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进击的巨人 最终季》开画9.9分,反少年漫的胜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进击的巨人 最终季》开画9.9分,反少年漫的胜利?

《进击的巨人》与其说是“反少年漫”的胜利,不如说是一次对元素堆砌的拼凑式创作的背反。

文|数娱梦工厂 魏晓琳

“我画的全部是丑的事物;人们从中得到了乐趣,不知怎的,它就流行起来了。”《进击的巨人》漫画作者谏山创或许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热度与好评。

就在近日《进击的巨人》第四季播出,豆瓣开画评分即高达9.9。随着最终季的到来,有关“巨人”诞生历程的回顾变得更加必要起来,无数人试图从中找出,这部史诗级作品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2006年,19 岁的谏山创把一个漫画短篇投稿到《周刊少年 JUMP》后遭到拒稿,于是他又转投给了《周刊少年MAGZINE》,尽管作品的“绘画”评分只拿到两分,但最终以极高的“故事性”和“独创性”分数赢得了当年该杂志的新人奖。

这个叫做《orz》的短篇,正是《进击的巨人》故事最初的雏形,它的绘画被评价为“该奖历史上最糟糕的绘画”。

十四年后,由MAPPA承制改编的动画版《进击的巨人》第四季上线,作品有意选择与原作漫画画风相近的风格,人物绝算不上美型,OP画面中更是只剩下不见人影的硝烟,除此之外,通篇几乎都是黑白,歌曲也因近似悲凉的宗教音乐而被称“阴间音乐”。

开播后一周内,在国内尚未有平台播放正片的情况下,“进击的巨人”词条五次登上微博热搜,而观众的讨论也逐渐从画风的改变,转向作品的历史蕴含与哲学思考。越来越多观众将这部连载于少年漫画杂志的作品视为二次元版《权力的游戏》:

“观众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恢宏的历史剧,没有纯粹的反派,没有真正的胜者。简而言之,谏山希望自己的读者感受痛苦。”有网友评论道。

一个最初绘画评分只有“2分”的漫画,究竟要靠怎样的剧情和人物塑造,才能拿到9.9分的分数?连载于少年漫画杂志的“二次元版《权利与游戏》”,又是如何改写少年漫规则的?

《进击的巨人》何以火爆?

“致两千年后的你——”

很少有新人漫画家在第一话的标题中就埋下伏笔,并在一百来话后才不疾不徐开始收线。

表面看,《进击的巨人》的核心故事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关于人类由于食人巨人的崛起而濒临灭绝的故事。主角是个第一集就痛失至亲却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为了给母亲报仇斩杀巨人,他和两名伙伴加入兵团,开始了历练。

因此2013年首季播出时,关于故事的评价仅止步于热血但有些套路的少年漫,甚至有媒体认为故事中的人物罹患某种法西斯情结,被教导为所谓宏大目标的实现而时刻准备慷慨牺牲,这也让《进击的巨人》某种程度上被定义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而引起争议。

但2019年后,第三第四季播出,人们才猛然发现“少年漫”的外壳只不过是个伪装。第一季中不经意间带过的台词与无足轻重的人物,在极为平常的某个瞬间,成为剧情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集开头无意义而混沌的几个分镜后,男主艾伦含着眼泪从梦中醒来,看着面前的女孩却差点认错;一个看似懦弱的队友讲起了自己家乡遭遇巨人的故事,却频频被另一队友皱眉打断。第一次看的观众会觉得这些镜头莫名其妙,却很难料到这异样的背后与足以推翻目前整个世界观的重大真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故事走向“马莱篇”时,作品更是毫不遮掩其野心,彻底自我解构了前作中千辛万苦搭建起的宏大叙事。

