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极端通勤人数超千万,城市打工人的上班之路究竟有多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极端通勤人数超千万,城市打工人的上班之路究竟有多难?

报告显示,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其中,北京大于60分钟的通勤人口比重达26%,极端通勤情况最为严重。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余立立最近因通勤时间太长选择了离职:“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个小时,6点起床,6点半出门,先骑电动车到公交站,下了公交还要骑自行车,一点都不敢耽误,早上如果错过了一班公交,就很容易赶上堵车。”

余立立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此次离职距她入职不到四个月。入职前,余立立就曾查过交通路线,发现从家到单位并没有直达的地铁。她坦言,当时一直在意通勤时间问题,毕竟选择一份工作不是坚持一天、一个星期就可以,至少要按年计算。

受疫情影响,年初,余立立投递了几家心仪的单位但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一些有邀约通知的单位在笔试之后也基本无音讯。余立立担心自己可能到最后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无奈之下,她接受了这份通勤时间长的offer。

余立立是一名医生,自工作开始,便经常因上班路上堵车、挤公交等萌生换工作的想法:“不仅要一大早挤公交,没有位置的时候就要站一个小时,到了单位每天都很累。”11月份,余立立参加了一家医院的考试,12月初,便收到了录用的通知。权衡之下,余立立选择了离职:“两家医院相比,主要是通勤时间的差别,现在这家医院离家近,通勤时间只要15分钟左右。”

60分钟的通勤习以为常

公交挤,地铁更挤,打车排队,开车堵在路上……城市打工人的通勤之路一直很难。余立立所在的城市是福州,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福州属于Ⅱ型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为6.9千米,平均通勤时耗为33分钟,45分钟以内的通勤比重为83%,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的比重为8%。而余立立每天超过1个小时通勤则被分列到8%的极端通勤中。

余立立坦言:“在福州,很少有人会选择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的工作,过长的通勤时间真的会让人感到疲倦。”

此外,报告也显示,在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其中,北京大于60分钟的通勤人口比重达26%,极端通勤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上海、重庆,青岛、天津、成都、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也都在15%及以上。

数据来源:《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通勤时耗增刊

虽然部分职场人为此感叹每天通勤的不易,但也不乏一些职场人对于60分钟的通勤习以为常,甚至他们认为45分钟以内的通勤在北上广算是短的通勤时长,而他们较满意的通勤时长则为30分钟以内。

张敏此前在上海的一家教育公司工作,公司在上海虹口区,而她住在上海普陀区,每天坐地铁大约40分钟左右,但张敏却认为这在上海算是合理的通勤时间。

据《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上海属于全国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单程平均时耗为36分钟,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时耗41分钟,其中上海平均通勤时耗为42分钟。另据全球数据库网站Numbeo发布的通勤时间也显示,上海的平均通勤时间为49.75分钟,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城市,通勤时间相对较长。

张敏一直不适应的是上海地铁的早高峰:“基本是被推着上地铁的,甚至有时候因为人太多而下不去地铁,只好到了下一站再往回坐。”张敏表示,只要能承受上海地铁的早高峰,通勤时间并不是任何问题,甚至张敏的一些同事选择了“双城通勤”。

张敏透露,选择“双城通勤”的同事主要住在昆山,每天上班先坐高铁再转乘地铁,有些人是因为家在昆山,而有些人是为了省一些房租租在了昆山。

此前界面新闻一篇名为《漫漫通勤路,6万上海职场人过“双城生活”》的报道中也曾指出,2019年,上海职场人中有6万名上海跨城通勤者,过着双城生活。

此篇报道的结论主要来自于《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已形成一定规模跨城通勤双向联系,手机信令大数据测算的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共1.45万人,其中流入通勤者有9812人,流出通勤者则有4660人。该报告数据为未经扩样的识别出居住地工作地的联通用户,实际人数约为数据的4倍,所以折算上海实际跨城通勤者数量高达6万余人。

此外,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最新发布的《2020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上海市域的跨城通勤现象主要集中在市域边缘,苏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通勤规模占总量的93.17%。同时,昆山市、太仓市也为流入上海市域通勤者的主要来源地,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量的74.8%、12.7%。

通勤成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超长时间的极端通勤严重损害居民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认为,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更需要将通勤时耗控制在合理水平。45分钟以内通勤保障,已经成为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事,而中心城市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可达比重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与发展目标。

