雷也伸出了橄榄枝,“我太遗憾我们的争吵了”,他告诉《泰晤士报》的记者。

在冷战结束前线间谍事业转移之后,勒卡雷仍然继续写作,1990年时他曾表示,柏林墙的倒塌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因为他已经厌倦书写冷战了,“虽然有笑话说, ‘可怜的勒卡雷,他的写作材料都没了  ’,但发生间谍故事的时间和地方可多了。” 他之后创作的《巴拿马裁缝》发生在中美,《永恒的园丁》背景设定在非洲,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奔跑的特工》(Angent Running in the Field)出版于2019年,书写的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时代的欺骗与伪装。

2019年,勒卡雷的回忆录《鸽子隧道》中文版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他人生中近四十个刻骨铭心的片段,在他的人生故事中,他既是作家约翰·勒卡雷,也是间谍大卫·康威尔。《卫报》曾评论说,“在这本书里,有两个勒卡雷,一个是作为间谍小说作家的他,他写军情五处、军情六处,就像是托尔金写中洲世界;另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当代小说家,搜寻着出逃的自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