男主重返地下室,得知世界历史另一部分的真相:墙内的人们自我放逐封闭百年,时刻高呼打倒巨人,愿为“人类”献出心脏,却悚然发现自己才正是人类要驱逐的对象;墙外的国家狂热地沉迷于民族主义情绪中,用恶魔化墙内人的方式缓解亲手撕裂敌人时内心的负罪感。两个政权间充满谎言与仇恨的千年对立,让所有高呼自由与正义的叙述显得可笑,“为了人类”的崇高说辞也沦为蝼蚁死前烦人的嗡鸣,“那套追逐自由的人类历史叙述被完全摧毁,谁才是压迫者,谁才是反抗者,谁拥有正义的位置,所有惨烈的牺牲都无法再在历史中被锚定。”一条豆瓣评论写道。

一战封神。有人惊叹:“巨人的叙事结构有一种古典美。”

这与原作者谏山创的精心布局不无关系。日本文化杂志《Brutus》认为,有两种类型的漫画家:一种是仅仅创造出角色,然后让这些角色随心所欲地表演。另一种就像荒木广彦一样,除非他能搞清楚整个故事结构,否则就无法画出漫画。

显然,谏山创属于第二种。

接受访谈时他说:“从我开始连载时起,我就在向我最初计划的结局平稳地前进。”出道后,谏山创当时的编辑请他考虑将初期的获奖短篇漫画《进击的巨人》改为长篇,当时23岁的他于是花了半年时间,琢磨关于这个世界的每个细节。

对细节的考量往往体现在一些乍看无足轻重的地方,比如动画每集中间插入的兵器或细节设定,或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年号与时间。例如主角加入军团后有这么一条规则:表现最优秀的前十位新兵会加入最安全的宪兵团,无需直面巨人的威胁。

这个规则不仅让主角,也让很多观众费解:难道大家那么拼命磨练杀敌的技巧,只是为了苟且偷生吗?但反过来想,如果将规则改成“表现最差的十位新兵加入最安全的宪兵团”,这对那些优秀士兵简直是个嘲讽:练得越好越容易送死,那些差劲士兵反倒高枕无忧?而对贪生怕死之徒而言,无须做出任何努力就能去到最安全的地方,自然更加不会努力。因此,漫画设定的这个规则看似不合理,实则激励了全体学员努力磨练技艺。

(《进击的巨人》“马莱”国百科词条下的详细设定)

这种参考现实历史事件,以及对几乎每个细节设定的吹毛求疵的漫画作品,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一时。以“高达”动画系列为例的80年代电视动画中,包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观或历史观,创作者参照现实世界,在作品中事无巨细地设定好每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历史和风俗信仰,试图在错综复杂的虚实线索与群像描绘中,再现一个具有深度的人类社会,御宅族们在作品中提取出某种足以取代现实政治的意识形态乃至信仰。在这些以“故事”驱动的作品中,“人物”更像是提线木偶,只是为了完成剧情而出现,例如《圣斗士星矢》《北斗神拳》。

但到90年代,一种新的现象却出现了。东京大学学者东浩纪认为,1995年以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迷们,对整个EVA的世界似乎不太关心,反而从一开始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二次创作以及“人物萌”的对象。自此以后,比起考究的世界观设定,观众们更关注每个人物身上或是可爱或是帅气的特质,同人二次创作随之兴起。

例如与《进击的巨人》类似,同样涉及多个国家历史叙事的动画《黑塔利亚》(鲍勃白旗, 2009) ,就采用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创作方法。北京大学张弛认为:“《黑塔利亚》虽然明确地把时间背景设定为两次世界大战, 但是所有曾在战争中占据分量的国家均被拟人化、所有涉及的历史事件皆被扁平化了。”

可以说,《进击的巨人》是近来少有的世界观设定宏大、剧情富有哲思的漫画作品。甚至有人将其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比,或是将角色与现实中的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犹太宗教一一对应。

漫画推出后,果然大获成功。14卷累计发行量突破4000万册,平均每卷发行量近300万,高居讲谈社旗下漫画的榜首,销量上与《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等国民漫画几乎平起平坐。

而距谏山创第一次投稿过去七年后,2013 年 4 月,由后来被称作“霸权社”的WIT STUDIO制作的《进击的巨人》动画版上线,毫无悬念成为当年最热门的番剧之一。

动画改编对原作漫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原作精心编排的世界观与剧情基础上,动画明显提升了角色的哲学深度。

例如,谏山创曾多次在采访中提起主角艾伦,认为“他是故事的奴隶”,只是为了故事的继续而设定的角色。“这些巨人突然出现了,他非但不害怕,而且决定杀死他们?这看起来不是一个有现实感的角色。”

然而推出动画后,艾伦的角色明显更加立体了:“(第一季的)荒木哲郎监督和艾伦的声优梶裕贵对这个角色把握得很好”,“在动画中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可以听到声优的声音有一处语气微弱,这让他听起来像是在虚张声势。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艾伦这个角色了。”

“反少年漫”的胜利?