但从报告的数据来看,36个全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为76%。其中,超大城市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仅有69%,特大城市74%、Ⅰ型大城市80%、Ⅱ型大城市83%。对于超大和特大城市,距离45分钟通勤覆盖80%-90%的发展目标尚有一定差距。Ⅰ型大城市中的长沙、哈尔滨、长春市、合肥市、大连市,45分钟通勤覆盖也尚未达到同等规模的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通勤时耗增刊

虽然在高房价、高租金下,通勤的选择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通勤时间过长,不仅影响职场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降低职场人从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甚至求职者在找工作中,把通勤时间视为是否选择一份工作的重要因素。

据LinkedIn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5%的职场人士能够接受因为通勤时间减少带来的减薪,工作地点和与之相关的通勤时间正成为求职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一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把公司的地址选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而尴尬的位置有可能会使公司招不到优秀的人才,也有一些公司则转换思路,租用市区中心办公空间,作为它们吸引人才的方式。

正如余立立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表示,通勤时间短了,属于个人的时间就多,倘若每天都是在通勤中耗费过多的体力,会让工作产生疲惫感。一名HR也告诉界面职场,考虑到员工的稳定性,在面试时通常会问现住地址,其认为员工存在就近就业原则,住的越近的员工稳定性就会越高,不乏一些员工会因为忍受不了通勤时间过长而选择离职。

对此,在北京工作了多年的张雯雯则认为,由于是租房一族,住的地址经常会随工作而变动。她告诉界面职场,虽然目前所在的公司离自己的住处较远,但公司配有班车,坐地铁10分钟,加之班车20分就可以到达公司:“这在北京算是通勤时间较短的一份工作。”

此外,据界面职场了解,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也会对通勤时间有一定的要求。据《2019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超五成的应届毕业生能接受的上下班通勤时间为0.5-1个小时,27.32%的毕业生可接受1-2小时通勤时长,4.46%的毕业生接受2-3小时的通勤时长,能接受3个小时以上通勤的毕业生仅占比3.24%。

 

(应受访者需要,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极端通勤人数超千万,城市打工人的上班之路究竟有多难?

报告显示,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其中,北京大于60分钟的通勤人口比重达26%,极端通勤情况最为严重。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陈晓珍

余立立最近因通勤时间太长选择了离职:“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个小时,6点起床,6点半出门,先骑电动车到公交站,下了公交还要骑自行车,一点都不敢耽误,早上如果错过了一班公交,就很容易赶上堵车。”

余立立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此次离职距她入职不到四个月。入职前,余立立就曾查过交通路线,发现从家到单位并没有直达的地铁。她坦言,当时一直在意通勤时间问题,毕竟选择一份工作不是坚持一天、一个星期就可以,至少要按年计算。

受疫情影响,年初,余立立投递了几家心仪的单位但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一些有邀约通知的单位在笔试之后也基本无音讯。余立立担心自己可能到最后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无奈之下,她接受了这份通勤时间长的offer。

余立立是一名医生,自工作开始,便经常因上班路上堵车、挤公交等萌生换工作的想法:“不仅要一大早挤公交,没有位置的时候就要站一个小时,到了单位每天都很累。”11月份,余立立参加了一家医院的考试,12月初,便收到了录用的通知。权衡之下,余立立选择了离职:“两家医院相比,主要是通勤时间的差别,现在这家医院离家近,通勤时间只要15分钟左右。”

60分钟的通勤习以为常

公交挤,地铁更挤,打车排队,开车堵在路上……城市打工人的通勤之路一直很难。余立立所在的城市是福州,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福州属于Ⅱ型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为6.9千米,平均通勤时耗为33分钟,45分钟以内的通勤比重为83%,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的比重为8%。而余立立每天超过1个小时通勤则被分列到8%的极端通勤中。

余立立坦言:“在福州,很少有人会选择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的工作,过长的通勤时间真的会让人感到疲倦。”

此外,报告也显示,在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其中,北京大于60分钟的通勤人口比重达26%,极端通勤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上海、重庆,青岛、天津、成都、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也都在15%及以上。