有人把《进击的巨人》在少年漫画杂志上连载视作一次“美丽的意外”。

日本少年漫作品中,总是或隐或现的有三个关键词:“努力、友情、成功”,据说这三个词曾被早期《周刊少年JUMP》的主编长野奉为圭臬:“全部漫画的主题都要拥有这三个要素,就算没有全部三个,也要至少拥有其中一个。”近期的大热动画《鬼灭之刃》《我的英雄学院》莫不如是。

这类风气蔓延到了其他少年漫中。早期《进击的巨人》漫画中,确实有浓重的“友情、努力、胜利”的影子。第一季中,痛失母亲的主角艾伦选择和两个朋友一起踏上杀巨人报仇的旅途,面对种种挑战,艾伦坚信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在和巨人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腰斩制”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以《周刊少年JUMP》为代表的少年漫杂志近来对漫画新作前十回的要求是迅速制造爆点,全力吸引读者的兴趣。因此,《约定的梦幻岛》、《我的英雄学院》《鬼灭之刃》这样的作品开始创造一个足够吸引读者的独特世界观,例如一个人类幼孩被精心畜养再被吃掉的世界,一个以成为超能力者为荣的世界,或是一个斩鬼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中,主角的父母/伙伴往往在前几话中就会被反派杀害,于是主角不得不和伙伴一起踏上复仇与寻求真相之旅。

或许是因为这些元素的高度相似,让《进击的巨人》刚刚问世时,只不过被当做又一个少年漫经典要素堆砌的成功。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中跟传统少年漫画唱反调的剧情越来越多。

当主角艾伦一心相信自己的队友时,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背叛和伤害,二元对立、非敌即友的少年漫设定突然撞上暧昧的灰色中间地带,艾伦也因此陷入困境,“‘我应该去和亚妮打吗?’——如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艾伦自己也随着情节挣扎的原因。”

谏山创曾直白地解释道:“在第6卷的时候,我其实是想要反少年漫。在少年漫这种类型中,总是会出现‘伙伴、羁绊、胜利’的概念。但我想,即使有了这些,结果也不一定总是积极的。出于这种考虑,我画了第6卷的内容。”

少年漫画中的经典元素“爱情”,在谏山创的故事里也得到了不一样的阐释。有观点认为,人们会说男性漫画家倾向于拒绝“命运”,而女性漫画家却与此相反,她们似乎倾向于赞同“命运”。“你遇到了你的TA。”你说,“这就是命运!”,于是你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你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的事实。

在《进击的巨人》中,主角身边一直跟随着一个不离不弃的女孩三笠。但在谏山创看来,如果三笠的一生只有和艾伦在一起这一个内容,会很可怜的。因此,他曾剧透道:“三笠的成长可能包括与艾伦的分离。”

更重要的是,《进击的巨人》中对政治惊悚的描绘更是与少年漫基调相去甚远。故事中,强大的巨人屡屡进犯,但人类不仅无法团结起来与之对抗,反而不断做出将同伴推出去送死、换取自己苟活一时的故事。故事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底层人民被巨人咀嚼吞噬,身居高位的政治家却仍在无意义的政治博弈的桥段。据说,这一灵感来自一款成人游戏,游戏里,尽管人类面临外星人侵略,已经濒临灭绝,但他们却依然在自相残杀。

这类对人类贪婪、自私等劣根性的描写在文学或影视经典中其实并不鲜见,比如描写看似纯真无暇的儿童内心也有无限黑暗的《蝇王》,再近一些的也有韩国电影《釜山行》中将其他人推出去替自己挡住丧尸的片段。正如严歌苓所说,人性的复杂与黑暗,是永远都探索不完的。但在商业漫画,尤其是少年漫画中,漫画家们一般对此轻描淡写。

在2013年的访谈中,谏山创明确提到自己喜欢“反卡塔西斯”式展开:“这种无法让人释怀,事件悬而未解的手法是我喜爱的。”

《进击的巨人》前期剧情中,人类只能任食人巨人宰割,这样的绝境与悲剧常常激起读者们的同理心与巨大的恐惧。而当看到剧情中的主角将危机一个个顺利解决,读者就会舒了口气。

这类少年漫与好莱坞商业片常见的剧情设置,让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著名的“卡塔西斯说”,他认为悲剧的功用是引起怜悯和恐惧然后使之得到“卡塔西斯”。朱光潜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他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人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们越来越发现,比打倒巨人更难的,是故事中涉及到的民族仇恨、阶级对立、人类的劣根性等普世命题。这些几乎无解的难题,在人类历史上一再重复,却始终没有完美的答案,或许,这就是谏山创提出的“反卡塔西斯”式展开,也是其作品超越一般少年漫的原因。

然而,《进击的巨人》与其说是“反少年漫”的胜利,不如说是一次对元素堆砌的拼凑式创作的背反。谏山创曾说:“我讨厌那种基于市场调查的漫画,那些调查是关于什么样的角色或情节元素会受到读者欢迎的。凭借这些东西,你永远无法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我带着这种愿望去看别人创作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并决定亲自尝试。”

或许正如他所说:“我害怕自己是一棵普通的树,长着普通的叶子,融入森林而难以识别。因此你的画最好让人难以忘记,即使是糟糕得让人难忘,借此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驰.平面化想象的日本[J].上海艺术评论,2018(06)

2、《进击的巨人》作者谏山创2013年访谈、2014年《Brutus》访谈、2016年特别访谈

https://www.douban.com/note/76757921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进击的巨人 最终季》开画9.9分,反少年漫的胜利?

《进击的巨人》与其说是“反少年漫”的胜利,不如说是一次对元素堆砌的拼凑式创作的背反。

文|数娱梦工厂 魏晓琳

“我画的全部是丑的事物;人们从中得到了乐趣,不知怎的,它就流行起来了。”《进击的巨人》漫画作者谏山创或许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部作品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热度与好评。

就在近日《进击的巨人》第四季播出,豆瓣开画评分即高达9.9。随着最终季的到来,有关“巨人”诞生历程的回顾变得更加必要起来,无数人试图从中找出,这部史诗级作品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2006年,19 岁的谏山创把一个漫画短篇投稿到《周刊少年 JUMP》后遭到拒稿,于是他又转投给了《周刊少年MAGZINE》,尽管作品的“绘画”评分只拿到两分,但最终以极高的“故事性”和“独创性”分数赢得了当年该杂志的新人奖。

这个叫做《orz》的短篇,正是《进击的巨人》故事最初的雏形,它的绘画被评价为“该奖历史上最糟糕的绘画”。

十四年后,由MAPPA承制改编的动画版《进击的巨人》第四季上线,作品有意选择与原作漫画画风相近的风格,人物绝算不上美型,OP画面中更是只剩下不见人影的硝烟,除此之外,通篇几乎都是黑白,歌曲也因近似悲凉的宗教音乐而被称“阴间音乐”。

开播后一周内,在国内尚未有平台播放正片的情况下,“进击的巨人”词条五次登上微博热搜,而观众的讨论也逐渐从画风的改变,转向作品的历史蕴含与哲学思考。越来越多观众将这部连载于少年漫画杂志的作品视为二次元版《权力的游戏》:

“观众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恢宏的历史剧,没有纯粹的反派,没有真正的胜者。简而言之,谏山希望自己的读者感受痛苦。”有网友评论道。

一个最初绘画评分只有“2分”的漫画,究竟要靠怎样的剧情和人物塑造,才能拿到9.9分的分数?连载于少年漫画杂志的“二次元版《权利与游戏》”,又是如何改写少年漫规则的?