数据来源:《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通勤时耗增刊

虽然部分职场人为此感叹每天通勤的不易,但也不乏一些职场人对于60分钟的通勤习以为常,甚至他们认为45分钟以内的通勤在北上广算是短的通勤时长,而他们较满意的通勤时长则为30分钟以内。

张敏此前在上海的一家教育公司工作,公司在上海虹口区,而她住在上海普陀区,每天坐地铁大约40分钟左右,但张敏却认为这在上海算是合理的通勤时间。

据《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上海属于全国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单程平均时耗为36分钟,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时耗41分钟,其中上海平均通勤时耗为42分钟。另据全球数据库网站Numbeo发布的通勤时间也显示,上海的平均通勤时间为49.75分钟,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城市,通勤时间相对较长。

张敏一直不适应的是上海地铁的早高峰:“基本是被推着上地铁的,甚至有时候因为人太多而下不去地铁,只好到了下一站再往回坐。”张敏表示,只要能承受上海地铁的早高峰,通勤时间并不是任何问题,甚至张敏的一些同事选择了“双城通勤”。

张敏透露,选择“双城通勤”的同事主要住在昆山,每天上班先坐高铁再转乘地铁,有些人是因为家在昆山,而有些人是为了省一些房租租在了昆山。

此前界面新闻一篇名为《漫漫通勤路,6万上海职场人过“双城生活”》的报道中也曾指出,2019年,上海职场人中有6万名上海跨城通勤者,过着双城生活。

此篇报道的结论主要来自于《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已形成一定规模跨城通勤双向联系,手机信令大数据测算的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共1.45万人,其中流入通勤者有9812人,流出通勤者则有4660人。该报告数据为未经扩样的识别出居住地工作地的联通用户,实际人数约为数据的4倍,所以折算上海实际跨城通勤者数量高达6万余人。

此外,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最新发布的《2020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上海市域的跨城通勤现象主要集中在市域边缘,苏州市是流入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的主要居住地,通勤规模占总量的93.17%。同时,昆山市、太仓市也为流入上海市域通勤者的主要来源地,分别占流入上海市域总量的74.8%、12.7%。

通勤成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超长时间的极端通勤严重损害居民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认为,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更需要将通勤时耗控制在合理水平。45分钟以内通勤保障,已经成为全球大城市的目标共事,而中心城市通勤人口中,单程45分钟可达比重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与发展目标。

但从报告的数据来看,36个全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为76%。其中,超大城市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仅有69%,特大城市74%、Ⅰ型大城市80%、Ⅱ型大城市83%。对于超大和特大城市,距离45分钟通勤覆盖80%-90%的发展目标尚有一定差距。Ⅰ型大城市中的长沙、哈尔滨、长春市、合肥市、大连市,45分钟通勤覆盖也尚未达到同等规模的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通勤时耗增刊

虽然在高房价、高租金下,通勤的选择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通勤时间过长,不仅影响职场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降低职场人从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甚至求职者在找工作中,把通勤时间视为是否选择一份工作的重要因素。

据LinkedIn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5%的职场人士能够接受因为通勤时间减少带来的减薪,工作地点和与之相关的通勤时间正成为求职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一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把公司的地址选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而尴尬的位置有可能会使公司招不到优秀的人才,也有一些公司则转换思路,租用市区中心办公空间,作为它们吸引人才的方式。

正如余立立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表示,通勤时间短了,属于个人的时间就多,倘若每天都是在通勤中耗费过多的体力,会让工作产生疲惫感。一名HR也告诉界面职场,考虑到员工的稳定性,在面试时通常会问现住地址,其认为员工存在就近就业原则,住的越近的员工稳定性就会越高,不乏一些员工会因为忍受不了通勤时间过长而选择离职。

对此,在北京工作了多年的张雯雯则认为,由于是租房一族,住的地址经常会随工作而变动。她告诉界面职场,虽然目前所在的公司离自己的住处较远,但公司配有班车,坐地铁10分钟,加之班车20分就可以到达公司:“这在北京算是通勤时间较短的一份工作。”

此外,据界面职场了解,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也会对通勤时间有一定的要求。据《2019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超五成的应届毕业生能接受的上下班通勤时间为0.5-1个小时,27.32%的毕业生可接受1-2小时通勤时长,4.46%的毕业生接受2-3小时的通勤时长,能接受3个小时以上通勤的毕业生仅占比3.24%。

 

(应受访者需要,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