《进击的巨人》何以火爆?

“致两千年后的你——”

很少有新人漫画家在第一话的标题中就埋下伏笔,并在一百来话后才不疾不徐开始收线。

表面看,《进击的巨人》的核心故事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关于人类由于食人巨人的崛起而濒临灭绝的故事。主角是个第一集就痛失至亲却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为了给母亲报仇斩杀巨人,他和两名伙伴加入兵团,开始了历练。

因此2013年首季播出时,关于故事的评价仅止步于热血但有些套路的少年漫,甚至有媒体认为故事中的人物罹患某种法西斯情结,被教导为所谓宏大目标的实现而时刻准备慷慨牺牲,这也让《进击的巨人》某种程度上被定义为“带有军国主义色彩”而引起争议。

但2019年后,第三第四季播出,人们才猛然发现“少年漫”的外壳只不过是个伪装。第一季中不经意间带过的台词与无足轻重的人物,在极为平常的某个瞬间,成为剧情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集开头无意义而混沌的几个分镜后,男主艾伦含着眼泪从梦中醒来,看着面前的女孩却差点认错;一个看似懦弱的队友讲起了自己家乡遭遇巨人的故事,却频频被另一队友皱眉打断。第一次看的观众会觉得这些镜头莫名其妙,却很难料到这异样的背后与足以推翻目前整个世界观的重大真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故事走向“马莱篇”时,作品更是毫不遮掩其野心,彻底自我解构了前作中千辛万苦搭建起的宏大叙事。

男主重返地下室,得知世界历史另一部分的真相:墙内的人们自我放逐封闭百年,时刻高呼打倒巨人,愿为“人类”献出心脏,却悚然发现自己才正是人类要驱逐的对象;墙外的国家狂热地沉迷于民族主义情绪中,用恶魔化墙内人的方式缓解亲手撕裂敌人时内心的负罪感。两个政权间充满谎言与仇恨的千年对立,让所有高呼自由与正义的叙述显得可笑,“为了人类”的崇高说辞也沦为蝼蚁死前烦人的嗡鸣,“那套追逐自由的人类历史叙述被完全摧毁,谁才是压迫者,谁才是反抗者,谁拥有正义的位置,所有惨烈的牺牲都无法再在历史中被锚定。”一条豆瓣评论写道。

一战封神。有人惊叹:“巨人的叙事结构有一种古典美。”

这与原作者谏山创的精心布局不无关系。日本文化杂志《Brutus》认为,有两种类型的漫画家:一种是仅仅创造出角色,然后让这些角色随心所欲地表演。另一种就像荒木广彦一样,除非他能搞清楚整个故事结构,否则就无法画出漫画。

显然,谏山创属于第二种。

接受访谈时他说:“从我开始连载时起,我就在向我最初计划的结局平稳地前进。”出道后,谏山创当时的编辑请他考虑将初期的获奖短篇漫画《进击的巨人》改为长篇,当时23岁的他于是花了半年时间,琢磨关于这个世界的每个细节。

对细节的考量往往体现在一些乍看无足轻重的地方,比如动画每集中间插入的兵器或细节设定,或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年号与时间。例如主角加入军团后有这么一条规则:表现最优秀的前十位新兵会加入最安全的宪兵团,无需直面巨人的威胁。

这个规则不仅让主角,也让很多观众费解:难道大家那么拼命磨练杀敌的技巧,只是为了苟且偷生吗?但反过来想,如果将规则改成“表现最差的十位新兵加入最安全的宪兵团”,这对那些优秀士兵简直是个嘲讽:练得越好越容易送死,那些差劲士兵反倒高枕无忧?而对贪生怕死之徒而言,无须做出任何努力就能去到最安全的地方,自然更加不会努力。因此,漫画设定的这个规则看似不合理,实则激励了全体学员努力磨练技艺。

(《进击的巨人》“马莱”国百科词条下的详细设定)

这种参考现实历史事件,以及对几乎每个细节设定的吹毛求疵的漫画作品,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一时。以“高达”动画系列为例的80年代电视动画中,包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观或历史观,创作者参照现实世界,在作品中事无巨细地设定好每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民族历史和风俗信仰,试图在错综复杂的虚实线索与群像描绘中,再现一个具有深度的人类社会,御宅族们在作品中提取出某种足以取代现实政治的意识形态乃至信仰。在这些以“故事”驱动的作品中,“人物”更像是提线木偶,只是为了完成剧情而出现,例如《圣斗士星矢》《北斗神拳》。

但到90年代,一种新的现象却出现了。东京大学学者东浩纪认为,1995年以后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迷们,对整个EVA的世界似乎不太关心,反而从一开始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二次创作以及“人物萌”的对象。自此以后,比起考究的世界观设定,观众们更关注每个人物身上或是可爱或是帅气的特质,同人二次创作随之兴起。

例如与《进击的巨人》类似,同样涉及多个国家历史叙事的动画《黑塔利亚》(鲍勃白旗, 2009) ,就采用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创作方法。北京大学张弛认为:“《黑塔利亚》虽然明确地把时间背景设定为两次世界大战, 但是所有曾在战争中占据分量的国家均被拟人化、所有涉及的历史事件皆被扁平化了。”

可以说,《进击的巨人》是近来少有的世界观设定宏大、剧情富有哲思的漫画作品。甚至有人将其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比,或是将角色与现实中的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犹太宗教一一对应。

漫画推出后,果然大获成功。14卷累计发行量突破4000万册,平均每卷发行量近300万,高居讲谈社旗下漫画的榜首,销量上与《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等国民漫画几乎平起平坐。

而距谏山创第一次投稿过去七年后,2013 年 4 月,由后来被称作“霸权社”的WIT STUDIO制作的《进击的巨人》动画版上线,毫无悬念成为当年最热门的番剧之一。

动画改编对原作漫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原作精心编排的世界观与剧情基础上,动画明显提升了角色的哲学深度。

例如,谏山创曾多次在采访中提起主角艾伦,认为“他是故事的奴隶”,只是为了故事的继续而设定的角色。“这些巨人突然出现了,他非但不害怕,而且决定杀死他们?这看起来不是一个有现实感的角色。”

然而推出动画后,艾伦的角色明显更加立体了:“(第一季的)荒木哲郎监督和艾伦的声优梶裕贵对这个角色把握得很好”,“在动画中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可以听到声优的声音有一处语气微弱,这让他听起来像是在虚张声势。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喜欢艾伦这个角色了。”

“反少年漫”的胜利?

有人把《进击的巨人》在少年漫画杂志上连载视作一次“美丽的意外”。

日本少年漫作品中,总是或隐或现的有三个关键词:“努力、友情、成功”,据说这三个词曾被早期《周刊少年JUMP》的主编长野奉为圭臬:“全部漫画的主题都要拥有这三个要素,就算没有全部三个,也要至少拥有其中一个。”近期的大热动画《鬼灭之刃》《我的英雄学院》莫不如是。

这类风气蔓延到了其他少年漫中。早期《进击的巨人》漫画中,确实有浓重的“友情、努力、胜利”的影子。第一季中,痛失母亲的主角艾伦选择和两个朋友一起踏上杀巨人报仇的旅途,面对种种挑战,艾伦坚信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在和巨人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另一方面,在“腰斩制”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下,以《周刊少年JUMP》为代表的少年漫杂志近来对漫画新作前十回的要求是迅速制造爆点,全力吸引读者的兴趣。因此,《约定的梦幻岛》、《我的英雄学院》《鬼灭之刃》这样的作品开始创造一个足够吸引读者的独特世界观,例如一个人类幼孩被精心畜养再被吃掉的世界,一个以成为超能力者为荣的世界,或是一个斩鬼的世界。在这些世界中,主角的父母/伙伴往往在前几话中就会被反派杀害,于是主角不得不和伙伴一起踏上复仇与寻求真相之旅。

或许是因为这些元素的高度相似,让《进击的巨人》刚刚问世时,只不过被当做又一个少年漫经典要素堆砌的成功。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中跟传统少年漫画唱反调的剧情越来越多。

当主角艾伦一心相信自己的队友时,却遭遇了突如其来的背叛和伤害,二元对立、非敌即友的少年漫设定突然撞上暧昧的灰色中间地带,艾伦也因此陷入困境,“‘我应该去和亚妮打吗?’——如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艾伦自己也随着情节挣扎的原因。”

谏山创曾直白地解释道:“在第6卷的时候,我其实是想要反少年漫。在少年漫这种类型中,总是会出现‘伙伴、羁绊、胜利’的概念。但我想,即使有了这些,结果也不一定总是积极的。出于这种考虑,我画了第6卷的内容。”

少年漫画中的经典元素“爱情”,在谏山创的故事里也得到了不一样的阐释。有观点认为,人们会说男性漫画家倾向于拒绝“命运”,而女性漫画家却与此相反,她们似乎倾向于赞同“命运”。“你遇到了你的TA。”你说,“这就是命运!”,于是你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你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的事实。

在《进击的巨人》中,主角身边一直跟随着一个不离不弃的女孩三笠。但在谏山创看来,如果三笠的一生只有和艾伦在一起这一个内容,会很可怜的。因此,他曾剧透道:“三笠的成长可能包括与艾伦的分离。”

更重要的是,《进击的巨人》中对政治惊悚的描绘更是与少年漫基调相去甚远。故事中,强大的巨人屡屡进犯,但人类不仅无法团结起来与之对抗,反而不断做出将同伴推出去送死、换取自己苟活一时的故事。故事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底层人民被巨人咀嚼吞噬,身居高位的政治家却仍在无意义的政治博弈的桥段。据说,这一灵感来自一款成人游戏,游戏里,尽管人类面临外星人侵略,已经濒临灭绝,但他们却依然在自相残杀。

这类对人类贪婪、自私等劣根性的描写在文学或影视经典中其实并不鲜见,比如描写看似纯真无暇的儿童内心也有无限黑暗的《蝇王》,再近一些的也有韩国电影《釜山行》中将其他人推出去替自己挡住丧尸的片段。正如严歌苓所说,人性的复杂与黑暗,是永远都探索不完的。但在商业漫画,尤其是少年漫画中,漫画家们一般对此轻描淡写。

在2013年的访谈中,谏山创明确提到自己喜欢“反卡塔西斯”式展开:“这种无法让人释怀,事件悬而未解的手法是我喜爱的。”

《进击的巨人》前期剧情中,人类只能任食人巨人宰割,这样的绝境与悲剧常常激起读者们的同理心与巨大的恐惧。而当看到剧情中的主角将危机一个个顺利解决,读者就会舒了口气。

这类少年漫与好莱坞商业片常见的剧情设置,让人联想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著名的“卡塔西斯说”,他认为悲剧的功用是引起怜悯和恐惧然后使之得到“卡塔西斯”。朱光潜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他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人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们越来越发现,比打倒巨人更难的,是故事中涉及到的民族仇恨、阶级对立、人类的劣根性等普世命题。这些几乎无解的难题,在人类历史上一再重复,却始终没有完美的答案,或许,这就是谏山创提出的“反卡塔西斯”式展开,也是其作品超越一般少年漫的原因。

然而,《进击的巨人》与其说是“反少年漫”的胜利,不如说是一次对元素堆砌的拼凑式创作的背反。谏山创曾说:“我讨厌那种基于市场调查的漫画,那些调查是关于什么样的角色或情节元素会受到读者欢迎的。凭借这些东西,你永远无法创造出新的东西。所以,我带着这种愿望去看别人创作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并决定亲自尝试。”

或许正如他所说:“我害怕自己是一棵普通的树,长着普通的叶子,融入森林而难以识别。因此你的画最好让人难以忘记,即使是糟糕得让人难忘,借此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驰.平面化想象的日本[J].上海艺术评论,2018(06)

2、《进击的巨人》作者谏山创2013年访谈、2014年《Brutus》访谈、2016年特别访谈

https://www.douban.com/note/76757921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